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从林纾、吴趼人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鸳蝴作家,都以为可以借用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而撇开其思想内容。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新技巧只有在适合表现新人的新意识时,才可能真正被感知和利用。当然,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相比,距离不在具体的表现技巧,而在支配这些技巧的价值观念。作家对世界与自我认识有突破与革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中国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自觉把写作对象定为“读者”而不是“听众”,这是晚清才开始的。报纸、杂志的出版,使小说可以“朝脱稿而夕印行”,甚至下章还没动笔,上章已印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书籍的大量印行,使作家不再谋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直接迅速地跟读者对话。由拟想中讲故事到明确地写小说,这一转变使作家得以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可以容纳的各种技巧。说书人口吻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连贯叙述也不再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同样,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中国小说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一从口头化到书面化,无疑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由中国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这一移位促使中国小说在短时间内获得独立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B. 作者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以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
C. 关注个人内心生活、现代人思维、作家主体意识与小说叙事技巧的紧密关联,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
D. 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阐述了西方小说的启迪和传统文学的转化,二者是同一转变过程的不同方面。
B. 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
C. 晚清报纸、杂志出版周期的缩短和书籍的大量印行,深刻影响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D. 写作对象定位发生转变,中国小说呈现出书面化倾向,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一项是( )(3分)
A.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多次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
B. 刘鹗《老残游记》引游记入小说,以旅行者游历踪迹贯穿情节发展始终,进行叙事。
C. 鲁迅《祝福》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
D. 鲁迅《狂人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4. 与晚清作家相比,“五四”作家为什么能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请根据文章进行概括。(4分)
5. 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研究?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所不知先生
(英)毛姆
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
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脸盆架上整齐摆着他的香水、洗发精和润发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
我不喜欢凯兰达。
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绘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
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第集体育资金,组织高尔夫球赛,安排音乐会,举办化妆舞会。我想大家一定有点讨厌他,我们都叫他"无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
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但又无法让他停下来。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
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
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
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
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就被卷入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吵。刚开始,凯兰达还是情绪激昂,滔滔不绝,但不久,他自己也有点厌烦了。最后,他显然是被拉姆齐的一句话刺痛了,敲着桌子叫道:
“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
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
“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
“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
“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
“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3万美元才能买得到。”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18美元。"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
“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
拉姆齐怂恿道。
“可以。”
“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
“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
“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
“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
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他走过来亲手把项链解了下来,递给了凯兰达。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
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
“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
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
“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
凯兰达的手在发抖。
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
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
“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
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给凯兰达的绰号,带有讽刺意味,而凯兰达本人因其性格使然,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
B.拉姆齐坚持就珍珠的真假与价格来打赌,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项链的由来和真假,而是想借机打击和羞辱凯兰达。
C.“我”是个细心而又敏感的观察者,对于凯兰达和拉姆齐的争论,“我”显示出了一种洞若观火、袖手旁观的态度。
D.“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含蓄地表达了凯兰达有意输掉赌局其实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妇的面子和尊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设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赌情节,看似“偶然”,其实“事出有因”;而凯兰
达前后结论的变化出人意料,让情节兴起波澜。
B.小说注重通过神态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生动细
腻地表现出凯兰达作选择时激烈的内心冲突。
C.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所见所知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我"是人物活动的观察者、
见证者,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
D. 小说开头极力渲染“我”对凯兰达的“讨厌”与“不喜欢”,最后以“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作结,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8.这篇小说在叙述"无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着关于拉姆齐夫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现与心理。(6分)
9. “善与恶、阴影与光明相共”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请结合本文某个人物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 “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 “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 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 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 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14.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山道中
史谨
塞上秋光向晚多,无边胜槩【注】入吟哦。
太行旧畏羊肠险,驿路今从鸟道过。
眼底故人无鲍叔,军中诸将有廉颇。
羁愁忽共云烟集,几处猿声出薜萝。
【注】胜槩:亦作“胜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多”与“无边”相呼应,说明塞上胜景无限,并由此引发了诗人的情绪。
B. 颔联“鸟道”一词表现了蜀道的险峻,与李白《蜀道难》中“鸟道”作用相同。
C. “鲍叔”之典说明诗人此时无知己好友相伴,对句“有廉颇”消除了这种伤感。
D. 本诗从塞上的景象写到羁旅愁情,内容充实,语言质朴自然,结构清晰谨严。
16. 诗歌尾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 , ”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 ① 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 ② 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 2021 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 ③ 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在网上搜索,会找到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功能饮料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功能饮料会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喝功能饮料有生命危险”等等。① ,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有研究报道发现,功能饮料中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的确,每天摄入适量的咖啡因② 。根据推荐摄入量,咖啡因每天的安全摄入量不得超过300毫克。③ ,反而容易导致咖啡因中毒,引起失眠、头痛、易怒、暴躁、肠胃不适、心悸和肌肉颤动等不适症状,严重的话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平时喝一罐功能饮料,一般来说达不到引起咖啡因中毒的量,但如果每天都喝,或者一次喝得太多,就可能引起不适的症状。另外,也不能说咖啡因是功能饮料带来威胁的唯一原因,除了咖啡因,一般的能量饮料中还含有很多其它的成分,据报道,对这些成分安全性的研究目前还不够。
因此,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对功能饮料的敏感程度不相同,但是如果不是实在需要,还是尽量少喝或不喝功能饮料。
20. 下列句子中的“实在”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实在”,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B. 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C. 他名义上是个大学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
D. 他匆忙上岸,竟不曾说真姓名与实在的住处。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现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
【答案】1. A 2. B 3. C
4. ①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②“五四”作家受到“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影响,转变支配小说技巧的价值观念,突破、革新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
5. ①作者从中国小说受到西方小说影响和其对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角度,展开小说叙事学研究,拓宽研究视野,贯通古今中外;②作者从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受社会思潮和小说书面化倾向影响的角度,展开小说社会学研究,注重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选项因果倒置。由原文第二段表述“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可见,“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是因,“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是果。
C.“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无中生有。原文说“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原文只是说抛开这些会学不好西方小说叙事模式,但不能体现这些是“前提”。
D.“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三段“……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可知,“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展现了文学运动中复杂性的一面。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三段“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可以看出,对于“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这一事实晚清作家是没有清醒而准确认知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文章第二段“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 可知:
A.选项中“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B.选项中“引游记入小说”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C.选项中“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属于“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D.选项中“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五四”作家在学习西方文学技巧方面与晚清作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第三段“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可以总结出,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
第二,从第三段“‘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可以总结出,“五四”作家受到“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影响,转变支配小说技巧的价值观念,突破、革新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从“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可知,作者首先是从中国小说受到西方小说影响和其对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角度,展开小说叙事学研究。这一研究方式既注意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小说形式的影响,又注意了中国小说对传统创造性转化,可以说是将外国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相联系,贯通古今中外拓宽研究视野。
从文章第二段“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第四段“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注意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还注意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作者正是从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受社会思潮和小说书面化倾向影响的角度,展开小说社会学研究。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A(不能确定凯兰达本人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更大的可能是知道,但并不在意。)
7.C(“我”是人物形象,也是观察者、仲裁者,但未决定情节走向。)
8. 要点:①拉姆齐夫人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价值)。(2分)②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因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4分)
9.参考要点示例:(1)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
①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3分)②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3分)
(2)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
①“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相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3分) ②“珍珠”事件后,“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3分)
(3)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
①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3分)②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回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3分)(说明: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及人物的两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偏见的思考。答案意思对即可。)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①(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
②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
14. 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
“道”作“求”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落其华”“收其实”句式一致,句意相关,二者以“而”连接,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败:冲毁;失败。句意:冲坏了州府的大门。/于是军队离散,盟约失败。
B.效:完成任务;效果。句意: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
C.“含义相同”错误,区区:诚心诚意;自己的私情。句意: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因此我的内心满怀私情,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D.幸:都是“希望”之意。句意:只希望时间久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没有说不如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既”,……以后;“敝”,损毁;“假”,借。
②“归伏”,归隐;“治”,修缮;“敝”,破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答案】15. C 16. ①情感表达生动具体:诗人通过“云烟”聚集来写羁旅之愁,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②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猿声”来写羁旅之愁,猿声凄切悲凉,且“几处”,以景结情,使愁情延绵不绝,含蓄悠远;③情感表达直接明白:尾联前句直抒胸臆,直接点明“羁愁”,表达直接清晰。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C.“消除了”错误。眼前无如鲍叔牙这样可以举荐自己的知己好友,军中诸多将领有也只是廉颇一类的老将,“消除了”太绝对。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羁愁”一词照应标题“蜀山道中”,直接抒发作者久居在外的愁绪,是直接抒情,使情感表达直接明白。
“云烟集”意思是傍晚的云雾烟霞汇集,“羁愁忽共”表明作者的羁旅之愁与傍晚的云烟融合在一起,云烟愈浓,愁绪越重,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使情感表达生动具体。
“猿声”是在傍晚的蜀山道中出现,且为“几声”,断断续续,绵远不绝,寂静环境下更显得凄切悲凉,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使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周公吐哺
【答案】18. ①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不毛之地。
19. ①“更多人”能够显示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的变化,“更坚定自信”“更强烈认同”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
②“可能”表猜测、推断,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
【答案】20. B 21. ①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 ③但如果摄入太多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词语含义的能力。
画线句子处的“实在”是确实,的确的意思。
A.具体而切实。
B.确实,的确。与例句相同。
C.其实。
D.真实,不虚假。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列举的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可以总结出“各有各的说法”,后文提 到“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入的应是表转折关系的分句。因此可填入“虽 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第②空,根据上文“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以及本句承接上文说法的“的确”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写摄入适量咖啡因的效果,可填写与提振精神有关的内容。可以填: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
③根据上文“适量”“安全摄入量”等字眼及下文“反而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可以推断出填写的内容应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因此可填入如“但如果摄入太多”等类似意思的语句。
22【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组成。图片内容为楷体“上、止、正”,这三个字仅差一个笔画,却有迥异的含义。材料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因为文字部分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个字的意义——“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增广贤文》有云:“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从要求上来看,“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现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求学、交友、从业”,每个具体的生活实践,或者说人生的成长历程,都对应一个字:“求学”时重在“上进”;“交友”时重在“知止”;“从业”时重在“守正”。考生在写作时,三个字要平均用力,不能只写一个或两个。论证时要结合具体人物事例论证,当然也可以采用引证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有力。
立意:
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