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语文试卷分数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
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
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一一礼的内容以
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
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
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
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
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
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
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
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
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
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
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
高一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
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
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
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
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
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
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
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
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
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
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
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
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
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
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
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人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
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
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
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
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不需要借助外在
的机构来维持。
B.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
依靠“礼”来维持。
C.礼可以通过外部的规范对人进行教化,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当道德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人
就能由他律变为自律。
D.礼治秩序在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方面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
高一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A.“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一第4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可知,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是道德。
2 A
B.“所以它是依靠本能或天意而自动形成的秩序”表述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礼也需要受规律拘束,且B项表述强加因果。
C.“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可知,“过于崇拜、依赖传统,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只是原因之一。
D.“造成了人的畸形心理”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可知,“造成了”和“容易使人形成”不是同一概念。
3 D.材料一的论题是“礼”及“礼治”。
D.“行人过斑马线是“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必须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对比,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①在过去的乡土社会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是礼治。
②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老法子无法应付新问题了(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或:“天价彩礼”的现象产生了消极作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③《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应对不良习俗,这是法治。
D
【解析】D.“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错误。丹尼斯最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己可能会坐牢,但是依然不愿认罪,所以并没有醒悟。
C
C.“从‘笨蛋’‘住嘴’可看出作者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错误。“笨蛋”“住嘴”这些词都是法官说的话,法官面对丹尼斯的愚昧无知而感到气愤、生气,用这些词语是为了塑造法官的形象,并不是作者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故选C。
8.①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蔑视。
②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
③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斯开始有些惶恐紧张。
④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结合“你别老‘啥、 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可知,法官问丹尼斯拧螺丝帽干嘛,丹尼斯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回答说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蔑视。
结合“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可知,丹尼斯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并解释说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
结合“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可知,法官读了《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丹尼斯听后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使劲儿眨巴着眼睛。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斯开始有些惶恐紧张。
结合“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可知,法官说抓起来,然后去坐牢,此时丹尼斯不再眨眼,但是他还认为自己没有犯事。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
9.①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场景,本篇小说选取庭审的一段来进行横段面的描写,将情节、人物都尽可能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精巧。
②利用对话的叙述形式,交代了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同时对话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背景,减少了冗长的背景叙述和说明。
③安排了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螺丝帽”作为串联起小说情节的关键元素,是行文的线索,更是矛盾的焦点,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场景,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的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在法庭上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小说选取庭审的一段来进行横段面的描写,将情节、人物都尽可能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精巧。
利用对话的叙述形式,全篇几乎全为对话,由法院审讯官和丹尼斯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的人物对语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话交代了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结合“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可知,丹尼斯提到了欠税,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对话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背景,减少了冗长的背景叙述和说明。
安排了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法官的审判是因为丹尼斯拧了“螺丝帽”,法官认为丹尼斯拧“螺丝帽”犯罪,但是丹尼斯不认为有罪,不愿认罪。文章围绕“螺丝帽”展开,串联起小说的情节,是行文的线索,更是矛盾的焦点,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C 11.B 12.B
13.(1)(汉王)于是优厚地款待齐国使者,派张良立即去封韩信为齐王。把户牖乡封赏给陈平。
(2)高帝回过头来对韩信说:“你不要高声叫了!你反叛,很明显了!”
14.①此时汉王的军队没有楚国的军队精锐;
②汉王的将领指挥作战比不上韩信;
③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发兵,将促使韩信与汉王作战,使汉王陷入危险境地。
【解析】10.句意:淮阴侯攻破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向汉王报告。汉王大怒而叱骂韩信,陈平偷偷地用脚踩汉王,汉王也醒悟了。
11.B.“古人以右为尊,乘车时在左边陪侍”错误。古人乘车时以左为尊,参乘坐在车右。
故选B。
12.B.“汉王打算依照众将士提议立即发兵,坑杀韩信”错误。汉王听完众将士坑杀韩信的提议后沉默没有回应,并不能体现他打算采用此办法。
故选B。
13.(1)“乃”,于是;“厚遇”,优厚地款待;“卒”,立即;“封平以户牖乡”,状语后置句,“以户牖乡封平”。
(2)“顾”,回头;“若”,你;“毋”,不要;“声”,高声叫;“而”,你。
14.
从“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可知,此时汉王的军队没有楚国的军队精锐;
从“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可知,汉王的将领指挥作战比不上韩信;
从“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可知,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发兵,将促使韩信与汉王作战,使汉王陷入危险境地。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陈平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这天就拜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事务。第二年,淮阴侯攻破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向汉王报告。汉王大怒而叱骂韩信,陈平偷偷地用脚踩汉王,汉王也醒悟了,就优厚地款待齐国使者,派张良立即去封韩信为齐王,把户牖乡封给陈平。汉王采用陈平的奇巧计策,终于灭了楚王。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随汉王平定燕王臧荼。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报告楚王韩信谋反。高祖询问诸位将领,众位将领回答说:“赶快发兵坑杀这个小子。”高帝沉默不语,又问陈平,陈平执意推辞,说:“众位将领怎么说?”皇上把众将领意见详细告诉了他。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反叛,有人知道这件事吗?”皇上说:“没有。”陈平说:“韩信自己知道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精锐的部队与楚王相比谁强?”皇上说:“不能超过楚王。”陈平说:“陛下的将领中指挥军队作战的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能赶上他。”陈平说:“如今军队不如楚王的精锐,而指挥作战的大将又赶不上他,就这样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与我们作战。我私下认为这样做,陛下将会处于危险境地。”皇上说:“应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代天子巡视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云梦泽,陛下只要假装出巡到云梦泽,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是楚国西方边界,韩信听说天子怀着善意出游,在这种情形下他一定不会有任何军事防备而且会到郊外迎接拜见您。他拜见时,陛下乘机擒住他,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做到的事呀。”高帝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派遣使者告诉诸侯在陈县会合,“我将要南行出游云梦泽”。高帝于是随即出发。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道路上迎接圣驾。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看见韩信来到,就将他捉住捆绑起来,载在后面的车上。韩信高呼说:“天下已经平定,我本就应该被烹杀了!”高帝回过头来对韩信说:“你不要高声叫了!你反叛,很明显了!”武士将他的两手反捆着。高帝于是在陈县会见诸侯,全部平定了楚地。皇上回到洛阳,赦免韩信,改封他为淮阴侯,而与此次有功之臣剖符确定封赏。当时皇上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为户牖侯。陈平辞谢说:“这不是我的功劳。”皇上说:“我采用先生的计策,克敌制胜,这不是功劳是什么?”陈平说:“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得以入朝为官呢?”皇上说:“像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皇帝又赏赐了魏无知。
15.(3分)B(“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
16.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
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国,对看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
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每点2分,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浴乎沂,风乎舞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8【答案】 D【解析】 A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形容“解谜”时费尽心思不胜疲惫,使用正确。B项,恋恋不舍: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此处形容对文学作品非常留恋,使用正确。C项,凿凿可信:形容真实可信。因为是“铭刻在历史之柱上”,故使用正确。D项,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贬义词。上文强调是一些研究者固执的认识,与行为无关,应用“一厢情愿”。故选D。
19【答案】 C【解析】 原句有两处毛病:第一处,“可以”“堪”语义重复,不能连用,排除A、B两项;第二处,“痛与爱,柔情与愤怒,追求与遗憾”前后情感不搭配(逻辑上不能一一对应),应改为“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或“爱与痛,柔情与愤怒,追求与遗憾”,排除D。故选C。
20【解析】 从修辞角度来看:原文“它永远是鲜活的生命之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诗经”比喻为“生命之树”,突出《诗经》表达情感的鲜活与丰沛。因为后文写“而不是刻板的理论与教条”,故而“它永远是鲜活的生命之树”与下文理论教条的刻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诗经》文学之美的赞叹崇敬之情。
【答案】 原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生命之树”喻《诗经》,突出其表达情感的鲜活与丰沛,与下文理论教条的刻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诗经》文学之美的赞叹。
21.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而受困于同类信息,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
21【解析】 首先要把握下定义的模式,即“×××是×××(本质特征)的×××(属概念)”。然后分析本题的种概念、种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概念。本题的概念是“信息茧房”;由“每个人……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如今盛行……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可知,“信息茧房”其实是一种现象,所以属概念是“现象”;“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内部交流显著增多……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是形成信息茧房的结果,这些都是种概念的本质特征。要符合下定义的格式。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要用是比喻的说法,否则不符合下定义“简洁平实”的特点。
22【答案】 ①这本是人之常情/这本是正常现象;
②就形成了“信息茧房”/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
③而外部信息获取大幅减少。
【解析】 第一处,由后面“这种正常偏好”可知,前面是说“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是正常现象,或者说是人之常情。第二处,前面“……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是讲述“信息茧房”是如何形成的,后面说“‘信息茧房’效应”的危害,所以横线处应该引出“信息茧房”或者“‘信息茧房’效应”这一概念。第三处,前面说“……内部交流……增多”,后面应是说外部交流如何,再结合后面“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可知,此处应填写外部信息获取减少。
23. 写作提示
(一) 材料解析及任务解析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解析】
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意思是水有波痕,可以由此看清它的流向;车轮经过会在地上留下痕迹,人们可以据此寻找到它走过的路线。这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都会留下印记,我们回看这些印记,就能据此辨清前路的方向。第二句话“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句话是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阐明“走过的路”与“向前走”的关系,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第三句话是引用俄国哲学家赫尔岑的名言,从理论的层面对第二句话进行剖析,进一步辨析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向后看,就是向前进。材料中的三句话是一种形断意连的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呈现出由具体到抽象、由殊相到共相、由形到神的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提供的作文材料看,“过去” “未来”是关键词,对两者之间的关联的思考和认识是写作要突显的核心内容。
【任务解析】
1.任务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写作要体现“当代青年”对材料内容以及含义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
2.第二句话是情境任务。作文设置的情境任务是要求学生写一篇“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主题班会发言稿,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情境任务限定了写作的主题:“鉴往知来,砺行致远”。明确写作文体是发言稿,“感受与思考”暗示写作应该以议论分析为文章主体。写作身份是高三(1)班学生,发言对象是参加班会的本班师生。情境任务还明确要求考生应结合材料内容写作。
(二)立意分析
写作主题“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与材料内容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承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凝练和深化。鉴往知来,借鉴以往的,便可以推知未来的。其中的“往”可以是过去走过的路,获得的经验、教训等等,也可以泛指“历史”。“砺行致远”意为砥砺前行或磨砺节操、德行,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从材料出发,鉴往知来与砺行致远是相承关系,前者是思想,后者是行动,“鉴往知来”是“砺行”的指引,“致远”是结果。考生要准确把握两句话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立意,展开论证。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会陷入割裂的误区。
考生由此阐发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考生可以从个人层面,也可以从国家、民族层面,还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角度立意。“鉴往”可以“知来”,可以让人品味过去,认清现在,思索未来。“向后看”不是停滞不前,沉溺过去的荣辱不能自拔,而是及时检视自己的缺点,肯定自己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前进。“理解和认识过去”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过程。人要经常反思,获取经验教训,以磨砺节操、德行,指引以后的工作学习;国家、民族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得到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