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2课《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2课《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1 11:07: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4.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言运用: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思维能力: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让我们学习先儒们所勾勒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
【背景链接】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大意是:
从前,孔子曾参加过鲁国的蜡(zhà)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宫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禁感慨长叹鲁国的现状。子游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明君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我心向往之。”
可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听范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ɡ),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新课讲解】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思考:什么是“大同”社会的纲领?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3.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1.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2.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3.本文多用对偶句、排比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例分析。
对偶句
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大致相同。
排比句
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形成了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说理效果。
【板书设计】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文言积累】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课后练习】
1.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C.《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D.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解析】A项有误,A项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2.按照课文原句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
(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答案:(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