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白人有这种门齿的只占8.4%,黑人只占11.6%
从人类起源角度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目录
课标要求: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
思: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文第2-5页,完成导学提纲上基础感知部分内容。
要求:根据导学提纲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找出问题答案并初步识记。
目录
两幅展示出土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阶段
旧石器时代
分布特点
代表
元谋人(云南)
北京人
特点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区域、代表、特色)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区域、代表)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姜寨聚落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原始人群
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元谋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填填看
元谋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旧石器时代分布特点: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分布特点: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思考: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源远流长、本土性;
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
多元一体,以中原为中心;
中华文明是兼收并蓄的。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阶段
旧石器时代
分布
代表
元谋人
北京人
特色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
新石器时代
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
(代表)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姜寨聚落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
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源远流长、本土性;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
多元一体,以中原为中心;中华文明是兼收并蓄的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良渚文化玉琮
迁徙——定居
出土精美的玉器
出现祭坛和神庙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
生产力发展
社会生产分工明确
社会组织扩大
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产生,
社会分化加大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相当于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出现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各种礼器,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1.夏朝
继承方式:
中央机构:
地 方:
①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①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②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禅让制”——“世袭制”
“传贤”——“传子”
“公天下”——“家天下”
(前2070-前1600年)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始于夏禹,终于夏桀;
夏朝存在吗?
后人记述,转载
二手资料
一手资料
原始资料
相互
印证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国家机构:
国家管理: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商朝(前1600-前1046年)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始于商汤,终于帝辛;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始于武王,终于幽王。
目的 对象
分封内容
诸侯义务
诸侯权力
等级结构
作用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同姓诸侯、先王之后、异姓功臣、姻亲
王畿以外广大地区上的土地和人民。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民 奴隶
分封对象的多元性
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分封制:
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积极:①巩固了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③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商王与附属国的关系:
商王控制着附属国,但控制有限,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是依靠武力维系的松散联盟。
从商朝内外服到西周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封制之下:
纵向上: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上: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都城
内服—王畿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
大夫
大宗
士
大宗
天子
庶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②宗法制:
含义:
目的:
特点:
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上的矛盾。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二者具有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
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配合礼所进行的乐舞。 礼乐制度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对权力的认同。
例:
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合作探究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内核纽带
政治体现
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③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权力认同制度)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权力分配制度)
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权力继承制度)
农业 (1)生产工具:
(2)土地制度:
手工业
商业 (1)商业初步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称;
(2)商品交易日益频繁,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
2、梳理夏、商、周的经济发展状况。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
井田制示意图
“千耦其耘”——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业。种类繁多,为礼制的象征,多用于祭祀,代表权力与秩序。
“司母戊”青铜方鼎
3、梳理夏、商、周的文化概况。
夏商历法:
商朝:
(1)甲骨文作用:
(2)青铜器特点:
“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充满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夏小正》与干支纪年。
西周:
(1)文字:金文,又称铭文。
(2)礼乐文化。
【合作探究三】: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特点?
政治特点:
经济特点:
文化特点:
(1)王位世袭,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2)家国同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3)等级森严,具有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2)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
(3)青铜铸造发达;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2)逐渐产生了产生敬天保民思想。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本课小结】
1、2020高考全国卷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D
【链接高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