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押题卷(二)(4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押题卷(二)(4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17:27:30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押题卷(二)
选择题
1.墨子认为君主的道德和功绩是承接天命的前提,获得君权以后,上天还会对君主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赏罚。韩非子则继承了其老师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认为君主的权势,民众可以夺取,也可以给予。墨子与韩非子探讨的共同话题是(  )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
C.人性的善与恶问题 D.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
2.汉武帝在位期间,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除了他们的本职外,还给予侍中、给侍中、常侍等职务,让他们参与大政。汉武帝的举措反映出(  )
A.丞相的行政权被严重削弱 B.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
C.察举制改变了选官的标准 D.君主的权威得到加强
3.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B.是否是向外族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4.明初,政府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并颁行“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政策。这些举措(  )
A.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导致农业人口舍本逐末 D.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表1所示为某学者研究洋务军工企业时得出的四个分论点。由此可推知,他的总论点最可能是,洋务企业(  )
表1
① 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给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② 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
③ 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而非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
④ 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A.注重引进西方技术 B.没有市场发展前景
C.属于封建官营企业 D.受到列强百般排挤
6.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救亡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而1918年,其认为“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对救国之道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西学的广泛传播
C.一战带来的冲击 D.救亡意识的觉醒
7.1921年10月,莫斯科东方大学成立中国班,开启革命留学潮流。如表是1925~1926年中国班学生家庭统计情况,其反映出(  )
城镇家庭 数量(个) 占比(%) 农村家庭 数量(个) 占比(%)
工人 7 9.7 中小地主、富农 40 55.6
小商人 8 11.1 小手工业者 3 4.2
职员 2 2.8 佃农 5 6.9
资本家 3 4.2 无田户、教员 4 5.6
合计 20 27.8 合计 52 72.2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B.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C.近代革命对象的复杂性 D.近代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
8.下图为1950~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台湾”“蒋介石”与“朝鲜”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其中①是(  )
A.新中国 B.台湾 C.朝鲜 D.蒋介石
9.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  )
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
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0.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的法庭上,“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作出裁决的陪审员”。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体现了公民的平等 B.陪审法庭的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C.建立了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 D.直接民主削弱了审判的专业性
11.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C.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D.批判神学愚昧思想
12.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13.图3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图3
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B. 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 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 D. 协约国集团的国家实力明显领先
14.表2为 1928年、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由此可知苏联(  )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 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表2
A.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工农业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好转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15.如果为下图标注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B.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C.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 D.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奴隶贸易
二、非选择题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4 唐宋税收情况比较
数额 时间 岁入票 岁入布绢帛 税钱(万贯) 间接税(万贯) 估算总值(万贯)
实物(万石) 折算额(万贯) 实物(万石) 折算额(万贯)
唐天宝年间(742~756) 2500 800 2700 1350 20 0 2170
北宋熙宁十年(1077) 1788.7 1252.1 267 133.6 564.6 4248.4 6198.7
注:间接税包括消费税、通过税、坑冶矿课等。
——据刘光临 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二
据杜佑《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
——据刘光临 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三
图2 北宋东京城商业区示意图
材料四
图3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14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时间 教科书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1902年 《万国历史》(南洋官书局译定) “乱民”“据巴黎,覆政府,杀首相,更立新政府”“焚巴士底尔牢狱”。
1913年 《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 “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
1924年 《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陈衡哲) 关注到《人权宣言》,并称许它主张人类一体自由平等的价值和意义。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教科书的重视并被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涵
1927年 《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史》(周传儒) 称“近世改革之成功,中古旧制之覆灭,当以法国为最早。”
1933年 《高中外国史》(李季谷) 在评价大革命时指出“农工阶级获益不多,似未达到革命最初目的。”
1939年 《高中新外国史》(孙逸殊、闵宗益) 渲染了法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御外敌的情景“而全国人民,又能协力同心,一致抵御外患。在名将噶尔诺领导之下,手执自由、平等、博爱之旗,口唱马赛军歌,浩浩荡荡往前线去奋勇杀敌,连获胜利。”
——摘编自黄宇兰《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为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划分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图5
1950~2012年中国GDP增长速度波动曲线
——摘自郭旭红《新中国GDP增长速度发展演变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列出信息,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801~186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1801年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1851年 1861年
产值 比重 农业 34 37 30 28 24 21 19
工业 28 27 34 37 39 40 41
就业 比重 农业 35.9 33 28.4 24.6 22.7 21.7 18.7
工业 29.7 30.2 38.4 40.8 40.5 42.9 43.6
——摘编自许冰《工业革命影响就业结构的历史考察与例证》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化示意图
材料三
1855年的石版画
画面中近处是英国谢菲尔德拥挤的房屋,远处是高耸的工厂烟囱。那时谢菲尔德的人口增长率500%,达到35000人。
材料四
1914年英国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资本输出总额为100%)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押题卷(二)
选择题
1.墨子认为君主的道德和功绩是承接天命的前提,获得君权以后,上天还会对君主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赏罚。韩非子则继承了其老师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认为君主的权势,民众可以夺取,也可以给予。墨子与韩非子探讨的共同话题是(  )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
C.人性的善与恶问题 D.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命,韩非子认为君主的权势来自于百姓,即二者共同探讨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故选B项;材料反映墨子与韩非子探讨君主权力来源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排除A项;墨子认为君主的道德和功绩是承接天命的前提,韩非子则认为君主的权势来自于百姓,并非是社会秩序的维护问题,而是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排除D项;材料反映二人探讨君主权力来源,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C项。
2.汉武帝在位期间,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除了他们的本职外,还给予侍中、给侍中、常侍等职务,让他们参与大政。汉武帝的举措反映出(  )
A.丞相的行政权被严重削弱 B.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
C.察举制改变了选官的标准 D.君主的权威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汉武帝任用平民出身的人为相,旨在直接掌控丞相的势力,任用中下层官员随侍参政,意在削弱丞相决策参与权,这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故选D项;“行政权”不合逻辑,汉武帝要分割的是丞相的决策权,排除A项;“儒学”不合逻辑,题干未见尊崇儒术的信息,排除B项;“察举制”不合题意,题干涉及的不是察举制,而是征辟制,排除C项。
3.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B.是否是向外族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答案】A
【解析】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但商鞅变法不是,故C项错误;四个改革都不是以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故B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没有改变中国和美国的社会性质,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只有孝文帝改革是以解决民族危机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4.明初,政府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并颁行“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政策。这些举措(  )
A.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导致农业人口舍本逐末 D.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可知,政府的规定使农民不得不从事桑、麻、木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经济作物大量种植除了自用还可将剩余产品投放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桑、麻、木棉均属于农作物,政府规定必须种植,是重农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益种绵(棉)花,率蠲其税”可知,种植棉花超过规定数目的,可以永不缴税,因此导致农业人口舍本逐末与政府政策逻辑关系不成立,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劳动关系,且出现于明中期以后,排除D项。
5.表1所示为某学者研究洋务军工企业时得出的四个分论点。由此可推知,他的总论点最可能是,洋务企业(  )
表1
① 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给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② 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
③ 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而非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
④ 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A.注重引进西方技术 B.没有市场发展前景
C.属于封建官营企业 D.受到列强百般排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四个分论点分别从洋务军工企业的产品去向、生产经费来源、兴衰因素和企业管理角度指出了其封建官营性质,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前景及受到列强百般排挤,故排除A.B.D三项。
6.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救亡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而1918年,其认为“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对救国之道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西学的广泛传播
C.一战带来的冲击 D.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严复在 1895 年谈论救亡之道时主张学习西方,但在1918年却变为对传统孔孟之道的崇尚和西方文化的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严复的救国思想发生了变化,这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呈现的弊病有关,与国内民族工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为从主张西学到抨击西学,是来自对西学的反思,而不是西学的传播,排除B项;虽然主张不同,但严复的前后主张均为“救亡”思想,排除D项。
7.1921年10月,莫斯科东方大学成立中国班,开启革命留学潮流。如表是1925~1926年中国班学生家庭统计情况,其反映出(  )
城镇家庭 数量(个) 占比(%) 农村家庭 数量(个) 占比(%)
工人 7 9.7 中小地主、富农 40 55.6
小商人 8 11.1 小手工业者 3 4.2
职员 2 2.8 佃农 5 6.9
资本家 3 4.2 无田户、教员 4 5.6
合计 20 27.8 合计 52 72.2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B.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C.近代革命对象的复杂性 D.近代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据表格可知,当时在苏联学习的学生家庭出身,工人、农民占比较少,而中小地主、富农、小商人等占比较多,这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相符合,国共均需要培养革命干部,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迅速”说法错误,此时近代民族经济深受外国资本打压,排除D项。
8.下图为1950~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台湾”“蒋介石”与“朝鲜”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其中①是(  )
A.新中国 B.台湾 C.朝鲜 D.蒋介石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建国初时代背景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因此1950~1953年“朝鲜”一词使用频率较高,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一词使用频率大幅度降低,因此①对应是“朝鲜”,故选C项;据所学建国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相关知识可知,1949年至1952年左右,是新中国人民政权巩固时段,“新中国”一词使用的频率比较高,1953年,我国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一词使用频率下降,之后呈现一个平稳的态势,③对应的是“新中国”,排除A项;据所学台海危机可知,1954~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出现,导致在1954~1955年“台湾”一词使用频率明显上升,②对应的是“台湾”,排除B项;新中国建立,蒋介石败退台湾,“蒋介石”一词使用频率与台湾一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大陆和台湾关系上,“台湾”用的更多,④对应的是“蒋介石”,排除D项。
9.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  )
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
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答案】A
【解析】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精简城镇职工和城镇人口,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让更多人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这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故选A项;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调整的是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排除B项;“一五”期间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排除C项;60年代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排除D项。
10.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的法庭上,“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作出裁决的陪审员”。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体现了公民的平等 B.陪审法庭的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C.建立了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 D.直接民主削弱了审判的专业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可知在雅典的司法审判上,由于陪审法庭是抽签产生,削弱了审判的专业性,故选D项;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是不平等的,且材料中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优点,排除A项;通过“业余”一词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陪审员缺乏政治素养,而非在审判过程中缺乏严格程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在司法审判中存在的缺陷,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属于立法方面,排除C项。
11.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C.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D.批判神学愚昧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主张人文主义,即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性的束缚,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讲求科学,这与题干内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这与题干中“文艺复兴”不一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并不反对神学,宗教改革也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D项。
12.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答案】D
【解析】品位分类法是公务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分类简单便于管理,但容易形成官本位思想。20世纪初英国实行品位分类制度,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强调“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所以B项错误;另外,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问题等,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所以排除A.C两项。
13.图3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图3
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B. 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 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 D. 协约国集团的国家实力明显领先
【答案】B
【解析】数据图显示德国的国防费用是持续增加的,但是英国的国防费用在1900~1910年间是有大幅下降的,故A错误;上述数据只表明不同国家的国防费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增长幅度不同,但无法确认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的实力对比,故D项错误;由数据图可以看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是其中最少的,但是1914年其国防费用却是最高的,英国则基本相反,所以据此不能得出数据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的结论,故C错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大国间矛盾,而大国间矛盾导致各国军费不同程度的增长,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故B正确。
14.表2为 1928年、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由此可知苏联(  )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 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表2
A.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工农业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好转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相比于1928年,1940年苏联的钢、煤炭产量增长迅猛,这与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等相合,故选D项;“摆脱了”不合史实,此时苏联的工农业产量的发展正是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推动,排除B项;“明显好转”不合题意,据题干可知“棉织物”“谷物”等农产品较工业品产量、增幅都慢很多,排除C项;“农村”不合题意,题干侧重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
15.如果为下图标注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B.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C.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 D.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奴隶贸易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助推了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根据材料中的人口流向来看,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反映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而不是商路的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全球新航路的开辟是指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并且奴隶贸易主要是非洲人口流向美洲,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指的是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欧美大陆,这与材料说的“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4 唐宋税收情况比较
数额 时间 岁入票 岁入布绢帛 税钱(万贯) 间接税(万贯) 估算总值(万贯)
实物(万石) 折算额(万贯) 实物(万石) 折算额(万贯)
唐天宝年间(742~756) 2500 800 2700 1350 20 0 2170
北宋熙宁十年(1077) 1788.7 1252.1 267 133.6 564.6 4248.4 6198.7
注:间接税包括消费税、通过税、坑冶矿课等。
——据刘光临 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二
据杜佑《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
——据刘光临 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三
图2 北宋东京城商业区示意图
材料四
图3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14分)
【答案】(14分)
差异:从总额增加、实物税下降与税收货币化、间接税增长等角度作答。(4分)
解释:从人口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2分)
从耕地面积角度作答,如宋代耕地面积减少,实物税下降;(2分)
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增加;(2分)
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知,差异主要有:总额增加、实物税下降与税收货币化、间接税增长等。解释主要是说明唐宋税收差异的原因,据材料二“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可知,从人口的角度,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可知,从耕地面积角度,如宋代耕地面积减少,实物税下降;据材料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增加;据材料四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时间 教科书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1902年 《万国历史》(南洋官书局译定) “乱民”“据巴黎,覆政府,杀首相,更立新政府”“焚巴士底尔牢狱”。
1913年 《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 “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
1924年 《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陈衡哲) 关注到《人权宣言》,并称许它主张人类一体自由平等的价值和意义。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教科书的重视并被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涵
1927年 《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史》(周传儒) 称“近世改革之成功,中古旧制之覆灭,当以法国为最早。”
1933年 《高中外国史》(李季谷) 在评价大革命时指出“农工阶级获益不多,似未达到革命最初目的。”
1939年 《高中新外国史》(孙逸殊、闵宗益) 渲染了法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御外敌的情景“而全国人民,又能协力同心,一致抵御外患。在名将噶尔诺领导之下,手执自由、平等、博爱之旗,口唱马赛军歌,浩浩荡荡往前线去奋勇杀敌,连获胜利。”
——摘编自黄宇兰《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为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划分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
(12分)答案示例
第一阶段:1902~1913年,把法国大革命赋予“动乱”的属性,贬低大革命的合理性。(1分)
解释:清朝的统治之下,教科书的编译受到政府的控制;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自由民主等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有限;辛亥革命后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3分)
第二阶段:1924~1927年,“伸张民权”的法国大革命,高度赞扬。(1分)
解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3分)
第三阶段:1933~1939年,关注“工农阶级”,强调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义"精神。(1分)
解释: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乱民”、“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可得第一阶段:1902~1913年,把法国大革命赋予“动乱”的属性,贬低大革命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政府的统治、儒家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和辛亥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解释,如:清朝的统治之下,教科书的编译受到政府的控制、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自由民主等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有限;辛亥革命后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其次,据材料“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教科书的重视并被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涵”、“近世改革之成功,中古旧制之覆灭,当以法国为最早”可得第二阶段:1924~1927年,“伸张民权”的法国大革命,高度赞扬。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影响等角度进行解释,如: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国民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后,据材料“农工阶级获益不多,似未达到革命最初目的”、“渲染了法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御外敌的情景”可得第三阶段:1933~1939年,关注“工农阶级”,强调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义”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机的加深、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角度进行解释,如: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图5
1950~2012年中国GDP增长速度波动曲线
——摘自郭旭红《新中国GDP增长速度发展演变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列出信息,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14分)
示例一
论题: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政治局势、经济政策、国际环境等)影响。
论述:
1954~1956年经济增速不断提升。新中国的建立是经济的发展根本前提。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1959~1961年,经济增速迅速下挫并出现负增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都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左倾错误造成经济负增长局面。
1981~1984年,经济增速稳步提升。1978年以后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治环境;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80年代以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速度受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国际局势、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内外有利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示例二
论题:国内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论述:
1959~1961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国内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严重;从国际看,中苏关系恶化,西方国家孤立遏制中国。国内外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下滑。
1981~1984年,经济快速增长。从国内看,拨乱反正措施初见成效,国内政局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措施逐渐推开。从国际看,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2001年后,经济增速稳定提升。从国内看,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增速稳中有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抓住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以及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推动了经济稳步提升。
总之,经济发展速度受国内外环境影响。要利用有利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
据材料要求“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可知,需要从统计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时间点:如1953—1956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1959~1962年,经济严重受挫,不断下滑;1962—1965年,经济不断发展;1978年后,经济长期呈增长趋势;1987~1990年,经济出现波动,增长放缓;1992年后,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综合以上,新中国GDP呈增长,但不同时期速度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经济政策、政治局势以及国际环境等。因此,可将论题拟定为“国内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在论述过程中应说明时间点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如,1959~1961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国内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严重;从国际看,中苏关系恶化,西方国家孤立遏制中国。国内外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下滑。1981~1984年,经济快速增长。从国内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通过拨乱反正,国内政局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措施逐渐推开。从国际看,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2001年后,经济增速稳定提升。从国内看,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增速稳中有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抓住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以及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推动了经济稳步提升。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801~186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1801年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1851年 1861年
产值 比重 农业 34 37 30 28 24 21 19
工业 28 27 34 37 39 40 41
就业 比重 农业 35.9 33 28.4 24.6 22.7 21.7 18.7
工业 29.7 30.2 38.4 40.8 40.5 42.9 43.6
——摘编自许冰《工业革命影响就业结构的历史考察与例证》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化示意图
材料三
1855年的石版画
画面中近处是英国谢菲尔德拥挤的房屋,远处是高耸的工厂烟囱。那时谢菲尔德的人口增长率500%,达到35000人。
材料四
1914年英国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资本输出总额为100%)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15分)
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
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完善,推动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巨大变化。(2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迅速提高,工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工厂”。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大城市不断涌现。同时城市中也出现了居住条件恶劣、人口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英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全球范围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到1914年英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8分)
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与转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带来深重的殖民灾难。(5分)
【解析】
题目要求以“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答案可以从剧变的原因、剧变的表现以及剧变的影响三个方面总结,据材料一数据可知,从1801到1861年英国的工业产值远超过农业产值,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从业人口较多,故工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工厂”;据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化示意图可知,英国10万以上城市数量较多,说明工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大城市不断涌现;据材料二1855年的石版画可知,城市中也出现了居住条件恶劣、人口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据材料二1914年英国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可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英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全球范围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到1914年英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与转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带来深重的殖民灾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