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09:58:4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我所知道的明朝
你知道多少?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
通过宋元时期的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与实物史料,了解明朝建立的概况。
唯物史观
通过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时空观念
通过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当下的考试制度对比,理解时空的变迁与延续。
历史解释
结合史料分析,解释皇权加强的特点、影响和八股取士的影响。
家国情怀
通过明朝手工业品的畅销海内外,认识中国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一:蒙古建国之初,颁行了一系列具有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国家制度,其中的很多内容一直保留到元王朝。例如《大扎撒》,其中包括维护汗权、维护游牧社会的等级制度、保护牧业经济等基本内容。……也可以说元王朝是一个中原政权模式与蒙古旧制的混合体。
——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目今日昏君临朝,奸佞出政,官吏酷贪,纪纲颓败,以至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人心思变,天命攸归。……蹑大宋之遐踪,雪崖山之沉恨,胡元宁有百年之运乎?恢复宋室,在此一举。
——《刘福通起义檄文》
根据材料,指出元朝统治的特点。
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
1344年夏天,元朝统治下的淮河流域接连遭受旱灾和瘟疫。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佃户九口之家,半个月内相继病死4人。家中的小儿子、年仅17岁的朱重八为饥饿所迫,削发为僧,出外游方乞讨。后来参加了反元起义军,英勇善战,被推为领袖。听取朱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放牛娃
和尚
乞丐
皇帝










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观看视频,找出明朝建立的概况。
活动:历史上,还有哪些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
一、明朝的建立
乞丐皇帝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
出身布衣: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1、明朝建立背景
①政治腐败 搜刮民财②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③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时空观念
2.建立时间:
3.建立者:
朱元璋
应天府(今南京)
1368年
4.都城:
速览教材抢答
明朝形势图
明朝疆域四至,辽阔。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1.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
行省印章
①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2.强化皇权的措施:
(1)在地方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
︵司法︶
︵军务 ︶
布政使司也指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时承宣布政使的辖区是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军事则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管辖。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称为“三司”,皆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三司首长同秩同阶从二品。
据图,说出采取的措施
行中书省是哪一时期的机构?
元朝时期行省制度
历史解释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脱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脱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太祖洪武实录》
②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阅读材料,找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明朝在地方实施的措施,分析措施的影响。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中央






皇帝
图片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引发了什么改革。
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历史解释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材料:洪武十七年9月,给事中张文辅言自9月14日至21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劄,凡1660,计329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一天平均200件奏折,处理400件事。
好辛苦啊!
活动:阅读材料,分析废除丞相有何弊端?如何解决?
皇帝直接处理的政务多
工作效率低
明太祖朱元璋:设四辅官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内阁首辅≠丞相
材料五: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为强化皇帝对国家的全面控制,朱元璋特设锦衣卫。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真是“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洪武八年(1375年),刑部主事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言多忤旨,诏太素面诘,杖于朝”,这是《明史》所记载的洪武朝第一次实行廷杖的记载。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
廷杖
秦始皇
唐太宗
明太祖
群相
废相
独相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折射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
目的: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明朝的军事措施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市分工不同的中央机构。都指挥使司使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共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和强化。
明朝改革的三个图中都有“军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共同体现了明朝的什么现象?
历史解释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
︵司法︶
︵军务 ︶
元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行 政)
(军 权)
山东、山西、河北
宣政院
路府州县
行省
(监 察)
(腹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工部
刑部
分封诸子为王
三司
布政使司(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废丞相
五军都督府
三司
督察院



东厂
朱元璋心中的皇权主义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
强化皇权
三、明朝的科举制
活动:阅读课本,明朝时期的读书人如何进行备考?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二、考试范围:
三、答题标准:
四、答卷形式:
选拔性考试,为了选拔官吏
“四书”“五经”
朱熹的《四书集注》
八股文
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答题格式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历史仅存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文结构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
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活动:阅读材料,皇帝希望通过八股取士录取什么类型的人?
甲:喜欢标新立异,观点独道,想象丰富,构思精妙
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丙:富有才情,尤其是写诗词歌赋。
丁:记忆力强,能够一字不漏按照
《四书集注》上的观点答题。
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哪一位参加明朝科举考试,将脱颖而出?
情景体现
请评价明清科举的变化。
答:①促进了科举的规范化、制度化
②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
明朝科举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答:控制思想,加强皇权
文化篇:变科举控制思想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举子看榜图”
材料一:
材料二:
目标2.通过分析史料,阅读课本,找出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在最近的2000年中,我国气候大约以1230年为界,此前较温暖,此后较寒冷。15-20世纪,我国气候大约存在三个寒冷的阶段,分别出现在15世纪、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以及19世纪。在这些寒冷的阶段中,我国长江以南的柑橘,经常出现大面积的冻死。江南的河流常出现连底冰冻。这种气候的变化,促使人们用更能保暖的材料来做日常穿用的衣被。——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5世纪末,欧洲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美洲人的粮食作物被带出了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嘉靖十年(1531年)玉米来到中国,甘薯和马铃薯也分别于1580和17世纪来到中国。还有花生和烟草等。
—— 《中华文明史》
1、农业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材料三:洪武年间,朝廷多次对种棉减税、免税。……到明末,棉花种植在中国腹地的传播达到巅峰。明清时代的棉纺织业,以太湖流域的松江府及周围的太仓、嘉定和浙江嘉兴府的沿海州县最为发达。……明清时代进入了棉布时代。
—— 《中华文明史》
生长迅速高产
耐旱耐雨
亩产数千斤
引起变化
人口增加
移民浪潮
开荒和从事副业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
③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朝青花扁壶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3.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大商业城市。
明朝北京城
明朝南京城
《皇都积胜图》
《南都繁会图》
②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三. 变 化:经济的发展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农业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
引进高产生长的迅速农作物。玉米、红薯、马铃薯。
从南方推向北方。棉布普及,麻衣变棉衣
苏州是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
1.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明朝的统治
强化皇权
经济发展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
改革官制
科举变化:八股取士——弊端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分都督
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
课堂小结
农业: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手工业 :棉纺织业 制瓷业
商业 :商贸城市 商帮
核心素养提升
1.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宣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2.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