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冲刺卷(一)河北卷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主张“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强调“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这说明二者
A.思想主张渐趋合流B.治国理念相互借鉴
C.主张稳定政治秩序D.重视社会阶层差异
2.东汉尚书台由西汉武帝内朝少府尚书演变而来,其下属六曹机构设置如下表。
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异化
C.君相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六曹逐渐掌握决策权力
3.下表为隋唐人口变化统计表,出现这一人口变化是由于
A.自然灾害的破坏B.赋税制度的变化C.农业生产的退步D.农民战争的影响
4.赵宋王朝一改汉州、唐道的做法,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伴,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
C.强化地方管控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5.明代的小说,诸如《西游记》《杨家府演义》“三言二拍(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等大多成书或刊刻流行于明代的中后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江南市镇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兴起 C.雕版印刷的推广D.商品经济的发展
6.当利玛窦等传教士携“SCIENCE”一词初来中国时,明末徐光启借用古汉语中的“格致”为其命名。至洋务运动开展后的数十年间,人们习惯性地使用格致一词,并未对此产生过疑问。“格致学”也成为官方用语,频繁地出现在朝廷的公文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报刊逐渐使用日文译语“科学”一词,之后“格致”便难以存身了。这一变化体现出
A.科学获得国人的认同B.报刊成为文化传播主媒介
C.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D.知识界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7.20世纪初,上海市郊兴起种植蔬菜花果之风,如嘉定的部分农民将水稻田改造为可以种植蔬果的旱田,宝山的中上之家甚至雇工种植苗圃。这一现象的出现适应了
近代城市化的发展B.通商口岸的开辟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雇佣劳动的普及
8.1937年12月,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的陈克文在日记中写道:战败后,许多人的自信心似乎渐次消失。张伯勉到四明银行接洽公务、便说政府改组,最好请毛泽东做行政院长,朱德做军政部长,他们的办法要多些。这可以说明当时
国民政府贪腐成风民心尽丧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破裂
C.中国共产党获得一定的认可D.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战主战场
9.下表为1952——1957年广东省农民消费指数统计(以1952年为基准)。农民消费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工业体系的建立B.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进
C.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0.公元前6——前4世纪,雅典城邦除了公元前406年审判处死10将军中的8位算得上明显的决策失误外,西西里远征的灾难性失败更多的是军事将领的战术失误,在两个世纪内并没有其他的重大决策失误。雅典城邦决策上的成功得益于
A.十将军委员会的领导B.公民直接参与决策事务
C.伯里克利改革的成功D.轮番执政原则得到贯彻
11.从但丁的《神曲》开始,到彼特拉克的《歌集》,再到薄伽丘的《十日谈》,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并没有局限于赞美人的自然天性,而对人的社会属性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还涉及到从“君主”到“民众”的社会思想转变。这反映了
A.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壮大B.人文思想的深人发展
C.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深厚D.反专制成为时代潮流
12.下图为美国辉格党人为时任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所做的画像《安德鲁国王一世》,意在讽刺抨击其任内频繁否决国会立法。杰克逊的行为
A.导致了两党制的解体B.符合联邦宪法的规定
C.侵夺了国会的立法权D.破坏了分权制衡体制
13.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变化解读不正确的是
各国参与世界市场经济循环B.都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C.世界其他地区贸易有所发展D.源于占有殖民地的大小不同
14.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1/3的农户缺乏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农村生产关系亟待调整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C.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严重D.农业集体化运动缺乏认同
15.如图为1940开始发行的食物卡,用以记录英国政府配给的食物。据当时的记载,平民可以领取227克培根,454克糖,113克茶叶,540克肉,227克奶酪,450克果酱,227克牛肉,340 克黄油,85克猪油,454克糖果。英国的食物配给制度
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B.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C.开创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先河D.折射了经济危机的严酷
16.1975年,日本中央政府机关中的50万名公务员中,高等学校毕业的占90%,高级官员中基本上全是大学毕业生,其中尤以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为多。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人数已达到450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这些现象
A.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B.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
C.破坏了政治中立的原则D.解决了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儒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董仲舒)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董仲舒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的标本的思想。
——摘编自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摘编自马克圭《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董仲舒对原始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前贤的人性论思想持一种什么态度?他为什么会持这种态度?(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儒学思想体系在发展中体现出哪些特征?(5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的思想?(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元末,群雄纷争,干戈不息,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出现人烟断绝、土地荒芜的凄凉景象。鉴于此,明初政府强制移民内地和边疆,从事开荒和调军屯垦。十五世纪中叶,政府强制移民运动已结束,农民自发的流动成为主流。到了十六世纪,代之而来的是从农村流入城镇,实现空间上的流动;另一种则是弃农迁业,虽然空间上没有流动,但是从生产的内部分工观察,他们则由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由农转而为工、商。这一发展趋势最早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开始。
——摘编自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
材料二
中古时期英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则城市化和非农产业获得显著发展,农业生产萧条萎缩则劳动力转移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英国劳动力流动历时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但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比例的21%,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仍旧从事农业和依靠农业为生。这一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路线相对集中,其中尤以向首都伦敦的移民规模最大,使得首都的城市化进程最快。英国的农民也有行业上的流动,主要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部门。
——摘编自谷延方《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英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注:上面的文字(自右向左)依次是:土地改革翻了身,领下土地证好高兴。白纸黑字大红印,努力生产发家致富,光景一天一天往上升。
结合所学知识,以“《领地照》赏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表
“欧洲仍然没有足够的人力主导全世界。然而,工业技术弥补了这一不足。欧洲的优势在18世纪末变得明显起来……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因为侵略者乘坐蒸汽船,携带奎宁,装备钢枪钢炮。”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工业革命该如何分期?分期的依据是什么?(4分)
(2)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东西方关系并阐述原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