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命题人:薛立林 审题人:宋佳航 崔久顺 2023年4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部分共28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928年,毛泽东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全国工农平民以至民族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之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这一论述意在
A.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 B.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论证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
2.
1920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单位: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 % 农业产值 % 个体手工业产值 % 资本主义工矿产值 %
总值:219.03 商品经济:97.66 自然经济121.37 100 44.59 55.41 165.20 61.96 103.24 100 37.55 103.24 30.22 12..09 17.13 100 40 60 23.61 23.61 100 100
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单位: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 % 农业产值 % 个体手工业产值 % 资本主义工矿产值 %
总值:306.12 商品经济176.23 自然经济129.54 100 57.68 43.32 199.23 87.38 111.85 100 43.86 56.14 44.22 26.53 17.59 100 60 40 62.67 62.67 100 100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 B.实业救国思潮的不断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对中国侵略相对减弱
3.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
A.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 B.得到社会各阶级的普遍认可
C.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的需要 D.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日本政府投资设立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1936年对遵化县进行了全面调查,将遵化县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家庭人口、气象水文等一并写入调查报告。此举意在
A.巩固遵化的殖民统治 B.加快日军的经济掠夺
C.配合日军的侵华战略 D.呼应华北的自治运动
5.图1为抗战时期山东曹州木版新年画——抗战门神。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据此可知,抗战时期的新年画创作
图1
A.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 B.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
C.得益于军民合作与战略反攻的实现 D.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6.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这些做法
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B.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提升了边区人民的文化素质
7.抗战时期,访问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斯坦因指出,延安“参议会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选举出来的”,并且“绝对诚实、自由、平等”。延安参议会体现了党的
A.“三三制”原则 B.减租减息政策
C.武装割据思想 D.工农联盟传统
8.军事作战中弹药是必不可少的,下表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弹药来源与消耗情况。
时间 主要途径 消耗情况
1937~1939年 购买、缴获和国民政府发给 弹药获取大于消耗,有大批积存
1940~1942年 缴获、自造和购买 弹药积存锐减
1943~1945年 自造、缴获和购买 获取逐渐多于消耗
上述变化
A.说明根据地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 B.缘于革命统一战线日益扩大
C.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深受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影响
9.在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特別提醒全党,“只有将城市的生产建设工作恢复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了,并使工人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我们的政权才能够巩固”。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失败”。这次会议
A.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方针 B.提出了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的任务
C.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0.194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这体现出当时
A.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C.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 D.报刊宣传奠定民主革命胜利基础
1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图2可反映出这一
图2 156项工程分布情况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12.1958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或苏联风格,同时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批建筑的建设
A.说明中国已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锁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
13.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边倒”方针的实行 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4.1964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成贵州纯硅厂,为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说明了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 B.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C.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D.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5.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搬)……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毛泽东此话意在
A.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C.抵制苏联模式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D.突破“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
16.1961年4月,湖南省长沙县委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设管理委员会,规定生产队有权合理使用耕地,因地制宜种植。这些做法
A.意在纠正经济工作的“左”倾错误 B.落实“三面红旗”的指导方针
C.改变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D.有利于长沙农耕经济的现代化
17.自1976年起,中国国家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多次出访国外考察。1977—1978年度的出访活动较1976年增长了27%。从出访的目的国来看,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代表团重点考察这些国家工农业和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各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验。该类考察
A.重视了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B.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酝酿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D.实现了国家的经济转轨
18.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与时俱进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C.发展经济的手段具有灵活性 D.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
19.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的变化根植于当时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C.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
20.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靠机械、化肥、水利和电气。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A.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C.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1.1990年到1999年间,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紧急迫降》为代表的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实现了真正的商业化、产业化,并充分借助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运作模式,不断构建新的故事模型。这主要得益于
A.我国已全面融入世界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C.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22.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
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 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
2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24.建国70多年来,我国从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中国
A.不断丰富多边外交内涵 B.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25.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第Ⅱ卷 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启新洋灰公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私营水泥企业,其前身为“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首任总办唐廷枢于1889年创办,因亏累甚巨,不久停闭。1906年由“北方实业之父”周学熙利用旧址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购置丹麦史密斯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水泥。1914年兼并湖北水泥公司,曾分别与华商、中国两水泥公司联营,一度称冠中国,垄断水泥市场。1939年到1940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始介入启新,被挟持的启新洋灰公司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实质上起了帮助和支持的作用。1946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造成了交通梗阻,启新水泥滞销,厂内熟料堆积如山,散灰满仓,生产陷于瘫痪。
——摘编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这批迁川厂矿企业分属的行业系统是:冶金工业1家;机械工业103家;电气工业18家;化学工业40家……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
——摘编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10分)
8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3 建国以来生育政策的历史脉络
时间 生育阶段 政策目标 生育观念
1949—1952年 鼓励生育 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公民生产 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
1953—1979年 柔性计生 有计划地提倡节育、控制人口数量 生得少一些;生得迟一些
1980—2012年 刚性计生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013年至今 优化生育 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自主生育;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摘自黄雾云《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化轨迹及机理研究》
材料二
图4 建国以来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图
(1949年至1953年,全国人口净增长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
——摘自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
人口是主权国家最主要的要素之一,人口受生育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
——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8分)长春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命题人:薛立林 审题人:宋佳航 崔久顺 2023年4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B B A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C B A C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A D
一、非选择题
26.【答案】(20分)
(1)不利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战乱不休,政局动荡;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管理经验缺乏;自然经济的束缚等。
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新式学校的创办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答5点给8分,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都要分析,如果只答有利因素或只答不利因素,最多给6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任答2点10分)
83.【答案】(12分)
观点:(2分)
例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生育政策也在改变;国家治理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生育政策变迁与我国改革发展紧密相连等。(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论证:(8分)史实充分,论述逻辑合理,能够充分论证观点。
结论(2分):不是题目的简单复制,能在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升华。
例1:
观点: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生育政策也在改变
论证:建国初期,人口增长较快。主要在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生产,当时的国际局势迫使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提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也因为建国之后我国政治稳定、实行土地改革和建国后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这些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1953年至1979年,人口仍旧快速增长。这与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社 会间的矛盾“不相符,为了缓解资源压力,进入”柔性计生“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仍旧增长较快。
1980年至2012年,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生育政策进入到“刚性计生的阶段”。这与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2013年至今,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减少,生育政策有了改变。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之后人口治理理念转变,公民参与意识增强。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对人口资源的不断提升,生育政策也随之调整。
例2:
观点:国家治理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论证: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来看,政策执行模式从原来的“行政一控制”逐渐向“包容—服务“型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是单一的公有制,平均分配,政府无所不管,无所不包。计划生育已经成形了一套执行体系,包括宣传教育、利益引导等柔性措施,也包括行政处罚、经济罚款等硬性措施。政府主要凭借公共权力,采取行政命令、法律规章、计划规范等方式调控人口结构,将其作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
进入21世纪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育政策更多地使用利益导向手段,家庭的生育决定更多的是从经济成本和效益、家庭感情等角度考虑,也是政府执政理念的一种重要转变,以人为本,更加灵活化。
结论:在社会民主秩序渐趋完备的背景下,政府日益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更加重视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
例3:
观点:生育政策变迁与我国改革发展紧密相连
论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为计划生育工作注入了活力。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政策的目标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生育观念为“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各种物资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都相对有限,“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但计划生育也带来了老龄化、少子化、人口总数增长减慢,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呈下降的等问题。因此,2013年至今的“优化生育阶段”,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使得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8.【答案】(18分)
(1)特色: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创新指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创新企业不断增加;基础研究与尖端科技研发并举。(8分)
(2)意义: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实现共同富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