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师静海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评估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北师静海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评估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1 10:14:42

文档简介

北师大静海附校 2022-2023 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评估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语文 试题 A.沉迷 增加 坚持不辍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B.沉醉 增加 笔耕不辍
C.沉醉 增强 坚持不辍
1.本试卷分为第 I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D.沉迷 增强 笔耕不辍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
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3.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杜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第 I 卷(选择题) B.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注意事项:
C.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 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目要求的。 ...
一、(9分) A.“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元璋的年号。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
令人( )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董仲舒“目不窥园”,陶渊明“每 并称为“前四史”。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苏子美“《汉书》佐酒”……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由十二
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有人读了马尔克 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成。
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 二、(9 分)
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 )了战疫的必胜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念;有人读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思索 材料一:
生命的意义。 自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
通过( )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 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课题,同时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一代一代
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新电影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而产生,它的创作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著名的原创媒介
武汉保卫战、长春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深深懂得,因广大医务 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决定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媒介。随
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 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样式越来越多,技术也更加发达、迅速,所
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电影就是
第 1页 共 6 页
其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对既经
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
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
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 20 年代至 3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进行了 13 项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
研究显示青少年会模仿影片中的形象去装扮,并认同其中形象的观点和行为。电影以非常有吸引
力的方式去向人们展现各种情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魅力,电影中表现的社会关系、行
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提供了可模仿并融入自己生活的模型。
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 材料四:
点认可。传播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拥有数百万计的观众,每一部电影的内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涵传达给观赏电影的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并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最终形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
成一种文化定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比如,《可可西里》直接促成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 发明自中国,而是发明自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
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 卡普辛路 14 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电影成功,这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对 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放映开始的。1896 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
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比如一部分血腥、暴力的电影,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刺激,给受众的心 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
理带来了不健康的、阴暗的影响。 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的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
(摘编自《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
材料二: 制影片。
电影经济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电影学次级分科。电影作为一种 从 1896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
经济现象的特点比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更加突出(例如庞大数额的创作投入与生产投入)。当 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 年,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
我们把它与诗歌经济学相比较时,我们就会理解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诗歌创作或小说创作的个人 电影。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祝寿,拍摄了由谭鑫
特点比较突出。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电影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 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是一种群体行为和机构性运作。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门艺术(哪怕是戏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对于 (摘编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经济依赖性较大的艺术形式)都不像电影这样有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 4.下列对材料中“电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摘编自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 A.自诞生一百多年来,电影一直在不断发展,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它的
材料三: 创作和时代、社会息息相关。
B.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
第 2页 共 6 页
需求,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 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
C.电影是一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它的创作是一种群体性和机构性运作,与 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
诗歌创作相比,没有个人特点。 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
D.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发明于 19世纪 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末,地点是欧洲。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本二:
A.电影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因而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
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
B.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影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 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
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 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
C.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拍摄的第 优劣终不掩。
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D.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在 2010 年至 2018 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 年更是超过了 600 亿元, 文本三:
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虽.
6.阅读材料一,下面的做法中,不能使电影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项是( )(3分) 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
A.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辩证看待,增强对电影中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负面 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
信息的辨别与抵御能力。 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B.电影会影响观众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应多拍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导向积极 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
正面的电影。 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C.要加大对电影的审核力度,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导向不正面的电影予以限制。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D.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 [注]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和思想。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三、(15 分) A.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B.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文本一: C.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 D.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乘:趁着
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第 3页 共 6 页
A.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注意事项:
B.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C.遇大敌则.覆矣 则.刘病日笃 2. 本卷共 11 小题,共 117 分。
D.不识之.正行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26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4分)
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2)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4分)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
/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13.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3 分)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
/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7分)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苏轼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3分)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②桓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
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⑤⑥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巧妙用典,落于一个“梦”字,暗示送别的主题。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新月与愁烟,满江天”两句写了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展现离别的场景。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 C.“落花飞絮”点明了季节,在这样的秋天里送别,使人更添离愁。
广。 D.结尾两句,“飞絮送行舟”,以无情之流水反衬有情之离人,感情真挚。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 (2)苏轼的这首词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本词进行简要分析。(4 分)
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加辩证。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第 II 卷(非选择题) (2) ,举类迩而见义远。
第 4页 共 6 页
(3)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 , , 阳台,任它风雨三千,我自逍遥家主人,雨看烦了,抽身进屋,吃饭喝酒,写字睡觉,想怎么干
就怎么来。此为阳台赏雨第一快意。阳台是家连接自然的天台,背后是家室,面前是天空,阳台
, 。”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
伫立,本就有家国天下、纵横捭.阖的感觉,倘暴雨恣肆,横空漫溯,心事就苍茫了,前景就不那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么明朗了,那与赏雨人的现实图景是多么吻合!情景交融,况味十足,噼里啪啦的节奏里,会觉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
得雨是知音雨是亲人,更重要的是,雨那么硬朗,那么铿锵,你会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即便前
的句子是“ , ”。
途真的不容乐观,背后就是家,进退裕如,宽窄自渡,岂不美哉?阳台看雨,更有一份洒脱超然。
瓢泼大雨,户外就是刀山,而我可以蜗居家室,不去与风雨抗争,不去与生活较劲,以诗意的心
五、(23 分) 境阳台看雨,这是生活对我的回报!做如是观,飘飘风雨中,自有随遇而安的得意感和飘飘欲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的成就感。
听雨
⑤阳台看雨,最美是在新少城。新少城何为?吾家美庐也。新少城本尊,居成都少城腹地,
姜明
北邻宽窄巷子,西据琴台故径,与一园林单位一墙之隔。此园林占地数百亩,罕有高层建筑,其
①枕上一片雨声。一定是下大雨了。
中密植高大乔木,布局井然,常绿树木为主,故四时葱茏,满目苍翠,且因园中不见楼房,从我
②现在是上午 9点过。昨晚夜班,归家已是凌晨三点,小睡 3小时后起床驱车送妻女上班上
家十楼阳台望出去,万顷.绿意尽在眼底,浩阔视野碧翠连天,特别是在夏日雨后澄澈的时日,真
学。她们不要我送,说太影响我休息,我坚持要送,我为她们做的事情不多,当司机,能让我有
正可以西眺观见远处的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千年前的手绘,就是我家风景。新少城阳
很强的仪式感和存在感。在我们平凡的人生里,点滴的付出,会让生活充满朴素的快乐。睡“回
台看雨,为赏心乐事。雨大如斗,急如剑戟森森,园林里的塔松身襟正大,不为所动,那种刚正
笼觉”,尚未睡着,巨大的雨声吞噬了世界上的一切声响,哗哗哗,如天湖溃泻,如巨瀑跌崖,
不阿,千秋凛冽,由不得人不肃然起敬。烟雨蒙蒙,清清浅浅,细雨呢喃盖不过林中树梢一声声
如怒涛赶海,如群马奔腾,雨声织就了一叶交响乐中的扁舟,让我在惊涛骇浪中跌宕起伏……
鸟鸣。春雨初醒,羞涩而节制,哪怕是仓皇.一吻,也惊得树梢新绿粲.然放翠……
③我是爱雨水的。我爱天光乍暗暴雨突降的阔大气象,我爱雨气氤.氲扑面拂手的仓促和温柔,
⑥而我现在,不想到阳台观看雨中盛景。疲惫淹没了我。听雨,听绿,听天籁,我裹紧被盖,
我爱雨打苍叶激水恣.肆的活泼和优美。雨是大自然的精灵,它在天地间飞舞;雨是天地的柱梁,
翻了翻身,一任雨声潇潇,温柔按摩我的身体,护佑我安然入眠……
一般情况下是不显影的,只是在下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呀,原来是雨撑起了天空!雨是激情
(选自《人民日报》2022 年 4 月 16 日,有删改)
演奏大师,时而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城摧山崩万木衰的浩荡,时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精进,
1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时而是扬汤止沸微澜中的一抹涟漪,时而低沉、悠扬、轻柔、戛然而止,时而高亢、急促甚至疯
A. 氤氲(yīn) 罡风(gāng) 恫吓(xià) 纵横捭阖(bǎi)
狂,雨是卡拉扬的指挥棒,更是卡拉扬率领的庞大的乐队,你不知道乐音的爆点在哪里,你只知 . . . .
道精灵在你血管中奔跑和休憩.,你能感到巨大的、酣畅淋漓的美。夏天的雨,就是激情的化身。 B. 恣.肆(zì) 万顷.(qǐng) 氛.围(fēn) 自怨自艾.(ài)
我爱那种铺天盖地的浩荡,感觉那应该就是自己的血性,但其实,自己远远没有那样的血性,也
C. 休憩.(qì) 仓皇.(huáng) 隽.秀(juàn) 蹚.水过河(tāng)
许正是因为没有才喜欢吧,临渊羡鱼,纵使鱼不可得,毕竟是生命中的寄托,生活中的欢喜。
D. 街衢(qú) 粲然(càn) 扁舟(piān) 提纲挈领(qiè)
④看雨赏雨,最宜在阳台。湖畔舟中,野趣和风雅是有的,恐罡.风忽至暴雨倾盆,狼狈之余,
. . . .
更有性命之虞。山寺闲亭,巷陌街衢,也都各有味道,只是正赏风雨飘摇之美,忽然念及已成泽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国的回家之路,是不是大煞风景?看雨赏雨,不宜有后顾之忧,否则情趣会打折扣。赏雨在自家 A.文章开门见山,“枕上一片雨声”既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与感怀,又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第 5页 共 6 页
B.第三段中作者通过写雨的不同姿态写雨的不同特点,语言铿将有力,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抒 计在于晨,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中国,早餐早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了。
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A.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师傅为准备一份点心可能需要忙碌整整 3个小时
C.第四段写作者久久听雨略生倦意,于是稍作休息,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得意,为后文深化主旨做
B.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
铺垫。
C.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
D.第五段引用古人听雨时的感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新少城的热爱,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赞
D.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围绕“雨”组织材料,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
心的力量。 26.(4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部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论文集中,
18..赏析文中面线的句子。(4 分) 对“经典”做出了多个定义:
①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
19.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②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决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20.散文为何以“听雨”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③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你在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时,对这两部经典作品是否也有卡尔维诺阅读经典时的某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雨的理解。(4分)
种感受?请结合任意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在阅读经典时的丰富感受。(不少于 80字)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七、(60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尚书》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
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六、(8分)
——鲁迅
22.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
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晚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
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
却演绎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① , ② , ③ 。不是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 ④ ,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一日之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 6页 共 6 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 )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董仲舒“目不窥园”,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苏子美“《汉书》佐酒”……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 )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思索生命的意义。
通过( )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长春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_______。我们深深懂得,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1.(3分)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沉迷 增加 坚持不辍
B.沉醉 增加 笔耕不辍
C.沉醉 增强 坚持不辍
D.沉迷 增强 笔耕不辍
2.(3分)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杜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B.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C.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3.(3分)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成。
【答案】1.C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一般为褒义词。“沉迷”:深深地迷惑或迷恋(某事物),一般为贬义词。语境是迷恋的事情“拥有恒久魅力”,所以用“沉醉”。
第二处,“增强”:增进,加强。“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增强”是定性的,是质的提高;“增加”是定量的,是量的变化。“增加”与语境中的“必胜信念”不搭配,所以用“增强”。
第三处,“坚持不辍”:坚持到底。“笔耕不辍”:一直写作而不停息。语境是说“阅读”,所以选用“坚持不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形容词性的词语要放在名词性词语前面,所以“重大”放在“战略”前面,排除AD;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狙击”与语境是“疫情防疫战”不搭配,所以排除C。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C.解析:“长的叫‘敲’,短的叫‘扑’”错误,应为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课题,同时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一代一代新电影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而产生,它的创作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决定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媒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样式越来越多,技术也更加发达、迅速,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进行了13项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会模仿影片中的形象去装扮,并认同其中形象的观点和行为。电影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向人们展现各种情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魅力,电影中表现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提供了可模仿并融入自己生活的模型。
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传播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拥有数百万计的观众,每一部电影的内涵传达给观赏电影的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并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定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比如,《可可西里》直接促成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
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比如一部分血腥、暴力的电影,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刺激,给受众的心理带来了不健康的、阴暗的影响。
(摘编自《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电影经济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电影学次级分科。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比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更加突出(例如庞大数额的创作投入与生产投入)。当我们把它与诗歌经济学相比较时,我们就会理解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诗歌创作或小说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电影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群体行为和机构性运作。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门艺术(哪怕是戏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对于经济依赖性较大的艺术形式)都不像电影这样有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
(摘编自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
材料三:
材料四: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发明自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电影成功,这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放映开始的。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的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从1896年至20世纪20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祝寿,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摘编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4.(3分)下列对材料中“电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诞生一百多年来,电影一直在不断发展,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它的创作和时代、社会息息相关。
B.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
C.电影是一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它的创作是一种群体性和机构性运作,与诗歌创作相比,没有个人特点。
D.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地点是欧洲。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因而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B.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影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
C.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D.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在2010年至2018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更是超过了600亿元,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
6.(3分)阅读材料一,下面的做法中,不能使电影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项是( )
A.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辩证看待,增强对电影中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负面信息的辨别与抵御能力。
B.电影会影响观众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应多拍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导向积极正面的电影。
C.要加大对电影的审核力度,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导向不正面的电影予以限制。
D.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
【答案】4.C 5.D 6.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没有个人特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诗歌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但不能说电影创作就没有个人特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而”因果倒置。材料一说“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B.“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说“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
C.“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错误,材料四说“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可见只是“有人认为”。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材料一中说“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见电影本身艺术效果好,但对人们的影响不一定正面,因此选项中说“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并不一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文本二: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文本三: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7.(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B.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C.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乘:趁着
8.(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B.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遇大敌则覆矣 则刘病日笃
D.不识之正行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10.(3分)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⑤⑥
11.(3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答案】7.B 8.B 9.C 10.D 11.B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B.“虽”,即使。句意: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A.以,介词,从。句意:(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以,介词,用。句意: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B.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洁白的样子出淤泥却不沾染世俗的污垢。意义和用法相同。
C.则,连词,就。句意: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则,连词,表转折,但。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
“部伍行阵”是“无”的宾语,“就善水草”是“屯”的状语,所以应在“部伍行阵”后断句,排除AD。
“远”是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远远地派出”,其宾语是“斥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③意为: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再结合(2)的首句“李广非大将才也”可见,这不是在肯定“李广”。
④意为: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可见“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是在肯定“卫青”。
所以③④不符合要求。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可见“只是因为”说法错误。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12.(8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4分)
(2)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4分)
【答案】
(1)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
(2)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军”,治军;“卒”,通“猝”,突然、仓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2)“以”,因为;“故”,缘故;“不啻口出”,脱口而出;“传”,记载。
13.(3分)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1:不赞同。①他虽然治军简易,行军没有部队编制和行阵部署,但却能服众,部队凝聚力强,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去死;②他能够逐利乘便,把握战机;并且勇猛善战,能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以少胜多,可见足智多谋;③李广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
示例2:赞同。①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②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③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首先表明自己观点。可赞同也可不赞同,但要做到有理有据。
如果不赞同:
原文说“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反映他治军简易,但是没有出过问题;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兵多乐从李广”说明在遇到打战时,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命,军队凝聚力战斗力很强;
原文说“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他作战勇猛,以弱胜强,足智多谋;
原文说“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他作战指挥富有变化,擅长进攻。
如果赞同:
原文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他治军简易,但是若遇到突袭,无法抵抗;
原文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
原文说“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他不足以统帅大军;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防守不利,敌人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文本二:
李广并没有大将的才能,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的地方,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能啊。至于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进攻如怒风疾雨,后退如高山大岳,李广难道能做到吗?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只害怕卫青和汲黯却没听说提及李广。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
文本三:
太史公说:“匈奴人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司马光却说:“(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部队的大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队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溃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2. ,举类迩而见义远。
3.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 , , , 。”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②桓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巧妙用典,落于一个“梦”字,暗示送别的主题。
B.“新月与愁烟,满江天”两句写了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展现离别的场景。
C.“落花飞絮”点明了季节,在这样的秋天里送别,使人更添离愁。
D.结尾两句,“飞絮送行舟”,以无情之流水反衬有情之离人,感情真挚。
2.苏轼的这首词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本词进行简要分析。
1.C
2. ①上片写笛声,梦醒所见茫茫江天及天上明月,属于实写,渲染感伤氛围。
②下片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是虚写,营造的“落花”与“飞絮”护送行舟,依依惜别场景
虚实结合,突出衬托出故友之间的离别愁绪与伤感之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雨
姜明
①枕上一片雨声。一定是下大雨了。
②现在是上午9点过。昨晚夜班,归家已是凌晨三点,小睡3小时后起床驱车送妻女上班上学。她们不要我送,说太影响我休息,我坚持要送,我为她们做的事情不多,当司机,能让我有很强的仪式感和存在感。在我们平凡的人生里,点滴的付出,会让生活充满朴素的快乐。睡“回笼觉”,尚未睡着,巨大的雨声吞噬了世界上的一切声响,哗哗哗,如天湖溃泻,如巨瀑跌崖,如怒涛赶海,如群马奔腾,雨声织就了一叶交响乐中的扁舟,让我在惊涛骇浪中跌宕起伏……
③我是爱雨水的。我爱天光乍暗暴雨突降的阔大气象,我爱雨气氤氲扑面拂手的仓促和温柔,我爱雨打苍叶激水恣肆的活泼和优美。雨是大自然的精灵,它在天地间飞舞;雨是天地的柱梁,一般情况下是不显影的,只是在下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呀,原来是雨撑起了天空!雨是激情演奏大师,时而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城摧山崩万木衰的浩荡,时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精进,时而是扬汤止沸微澜中的一抹涟漪,时而低沉、悠扬、轻柔、戛然而止,时而高亢、急促甚至疯狂,雨是卡拉扬的指挥棒,更是卡拉扬率领的庞大的乐队,你不知道乐音的爆点在哪里,你只知道精灵在你血管中奔跑和休憩,你能感到巨大的、酣畅淋漓的美。夏天的雨,就是激情的化身。我爱那种铺天盖地的浩荡,感觉那应该就是自己的血性,但其实,自己远远没有那样的血性,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才喜欢吧,临渊羡鱼,纵使鱼不可得,毕竟是生命中的寄托,生活中的欢喜。
④看雨赏雨,最宜在阳台。湖畔舟中,野趣和风雅是有的,恐罡风忽至暴雨倾盆,狼狈之余,更有性命之虞。山寺闲亭,巷陌街衢,也都各有味道,只是正赏风雨飘摇之美,忽然念及已成泽国的回家之路,是不是大煞风景?看雨赏雨,不宜有后顾之忧,否则情趣会打折扣。赏雨在自家阳台,任它风雨三千,我自逍遥家主人,雨看烦了,抽身进屋,吃饭喝酒,写字睡觉,想怎么干就怎么来。此为阳台赏雨第一快意。阳台是家连接自然的天台,背后是家室,面前是天空,阳台伫立,本就有家国天下、纵横捭阖的感觉,倘暴雨恣肆,横空漫溯,心事就苍茫了,前景就不那么明朗了,那与赏雨人的现实图景是多么吻合!情景交融,况味十足,噼里啪啦的节奏里,会觉得雨是知音雨是亲人,更重要的是,雨那么硬朗,那么铿锵,你会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即便前途真的不容乐观,背后就是家,进退裕如,宽窄自渡,岂不美哉?阳台看雨,更有一份洒脱超然。瓢泼大雨,户外就是刀山,而我可以蜗居家室,不去与风雨抗争,不去与生活较劲,以诗意的心境阳台看雨,这是生活对我的回报!做如是观,飘飘风雨中,自有随遇而安的得意感和飘飘欲仙的成就感。
⑤阳台看雨,最美是在新少城。新少城何为?吾家美庐也。新少城本尊,居成都少城腹地,北邻宽窄巷子,西据琴台故径,与一园林单位一墙之隔。此园林占地数百亩,罕有高层建筑,其中密植高大乔木,布局井然,常绿树木为主,故四时葱茏,满目苍翠,且因园中不见楼房,从我家十楼阳台望出去,万顷绿意尽在眼底,浩阔视野碧翠连天,特别是在夏日雨后澄澈的时日,真正可以西眺观见远处的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千年前的手绘,就是我家风景。新少城阳台看雨,为赏心乐事。雨大如斗,急如剑戟森森,园林里的塔松身襟正大,不为所动,那种刚正不阿,千秋凛冽,由不得人不肃然起敬。烟雨蒙蒙,清清浅浅,细雨呢喃盖不过林中树梢一声声鸟鸣。春雨初醒,羞涩而节制,哪怕是仓皇一吻,也惊得树梢新绿粲然放翠……
⑥而我现在,不想到阳台观看雨中盛景。疲惫淹没了我。听雨,听绿,听天籁,我裹紧被盖,翻了翻身,一任雨声潇潇,温柔按摩我的身体,护佑我安然入眠……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6日,有删改)
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氤氲(yīn) 罡风(gāng) 恫吓(xià) 纵横捭阖(bǎi)
B. 恣肆(zì) 万顷(qǐng) 氛围(fēn) 自怨自艾(ài)
C. 休憩(qì) 仓皇(huáng) 隽秀(juàn) 蹚水过河(tāng)
D. 街衢(qú) 粲然(càn) 扁舟(piān) 提纲挈领(qi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门见山,“枕上一片雨声”既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与感怀,又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三段中作者通过写雨的不同姿态写雨的不同特点,语言铿将有力,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C.第四段写作者久久听雨略生倦意,于是稍作休息,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得意,为后文深化主旨做铺垫。
D.第五段引用古人听雨时的感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新少城的热爱,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围绕“雨”组织材料,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0.赏析文中面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散文为何以“听雨”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雨的理解。(4分)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D
19.CD
20.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声的美妙与作者内心的震撼,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3分)运用了散句与拟声词描写,句式错落有致,节奏感强。(1分)
21.不同意。尾段总结全文,呼应首段,照应题目,作者回归现实,从对雨的联想中返回,以听雨入眠呼应开头“枕上一片雨声”,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尾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诗意的语句结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文化底蕴,语颇隽永,内涵丰富。(1分)尾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深化中心,写明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收获的朴素快乐。(2分)
22.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全文围绕雨展开,引发读者对“听雨”的联想;(1分)雨中寄托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对家乡的赞美与豁达乐观的情怀;(1分)雨是作者送完家人后休息时的天气,是作者喜爱的阔大景象,是作者与家乡的纽带,更是平凡生活、繁忙工作中朴素的快乐与纯真的欢喜。(2分)
23.听雨是一种欣赏自然的方式,是一种精神交流。作者在忙碌的生活,听雨听出了平凡且朴素的喜悦;诗人不同时期听出了不同的雨,听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听雨,深藏欢喜,抑或忧伤,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憧憬,善于发现,也可以在人生的雨中听出美好的快乐,拾撷朴素的欢喜。
22.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演绎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① , ② , ③ 。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 ④ ,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中国,早餐早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了。
A.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师傅为准备一份点心可能需要忙碌整整3个小时
B.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
C.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
D.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答案】BCD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
语段介绍了中国人早餐的相关知识。
根据“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这一过渡句推断,前三句应该是说“快”,后一句应该是说“慢”。根据A中“享受的就是过程” “忙碌整整3个小时”推断,A应该放在过渡句后面,即④处;
再根据C中“这一点”推断,此句应该放在B后面,指代“简单快捷”,而D则举例说明天津早餐“煎饼果子……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简单快捷 ”明显应该放在C后面。
故答案为:BCDA。
26.(本题4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部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论文集中,对“经典”做出了多个定义:
①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②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决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③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你在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时,对这两部经典作品是否也有卡尔维诺阅读经典时的某种感受?请结合任意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在阅读经典时的丰富感受。(不少于80字)
【答案】每次读《红楼》,都为宝玉感叹不已。那《红楼梦》上落定的尘埃,属于一个王朝,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集团——贾史王薛,封建正统,争名夺利,媚上欺下。为贾宝玉发一声感叹,空气急转,将那尘埃掀起,翻转组合成另一种风景,鬼斧神工、天地都运一般,是叛逆,却是进步。除去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面庞,最是那叛逆思想,“草莽”、“不孝”的背后是对封建王朝仕宦道路的厌恶——厌恶它的黑暗,厌恶它的争名角利,还有那徇情枉法、贪赃暴虐的私欲,被逼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却仍出家做了和尚,就是最好的证明。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宝玉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我想这所谓的“男人”便是那仕宦之奴吧!但见了女儿便清爽。“女儿”、“清爽”远在何方?在没有贪婪、败坏的自由天真的大观园内,贾宝玉又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尊重、怜惜,大观园——女儿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任选《乡土中国》《红楼梦》中的一本,写阅读名著的丰富感受。
首先要明白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论述,经典是初读如同重温、重读又好像初读那样特别能引人共鸣的书。经典是什么时候读都能给人经验,都能让人感到独特,都能让人感到新颖和有意外收获的书。然后结合具体的名著阐述经典给人带来的感受。
可以先总体表达阅读的感受,再结合名著中具体内容表述带给自己的收获,最后总结,进一步抒发喜爱之情。比如读《红楼梦》可以让人如醉如痴,心性空灵,诗情画意等,再结合某几个才女的诗句或经历,谈具体感受,黛玉的灵动脱俗,宝钗的温婉大方,王熙凤的八面玲珑……《秋窗风雨夕》的文采,《临江仙》的野心,《聪明累》的悲凉……最后可以简单谈给自己的人生启迪。成文时注意语言的文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以勤酿酒,余韵生花
以劳动为源,造美好本心;以劳动为镜,照非凡人生。-题记
史密斯说过:“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是知也,吾镌记于心。因为劳动,所以美好;因为美好,所以劳动。承认美好来源于劳动,证明劳动带来了美好,是一生所寻,亦是一世所找。
诚然,劳动之美好,体现在生命,体现在匠心,亦体现在琐事。可唱生命,于劳动中熠熠生辉;可叹匠心,于劳动中灼灼其华;可观琐事,于劳动中褪却其俗。入甄以劳动,须弥无所愧。生命因为劳动,可变得非凡,拾得质朴。
日月劬劳,亘古留香。当你扛起锄头来到田垄,刨土而置种,翻土而水浇,让生命非凡于此氤氲,便是一种成就感发生于心,令人欣慰。土壤需要以耕种来培育,所以时时来看,日日来培,担其受风雨之阻而陨,遭雷电之惊而蔫。于是引细雨润之,施农肥助之,或些日不看,任其生长,或终年顾一,免其受灾。待其成熟,拾之入箧,便有满足感自心而出,便有慰籍感由体而绕。此时,我们便寻得质朴生活,觅得非凡人生。感纯净生活于此,非劳动之所助哉?匠心因为劳动,可觅得真知,寻得灼见。
连云入阙,风烟注劳。当手艺人拿起手中刀,于平凡之木镌刻生花,细细而斟,蚊蚊而刻,让甄品于此而出,便有一种沉淀感发生于心,令人瞩目。雕刻木雕的匠人往往年过六旬,华发已白尘事已看,只为心中初愿,入山林,居小舍,淡泊人间烟火。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寻其所想之木,思其所忆之形,然后入定。常心中有形,刻一樽而逾百日,细致入微,精雕细琢,内心平静。他们仿佛已与手中木合而为一,知其所想,顺其而琢,于是一路顺利,直指终极。待雕刻毕,微微笑耳,然后继寻。此时,他的内心已同木雕般甄入淡泊,更无一缕浮躁。觉平淡人生于此,非劳动之所助乎?琐事因为劳动,可弃其凡俗,留其美好。
凡尘既往,当以劳焕。许多人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囿于生活之桎梏,须知以劳动为剑,可破其囹圄,黯其狂傲,涤其咒怨,遂寻美好。我们以劳动为墨,以琐事为笔,可书尽韶光;我们以劳动为诗,以琐事为曲,可唱罢悲欢;我们以劳动为宣纸,以琐事为翰墨,可画完风尘。扫地时心平,擦桌时心净,洗碗时心悠,煮饭时心静。皆为劳动之所赐,岂怨劳动之所冗?当感之怀之,念之留之,思之忆之,用之眷之。
俄加里宁曾言:“培养青年要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今你我尚为少年,将为青年,当为壮年,更当劳动以平心,更应劳动以就梦,更须劳动以留韶,更要劳动以书志。愿各位在乘梦想之舟行于人生之海时,应当把劳动带上,它会带给你非凡,亦会带给你美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