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投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乌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育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颈、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坤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间以后,浑仅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仅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会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仅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机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塑造使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戍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养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已已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戍(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 日。每三年盖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岗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韵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盘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3分)
A.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 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 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 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 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 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 记录星象预测吉凶B. 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 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 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4分)
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雪歌
那守箴
重甸甸、毛茸茸的雪团互相拥挤着、碰撞着、粘连着、分裂着,从阴沉而莫测高深的天上翻动着落下来,天地间一片迷蒙。
这是雪的世界,生命消失了。贺兰山在哪里?黄河——在哪里?
这支队伍下井了,顺着三百米斜井的人行道往下走着,井筒里的冷风掀动着他们的各色衣衫。
领头的当然是老丘,这是毫无疑义的。就凭他与众不同的胶壳帽,就凭他全矿唯一的一双红靴子,谁能不承认他的老资格,谁敢不承认他的老资格!这个五十三岁的山东大汉,光井下工龄就有四十二年。这还不说,他身上的“零件”全都齐整,没叫窑神爷咬去一样,这才叫厉害哪!这才令人佩服哪!
他们行进着,一道道光柱闪射着,一件件衣衫飘拂着。
在难忘的1960年,在风狂雪猛的宁夏川上,在黄河边一个新建的新型矿井里,行进着这支沉默的队伍,像一条流动的黑河。他们将与别的黑河汇集在井底,变成一阵阵泊涌的激浪,化进那无边无涯的煤海。
丘队长停住了脚,到地方了。在大巷出煤口溜子头旁边,蹲着打眼工徐垫路。他谁也不看,冷静而傲慢。
徐垫路是河北人,四代单传,爷爷怕他不能传下香火,给他取名垫路,意思是这孩子不稀罕,据以消灾祛病。整路长成人,果然虎背熊腰、臂力过人,他种过地,当过兵,又下了井,去年支援新区来到贺兰山下。论技术,他仅次于队长;论政治,他是队里唯一的党员,就因为老丘压他一头,所以眼下不得志。虽说领着几个大工打眼放炮是采煤队的关键活,可到底不算个领导。徐垫路对矿上的人事安排是不满意的。
老丘和老徐的关系总是凉凉的。“放完炮啦?”
“嗯。”老徐爱搭不理的。“情况咋样?”
“掌子面电溜子压了。”
“开不动吗?”
“……这还用问吗?”
“顶板呢?”
“上顺槽口有点来劲。”
这时间,小电工和工作而电溜子司机早从老徐身边挤了过去,登上上山溜子。他们要赶快检查机械,就要出渣了。
人们挤挤拥拥地站着,等队长发话。
老丘咳嗽了一声:“常大年,邵文斌,在大巷装车,其余的都上!”
从上山经顺槽到工作而,要三部电溜子垂直搭接才能把煤运送到大巷装半。小电工正在工作面电溜子机头旁边忙乱着。他和司机丁自立正把电动机、减速机和传动链条从煤堆里扒出来。从这往上看去,顺着三十度倾斜底板起伏着松软的煤堆,因为刚放完炮,煤堆顶部离顶板只有二三尺高。和工作面一样长的七八十米溜槽完全淹没在高高低低的煤丘中。
丘队长走过来时,小电工愁眉不展地叫了他一声,老丘不高兴地问:“吃了?”
“开不动。叫人把溜槽上的煤往外扒点!”
老丘轻蔑地斜了一眼:“什么开不动!”说着,拍起大脚,一脚将开关把手踩了下去。
电动机痛苦地呻吟起来,叫人听了心里难过,就像一头瘦弱的牲口要拉动一大车粮食。嗡嗡了一气,根本带不动长长溜槽上如山的煤堆。
在残酷的驱使下,电动机使出了最后的力气,它声嘶力竭地吼着,居然慢慢地把那沉重的负荷带动了。它一阵一阵发着狠,宣泄着不满,艰难地达到了预定的转数。
“下货——!”随着老丘刚愎而宏亮的喊声,顺槽和上山溜子都开动起来,几十把大银在工作面上下翻飞,几十条汉子绷紧了企身的肌肉。在忽高忽低的矿灯光柱的闪动中,依稀看得见工作面上一字儿排开的采煤工。他们把两腿有力地岔开,把大锹深深插进煤丘之中,然后用胸腹顶,用大腿拱,用全身的力气把大铁推向电溜子。好样的采煤工一银能擢出近半吃煤,力气不济的也擢得二三百斤。工作面电溜子这时哪看得清形状,只见一条乌龙从煤丘边爬下去,爬下去,发出沉亚的“嘶嘶”的响声。
煤像瀑布,从溜子头上倾泻而下。低而窄的溜子槽早已容不下这奔涌的煤流,煤炭从溜槽两边高高地溢出去,像海潮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淹没了电机。小电工和丁自立拼命挥动手中的短锹,把埋没电机的煤炭飞遮扒开。煤渣在电机风扇里“嗄嗄”直响,电机的热度不断上升。快扒!不要说什么,顾不上说什么,也想不起说什么,人的转数能和电机一样才好呢。
大块煤滚动着,互相挤压着,随煤流倾泻到顺槽溜子上,又被顺槽溜子送到上山溜子上,然后“呢当”一声,从上山溜子头掉到下面的空车里。瞧,装车的并不轻快,“呢!”空车把重车顶走了,两车之间"呼拉拉"洒下一大片煤。赶紧划拉开,快点!"呢!"空车又把重车顶走了,快点,干什么吃的!"咣""咣!"……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60年,正处于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宁夏川上的黄河边一个新建的矿井里,挖煤的工人们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努力奋斗着。
B. 叙述老丘四十二年井下工龄,身上的"零件"全都齐整,没叫窑神爷咬去一样,笔调充满自豪感、称赞老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
C.老丘抬起大脚,一脚将开关把手踩了下去,动作粗鲁,电动机超过负荷,很是危险,作者对这种不按科学规律的做法极力否定。
D. 小电工的愁眉不展,司机丁自立拼命挥动手中的短铁,把埋没电机的煤炭飞速扒开,都表现出他们是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北的风雪浓重阴沉,营造出一种雄浑旷远的意境,在这样的博大的背景里塑造出来的挖煤工人,必定是粗犷而豪放的。
B. 故事开端写老丘的胶壳帽,全矿唯一的一双红靴子,表明他与众不同,作者通过外貌描写显示出老丘脾气暴躁、狂傲不驯。
C. “下货——!”老丘刚愎而宏亮的喊声符合人物特征,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蕴含着决断和命令的力量,表现他的领导力。
D.作者塑造的老丘是大西北煨矿工人的代表,小说通过典型的个体人物,突出群体形象,赞颂了大西北煤矿工人们顽强勇敢的精神和力量。
8.冷静而傲慢的徐垫路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
9.挖煤的场面富有特色,令人难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子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式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邹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调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初,伍员与中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①楚国。”中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中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炎德无厌,若邻于君,撞场之患也。逮③吴之未定. 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寨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面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节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①复:同“覆”,颠覆。②越:流亡。③逮:及至,趁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B.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勾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C.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D.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11.下列课文和选文中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公从之。辞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伍员与申包胥友 君王与沛公饮
D.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下列句子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安在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白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绞夯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吞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④梨花:梨花春,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且写景只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颇有情趣。
B. 额联主要描写春天的景色,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 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D. 本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伍员为存秋刚烈之士,用此典故与济声之刚健有力相诺,写出春色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妓,用此典故与烟柳之娇媚相谐。
16.赏析本诗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 ”。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明志向,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循循善诱,他说:“___, ”。
(3),《虞美人》一词中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愁思之多、深、广的句子是:“___, ”
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在象征着力量、勇敢和无畏的虎年到来之际,在喜庆团圆和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各国运动员相聚中国,在赛场上展现和平和友谊,这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的生动_____________出了“一起向未来”的积极信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赛场内外______收获点赞,生活在冬奥村,不少运动员"职让世界知道,北京冬奥村的床是世界上最好的";拼搏在赛场上,很多冰雪健儿表示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比赛场地开幕式上,英国运动员与中国忠愿者友善互动,被"欢迎来到中国"的温暖话语感动到流泪……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到现场观众,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展现得____。更重要的是,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诠释 传达 屡屡 淋漓尽致 B. 诠释 传递 频频 淋漓尽致
C. 阐释 传递 频频 酣畅淋滴 D.阐释 传达 屡屡 酣畅淋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通过冬奥会舞台传遍了全世界。
B.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C.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D.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由于冬奥会舞台传遍了全世界。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如果忌口过了头、忌错了口,____①______。下面这三个忌口课区就是典型的错误观念。误区一:血脂高忌口肉类。目前血脂高的人很多,___②______,有很多人把肉类食物全部都忌了。其实,这不利于疾病好转。误区二: 糖尿病忌口水果。水果是一类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食物,水果里有三宝: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只要没有特殊禁忌,鼓励人人食用。误区三:__③很多人认为感冒发烧了不能吃鸡蛋,否则会加重病情。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感冒时吃鸡蛋,的确会使体内产热增多,这是因为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除了本身释放热能外,还会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但这种热量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足以引起体温刚烈波动或延缓感冒康复的时间。相反,感冒发烧时,人体能量消耗较大,适当补充鸡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对身体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材料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奥运赛场:她,一枪绝杀,逆转夺得首金;他,臂力千钧,举起大国荣耀;她们,轻盈一跳,成就完美;他们,千锤百炼,追求极致……
防疫战场:她,两针疫苗,护你安康无恙;他,临危受命,扛起院士责任:她们,防护之下,一马当先:他们,生死关头,日夜奋战……
洪灾现场:她,以命护子,彰显母爱伟大;他,拍车预警,劝人弃车逃生:她们,聚心协力,守护家园;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不同的“场”,同样的精神,不同的“场”,同样的荣光!你的“场”在哪里?你如何而对?请就此写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C 2. C 3. D
4. ①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②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5. ①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②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③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项,“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分析可知,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
B项,“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表述错误,由原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可知,帝王们更关注的是“记录奇异天象”。
D项,“……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并非“最早的纪日法”。
故选C
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并未提及“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研究天体内部规律”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原文根本没有提及这个词。
故选D。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探究的能力。
首先是“观象授时”的概念。原文材料一“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概念: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
其意义,可以从原文“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意义: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
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第二、三、四段,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一段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6.C【解析】“作者对这种不按科学规律的做法极力否定”错,这是塑造老丘粗狂豪放的一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按人物性格需要描写。故选C。
7.B【解析】“老丘脾气暴躁,狂傲不驯”错,老丘的外貌描写表明他是个老资格的煤矿工人。故选B。
8.人物形象方面:①徐垫路不满矿上的安排,凭身份没能给他安排个小领导,对老丘有点不服,虽然有点小自私,但正是挖煤工人率直的表现,对老丘起衬托作用。②对掌子面电溜子和上顺槽口的状态的掌握程度,说明徐垫路虽然对老丘有所不服,但对待工作是清清楚楚、认真负责的,表达了作者对挖煤工人的歌颂和赞美之情。情节方面:③徐垫路对掌子面电溜子和上顺槽口的状态的回答,表明准备工作已经做好,等到队长分配好,就可以挖煤出渣了,他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①几十个工人挥动大锹开始劳动,煤像瀑布倾泻而下,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渲染出一种热烈的氛围,富有感染力。②老丘一声令下,机器开动起来,工人们行动起来,宏大的场面突出了老丘的指挥力、号召力,突显了主人公形象。③宏大的气势孕育着巨大的力量,煤矿工人不畏困难时期的艰苦条件,埋头苦干,有力地深化了歌颂建设者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10.B 11.B 12.A 13.C
14.(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就是秦国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依于庭墙”修饰“哭”的状态,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哭”后断开,排除CD;“秦”修饰“师”共同作“出”的主语,应在“秦”前断开,排除AC。
本句意思是:靠着宫廷的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伯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故选B。
11.A.“以”,均表原因,因为。B.“公从之。辞曰”,句意: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辞”,动词,推辞。/“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辞”,动词,告辞。二者意义不相同。
C.“与”,均为介词,和。D.“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句意: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图”,动词,考虑。/“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图”,动词,考虑。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故选B。
12.例句:“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有”的宾语,前置了。A.“沛公安在”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作“在”的宾语,前置了。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为省略句,同时为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作状语,后置了。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为被动句,“见”表被动,被。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为定语后置句,“知其事”作“宾客”的定语,后置了,“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A。
13.C.“纪传体历史著作”理解错误,《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越”,越过;“鄙”,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边地;“陪”,增加。(2)“亡”,灭亡;“抚”,安抚;“事”,侍奉。
参考译文:
【甲】 略
【乙】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逃亡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逃到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就是秦国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秦伯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的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我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于是申包胥站起来,靠着宫廷的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伯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答案】15. A 16. 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15题详解】
A.“写景只运用视听结合”错误,写景运用了多种手法,除了视听结合的实景描写,还有想象、用典等虚写,如“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一句。
故选A。
【16题详解】
尾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意思是,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神似美丽少女的化身。尾联作者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写足春意。
同时又用“谁开湖寺西南路”的故意发问,激发读者联想,比起直接描写来更有情趣。
结构上照应标题“春”,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1)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18.B 19.A
20.运用比喻,将190多个国家比喻成190多条小船,将190多个国家团结在一起比喻为一条大船,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
【解析】
18.诠释:说明解释,用于书面语,侧重于对某事的讲解证明。阐释:阐明陈述并解释,侧重于阐述事实后加以解释。文中是生动解释之意,没有阐述事实,用“诠释”。
传递:一般是在平等的情况下进行。传达:多数情况下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下辈,此处不存在上下级,故选“传递”。
频频:一次又一次,表示动作或情况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重复出现。屡屡:屡次,常常,再三,表示情况一再出现。频频强调出现的次数频繁,屡屡表达的次数频率不及频频。文中表达的是次数多,频率高,故选“频频”。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酣畅淋漓:指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前者侧重意思的表达,后者侧重情感的宣泄。此处搭配“展现”,显然不是情感宣泄,而是表达得充分,故选“淋漓尽致”。
故选B。
19.原句语病:一为成分残缺导致结构混乱,“三亿人”所属不明,“伟大成就”的主体错误,应在“中国”后添加介词“以”,使“中国”成为“三亿人”的所属和“伟大成就”的主体,介词结构“以冬奥会”成为“带动”的状语。二为搭配不当,“冬奥会的舞台”是“传”的途径,用“以”不准确,应将“以”改为“通过”,“传到”用词不当,应将“到”改为“遍”。
只有A修改正确。
故选A。
20.画线句本体为“世界各国”(190多个国家),喻体为“190多条小船”,把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比作“同在一条大船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自独立,就如同各自在小船上一般,是单独的个体;而国家之间的相互团结,则像共同乘上一艘大船,形成“同舟共济”的大团体,具有相似性。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此处把抽象的世界各国选择孤立或团结比喻成具体形象的小船与大船,更易理解;选段以议论为主,比喻说理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1.①反而有害健康 ②为了控制血脂 ③感冒忌口鸡蛋
22.示例:鸡蛋在体内产生的热量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而感冒发烧时,人体耗能大,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身体恢复,所以感冒不用忌口鸡蛋。
【解析】21.①结合“忌错了口”“忌口误区”可知此处说忌口过度是有害的,应填“反而有害健康”; ②后文“有很多人把肉类食物全部都忌了”的目的是控制血脂,故填“为了控制血脂”;③此处对应前文句式为“……忌口……”,结合“感冒发烧了不能吃鸡蛋”可知应填“感冒忌口鸡蛋”。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段主要说明感冒不用忌口鸡蛋的原因。提取表示原因的关键句“这种热量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感冒发烧时,人体能量消耗较大,适当补充鸡蛋等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对身体的恢复是有好处的”,把信息整合成表示原因的句子,再加上“所以感冒不用忌口鸡蛋”的结果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3.参考答案: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荣光
疫情汹汹,亿万医者弃小家顾大家,勇赴防控一线,白衣执甲,共克时艰;洪水滚滚,万千勇士擎党旗,唱红歌,战溃坝险堤,党旗所向,洪魔退场;赛事烈烈,数百健儿忍伤痛抗使命,角逐各大场,国歌奏,国旗飘扬……
看中国运动健儿叱咤奥运赛场,频创佳绩,所向披靡,我手拍疼,热血沸腾。
男女接力均跑入决塞,苏炳添刷新亚洲纪录,巩立姣一投定乾坤,有一种加速叫中国田径;李雯雯以压倒性优势夺冠,石智勇一声吼,刷新世界纪录夺金,有一种力量叫中国举重;已过而立之年的马龙,剃光头,做手术,半夜疼醒继续练球,终成奥运5金王,有一种骄傲做叫中国乒乓;14岁小将全红婵,没有去过游乐场,希望挣钱给妈妈治病,10米台三跳满分,出道即巅峰,有一种完美叫中国跳水。此次奥运,中国奥运天团在东京已经包揽了九个项目冠亚军。不同的赛场,同样的拼博奋斗、为国争光,这种精神也融入了我的血液,让我从此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看中国救援团队奔赴洪灾现场,连夜集结,星火驰援,我畏渐退,恐惧见渐消,热情高涨。
幽深的隧道,呼啸的洪流,当面前的车窗渐被洪水淹没,你能想象车中乘客内心的绝望吗?孤独的村庄,滔天的洪水,当你看到一亩亩庄稼被洪水浸没,你能想象一村百姓内心的疼痛吗?孱弱的身躯,肆虐的洪魔,当一辆辆汽车像树叶一样被洪水卷走,你能想象一个人的内心恐惧吗?好在有地铁站逆行救人的见习医生于逸飞,有拍窗喊话救人的侯文超,有村镇里寻找受困群众的救援队,有堤坝上日夜奋战的解放军,身处灾区的人们,是被他们保护得很好的那群人。不同的现场,同样的善德永存、大爱无疆,亲历暴雨洪灾,感受到人间大爱,有种信念埋在了我的心田:以后活着,不只为自己。
看中国抗疫勇土坚守防疫战场,碧血丹心,不惧生死,我肝欲摧,肠欲断,热泪盈眶。
试问:疫情正凶,动辄致命,谁不乐避险求安,宅在家中?可想要岁月静好,总要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的医生,用精湛医术,挽救千万濒于死亡的生命;头顶徽章,心有阳光的民警,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止疾疫传播的万里长城……还有采样送检、在疫点消毒的疾控人员,他们都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逆行而上,严防死守,他们昼夜不停,与时间跑,与病毒跑,他们是勇猛战士,凡人英雄……不同战场,同样的责任担当、为民安康。此时此刻,身在疫情封控区,我一定听指令,自珍重,不忘学,待来日,凌绝顶,济苍生。
今天的场上,他们站C位;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主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是比较有现实感的一道作文题,题目从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开始选材,一共选了三个不同的场景,即“奥运赛场”“防疫战场”“洪灾现场”,这三个特殊的场景中,“她”“他”“她们”“他们”分别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了贡献,如“臂力千钧,举起大国荣耀”“临危受命,扛起院士责任”“聚心协力,守护家园”……。从人称来看,“她”“他”到“她们”“他们”,启发我们思考,其实我们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也要反思,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她”“他”“她们”“他们”分别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了贡献,这就启发我们想到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做出自己的贡献,传递正能量,这样,才能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另外,从材料中这些人从事的职业来看,有的职业看起来很崇高,比如参加奥运和研究新冠疫苗;有的事很平凡,如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因此也启发我们想到,即使我们的岗位平凡,做的是很小,也要积极的去面对,争取在平凡的小事中也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题干中“你的‘场’在哪里”也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要理解“场”指的是什么,根据三则材料“奥运赛场”“防疫战场”“洪灾现场”判断,“场”就是指我们每个人做事的领域,如工人工作的工厂,教师工作的学校等等。理解到这一点,作文的选材范围就扩大了,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最后,题干中“你的‘场’在哪里”的质问,也要求在写作中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自己对学生阶段应该做好哪些方面阐述清楚。
【立意】(1)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2)不同的战场,同样的荣光。
(3)无论在哪一个“战场”,都需要踏实奉献的精神。
【素材】(1)高校宿舍的徐阿姨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极致。同样,机长刘军呵护蛟龙号的安全,为我国深海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价值的生动写照。松浦弥太郎曾说:“寻常小事仔细做好,也就成了特别的事。”当我们在不同岗位工作,都不妨做好当下之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2)要实现平凡岗位的价值,仅有满腔热血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实干”的坚守和“巧干”的创新。“实干”是脚踏实地,用心做好手头之事;“巧干”是根据自己岗位的特点,要求高效的工作方式,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最大收益的一种工作态度。在国际上海浦东机场擦地的阿姨,运用个人的智慧,投入时间和精力,成就她在清洁机场方面的杰出表现。拥有“做好”的热情,更要有“实干”和“巧干”,方能成就我们在不同岗位上不平凡进而实现个人和对国家的价值。
(3)或有人言:“为什么要在平凡的岗位尽责,以期实现个人和国家的价值呢?”“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不同岗位上出彩是“轻”的彰显,即尽于岗位,忠于岗位,是个人对职责的承担,是个人职业精神的闪光。同时,社会是由每一个“螺丝钉”构成,个人在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是社会大机器运行的保证。倘若没有个人对岗位的坚守,社会这个大机器便会锈迹斑斑,不会推动社会的变革,更不会推动车轮的不断行进。所以每个人都爱岗尽责,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贡献,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