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件(共35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 人教版2019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件(共35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 人教版2019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2 14: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 2 1
目 录
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问题探讨
彗星兰
长喙天蛾
1.达尔文推测一定存在为彗星兰传粉的蛾类的理由是什么?
兰花的生殖离不开传粉昆虫。如果没有与这种兰花结构相适应的传粉昆虫,这个物种就不存在了。
2.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蛾类昆虫,是否说明达尔文的推测是错误的?
不能说明
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有什么意义?
特定昆虫给特定的植物传粉,这样可以提高传粉的效率,并且昆虫也可得到较多的食物或保护。
一. 协同进化
【资料1】自然选择有利于羚羊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
动物学家对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为何两岸的羚羊差异如此之大?研究发现,原来东岸羚羊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
捕食者的存在对于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利?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一. 协同进化
1.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 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猎豹往往都在体格和速度上更具优势,据此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
羚羊奔跑的速度在猎豹的选择下越来越快,所以也只有动作敏捷、跑的快的猎豹才能获得食物,从而生存下来,繁育更多的后代。
生物的进化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协同并进的。
一. 协同进化
【资料2】世界上已知的榕树有800种,98%的榕树种类中,一种榕树只让一种榕小蜂传粉,而一种传粉榕小蜂也仅给一种榕树传粉,它们有着严格的一对一的关系。在漫长的岁月里,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为了彼此的种群繁衍,在结构、行为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
一. 协同进化


1.传粉榕小蜂的进化与榕树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
2.榕小蜂传粉的专门化对自身和榕树有什么意义?
减少了榕小蜂的种间竞争,也减少了榕树的种间竞争;保护了榕树的多样性,同时也保护了自身的多样性。
3.假如某一种传粉榕小蜂营养价值高,被开发成了“美味”,这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该种传粉榕小蜂和对应的榕树都将面临物种灭绝的危险,自然界中它们的基因将会消失,榕树的涵养水土、净化空气生态价值也将失去。
一. 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资料3】在裸岩上,地衣首先定居,分泌的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使得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一. 协同进化
【资料4】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最早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氧气的产生也促进臭氧及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紫外线,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始大气
一. 协同进化
?由资料3和资料4可知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这对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有何影响 ?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基因库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样。
一. 协同进化
、 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 2 1
目 录
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①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② 物种多样性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③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圈内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内容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6亿年前 地球形成
30多亿年前 生命的起源
5.4亿年前 前寒武纪
寒武纪
2.45亿年前
6600万年前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厌氧的单细胞生物,
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植物先登陆,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2.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的出现,谁先谁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条件?
46亿年前 地球形成
30多亿年前 生命的起源
5.4亿年前 前寒武纪
寒武纪
2.45亿年前
6600万年前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3.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
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4.恐龙大约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化石证据
结构上的进化:
古细菌化石
(单细胞生物,约35亿年前)
海绵
(原始多细胞生物,约6亿年前)
代谢的进化:
异养厌氧
自养需氧
光和细菌出现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殖方式的进化:
有丝分裂
融合
合子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大肠杆菌的二分裂
(无性繁殖)
甲藻的生活史
(有性繁殖)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结构的进化:
两极生态系统
(生产者、分解者)
三极生态系统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寒武纪,海洋中大量无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迅速形成,是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生活方式的进化: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水生→陆生
造山运动使海洋缩小,一些海洋植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形成原始陆生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原始的两栖类。
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大约3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一支离开森林,告别树栖生活,走上了向现代人类进化的漫漫长路。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凭借非凡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和群体的力量,已经拥有了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生存优势,并且对其他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走向绝灭。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的结构:
(2)细胞的结构:
(3)生殖方式:
(4)代谢类型:
(5)生态系统结构:
(6)生活环境:
单细胞→多细胞、简单→复杂、低等→高等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厌氧→需氧、异养→自养
水生→陆生
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两极生态系统→三极生态系统
3 2 1
目 录
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适应是 的结果。
(2)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 形成新的物种。
(5)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 、 间
的过程。
(6)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 )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协同进化
自然选择学说
种群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无机环境
协同进化
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生物进化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2.其他观点:
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练习与应用
√××× C
复习与提高
ACDB
恐龙的灭绝
生命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这期间有的物种出现,而有的物种却被灭绝……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3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发现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恐龙很可能在1000种以上。恐龙不仅种类多,体形和习性也相差很大。其中较大的,重量可以达到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杂食性恐龙。在中生代的地层中,曾发现许多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恐龙化石。但是,在之后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结束时(白垩纪末),统治地球达1亿年之久的各种恐龙灭绝了。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大爆发、气候变迁等均有可能。
我们不必为退出历史舞台的恐龙而太过惋惜
因为它的灭绝为哺乳动类的兴盛腾出了食物和栖息空间,生物的进化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大约3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一支离开森林,告别树栖生活,走上了向现代人类进化的漫漫长路。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凭借非凡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和群体的力量,已经拥有了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生存优势,并且对其他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走向绝灭。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