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1 10:27:04

文档简介

双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4分)(原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忖度(dù)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造蘖 坼裂 孤身只影 引吭高歌
B.觳觫(shù) 便嬖(bià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楔子(xiē)  角色(jiǎo) 寒喧
C.庖厨(páo) 肯綮(qìn) 怵然(shù) 大郤(xì) 症候(zhēng) 缜密 鳏寡孤独(guǎn)
D.章甫(fǔ) 褊小(biǎn) 中音(zhòng) 铿尔(kēng)委曲求全 罪愆(qiān) 曾皙
2.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如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固不如也(比得上)
如其礼乐(至于) 杀人如不能举(像是) 沛公起如厕(上)
B.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因其固然(顺着)
因留沛公与饮(于是) 因之以饥馑(接续)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而)
C.为 皆为龙虎(是) 为之奈何(对 )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以若所为(做) 何辞为(为什么)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D.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把) 是以后世无传(因为) 以及人之老(从而)
将以衅钟(用) 何以异(凭借)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认为)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都是古今不同义的一项是( )(2分)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至于兄弟 ③莅中国而抚四夷 ④虽然,每至于族
⑤因其固然 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⑦ 如会同 ⑧依乎天理,批大郤
⑨未尝见全牛也 ⑩ 吾不能早用子
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 D. 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4.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一项是( )(2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足之所履 ③赤也为之小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
⑤鼓瑟希 ⑥夜缒而出 ⑦刑人如恐不胜 ⑧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⑨欲辟土地,朝秦楚 ⑩越国以鄙远
A.①②④/⑤⑥⑦/③⑧/⑨/⑩ B.①④⑥/②⑤⑦/③⑧/⑨/⑩
C.①②④⑥/⑤⑦⑨/③/⑩/⑧ D.①④⑥/②⑤⑦⑨/③/⑩/⑧
5.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④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⑤不吾知也 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技经肯綮之未尝 ⑨视为止,行为迟 ⑩竖子不足与谋
A.①②④/③⑦/⑤⑧/⑥/⑨⑩ B.①④⑥/③⑧/⑤⑦/②⑨⑩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④⑥/③⑦/②⑨⑩/⑤⑧
6.下列加点成语字形、解释、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
①“含英沮华”与“耐人寻味”意义相近,两者都含有仔细琢磨的意思;区别在于“含英沮华”强调的是对古诗或者好文章应该仔细品味,领悟其精华;“耐人寻味”多指某件事很吸引人注意,值得深入研究。
②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雕刻出来的。形容建筑、雕塑等神奇巧妙,不像人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③失去的东西再好也是昨日黄花,你留也留不住。
④花儿在金色的阳光下随风舞动,真是美轮美奂。
⑤目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收入状况良莠不齐。
⑥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傻事。
⑦汗牛充栋:汗牛充栋的侧重点为藏书的书量很多。浩如烟海:浩如烟海的侧重点为典籍、图书等的种类极为丰富。
⑧在半个多小时紧锣密鼓的抢险中,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部门职能,将小货车和30多罐液态氧全部清理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消除。
A.①⑤⑧ B.②⑦⑧ C.③⑦⑧ D.④⑥⑧
7. 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说法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②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③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④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⑤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庠序:古代的中央学校,后泛指学校。
⑥“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⑦《桑林》: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⑧《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⑨西周春秋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在我国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⑧⑨ C.①③④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⑨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8.(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 。”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二、戏剧阅读(18分)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 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 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 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 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9.(深度改编)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虽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但还是在辛勤劳作,这一情节暗示出他对茶馆的前景怀揣希望。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虽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但却不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面对生存环境的绝望心态。
10.(深度改编)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11.(深度改编)在《茶馆》节选部分中,王淑芬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6分)
12.(深度改编)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43分)
(一)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达巷党人②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3.(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14.(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B.在古代,尊卑有序也体现在称呼上。孔子自称名“丘”,弟子称其“仲尼”,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直呼学生之名。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死者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鲁哀公的“哀”为谥号。
D.《史记》中“世家”本是用来记诸侯之事,司马迁把孔子放入“世家”之列,足见对孔子的敬意。
15.(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后发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分)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4分)
(二)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①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②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
【注】①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②兕(sì):独角厚。
17.(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B.国: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家: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C.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D.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同“肃”。这里借指宫廷。
19.(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行元赴举
刘商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送李群玉赴举
杜牧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①谁唱与春风。
【注】①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位于长安附近,后指长安富豪人家聚居之地。
21.(改编)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为送别朋友参加科举,两首诗都包含有对朋友卓越才华的欣赏和赞美。
B.“穿杨叶”,以射箭比喻科举及第;“三百首”,代指朋友的诗歌创作。
C.两诗分别用了“何处”和“谁”来发问,都是无疑而问,以加强语气。
D.两首诗都运用虚实结合,不局限于对眼前的抒写,也有着对将来的设想。
22.同为送朋友去应试,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有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 世界上那些经久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B.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C.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D.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 :“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既要懂得道理,又要注重实践;“习”即练习、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孔子 ②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在后人看来, ③ 。南宋的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悠久。因刺绣多为妇女所做,故又名“女红”。最初,刺绣靠手工一针一针地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用缝纫机来提高刺绣效率;近二十年来,电脑绣花技术普遍应用,绣花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刺绣因效率低而渐渐失去市场。如今,很多年轻的姑娘已经不会拿绣花针,能够拿起针的只剩下一些民间刺绣老艺人。
一家刺绣店铺里,手工刺绣出的《七仙女》《麒麟送子》《九狮图》等工艺品上,人物、动物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但店铺的主人老方说:“这是我最后一批手工刺绣工艺品,今后也准备转用电脑绣花了。”
以上材料令人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双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课内基础知识(24分)(原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忖度(dù)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缜密 坼裂 孤身只影 引吭高歌
B.觳觫(shù) 便嬖(bià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楔子(xiē) 角色(jiǎo) 寒喧
C.庖厨(páo) 肯綮(qìn) 怵然(shù) 大郤(xì) 症候(zhēng) 鳏寡孤独(guǎn) 造蘖
D.章甫(fǔ) 褊小(biǎn) 中音(zhòng) 铿尔(kēng) 委曲求全 罪愆(qiān) 曾皙
解析:A.“度”应读“duó”、“哂”应读“shěn”;
B.“觫”应读“sù”、“便”应读“pián”、“庠”应读“xiánɡ”;“角”读jué;喧”为“暄”
C.“綮”应读“qìng”,“怵”应读“chù;“症”读zhèng;“鳏”应读guān;
2.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C )(2分)
A.如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固不如也(比得上)
如其礼乐(至于) 杀人如不能举(像是) 沛公起如厕(上)
B.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因其固然(顺着)
因留沛公与饮(于是) 因之以饥馑(接续)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而)
C.为 皆为龙虎(是) 为之奈何(对 )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以若所为(做) 何辞为(为什么)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D.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把) 是以后世无传(因为) 以及人之老(从而)
将以衅钟(用) 何以异(凭借)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认为)
解析:C 何辞为(表反问的语气词)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B )(2分)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至于兄弟 ③莅中国而抚四夷 ④虽然,每至于族
⑤因其固然 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⑦ 如会同 ⑧依乎天理,批大郤
⑨未尝见全牛也 ⑩ 吾不能早用子
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 D. 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B ①⑩
4.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一项是( B )(2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足之所履 ③赤也为之小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
⑤鼓瑟希 ⑥夜缒而出 ⑦刑人如恐不胜 ⑧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⑨欲辟土地,朝秦楚 ⑩越国以鄙远
A.①②④/⑤⑥⑦/③⑧/⑨/⑩ B.①④⑥/②⑤⑦/③⑧/⑨/⑩
C.①②④⑥/⑤⑦⑨/③/⑩/⑧ D.①④⑥/②⑤⑦⑨/③/⑩/⑧
解析: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⑤⑦名词作动词;③⑧形容词活用名词 ;⑨使动⑩意动
5.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④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⑤不吾知也 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技经肯綮之未尝 ⑨视为止,行为迟 ⑩竖子不足与谋
A.①②④/③⑦/⑤⑧/⑥/⑨⑩ B.①④⑥/③⑧/⑤⑦/②⑨⑩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④⑥/③⑦/②⑨⑩/⑤⑧
解析:A判断/状后/宾前/主谓/省略
6.下列加点成语字形、解释、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 B )(2分)
①“含英沮华”与“耐人寻味”意义相近,两者都含有仔细琢磨的意思;区别在于“含英沮华”强调的是对古诗或者好文章应该仔细品味,领悟其精华;“耐人寻味”多指某件事很吸引人注意,值得深入研究。。
②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雕刻出来的。形容建筑、雕塑等神奇巧妙,不像人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③失去的东西再好也是昨日黄花,你留也留不住。
④花儿在金色的阳光下随风舞动,真是美轮美奂。
⑤目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收入状况良莠不齐。
⑥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傻事。
⑦汗牛充栋:汗牛充栋的侧重点为藏书的书量很多。浩如烟海:浩如烟海的侧重点为典籍、图书等的种类极为丰富。
⑧在半个多小时紧锣密鼓的抢险中,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部门职能,将小货车和30多罐液态氧全部清理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消除。
A.①⑤⑧ B.②⑦⑧ C.③⑦⑧ D.④⑥⑧
解析:①“含英咀华”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咀”
③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没有昨日黄花。
④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华丽,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⑤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7.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说法都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②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③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④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⑤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庠序:古代的中央学校,后泛指学校。
⑥“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⑦《桑林》: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⑧《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⑨西周春秋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在我国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⑧⑨ C.①③④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⑨
解析:①“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⑤地方学校⑦《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8.(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 。”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5)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二、戏剧阅读(18分)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 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 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 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 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 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 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 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9.(深度改编)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虽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但还是在辛勤劳作,这一情节暗示出他对茶馆的前景怀揣希望。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虽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但却不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面对生存环境的绝望心态。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10.(深度改编)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解析:
“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她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故选D。
11、(深度改编)在《茶馆》上述节选部分中,王淑芬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6分 )
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12(深度改编)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 请简要分析。(6分)
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达巷党人②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3.(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14.(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B.在古代,尊卑有序也体现在称呼上。孔子自称名“丘”,弟子称其“仲尼”,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直呼学生之名。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死者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鲁哀公的“哀”为谥号。
D.《史记》中“世家”本是用来记诸侯之事,司马迁把孔子放入“世家”之列,足见对孔子的敬意。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春秋》为编年体史书。
15.(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 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D.“因此受到后人批评”错误。文本没有说孔子在《春秋》中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孔子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是他自己的一个判断。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分)
老师善于有条理有步骤地诱导人,用文章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采分点:“循循然”,有条理有步骤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文博我,以礼约我”;“博”,丰富;“约”,规范。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4分)
等到他撰写(春秋)时,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减的就删减,就连子夏这些弟子都不能添加一句话。
采分点:“为”,撰写;“笔”,记录;“徒”,这些,这类;“赞”,添加。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有关礼乐制度方面的见解,我们是知道了。老师谈论天道和性命的哲理,我们就很难听得懂了。”颜渊感慨地长叹一声说:“老师的学问,仰望着崇高无比,深入钻研,越觉得坚实深厚。看着它好像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条理有步骤地诱导人,用文章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全部才能,似乎有所收获,但是老师的学问卓然高耸而不可及。虽然在老师的诱导下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没有办法着手罢了。”达巷党地方的人说:“伟大啊,孔子!学识广博却又不专一名家。”孔子听了之后说:“我应该专些什么呢?是专于驾车呢?还是专于射箭呢?我还是专于驾车吧。”孔子的弟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得重用,所以学会了这些技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在大野狩猎。叔孙氏的驾车人鉏商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看见野兽说:“这是麒麟。” 鉏商才把麒麟拿走了。孔子说:“黄河中再也不见神龙负八封图出现,洛水中再也不见神龟负书出现,我也将要完啦!”颜渊死了,孔子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呀!”等到西去狩猎看见麒麟,孔子说:“我的主张到了尽头了!”他感慨地长叹说:“天下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我不抱怨天,也不归咎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吧!”他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志向,侮辱自身呀!”。他又说:“虞仲、夷逸隐居起来,不谈世事,行为合乎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他又说:“我的做法却跟他们不同,不一定求进,也不一定求退。”
孔子说:“不可以啊,不可以啊!君子最痛恨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世上称颂。我的主张不能推行了,我用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呢?”于是孔子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上起鲁隐公,下止鲁哀公的十四年,前后一共十二个国君的历史。《春秋》是以鲁国史料为主体,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的制度为古典,上推承夏、商、周三代的法统。《春秋》一书文辞简约而意旨博大。所以吴国、楚国的国君自行称王,而《春秋》则贬斥他们为子爵;践土的会盟,实际上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避讳这件事,说是“周天子狩猎于河阳”。推出这些事情,是为了纠正当世不合礼乐制度的行为。这种贬斥责备的深义,是为了使后世英明君王举用和推广。如果《春秋》的义旨能够得到推行,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恐惧了。
孔子任司寇职务时,审理诉讼案件,文辞上有应该和别人商议之处,都是共同斟酌的,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就不同了,认为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削的就删削,就连子夏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一句话都添加不上。弟子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代人认识我孔丘的,将依据这部《春秋》,而怪罪我孔丘的,也将依据这部《春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①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②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
【注】①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②兕(sì):独角厚。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B.国: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家: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C.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在古代,诸侯的封地为“国”,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叫“家”。
D.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同“肃”。这里借指宫廷。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注重乡校的教育,把孝敬长辈、友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告诉百姓,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
采分点:“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颁”,同“斑”,头发花白;“负戴于道路”,介词结构后置句,“于道路负戴”。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以及意外的变故发生。
采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行元赴举
刘商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送李群玉赴举
杜牧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①谁唱与春风。
【注】①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位于长安附近,后指长安富豪人家聚居之地。
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同为送别朋友参加科举,两首诗都包含有对朋友卓越才华的欣赏和赞美。
B.“穿杨叶”,以射箭比喻科举及第;“三百首”,代指朋友的诗歌创作。
C.两诗分别用了“何处”和“谁”来发问,都是无疑而问,以加强语气。
D.两首诗都运用虚实结合,不局限于对眼前的抒写,也有着对将来的设想。
“都是无疑而问,以加强语气”有误。“何处”为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注意;“谁”是疑问,表达未知的疑惑、担忧。
22.同为送朋友去应试,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①刘诗流露出送别朋友时浓浓的惜别之情,杜诗则传达了与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感。②刘诗表达了对朋友考中科举的美好祝愿,杜诗表达出对朋友虽有才华却无人引荐的担心。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有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 世界上那些经久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B.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C.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D.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不仅……或(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汲取……精神”或 “提供……精神”搭配不当, 应是“提供精神营养”;不合逻辑,“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是为中国戏曲“提供营养”,而不是为中国戏曲的“汲取营养”。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____:“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既要懂得道理,又要注重实践;“习”即练习、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孔子②____。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在后人看来,③_____。南宋的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答案】①其中的“学”和“习”都含有“行”(或:“实践”)的意思;
②更强调“行”(或:后者); ③“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实践’的意思”分析可知,“学”和“习”都含有“行”的意思;第②处,“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分析可知,孔子更强调“行”;第③处,结合南宋的朱熹的名言分析,“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悠久。因刺绣多为妇女所做,故又名“女红”。最初,刺绣靠手工一针一针地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用缝纫机来提高刺绣效率;近二十年来,电脑绣花技术普遍应用,绣花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刺绣因效率低而渐渐失去市场。如今,很多年轻的姑娘已经不会拿绣花针,能够拿起针的只剩下一些民间刺绣老艺人。
一家刺绣店铺里,手工刺绣出的《七仙女》《麒麟送子》《九狮图》等工艺品上,人物、动物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但店铺的主人老方说:“这是我最后一批手工刺绣工艺品,今后也准备转用电脑绣花了。”
以上材料令人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介绍,刺绣本是我国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手工刺绣效率虽低,但融入了刺绣者的思想、个性、情感,乃至于品格修养,刻画形象更细致、更到位、更能随心所欲,因而其艺术品位和价值往往更高。电脑刺绣大幅度提高了刺绣效率,但往往流于粗糙更不可能融人人的思想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因为讲究效率而最终放弃了手工刺绣。追求效率就是追求经济效益,但牺牲的却是艺术。艺术一旦进入了现代化的流水线进行大批量生产,艺术品的生命内涵也就几乎丧失殆尽,只留下空壳,因而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这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的冲突,是艺术个性与批量生产的对立,是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在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之间,人们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我们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经济效益,但传统艺术不能丢失,应该提倡、保护,让艺术充满生命力,让它承载着艺术的魅力,长久的流传下去。
写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应该围绕“现代科技”和“传统艺术”的矛盾展开论述。文章可以阐明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艺术品的产量,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现代科技,却让艺术品成为简单的复制品,使它缺乏了匠心,即艺术的灵魂;从正面论述应该保护传统工艺,让艺术能够长久传承。文中可运用举例论证,列举泥人张,天津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传统工艺能够在现代社会的科技夹缝中坚韧生长。
立意:
1.应该运用现代技术,提高艺术品的产量。
2.保护并传承传统艺术。
3.莫让现代技术让艺术失去灵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