《登飞来峰》

文档属性

名称 《登飞来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1 16: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目标
目 录
作者简介
01
02
写作背景
03
朗读诗歌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课堂练习
01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发动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
王安石的诗歌重实际功用,但也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一)创作历程—王诗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二)前期重反映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抒情诗思亲怀友名作如《思王逢原》3首、《示长安君》;咏史诗继承左思、杜甫来借咏史以述志传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新颖看法,抒发政治感情。如《贾生》《明妃曲二首》。
(三)后期趋于含蓄深沉。
1.寓悲壮于闲淡中的,如《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最有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绝句,黄庭坚:“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王荆公体”主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
3.早期诗风显示直截刻露宋诗特征,晚期诗以丰神远韵风格体现出向唐诗复归。
02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处山峰。山高168米, 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03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04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
译文
05
细读文本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另一个侧面衬写古塔耸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髙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3.这首诗中“浮云”寓意什么?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 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
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 浮云重生
抒情:不畏艰难
说理:登高望远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诗歌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所看到的景观,表达了其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登飞来峰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站得高
看得远
06
课堂练习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2.《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