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3 同步课件+单元写作规划:第一单元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3 同步课件+单元写作规划:第一单元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22 05:20:39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7张PPT。1.1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共1课时 课件(语文版必修3)哲思短章
欣赏使人变美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 (《新旅游报》廖钧文) 修身名句·品德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菜根谭》
赏读: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做人要坚守道德,身前身后都给世人留下一个好名声。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菜根谭》
赏读:追求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前,进修德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标准。人,修养品德为重,享受为轻,不可为名利所取。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2.写作背景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负起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在其后梁思成写作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的文章,针对古建筑的保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篇文章就是其一。 3.审美视窗
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
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象,让人回味。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中国艺术就像陈年的老酒。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品诗品画的人也要像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闪烁(  )  瓦砾(  )   气概(  )
感慨(  ) 厢庑(  ) 抚摸(  )
左睇右盼(  ) 孝悌(  ) 歌曲(  )
曲折(  ) 车轴(  ) 压轴(  )
鳟鱼(  ) 寥寥几笔(  ) 梁枋(  )
颐和园(  ) 幢(  ) 眼花缭乱(  )
答案 shuò lì gài kǎi wǔ fǔ dì tì qǔ qū zhóu zhòu zūn liáo fānɡ yí zhuànɡ liáo···················
答案 (1)鳟/遵/尊/樽 (2)涓/绢/鹃/捐 (3)燥/躁/臊/藻 
(4)谐/偕/楷/揩 (5)潦/僚/燎/缭 (6)垄/笼/拢/龙3.近义辨析
(1)贯穿·贯串
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可是抽象事物,也可是具体事物。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
例句1:这场演讲________着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以人为 本。
例句2:这条公路________着全省各县。(2)千变万化·五花八门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例句1:天上的云儿,形态各异,________,有时像棉团,有时像奔马。
例句2:楼市促销手段________,让人难辨虚实。(3)悠然自得·泰然自若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
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乱。
例句1:高考期间,与家长们的唏嘘关怀相比,考生们则更多表现得________。
例句2:近年来,人们重拾对茶馆的热情,找回那种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贯串 贯穿 (2)千变万化 五花八门 
(3)泰然自若 悠然自得4.解释下列词语
(1)千篇一律:
(2)悠然自得:
(3)惨淡经营:
(4)欲扬先抑:
(5)眼花缭乱:
(6)荒谬绝伦:
(7)大同小异: 答案 (1)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2)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3)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4)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
(5)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6)绝伦:超过同类。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
(7)大体相同,略有差异。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阐述了建筑艺术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最后结尾部分批评了我们现有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重点突破
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 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 提示 “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第1段到 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提示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第5、6、7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
提示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个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个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 的不同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的,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重复和变化的和谐统一。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以上例子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提示 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1.文本审美
(1)说明事理通俗、明白、形象。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 ,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 缭乱”。
(2)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本 文自身就是对作者观点的最好诠释。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语言——在说明颐和园长廊(第13段)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性语言,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
举例——重复中有变化(前面已提到过)。
(3)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体现了作者广阔的野及深厚的积淀,作者不愧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型建筑师。平易朴实、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使文章读起来亲切易懂。2.写作迁移
【角度】 本文阐述了艺术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规律,请你从自己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示例】《中国石拱桥》中,拱桥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故宫从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 700米。其中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空间,顿为收敛。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开旷。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由此可见,空间的对比变换,在故宫是一个典范。【漫漫古典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金·吴激《人月圆》 祖国灭亡,沦为亡国之人了,但她仍得出台去唱带有“亡国之音”的《后庭花》。想当年,王、谢两家同是天下闻名的豪家大族,在这些大族破败之后,他们旧宅中的燕子,后来飞向了哪一家? 想不到眼前的北国歌女竟是昔日皇族中人。她体态如仙,肌肤如雪,连头上那发髻仍是当年宫中流行的发型呢。看着眼前的一切,又想起以往的岁月,这真像是一场梦呀!台上的歌女与台下的自己,不都是亡国的人,不都是流落天涯的人?看着看着,想着想着,悲从心起,泪夺眶出。梁思成百年祭
梁思成如果活着,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过泪,我不知道,但我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 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据说,为了留住北京,梁思成和北京市长彭真吵了起来,然而一介书生,吵有什么用呢?北京还是消失了。 许多年以后,我看到了1957年梁思成在沈阳和一些教授的谈话,这是关于梁思成罪状的一个通报。那次,梁思成是和胡愈之一起到沈阳的,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沈阳的高级知识分子都不敢说话,梁思成鼓励他们,还讲了他和彭真争论的情况。 梁思成说:“我和彭真很熟悉,为了北京市的建设问题争论不休,我说现在你不采纳,五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彭真说你若是皇帝,一定是个暴君。现在看起来,我的观点中有的是不对头,但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梁思成还对记者说:“我这顶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帽子,已经戴了数年,现在看起来,我的意见也不完全错。”彭真的话很有意思,他把梁思成说成是暴君,也许是梁思成太固执,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刺激了他。彭真的故乡在山西侯马,那是梁思成最向往的地方。当年,为了普查中国古代建筑,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几乎踏遍山西,可以想象梁思成测量应县木塔的神情,还有他们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的惊喜。梁思成不会想到,他一生最大的惊喜来自山西,而他最大的失望也来自山西,这是偶然还是宿命? 1957年,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天真的梁思成也以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来了,他想在这个“春天里”出一口气,因为憋得太久了。思想改造运动时,梁思成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为谁服务了二十年》,那样的文章在梁思成一生中还有几篇,但我们从那里看不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许不乏真诚,但如果五二年的梁思成是真诚的,那五七年的梁思成呢?梁思成说:“我在二十余年中,一方面走到反动统治集团的外围,成了可供它们驱使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接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人’,被敌人拉拢,为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那时,知识分子为了过关,说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话。 梁思成本来不是那样容易自毁的人,但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书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五五年,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也没有把他的内心世界摧毁。当时对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基本评价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存在着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它的具体表现是以梁思成为首的大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建筑即艺术”,或把建筑看成“首先是艺术作品,然后才是工程建设”,在进行专业教授过程中,贯穿着唯美主义思想,强调清华建筑系与其它建筑院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学生掌握“艺术”,错误地认为工业建筑是低级的,学好民用建筑就会作“艺术要求较低的工业建筑”。 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培养工业建筑设计干部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任务,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了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清不如明,明不如辽,辽不如唐”的观点。
这是向着梁思成而来的,随后就开始批判他的建筑思想,同时,北京开始了它消失的命运。梁思成沉默了,但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对这个城市有太深的感情,眼看着她消失,而不能阻止,他都和彭真吵架了,但秀才遇到兵,梁思成离山西很近,而山西离梁思成很远,很远…… 五二年梁思成妥协了,五五年他也保持沉默,但五七年,还是这个梁思成,他却要说话了。他在沈阳说了那样的话,他在北京还要说。
1957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梁思成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发表了意见。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时候,拆了很多民房,结果街道过宽,街道当中用不着,留作停车场,把民房拆了作停车场,我看不太妥当。”他还说:“西长安街太宽,短跑家也要跑十一秒钟,一般的人走一趟要一分多钟,小脚老太婆过这条街就更困难了。”关于双塔庆寿寺拆毁问题,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工程中,对庆寿寺的拆毁不够慎重,当时有争论,有关方面没有很好考虑就拆掉了。我想应该保留半年到一年,等群众都说不好时再拆不迟。”关于拆毁东直门城楼问题,梁思成说:“听说有关方面在修筑道路中要拆东直门城楼,我看要好好考虑,这个城楼是现在北京明朝留下来唯一的楠木建筑物。1934年,袁良作北京市长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木匠见到是古代楠木建筑物,愿意补贴两万元进行维修。人们不要把这些古东西只当作古董看待,它们在城市中起着装饰的作用。外国有许多城市的马路上,很讲究装饰,看起来不单调,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然不必花钱去兴建,原有的建筑要好好利用它为城市服务。”梁思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但他没有留住双塔庆寿寺和东直门城楼,它们还是消失了,双塔庆寿寺的拆毁一是因为庆寿寺是为了纪念明初僧人海云和他的弟子可安而建的,这两个人对蒙古入侵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汉奸;二是因为这两个塔是清代建筑,没有什么价值。东直门城楼拆毁,是为了东郊飞机场建成后的交通便利,如果不拆这个城楼,改建道路时要多花几万元钱。听起来都很在理,但不能细想。北京城市建筑决策者的思路是:一切以人民的名义。梁思成要保留古建筑,他们就说那些东西不方便于人民生活;据说还要梁思成、林微因和拉黄包车的工人座谈,让他们说这些建筑如何碍事。说保留古建筑要花钱,当时国家没有那么大财力,这也很奇怪,保留怎么会比建设要多花钱呢?再说,为飞机场的交通方便,五十年代,有多少人民天天坐飞机呢?说决策的人短视,没有文化,好像也不合情理,梁思成这样周游过世界的建筑学家,都嫌西长安街过于宽,而刚进城市的干部就会想到后来的发展?五十年代,谁天天坐轿车呢?人民,人民……我想起了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人假汝以名……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
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