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5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5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09: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
西夏

民族政权的并立
北方契丹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正式见于
史籍记载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北方汉人避乱,北出长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已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建造房屋、城邑。
公元389年
隋唐时期
唐朝末年
9世纪末
农耕、房屋的出现
冶铁业发展
10世纪初
建立
11、契丹族发展
统一契丹,916年 建立
契 丹 国 (辽)定都 。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2.契丹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P33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于916年建立起契丹国;积极向中原汉族王朝学习。
辽朝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辽太宗)夺取燕云十六州,将国号“契丹国”改为“大辽”。
3.契丹的统治: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P33
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
治国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契丹皮囊壶
契丹货币
思考:契丹的文字货币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1.党项族的生产生活情况: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过着游牧生活。
隋唐时内附中原称臣,受唐王朝赐李姓。
北宋初年,党项族仍向北宋称臣。后因宋削减藩镇兵权,引起李氏不满,准备自立门户。
李元昊
P34
2.党项族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宁夏银川)
P34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金铜牛
3.西夏的统治:
①仿制唐宋制度
②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西夏文字
P34
崛起原因: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制度、创制本民族文字;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问题】归纳契丹和西夏逐渐兴起的原因?

916年
北宋
960年
西夏
1038年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西夏
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府
并立
公元1111年
西夏

北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
宋太祖时
宋太宗时
宋真宗时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P35
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大致包括今北京、河北大部分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些地方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
东 京
上 京 临 潢府
北 宋

西夏
兴庆府
燕云十六州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问题】辽占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有何影响?
占领燕云十六州不仅使辽的国力大增,
使辽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威胁到北宋政权。
后晋皇帝
石敬瑭
辽太宗
耶律德光
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
辽出兵支援石敬瑭得到了帝位
五代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他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屈膝勾结契丹贵族,甚至认比自己小11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燕云十六州:宋辽战争的焦点
北宋建立后,最大心愿是夺回燕云十六州,解决北方边患问题。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
宋太祖时
宋太宗时
宋真宗时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
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P35
契 丹 的 兴 起
幽州
云州
上京
黄龙府
农安
临潢府








巴林左旗南


















(辽)






943年契丹(辽)疆域
幽云十六州地区


木叶山
东京
开封


云州
武州
新州
朔州
寰州
应州
蔚州
涿州
幽州
顺州
蓟州
檀州
儒州
妫州
莫州
濮阳
澶州
北京
大同
蓟县
高粱河
陈家谷
幽云十六州
宋辽主要交战
地点
岐沟关
瓦桥关
瀛州
河间








宋辽交战形势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占领幽云十六州
宋真宗
寇准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澶州之战
辽军打到澶州
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
宋真宗亲征
宋军打退辽军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阅读课文P35,完成澶州之战的军事档案。
交战双方
交战地点
关键人物
战争结果
宋真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之盟
时间:
人物:
交战双方:
宋、辽
结果:
澶渊之盟
1004年
宋真宗、寇准
地点:
澶州城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e)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宋辽盟约:澶渊之盟
内容:
宋朝给辽岁币
【岁币】宋朝每年要给辽朝银和绢,金银珠宝。
榷场:在边界地区开设贸易市场
宋朝
辽、西夏
丝织品
稻米
茶叶


骆驼
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思考: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你支持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1、使宋辽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
1、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2、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
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材料:“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据材料,为什么说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岁币的支出(30万)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支出。
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中的“朝廷”指的是什么政权?
“蕃”在这里主要指哪一少数民族?
“与朝廷和好年深”是从什么事件开始?
北宋
契丹族
澶渊之盟
为什么北宋打胜仗还要签订盟约?
澶渊之盟表明了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
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北宋还有一个更为难缠的西北荒漠狼--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危!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冲突: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北宋
西夏
和(后)
战(先)
议和的条件
西夏

称臣
给岁币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宋夏议和:
元昊
宋朝
向宋称臣
给西夏岁币
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议和影响:
①积极:
②消极:
使双方边境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和议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赋税负担,
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916年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本课小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各自崛起
战与和

西夏
宋辽和战
宋夏和战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
宋夏和议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链接中考
1.有首诗这样描绘契丹人的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契丹人生活状况是 (   )
A.农耕生活 B.定居生活
C.游牧生活 D.渔猎生活
C
2.下图是上京遗址。据文献记载,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
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李世民 B.朱温
C.耶律阿保机 D.赵匡胤
C
3.某同学在学习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政权的历史时,编了如下的记忆顺口溜:“羌族一支党项立,兴庆建都根据地,仿效制度官军律,鼓励垦荒创文字。”据此这一政权是 (   )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4.如图为两件西夏文物:西夏文契约、西夏符牌。它们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
夏仿效唐宋 (   )
A.订立官制 B.制定法律
C.鼓励垦荒 D.创制文字
C
D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
的是(   )
D
6.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某同学扮演的是宋朝皇帝御驾亲征,亲临澶州城。他扮演
的皇帝应该是 (   )
A.宋高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宋真宗
7.“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D
B
8.北宋与西夏议和后,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
之间的了解。材料反映的是宋夏和议的 (   )
A.背景 B.内容 C.实质 D.影响
9.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D
C
10.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11.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宋、西夏和战》、《杨家将》、《天龙八部》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A
二次达标
12.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13.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B
A
检测提升
14、下列有关辽、宋和西夏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  )
A. 澶渊之盟后,辽、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B. 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西夏向宋称臣
C. 遭渊之盟时,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宋太祖
D. 宋朝在和辽、西夏战争结束后,给这两个国家送了“岁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辽、北宋和西夏之间关系。辽、北宋和西夏为我国历史上同时并存政权,三者之间时战时和。辽宋澶渊之盟后,辽、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西夏向宋称臣,宋朝在和辽、西夏战争结束后,给这两个国家送了“岁币”。据此可知,ABD均符合史实,但不符题意,排除。澶渊之盟时,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宋真宗而非宋太祖,符合题意,故选C。
15.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生育蕃息”“牛羊被野”“不识干戈”,可以看出宋辽之间和平相处,没有战争。所以B符合题意。
16.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下列对宋夏之间战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B.是西夏对北宋的侵略
C.西夏在军事上屡屡获胜
D.西夏遭受很大损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夏之间的战争。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宋夏之间的战争不是中外战争,战争的性质不是侵略与反侵略,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