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声 综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声 综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08 20:58:42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声 综合卷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余姚期末)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法律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其目的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介质中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知识判断。
【解答】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法律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2022八下·余姚期中)助力北京冬奥、冬残奥的歌曲《一起向未来》,下面是它的一部分曲谱:
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2八下·余姚期末)如图是一种叫“拇指琴”的乐器,它主要因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而得名。通过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来进行演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拇指琴在弹奏前需要校准音调。校准音调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拨动的力度一致
B.我们能通过听的方式来判断出是“拇指琴”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拇指琴的薄片越长,拨动时的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D.拇指琴在演奏过程中依靠薄片振动而发声
【答案】A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拇指琴在弹奏前需要校准音调。校准音调的过程中,不一定保持拨动的力的的大小一致,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我们能通过听的方式来判断出是“拇指琴”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拇指琴的薄片越长,拨动时的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拇指琴在演奏过程中依靠薄片振动而发声,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2八下·宁海期末)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图片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然后不断向外抽气,听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则梳齿振动频率越小,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皮振幅越大,则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2022八下·海曙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音的利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正确;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6.(2022八下·余姚竞赛)下列实验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
B.音叉溅起水花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A不合题意;
B.音叉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2八下·鄞州期中)海巡船配备有一种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声波具有能量
D.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次声波的定义判断;
(2)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判断;
(4)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判断。
【解答】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类听不到次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佩戴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2022八下·宁波月考)在《我是歌手》第五期中,林志炫演唱了《没离开过》,到了副歌部分,林志炫竟然连升八个度,被誉为“高音王子”。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场外的工作人员是通过音色辨别林志炫的声音
B.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林志炫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D.这里的“连升八个度”指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解答】A.场外的工作人员是通过音色辨别林志炫的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林志炫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这里的“连升八个度”指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2八下·海曙期中)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对人体有害,不具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
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指利用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来进行识别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发声物体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不再产生,但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3)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
【解答】A.噪声也属于声音,只要是声音,都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性,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指利用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进行识别,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C错误;
D.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由于空气仍然在振动,因此声音不会发生消失,故D正确。
故选D。
10.(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小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是因为大雪本身蓬松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如图所示是一种凹下道路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减弱噪声所采用的途径是(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汽车行驶发出的噪声在传播过程中,被水平方向的墙壁阻挡和反射,不能进入居民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一固定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晃动 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胶膜的振动引起的,故A错误;
B.光点的晃动说明棉线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
C. 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棉线实现的,故C错误;
D. 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可以看到光点,故D正确。
故选D。
13.(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右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为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振动频率越多,音调越高;波的形状决定声音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甲和乙的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甲和乙都有两个波峰,那么振动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有两个波峰,而丙有一个波峰,那么它们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和丁的波形不同,因此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中有一个波峰,丁中有两个波峰,因此它们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下列现象中表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描述的现象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声波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2八下·余姚期中)如右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答案】A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小,则音调越低。
根据图片可知,空气柱的长度:丙>乙>甲>丁,则音调由低到高为:丙>乙>甲>丁,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北仑期中)
(1)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 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   有关;
(2)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上面的数据单位是“分贝”,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1)温度
(2)响度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语言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为介质种类和温度。
(2)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噪声的大小,即当时环境噪声的响度。
17.(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的。
【答案】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18.(2021八下·慈溪月考)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来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答案】音色;振动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识别出“琵琶声”的。
(2)“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1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的听觉范围在   Hz到   Hz之间,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答案】300;20;20 000;能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即;
(2)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
【解答】(1)这种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
(2)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类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20.(2022八下·宁波期末)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哨音主要是由   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   (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
【答案】空气柱;向上推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材料、长短、宽窄、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频率。
【解答】(1)如图乙所示哨音主要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
(2)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必须减小空气柱的长度,则可以向上推活塞。
21.(2022八下·鄞州期中)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   的原理,从   减弱噪声。
【答案】不能传声;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人耳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声源处减弱。
【解答】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不能传声的原理,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2.(2022八下·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汽车前方的盲区是由于车身设计的缘故,阻挡了驾驶员视线而形成的。盲区的形成是由于光的   ;现在汽车的排气管上都安装有消声器,消声器的作用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直线传播;声源处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所示,汽车前方的盲区是由于车身设计的缘故,阻挡了驾驶员视线而形成的。盲区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现在汽车的排气管上都安装有消声器,消声器的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   ,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填“增大”或“减小”),图中的图   (填“甲”或“乙”)最有可能是此时(即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的声音波形图。
【答案】分贝(dB);减小;乙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等级的单位为分贝(dB);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值与噪声的大小有关,噪声越大,显示的数据越大;
(2)噪声越大,波形图上波峰和波谷的距离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分贝(dB);
(2)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减小。根据图片可知,图乙中波峰和波谷的距离更小,故选乙。
2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1.2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音色;音调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发声体的材料、长度、宽度、质量、松紧等,都会影响振动的频率;影响音调的因素是频率,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二胡和小提琴,发声体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2)调节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三、实验探究题
25.(2022八下·鄞州期中)小宁发现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为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5.0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音调最低的是   号(填编号)。
(2)根据表中的数据,   (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宁又进行了如图的探究,他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越大时,鼓声越大且乒乓球跳动的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答案】(1)3
(2)不能
(3)将鼓面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即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3)根据乒乓球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中的作用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三根管中频率最小的是3,则音调最低的是3。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管子的长度和直径都发生了变化,即同时有两个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不能得到:“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宁又进行了如图的探究,他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越大时,鼓声越大且乒乓球跳动的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鼓面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6.(2022八下·鄞州期中)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 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 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 s 分别调节到 10 cm、 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任选一个即可)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可从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利用等角度对现象进行分析。
(2)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的关系;
(3)橡皮膜发声时也在振动,但是振幅很小,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到,借助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大幅度跳动,可以感知橡皮膜的振动。乒乓球的跳动幅度越大,说明橡皮膜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据此分析乒乓球的作用。
【解答】(1)向外拉动甲的橡皮膜,松手后橡皮膜肯定振动。附近的乙的橡皮膜并没有被拉动,上的乒乓球跳起起来,说明乙橡皮膜也在振动,则这些能量肯定来自于甲,这些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且声音具有能量,还能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选ABD。
(2)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 s 分别调节到 10 cm、 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答案】(1)长度;a、b
(2)A;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①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上题③中得到的结论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①b、d两根弦,材料和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因此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粗细,故选a、b;
(2)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A点和C点,弦的粗细相同,但是C的长度大于A,因此C的音调低于A;
B点和C点的长度相同,但是B点比C点粗,因此B的音调低于C。
那么音调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B。
28.(2019八下·余姚月考)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答案】空气;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
(2)声音能够发生反射,回声就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被反射。
故答案为:(1)空气;(2)能
29.(2021八上·台州开学考)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对着瓶子吹气时,气流在瓶内搅动,会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根据图片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变化,然后分析与音调高低的对应关系。
(3)用筷子敲打瓶子时,发声体为瓶子和水,根据图片确定水量的多少,并确定与音调的对应关系。
(4)①②瓶子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敲击的力越大;
③波形图上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④根据波形图的特征分析声音是否尖锐。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A、B、C、D四个瓶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从左到右,四个瓶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与(2)进行比较得到: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观察发现,三次实验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都相等,即振幅相等,那么敲击的力的大小相等;因为波形图的细节特征不相同,则为三个不同的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通过波形图只能反应瓶子振动的快慢,不能了解敲击的快慢,故C错误;
三幅图片中波峰都是5个,那么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声音的音调相同,尖锐程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30.(2017八下·宁波月考)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答案】(1)空气
(2)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由光的反射扩展到声音反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物理知识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中档题。(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分析图示情景答题。
【解答】(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机械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人看见表,是表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31.(2017七上·龙湾期中)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是否一样呢?为此,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固定在有一定倾斜的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下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做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的震动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兴趣小组同学改进操作方法后重新做了实验,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73 80 73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探究的问题: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是否一样呢?可知对照实验设计时只能控制一种是双层玻璃,一种是单层玻璃,其他的因素都要一致。(2)敲打将引起玻璃板的震动但肉眼来判断振动强弱是不准确的,可以使用转换法将不易观察的振动转换成一种可观察的量;(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变化规律。
【解答】(1)实验设计中只允许玻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他的一切量相同,步骤②中随意拉开橡胶球,导致橡胶球打击玻璃板时的力不一致,会使实验出现偏差,所以实验中的不当操作应该是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由图可知在玻璃板后放了一个玻璃球,当玻璃板震动时,玻璃球会被弹开,弹开距离与玻璃板震动强弱有关,所以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表格数据单层弹开的平均距离为80cm,双层弹开的平均距离为23cm,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四、解答题
32.小红在实心的金属管一端敲打了一下,小明在金属管另外一端听到了2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相差0.5 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 100 m/s,回答:
(1)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   传播的。
(2)金属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1)空气
(2)解: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由题可知, = +Δt,
代入得, = +0.5 s,s≈182 m。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判断;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等于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与时间间隔之和,即t空气=t金+△t,以此为等量关系利用公式列出方程,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那么第一次听到的应该是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应该是空气传播的。
(2)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
由题可知, t空气=t金+△t;


解得:s≈182 m。
33.(2019八下·宁波期中)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 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则:
(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该处海深为:;
(2)不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海深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那么超声波传播一半时间的路程就是海深;已知超声波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计算海深即可;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4.5km;(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4.(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
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写出
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
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
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③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由题可知,把耳朵贴在金属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金属管,声音分别从金属、空气中传播,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3)解: = =3750m/s
答: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钢制成。
(4)因为夜间和早晨的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所以人们接受的声波多,也就听得清楚。而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会转弯,人接受到的声波不多,也就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从表格中寻找对比数据,从而找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规律;
(2)根据公式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相等,由于声速不同,那么声音传到人耳时的时间长短不同,自然听到前后两个声音;
(3)根据计算出声速,然后与表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金属的种类;
(4)比较白天时的气温和早晚气温的不同,从而确定声音传播的不同,弄清传入人耳的声波强度的不同即可。
【解答】(1)①比较常温下的水、冰和碳棒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比较空气(15℃)、水和铁棒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③比较第一列前三个数据可知: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5.(2022七下·龙游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   m/s。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
(3)1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   米?
【答案】(1)333
(2)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试验
(3)134.4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333m/s。
(2)由数据可见,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本实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10℃时,声音速度为336m/s。
设人离右边山崖的距离为S1,离左面山崖的距离为S2,则山谷宽度S=S1+S2,
声音在时间t1=0.3秒传播的距离为2S1,在t2=0.5秒内传播的距离为2S2,
S====134.4米。
36.(2021八下·慈溪月考)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距离峭壁隧道口前532.5米处鸣笛,经过3秒司机听到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火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
【答案】设火车的行驶速度为v1,
由公式v=st得:
3s内火车行驶的距离为s1=v1t,
3s内鸣笛声传播的总路程为s2=v2t,
根据题意:s1+s2=2s,
即:v1t+v2t=2s,
v1×3s+340m/s×3s=2×532.5m,
解得:v1=15m/s=54km/h。
答:火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设火车行驶的速度为v,用公式s=vt算出3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s1,鸣笛声在3s内传播的总路程s2,建立s1、s2与鸣笛时火车距峭壁的距离s的几何关系式,从而解出火车的行驶速度v。
1 / 1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声 综合卷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余姚期末)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法律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其目的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介质中减弱噪声
2.(2022八下·余姚期中)助力北京冬奥、冬残奥的歌曲《一起向未来》,下面是它的一部分曲谱:
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3.(2022八下·余姚期末)如图是一种叫“拇指琴”的乐器,它主要因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而得名。通过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来进行演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拇指琴在弹奏前需要校准音调。校准音调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拨动的力度一致
B.我们能通过听的方式来判断出是“拇指琴”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拇指琴的薄片越长,拨动时的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D.拇指琴在演奏过程中依靠薄片振动而发声
4.(2022八下·宁海期末)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A.A B.B C.C D.D
5.(2022八下·海曙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2022八下·余姚竞赛)下列实验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
B.音叉溅起水花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7.(2022八下·鄞州期中)海巡船配备有一种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声波具有能量
D.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8.(2022八下·宁波月考)在《我是歌手》第五期中,林志炫演唱了《没离开过》,到了副歌部分,林志炫竟然连升八个度,被誉为“高音王子”。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场外的工作人员是通过音色辨别林志炫的声音
B.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林志炫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D.这里的“连升八个度”指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
9.(2022八下·海曙期中)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对人体有害,不具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
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指利用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来进行识别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发声物体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不再产生,但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10.(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小
11.(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如图所示是一种凹下道路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减弱噪声所采用的途径是(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2.(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一固定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晃动 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
13.(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右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下列现象中表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15.(2022八下·余姚期中)如右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北仑期中)
(1)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 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   有关;
(2)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上面的数据单位是“分贝”,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的。
18.(2021八下·慈溪月考)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来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1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的听觉范围在   Hz到   Hz之间,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20.(2022八下·宁波期末)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哨音主要是由   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   (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
21.(2022八下·鄞州期中)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   的原理,从   减弱噪声。
22.(2022八下·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汽车前方的盲区是由于车身设计的缘故,阻挡了驾驶员视线而形成的。盲区的形成是由于光的   ;现在汽车的排气管上都安装有消声器,消声器的作用是在   处减弱噪声。
2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3 噪声)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   ,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填“增大”或“减小”),图中的图   (填“甲”或“乙”)最有可能是此时(即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的声音波形图。
2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1.2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实验探究题
25.(2022八下·鄞州期中)小宁发现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为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5.0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音调最低的是   号(填编号)。
(2)根据表中的数据,   (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宁又进行了如图的探究,他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越大时,鼓声越大且乒乓球跳动的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26.(2022八下·鄞州期中)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 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 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 s 分别调节到 10 cm、 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28.(2019八下·余姚月考)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29.(2021八上·台州开学考)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30.(2017八下·宁波月考)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31.(2017七上·龙湾期中)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是否一样呢?为此,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固定在有一定倾斜的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下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做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的震动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解答题
32.小红在实心的金属管一端敲打了一下,小明在金属管另外一端听到了2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相差0.5 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 100 m/s,回答:
(1)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   传播的。
(2)金属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33.(2019八下·宁波期中)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 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则:
(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34.(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
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写出
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
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
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5.(2022七下·龙游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   m/s。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
(3)1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   米?
36.(2021八下·慈溪月考)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距离峭壁隧道口前532.5米处鸣笛,经过3秒司机听到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火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知识判断。
【解答】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法律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拇指琴在弹奏前需要校准音调。校准音调的过程中,不一定保持拨动的力的的大小一致,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我们能通过听的方式来判断出是“拇指琴”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拇指琴的薄片越长,拨动时的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拇指琴在演奏过程中依靠薄片振动而发声,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图片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然后不断向外抽气,听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则梳齿振动频率越小,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皮振幅越大,则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音的利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正确;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A不合题意;
B.音叉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次声波的定义判断;
(2)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判断;
(4)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判断。
【解答】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类听不到次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佩戴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解答】A.场外的工作人员是通过音色辨别林志炫的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林志炫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这里的“连升八个度”指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3)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
【解答】A.噪声也属于声音,只要是声音,都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性,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指利用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进行识别,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C错误;
D.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由于空气仍然在振动,因此声音不会发生消失,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是因为大雪本身蓬松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汽车行驶发出的噪声在传播过程中,被水平方向的墙壁阻挡和反射,不能进入居民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胶膜的振动引起的,故A错误;
B.光点的晃动说明棉线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
C. 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棉线实现的,故C错误;
D. 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可以看到光点,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为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振动频率越多,音调越高;波的形状决定声音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甲和乙的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甲和乙都有两个波峰,那么振动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有两个波峰,而丙有一个波峰,那么它们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和丁的波形不同,因此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中有一个波峰,丁中有两个波峰,因此它们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描述的现象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声波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小,则音调越低。
根据图片可知,空气柱的长度:丙>乙>甲>丁,则音调由低到高为:丙>乙>甲>丁,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答案】(1)温度
(2)响度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语言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为介质种类和温度。
(2)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噪声的大小,即当时环境噪声的响度。
17.【答案】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18.【答案】音色;振动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识别出“琵琶声”的。
(2)“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19.【答案】300;20;20 000;能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即;
(2)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
【解答】(1)这种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
(2)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类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20.【答案】空气柱;向上推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材料、长短、宽窄、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频率。
【解答】(1)如图乙所示哨音主要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
(2)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必须减小空气柱的长度,则可以向上推活塞。
21.【答案】不能传声;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人耳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声源处减弱。
【解答】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不能传声的原理,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2.【答案】直线传播;声源处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所示,汽车前方的盲区是由于车身设计的缘故,阻挡了驾驶员视线而形成的。盲区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现在汽车的排气管上都安装有消声器,消声器的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3.【答案】分贝(dB);减小;乙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等级的单位为分贝(dB);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值与噪声的大小有关,噪声越大,显示的数据越大;
(2)噪声越大,波形图上波峰和波谷的距离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分贝(dB);
(2)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减小。根据图片可知,图乙中波峰和波谷的距离更小,故选乙。
24.【答案】音色;音调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发声体的材料、长度、宽度、质量、松紧等,都会影响振动的频率;影响音调的因素是频率,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二胡和小提琴,发声体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2)调节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25.【答案】(1)3
(2)不能
(3)将鼓面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即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3)根据乒乓球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中的作用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三根管中频率最小的是3,则音调最低的是3。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管子的长度和直径都发生了变化,即同时有两个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不能得到:“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宁又进行了如图的探究,他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越大时,鼓声越大且乒乓球跳动的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鼓面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6.【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任选一个即可)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可从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利用等角度对现象进行分析。
(2)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的关系;
(3)橡皮膜发声时也在振动,但是振幅很小,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到,借助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大幅度跳动,可以感知橡皮膜的振动。乒乓球的跳动幅度越大,说明橡皮膜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据此分析乒乓球的作用。
【解答】(1)向外拉动甲的橡皮膜,松手后橡皮膜肯定振动。附近的乙的橡皮膜并没有被拉动,上的乒乓球跳起起来,说明乙橡皮膜也在振动,则这些能量肯定来自于甲,这些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且声音具有能量,还能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选ABD。
(2)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 s 分别调节到 10 cm、 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27.【答案】(1)长度;a、b
(2)A;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①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上题③中得到的结论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①b、d两根弦,材料和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因此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粗细,故选a、b;
(2)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A点和C点,弦的粗细相同,但是C的长度大于A,因此C的音调低于A;
B点和C点的长度相同,但是B点比C点粗,因此B的音调低于C。
那么音调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B。
28.【答案】空气;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
(2)声音能够发生反射,回声就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被反射。
故答案为:(1)空气;(2)能
29.【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对着瓶子吹气时,气流在瓶内搅动,会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根据图片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变化,然后分析与音调高低的对应关系。
(3)用筷子敲打瓶子时,发声体为瓶子和水,根据图片确定水量的多少,并确定与音调的对应关系。
(4)①②瓶子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敲击的力越大;
③波形图上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④根据波形图的特征分析声音是否尖锐。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A、B、C、D四个瓶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从左到右,四个瓶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与(2)进行比较得到: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观察发现,三次实验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都相等,即振幅相等,那么敲击的力的大小相等;因为波形图的细节特征不相同,则为三个不同的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通过波形图只能反应瓶子振动的快慢,不能了解敲击的快慢,故C错误;
三幅图片中波峰都是5个,那么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声音的音调相同,尖锐程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30.【答案】(1)空气
(2)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由光的反射扩展到声音反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物理知识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中档题。(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分析图示情景答题。
【解答】(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机械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人看见表,是表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31.【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兴趣小组同学改进操作方法后重新做了实验,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73 80 73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探究的问题: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是否一样呢?可知对照实验设计时只能控制一种是双层玻璃,一种是单层玻璃,其他的因素都要一致。(2)敲打将引起玻璃板的震动但肉眼来判断振动强弱是不准确的,可以使用转换法将不易观察的振动转换成一种可观察的量;(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变化规律。
【解答】(1)实验设计中只允许玻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他的一切量相同,步骤②中随意拉开橡胶球,导致橡胶球打击玻璃板时的力不一致,会使实验出现偏差,所以实验中的不当操作应该是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由图可知在玻璃板后放了一个玻璃球,当玻璃板震动时,玻璃球会被弹开,弹开距离与玻璃板震动强弱有关,所以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表格数据单层弹开的平均距离为80cm,双层弹开的平均距离为23cm,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32.【答案】(1)空气
(2)解: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由题可知, = +Δt,
代入得, = +0.5 s,s≈182 m。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判断;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等于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与时间间隔之和,即t空气=t金+△t,以此为等量关系利用公式列出方程,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那么第一次听到的应该是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应该是空气传播的。
(2)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
由题可知, t空气=t金+△t;


解得:s≈182 m。
33.【答案】(1)该处海深为:;
(2)不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海深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那么超声波传播一半时间的路程就是海深;已知超声波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计算海深即可;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4.5km;(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4.【答案】(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③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由题可知,把耳朵贴在金属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金属管,声音分别从金属、空气中传播,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3)解: = =3750m/s
答: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钢制成。
(4)因为夜间和早晨的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所以人们接受的声波多,也就听得清楚。而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会转弯,人接受到的声波不多,也就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从表格中寻找对比数据,从而找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规律;
(2)根据公式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相等,由于声速不同,那么声音传到人耳时的时间长短不同,自然听到前后两个声音;
(3)根据计算出声速,然后与表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金属的种类;
(4)比较白天时的气温和早晚气温的不同,从而确定声音传播的不同,弄清传入人耳的声波强度的不同即可。
【解答】(1)①比较常温下的水、冰和碳棒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比较空气(15℃)、水和铁棒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③比较第一列前三个数据可知: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5.【答案】(1)333
(2)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试验
(3)134.4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结合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 5 ℃时声速为333m/s。
(2)由数据可见,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本实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10℃时,声音速度为336m/s。
设人离右边山崖的距离为S1,离左面山崖的距离为S2,则山谷宽度S=S1+S2,
声音在时间t1=0.3秒传播的距离为2S1,在t2=0.5秒内传播的距离为2S2,
S====134.4米。
36.【答案】设火车的行驶速度为v1,
由公式v=st得:
3s内火车行驶的距离为s1=v1t,
3s内鸣笛声传播的总路程为s2=v2t,
根据题意:s1+s2=2s,
即:v1t+v2t=2s,
v1×3s+340m/s×3s=2×532.5m,
解得:v1=15m/s=54km/h。
答:火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设火车行驶的速度为v,用公式s=vt算出3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s1,鸣笛声在3s内传播的总路程s2,建立s1、s2与鸣笛时火车距峭壁的距离s的几何关系式,从而解出火车的行驶速度v。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