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答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道题,每题3分,共60分)
1.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记载:平民擅杀子,处以黥刑并且要终身服劳役;人奴擅杀子,同样要处以黥刑,然后交还主人。奴隶的“同罪不同罚”反映在秦朝
A.政府维护奴隶主利益 B.豪强地主的势力强大
C.平民的实际地位最低 D.奴隶的人格遭到物化
3.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C.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
4.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宰相秦桧权势熏天,参知政事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于帝(宋高宗)前纷争,且言桧之短”。这表明,当时
A.相权有所制约 B.文官地位得以提高
C.皇权遭到削弱 D.官员监察制度严密
5.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台阁”;清朝虽仍设内阁,但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所谓“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机构的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 D.中央决策机构受冲击
6.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一胜利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C.提高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8.表3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总值 294.70 294.60 269.00 290.90 309.40
表3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的情况(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发展
A.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B.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C.促成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D.表明民族经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9.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几内亚等一批亚非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与这一时期亚非国家同中国出现建交高潮相关的史实是
A.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10.“据统计,华东地区的20000多个乡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过去麦田和油菜只锄一遍草,现在要锄三遍,一扫过去的冬闲,为来年的春耕大生产做好了积极准备。”这表明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土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D.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增长
11.从1840年到20世纪初,清政府一直沿用《大清律例》。清末预备立宪后,为配合新政的需要,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负责起草奉旨交议的各项法律,颁布《公司律》《破产律》等法律。1907年,制定仿照德、日民法典并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这表明清政府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废除封建法律体系
C.仿行宪政维护统治 D.建立近代法治国家
12.1937年3月,中共在巴黎发表评论性文章认为,巴黎公社是“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的绝顶英勇与绝顶忠诚的模范”,因此,“不能不使今日为中国独立自由与幸福而奋斗的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所纪念”。此举旨在
A.号召民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调适策略应对中国时局的变化
C.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3.日寇侵华期间,“球王”李惠堂拒绝日伪政权拉拢,以足球为“武器”在港粤和大后方开展“体育抗战”,参与和组织了多次抗战足球义赛。李惠堂的行动
A.促进了中国足球事业蓬勃发展 B.动摇了日伪政权的根基
C.推动了东方主战场地位的确立 D.鼓舞了民众的抗战斗志
14.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位发起人中有16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会的152名会员中有超过1/3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有利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文指出,“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体国民之权利也。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陈独秀旨在
A.推翻满清王朝统治 B.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
C.推进国人思想觉醒 D.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16.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具体任务为“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任务
A.有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局 B.明确了以人民需要为计划的核心
C.可改善工业化建设中的经济结构 D.摆脱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束缚
17.自1953年起, 我国开展了三次增产节约运动,在大规模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采取实行经济核 算和财务监督、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措施。该运动
A.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增强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C.加速了土地改革进程 D.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
18.1925年,由新学生社女社员发起、以工农妇女为主体的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至1926年,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有会员2000余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19.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的颁布
A.适应了扩大科举的需要 B.得益于清末新政的推动
C.标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D.为戊戌变法培养了人才
20.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然而海内外诸多教科书对红军长征的评价、结束的时间、遵义会议的参加者以及领导成员的变动等方面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反映了
A.教科书无法体现历史真实 B.历史叙述受多种因素影响
C.红军长征真相无法被探知 D.史料真伪会决定历史书写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害小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阈上书,极陈外国相遇,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当时举京师之人,成以康有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当初次之失败(1895年广州起义)也,举国舆论莫不日予(我)辈为乱臣贼子。凡认识者,视(吾人)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始于“甲午战败”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经历“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后,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哪些尝试?(4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被时人视为“病狂”或“乱臣贼子”的原因。(8分)
(3)1900年以后,人们对孙中山态度发生怎样的转变,结合当时社会变化说说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哪些条约“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并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国内外因素。(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并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的成就。(6分)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B D C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C C D B B B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20分)
(1)依据: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对国人冲击有限的角度作答;
从甲午战争对中国朝野产生巨大冲击的角度作答。
(答中其中一个角度给2分)
尝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点4分)
原因:从晚清社会状况的角度作答,例如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思想守旧等;(2点4分)
从康、孙二人的思想或行动冲击传统政治和传统思想角度作答。(2点4分)
转变:由完全否定转为惋惜、肯定。(2分)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推翻清政府已成为大势所趋。(2分)
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宣传革命理论;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等挽救中华。(答对1点得2 分)
22.【答案】(20分)
(1)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分,答《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均可)
(2)方式:承认即是建交;先谈判后建交。(4分)
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分)
国内因素:新中国政治上军阀作战、台湾问题;经济上百废待兴等(二选一作答,2分)
国外因素:冷战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苏联的援助(2分)
(3)会议:日内瓦会议。(2分)
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4分)
【答案】B【解析】据材料“栽培稻谷”、“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锅巴”、“农具”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有农业生产,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有稳定的居所,综合以上可知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故选B项;最是比较词,要有比较对象,材料只涉及河姆渡有稳定的粮食生产和稳定的居所,没有涉及其它地区,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河姆渡的农业属于原始农业,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区,没有涉及黄河流域,不存在二者的比较,排除D项。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社会状况。秦朝维护私有财产,奴隶及奴隶之子都被物化为一种财产。因此,奴隶杀奴隶不以杀人罪判处,而是归还所谓的财产,将奴隶交还主人,故答案选D。秦朝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秦朝君主专制强化,打击豪强,豪强的势力遭到削弱,排除B。奴隶的地位是最低的,他们甚至不被当作人看待,排除C。
3.【答案】D【解析】据材料“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可知,钱穆认为门第使得学术文化在传习中不中断,并且得以发展,可见,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门第对对于学术文化的影响,而非门第观点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门第对于学术文化的单方面推进,而非相互推进,排除B项;材料中门第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能扩大到所有时期,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议事不合,于帝(宋高宗)前纷争,且言桧之短”可知,参知政事李光对宰相秦桧的权力有所制约,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文官地位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提高,且材料只涉及了秦桧与李光,不能说明文官的整体状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相权问题,没有涉及皇权,且宋代皇权得到加强而非削弱,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宰相和参知政事均为政务官员,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严密,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可知,明朝时,内阁权力逐步上升,到清朝,内阁权力下降,体现了皇权对其控制的加强,本质上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权力变化体现了明清皇权的强化,故选B;内阁属于中枢机构,但仅凭内阁一个案例无法说明中枢机构的日益完善,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民主化”说法错误,排除C;内阁只是秘书机构,并非中央决策机构,排除D。
6.【答案】D【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可将时空定位到1911—1919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是1924年,不属于这一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追求民主发生在1912年国民党成立并成为议会多数党这一事件后,属于这一时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陈独秀通过思想革命反对专制愚昧是新文化运动前期即1915—1917年,属于这一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即1917年后,属于这一时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开始“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物价稳定有助于提升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故选C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时期,排除B项;国民经济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于1952年,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1936年中国GDP数据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总量可观,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有所发展,这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外部发展环境并不良好,排除B项;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在1928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差,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经济发展并不健康,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纲要上册第26课所学——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与题干中“尼泊尔、埃及……等一批亚非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相合,故选A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1971年,排除B项;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在1972年,排除C项;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在新中国初期,早于题干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从空间来看,华东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大致在1952年后,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故选B;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东北等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致在1948年完成,经济上翻身了的农民踊跃支援前线,排除A;材料中没有提及基层政权,排除C;虽然1952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此时华东地区粮食数量多少,是否比以前多,排除D。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1907年,制定仿照德、日民法典并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可知,清政府修改法律时不按英美国家的法律办事;却学习依照君主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日民法典,且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是想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C项;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所以清政府才实行改革政,清政府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可知没有废除封建法律体系,排除B项;由于时代的限制,大部分法律停留在文本层面,并未颁行,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巴黎公社是’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民族危机加深,中共此举旨在号召共同抗日,以此来应对时局变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共主要是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才成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之前已经确定,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球王’李惠堂拒绝日伪政权拉拢,以足球为‘武器’在港粤和大后方开展‘体育抗战’”,可知李惠堂以足球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行为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与斗志,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意识,故选D项 ;李惠堂的行动主要是抗日,而不是发展足球,并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缺乏一个和平的环境去发展足球,排除A项;李惠堂的行动并不能动摇日本的根基,排除B项;李惠堂的行动有利于鼓舞民众,但并不能确立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会员中的许多成员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共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故选C项;1911年的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A项;这些成员是加入中共,没有构建基层党组织,和扩大中共组织基础无关,排除B项;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体国民之权利也。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陈独秀强调国家是全体民众的国家,强调民主思想,反对专制思想的残余,目的是唤起民众思想觉醒,故选C;清王朝在1912年已经灭亡,排除A;B项不是其目的,并且以一人之力不能够结束军阀混战,排除B;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排除D。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理念。“一五”计划的重心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材料则反映了对轻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步重视,有利于农轻重兼顾发展,防止在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发展重工业,故答案选C。“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材料中的时间是1955年,排除A。材料中虽体现了人民的需要,但是材料的内容都是“随着重工业的建设”之下而展开的,所以其核心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D。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953年,我国正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故选D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排除A项;1953年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管理企业,而非增强自主权,排除B项;土地改革到1952年就结束了,排除C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结合所学可知1925—1926年为国民革命时期,以工农妇女等革命力量为主体组成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有利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据材料“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统一了全国学制、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其由中央政府颁布,且1904年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新政,其颁布得益于清末新政的推动,故选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并未扩大,排除A项;京师同文馆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排除C项;1904年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叙述中由于立场、认知、史料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出现诸多的差异,所以诸多教科书对对红军长征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正是反映了历史叙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选B项 ;教科书也可以体现历史真实,排除A项;长征的真相是可以被探知的,排除C项;史料的真伪会影响历史的书写,而不是决定,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20分)
第一小问依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对中国发起侵略战争的是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中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并不多,对他们认识不足,故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对国人的思想冲击有限,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是首次败于东方国家之手,日本与中国交往已久,并且在历史上是日本向中国学习,而中国却战败了,这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第二小问原因,康有为和孙中山之所以被时人视为“病狂”或“乱臣贼子”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上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推行君主专制、吏治腐败,思想上坚持固有传统思想,而康、孙二人的思想,却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他们的思想冲击了传统政治和传统思想,故被时人视为“病狂”或“乱臣贼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的改良运动却收效有限,故推翻清政府已成为大势所趋,所以人们对孙中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在民族危亡关头,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领导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反清武装起义;并在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做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举措,值得敬佩。
22.【解析】(20分)
(1)据材料一“在鸦片战争……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结合所学得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第一小问方式,据材料二“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结合所学得出承认即是建交;据材料二“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结合所学得出先谈判后建交。第二小问方针,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有“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第一小问会议,据材料三“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结合所学得出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第二小问成就,结合所学得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据材料三“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敌对情绪”结合所学得出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