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三)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三)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14:22:22

文档简介

信阳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三)
历史卷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1-5单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各区域文明小国寡民的状态 B.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C.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D.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2.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富裕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地产扩展到手工作坊、银钱兑换业务,有的甚至通过为外邦统治者服务赚取报酬;与此同时,雅典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津贴较之伯利克里时期有所增加,从义务参加变成了城邦与个人的"等价交换"。由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参政热情高昂 B.民主政治基础衰减
C.城邦体制面临危机 D.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3.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了对希腊文化的继承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4.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
A.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5.中世纪初期,几乎西欧每一所修道院都设有抄写室和图书馆,抄写成为僧侣在祈祷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抄写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方面的书籍,包括《圣经》、圣徒的著作等,但也有部分世俗文化作品,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等的历史著作等。这反映了中世纪教会( )
A.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控制了西欧的社会精神
C.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 D.有利于欧洲文化的传承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被称为军区制。各级官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并可以永久拥有,世袭继承。军区制的建立有利于( )
A.解决帝国的兵源和财政问题 B.帝国的兵役征派和赋税征收
C.开垦荒地发展帝国小农经济 D.加强世俗王权推进国家统一
7.在英国国王加冕典礼上,新国王加冕宣誓是重要环节。英国埃塞尔雷德二世(979——1016年在位)的宣誓内容包括:“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维护国内和平与安全,仁慈施政”“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这说明,当时英国( )
A.王权有较大程度的加强 B.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
C.基督教与王权相互依赖 D.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8.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等为必修课。这反映了( )
A.东亚文化互相融合 B.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D.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9.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的创作风格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而波斯文学在这一影响中起媒介作用。其内容集东方文学故事之大成,包括三个部分:波斯故事、阿拔斯王朝故事、埃及故事。这说明《一千零一夜》( )
A.传播到了东方各国 B.以本土文化为题材
C.融合了多民族文化 D.代表东方文化复兴
10.目前科幻类小说非常受欢迎,在一本畅销书中作者写到人们能够使用时光机穿梭到数千年前,亲眼看到古人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可能出现的是( )
A.苏美尔人在为法老建造金字塔 B.阿兹特克人正在建造浮动园地
C.一位婆罗门女子嫁给了一位首陀罗男子 D.玛雅人在进行“悬诗”比赛
11.如图所示是玛雅人修建的奇钦·伊查天文观象台,在上层建筑北面的窗口,通过厚达3米的墙壁形成两道对角线,从此望去,在右边可以看到春分和秋分时落日的半圆;南边窗口的对角线则正好指示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由此可知( )
A.玛雅观象台建筑借鉴了古埃及技术 B.封建迷信色彩笼罩了玛雅社会
C.天文学是玛雅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 D.玛雅人准确掌握了地球运行规律
12.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D.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13.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B.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C.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D.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14.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
A.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15.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黄金白银的流失 B.罗马帝国的解体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贸易通道的改变
16.下图为兴起于16世纪的某条海上商路,以下相关选项正确的是( )
A.首次实现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目的 B.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之下才得以开辟
C.导致了非洲精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 D.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7.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体现了( )
A.创作意图是为了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B.古典美术的绘画风格
C.上帝绝对的精神权威 D.人文主义核心思想
1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一主张(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19.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对当时已失去反抗能力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采取高压政策。而对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势力,他严令枪决一切手持武器的或煽动叛乱的人。同时,他发布命令允许逃亡者回国,并从回国者中任命了一批官员。其做法( )
A.旨在消除不同阶层的政见分歧 B.迟滞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C.符合巩固法国革命成果的需要 D.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
20.1688年后,辉格党把“光荣革命”与威廉夫妇继位放到宪政与专制政体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辉格党如此塑造威廉的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 )
A.揭露历史真相 B.延续宪政传统
C.增强君主权威 D.维护政局稳定
21.下表描述了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875年 1895年 1905年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奥地利 31 34 37 39 39 41
芬兰 - - 43 46 45 48
德国 36 38 41 44 45 48
意大利 35 36 43 43 44 45
瑞士 41 43 46 49 - -
A.医疗事业的进步 B.生产效率的提升
C.福利制度的普及 D.民主制度的确立
22.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
A.并行发展 B.前者决定后者
C.交替发生 D.后者引领前者
23.1871年3月,巴黎暴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6日举行了公社选举,公社的92名成员包括了很高比例的技术工人和一些专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政治活跃分子,派别从共和派改良主义者,到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者。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多个阶级的联盟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24.列宁指出,“公社以这种方式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这种专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种能使大多数选民(如工人)对所有机构,包括强制性机构,实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国家是一种最适合于建立社会主义而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据此可知,列宁强调巴黎公社( )
A.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B.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C.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D.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646年孝德天皇即位后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全面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全面展开。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包括:召集群臣盟警“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确立中央集权行政改革指导思想;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县制实行“国郡里”制。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旧制和租庸调制。政府先将贵族手中的私地和私民变成“公地”和“公民”,以此为基础推行类似唐朝均田制的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负担租庸调:受田每段缴纳租稻2束2把;每户缴纳庸米5斗,庸布1丈2尺。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等。仿中国唐朝府兵制,正丁中轮服兵役,战时作战,平时农耕。“以唐为师”的日本,封建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中日之间的关系密切,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地往来。
——根据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等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征及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欧洲人是好斗的侵入者。他们夺取并保持着主动权,直到渐渐地也是不可抗拒地上升为世界各地的主人。这种对世界的前所未有的统治乍看起来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只有大约200万人口的葡萄牙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高度文明的、拥有更多人力、物力资源的亚洲各国呢﹖……如果没有这笔天估的横财,葡萄牙人原本会受到严重制约,因为他们既没有自然资源,也没有令东方各民族感兴趣的制成品。印度南部,尤其是马拉巴尔海岸,则在一些印度教小封建主的控制之下陷于内争。相形之下,葡萄牙人及其欧洲后继者则只有一个单一的、持续不变的目的,这种目的足以抵消他们在资源方面的劣势。而且在追求这一目标时,欧洲人所表现出的志在必得的决心也要比亚洲各民族进行抵抗的意志更为坚定。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第7版)》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购买东方货物的价格大为降低,因为旧航路需要多次转运、装卸、海陆联运,并且要经过许多商人之手。1504年,人们在里斯本(注:葡萄牙重要城市)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成尼斯要价的五分之一。成尼斯人无可奈何地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以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近东的产品。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地建立起商业垄断。低廉的价格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人的需求和消费的增长。从1504年起,即达.伽马首次返航后的五年,平均每年都有十二艘船从里斯本开往东方。
——摘编自[美」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人在亚洲征服中保持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方的现代化发端于15世纪,其现代化模式在表象上体现为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建构。15世纪后期以来,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祛除了封建迷信并建构了人类理性世界,并以理论为先导推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生产关系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实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马克思明确界定为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野蛮扩张过程。蕴含着“现代性”的社会财富来源于机器化大生产下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剥削状态使得劳动者成为“异化”状态。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材料二 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大约比西方国家晚了一百年左右。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摘编自徐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政治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表现。
28.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早年读鲁迅书,对一篇题为《拿破仑与隋那》的短文留下深刻印象。有感于人们熟知并崇拜拿破仑、成吉思汗一类战功显赫者,却冷淡甚至无视牛痘接种发明人隋那,鲁迅愤然指出:"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番激烈的说议,自然不能视作评价拿破仑、成吉思汗的科学论断,因为在这些军事奇才"杀人"、"毁坏"背后,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在。鲁迅这篇短文别有一些警世意义:它犀利地针砭了一种不公正的现象——那些大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往往被人们享用却不为人们纪念,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至昔之历史如梁任公所批评的:“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降替,虽名为国史,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种旧史必须改弦更张,以“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的新史取代之。而新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应是昭显推动人类“运动进步”的一系列科技发明和发现。这既是还历史以公道,更是为着让今人和后人铭记、效法、光大昔贤的创造。应当说,直至今日,在我们的书店、书摊、电视、电影中,翻来覆去铺陈的仍然多是帝王家谱、宫闱秘事、争权阴谋,而隋那之类发明发现者依旧形末音微,难以引人注意
——摘编自冯天瑜《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信阳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三)
历史卷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1-5单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各区域文明小国寡民的状态 B.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C.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D.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文明发展各具特色,C项正确;除了希腊外的其他文明并不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排除A项;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是导致多元格局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并不是导致多元发展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富裕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地产扩展到手工作坊、银钱兑换业务,有的甚至通过为外邦统治者服务赚取报酬;与此同时,雅典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津贴较之伯利克里时期有所增加,从义务参加变成了城邦与个人的"等价交换"。由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参政热情高昂 B.民主政治基础衰减
C.城邦体制面临危机 D.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富裕阶层通过各种途径甚至通过为外邦统治者服务赚取报酬,且雅典公民将参加公共活动从义务参加变成了城邦与个人的“等价交换”,这体现了雅典公民更热衷于利益的获取,参政的积极性不高,说明雅典城邦体制面临危机,C项正确;材料说明雅典公民参政热情不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参政热情不高,未体现民主政治基础衰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雅典富裕阶层热衷于获取利益,但未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3.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了对希腊文化的继承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可知,罗马帝国下的教育注重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根据材料“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可知,罗马帝国将私立学校改为公立,教师也改为国家委派,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让教育尽可能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反映出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A项正确;B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适应政治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密切关联,排除C项;D项无法体现,同时表述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几乎形成垄断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4.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
A.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希罗多德根据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实地采访,写成史学巨著《历史》,书中记载了西亚、北非及希腊地区诸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A项正确;材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体现不出雅典民主政治对希罗多德的影响,排除B项;希罗多德生活于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排除C项;D项夸大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5.中世纪初期,几乎西欧每一所修道院都设有抄写室和图书馆,抄写成为僧侣在祈祷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抄写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方面的书籍,包括《圣经》、圣徒的著作等,但也有部分世俗文化作品,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等的历史著作等。这反映了中世纪教会( )
A.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控制了西欧的社会精神
C.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 D.有利于欧洲文化的传承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教会的僧侣专注于抄写经书和古罗马诗、历史作品,这对于欧洲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中世纪基督教会宣扬神学,打击“异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教会传承欧洲文化,“控制了西欧的社会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除了基督教会,中世纪时期的大学也具有文化教育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被称为军区制。各级官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并可以永久拥有,世袭继承。军区制的建立有利于( )
A.解决帝国的兵源和财政问题 B.帝国的兵役征派和赋税征收
C.开垦荒地发展帝国小农经济 D.加强世俗王权推进国家统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7世纪,拜占庭帝国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被称为军区制。各级官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并可以永久拥有,世袭继承。”可知,军区制军政兼容、兵农合一,有利于解决帝国的兵源和财政问题,A项正确;由“士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可知,不利于帝国的赋税征收,排除B项;军区制针对的是闲散弃耕土地,无法得出开垦荒地,排除C项;军区制容易导致军事长官权势增加和军事贵族的兴起,不利于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7.在英国国王加冕典礼上,新国王加冕宣誓是重要环节。英国埃塞尔雷德二世(979——1016年在位)的宣誓内容包括:“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维护国内和平与安全,仁慈施政”“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这说明,当时英国( )
A.王权有较大程度的加强 B.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
C.基督教与王权相互依赖 D.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新国王加冕宣誓是重要环节”“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加冕需要教皇的祝福,并对教皇宣誓效忠,反映了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D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英国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恰好说明封建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的封建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但基督教不依赖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等为必修课。这反映了( )
A.东亚文化互相融合 B.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D.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对新罗和日本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罗、日本向中华文化学习,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华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而不是文化交流,且“加强”一说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华人移民,排除D项。故选B项。
9.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的创作风格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而波斯文学在这一影响中起媒介作用。其内容集东方文学故事之大成,包括三个部分:波斯故事、阿拔斯王朝故事、埃及故事。这说明《一千零一夜》( )
A.传播到了东方各国 B.以本土文化为题材
C.融合了多民族文化 D.代表东方文化复兴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的创作风格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而波斯文学在这一影响中起媒介作用”“其内容集东方文学故事之大成,包括三个部分:波斯故事、阿拔斯王朝故事、埃及故事”可知,《一千零一夜》实际上是由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各国人民集体创作而成,融合了多民族文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千零一夜》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并未体现其传播范围,排除A项;《一千零一夜》既以本土文化为题材,也包括其他地区的文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一千零一夜》融合了多民族文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目前科幻类小说非常受欢迎,在一本畅销书中作者写到人们能够使用时光机穿梭到数千年前,亲眼看到古人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可能出现的是( )
A.苏美尔人在为法老建造金字塔 B.阿兹特克人正在建造浮动园地
C.一位婆罗门女子嫁给了一位首陀罗男子 D.玛雅人在进行“悬诗”比赛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为发展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以扩大耕种面积,B项正确;为法老建造金字塔的是古代埃及人,非苏美尔人,排除A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地位最高的婆罗门与地位最低的首陀罗间禁止通婚,排除C项;“悬诗”比赛是古代阿拉伯人而非玛雅人的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1.如图所示是玛雅人修建的奇钦·伊查天文观象台,在上层建筑北面的窗口,通过厚达3米的墙壁形成两道对角线,从此望去,在右边可以看到春分和秋分时落日的半圆;南边窗口的对角线则正好指示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由此可知( )
A.玛雅观象台建筑借鉴了古埃及技术 B.封建迷信色彩笼罩了玛雅社会
C.天文学是玛雅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 D.玛雅人准确掌握了地球运行规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玛雅人修建的奇钦·伊查天文观象台”可知,玛雅人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的观象台可用于观察春分、秋分以及指示南北极,这说明天文学是玛雅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玛雅和古埃及没有进行技术交流,排除A项;天文学成就不代表封建迷信色彩,排除B项;“玛雅人准确掌握了地球运行规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D.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可知,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目的之一是传播基督教,使异教徒皈依天主教;同时其目的还有就是掠夺财富,为西班牙占有广阔的殖民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航海日记》的内容”,不属于口述史料,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进行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而是强调哥伦布为西班牙占有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3.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B.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C.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D.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答案】A
【详解】根据“黄金提供动机”可知,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A项正确;“唯一手段”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寻找黄金并不是为了传播基督教,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之一,排除C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黄金,而非输出黄金,排除D项。故选A项。
14.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
A.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可得出这与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对外的殖民扩张有关,他们用自己本土的地名为新的殖民地命名,D项正确;当时美洲国家都处于殖民地状态,排除A项;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范围扩大只是殖民扩张的一个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黄金白银的流失 B.罗马帝国的解体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贸易通道的改变
【答案】D
【详解】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期以来,意大利商人把东方商品通过地中海转运到西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新航路开辟后引发“商业革命”,表现为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 ,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意大利黄金白银的流失,排除A项;罗马帝国在395年解体 ,与材料时空背景不符,排除B项;16世纪英国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6.下图为兴起于16世纪的某条海上商路,以下相关选项正确的是( )
A.首次实现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目的 B.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之下才得以开辟
C.导致了非洲精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 D.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海上线路可得出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到亚洲的贸易,即银丝贸易的内容,这一贸易使中国大量出口丝绸,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项正确;首次实现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目的是达伽马的路线,与此路线无关,排除A项;这一路线是西班牙的支持下进行的,排除B项;导致非洲精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是三角贸易,即从非洲到美洲的路线,排除C项。故选D项。
17.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体现了( )
A.创作意图是为了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B.古典美术的绘画风格
C.上帝绝对的精神权威 D.人文主义核心思想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最后的晚餐》虽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说明达·芬奇把宗教人物与常人同等看待,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核心思想,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取材于《圣经》的绘画内容是虚构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绘画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风格,并未体现古典美术的绘画风格,排除B项;上帝绝对的精神权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一主张(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是宗教领域内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B项正确;宗教改革是冲破天主教会的权威,不是从宗教迷信中解放,排除A项;宗教改革主张上帝的重要性,排除C项;“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9.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对当时已失去反抗能力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采取高压政策。而对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势力,他严令枪决一切手持武器的或煽动叛乱的人。同时,他发布命令允许逃亡者回国,并从回国者中任命了一批官员。其做法( )
A.旨在消除不同阶层的政见分歧 B.迟滞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C.符合巩固法国革命成果的需要 D.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对实行恐怖政策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和王党势力实行严厉镇压,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法国革命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跟法国的工业革命不相关,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并不是拿破仑·波拿巴政府的做法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而是体现出巩固法国革命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0.1688年后,辉格党把“光荣革命”与威廉夫妇继位放到宪政与专制政体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辉格党如此塑造威廉的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 )
A.揭露历史真相 B.延续宪政传统
C.增强君主权威 D.维护政局稳定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可以看出辉格党人对威廉夫妇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威廉夫妇在不流血的政变中的突出作用,维护了英国政局的稳定,D项正确;塑造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稳定政局,并不是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延续宪政传统,排除AB项;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是逐渐的“统而不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下表描述了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875年 1895年 1905年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奥地利 31 34 37 39 39 41
芬兰 - - 43 46 45 48
德国 36 38 41 44 45 48
意大利 35 36 43 43 44 45
瑞士 41 43 46 49 - -
A.医疗事业的进步 B.生产效率的提升
C.福利制度的普及 D.民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表格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875年至1905年,1875年奥地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1岁,1905年奥地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9岁,1875年德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6岁,1905年德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5岁,1875年意大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05年意大利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4岁,说明至1905年,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1875年有所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间跨度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所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增长,B项正确;医疗事业的进步是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福利制度尚未普及,排除C项;预期寿命的增长与民主制度的确立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2.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
A.并行发展 B.前者决定后者
C.交替发生 D.后者引领前者
【答案】A
【详解】由材料“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说明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发展,影响世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在时序上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世界政治革命英发经济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3.1871年3月,巴黎暴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6日举行了公社选举,公社的92名成员包括了很高比例的技术工人和一些专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政治活跃分子,派别从共和派改良主义者,到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者。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多个阶级的联盟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871年3月,巴黎暴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6日举行了公社选举,公社的92名成员包括了很高比例的技术工人和一些专家。”可知,巴黎公社的主要成员来自于技术工人和一些专家,这体现了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色彩,A项正确;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不是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并不是多个阶级联盟,排除C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列宁指出,“公社以这种方式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这种专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种能使大多数选民(如工人)对所有机构,包括强制性机构,实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国家是一种最适合于建立社会主义而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据此可知,列宁强调巴黎公社( )
A.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B.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C.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D.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种能使大多数选民(如工人)对所有机构,包括强制性机构……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可知,列宁认为巴黎公社使工人阶级掌控了国家政权,实现了对国家前所未有的控制,这正是无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阶级斗争,与国家管理成本和民族国家并同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D两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巴黎公社尚未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排除B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646年孝德天皇即位后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全面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全面展开。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包括:召集群臣盟警“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确立中央集权行政改革指导思想;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县制实行“国郡里”制。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旧制和租庸调制。政府先将贵族手中的私地和私民变成“公地”和“公民”,以此为基础推行类似唐朝均田制的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负担租庸调:受田每段缴纳租稻2束2把;每户缴纳庸米5斗,庸布1丈2尺。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等。仿中国唐朝府兵制,正丁中轮服兵役,战时作战,平时农耕。“以唐为师”的日本,封建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中日之间的关系密切,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地往来。
——根据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等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征及影响。
【答案】(1)内容: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推行律令治国。
(2)特征:结合国情学习唐朝;改革内容广泛;内外压力下的主动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任答2点)
影响:日本由部民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日本唐风盛行;推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日之间友好往来。
【详解】(1)内容:由材料“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县制实行‘国郡里’制”得出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由材料“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得出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由材料“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得出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由材料“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等”得出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行律令治国。
(2)特征:由材料“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得出结合国情学习唐朝;材料中涉及中央官制、地方管理、经济制度、军事等改革得出改革内容广泛;由材料“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并结合所学唐朝的强盛并攻打百济给日本造成压力得出内外压力下的主动改革;由材料“646年孝德天皇即位后颁布《改新之诏》”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
影响:由材料“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封建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得出日本由部民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和推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由材料“中日之间的关系密切,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地往来”得出推动中日之间友好往来;结合所学得出日本唐风盛行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欧洲人是好斗的侵入者。他们夺取并保持着主动权,直到渐渐地也是不可抗拒地上升为世界各地的主人。这种对世界的前所未有的统治乍看起来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只有大约200万人口的葡萄牙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高度文明的、拥有更多人力、物力资源的亚洲各国呢﹖……如果没有这笔天估的横财,葡萄牙人原本会受到严重制约,因为他们既没有自然资源,也没有令东方各民族感兴趣的制成品。印度南部,尤其是马拉巴尔海岸,则在一些印度教小封建主的控制之下陷于内争。相形之下,葡萄牙人及其欧洲后继者则只有一个单一的、持续不变的目的,这种目的足以抵消他们在资源方面的劣势。而且在追求这一目标时,欧洲人所表现出的志在必得的决心也要比亚洲各民族进行抵抗的意志更为坚定。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第7版)》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购买东方货物的价格大为降低,因为旧航路需要多次转运、装卸、海陆联运,并且要经过许多商人之手。1504年,人们在里斯本(注:葡萄牙重要城市)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成尼斯要价的五分之一。成尼斯人无可奈何地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以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近东的产品。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地建立起商业垄断。低廉的价格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人的需求和消费的增长。从1504年起,即达.伽马首次返航后的五年,平均每年都有十二艘船从里斯本开往东方。
——摘编自[美」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人在亚洲征服中保持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答案】(1)原因:对贵重金属和商品的渴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东方的诱惑;传播的天主教;葡萄牙王权集中;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先进;
(2)影响: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和商品价格下降,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削弱了依靠传统地租经营的封建领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从对贵重金属和商品的渴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东方的诱惑、传播的天主教、葡萄牙王权的集中、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先进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购买东方货物的价格大为降低,”可知,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和商品价格下降;根据材料二“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地建立起商业垄断”可知,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所学从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削弱了依靠传统地租经营的封建领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的角度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方的现代化发端于15世纪,其现代化模式在表象上体现为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建构。15世纪后期以来,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祛除了封建迷信并建构了人类理性世界,并以理论为先导推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生产关系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实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马克思明确界定为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野蛮扩张过程。蕴含着“现代性”的社会财富来源于机器化大生产下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剥削状态使得劳动者成为“异化”状态。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材料二 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大约比西方国家晚了一百年左右。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摘编自徐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政治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表现。
【答案】(1)西方:开始时间早;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并伴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对外扩张与掠夺。
中国:现代化起步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最终获得独立,创造现代化条件;走和平崛起道路。
(2)条件:实现了民族独立;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推行和平外交,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表现: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阶级矛盾尖锐;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侵略和扩张的发展路径;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西方追求利益至上。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西方的现代化发端于15世纪”可知,在西方,开始时间早;根据材料“15世纪后期以来,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祛除了封建迷信并建构了人类理性世界,并以理论为先导推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可知,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并伴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根据材料“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马克思明确界定为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野蛮扩张过程。”可知,对外扩张与掠夺。
根据材料“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大约比西方国家晚了一百年左右。”可知,在中国,现代化起步晚;根据材料“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可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最终获得独立,创造现代化条件;根据材料“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可知,走和平崛起道路。
(2)条件:根据材料“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民族独立,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推行和平外交,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3)表现:根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阶级矛盾尖锐,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侵略和扩张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西方追求利益至上。
28.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早年读鲁迅书,对一篇题为《拿破仑与隋那》的短文留下深刻印象。有感于人们熟知并崇拜拿破仑、成吉思汗一类战功显赫者,却冷淡甚至无视牛痘接种发明人隋那,鲁迅愤然指出:"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番激烈的说议,自然不能视作评价拿破仑、成吉思汗的科学论断,因为在这些军事奇才"杀人"、"毁坏"背后,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在。鲁迅这篇短文别有一些警世意义:它犀利地针砭了一种不公正的现象——那些大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往往被人们享用却不为人们纪念,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至昔之历史如梁任公所批评的:“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降替,虽名为国史,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种旧史必须改弦更张,以“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的新史取代之。而新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应是昭显推动人类“运动进步”的一系列科技发明和发现。这既是还历史以公道,更是为着让今人和后人铭记、效法、光大昔贤的创造。应当说,直至今日,在我们的书店、书摊、电视、电影中,翻来覆去铺陈的仍然多是帝王家谱、宫闱秘事、争权阴谋,而隋那之类发明发现者依旧形末音微,难以引人注意
——摘编自冯天瑜《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科技发明和发现推动人类进步。
论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人类进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造纸术、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明和发现,使人类社会有了质的飞跃。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推动了人类进步。电的发现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该材料还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有:
旧史必须改弦更张,应被“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的新史取代。
拿破仑这些军事奇才在“毁坏”的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详解】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材料,提炼符合要求的论题,论述时一定要论从史出,符合史实,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首先根据材料中的“而新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应是昭显推动人类‘运动进步’的一系列科技发明和发现。”可提出观点“科技发明和发现推动人类进步”;然后可结合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论述。还可以根据材料,提炼出“旧史必须改弦更张,应被‘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的新史取代”、“拿破仑这些军事奇才在‘毁坏’的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等观点,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