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陶罐和铁罐》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很有趣味性,所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很强的贴进生活的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发生在国王御厨里两个罐子的事。铁罐认为自己非常坚硬,于是,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谦虚友善和铁罐争辩。王朝覆灭后,它们被埋在土里多年以后,陶罐被人们发现并挖了出来成了文物,而铁罐却消失了。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互相尊重,和睦共处。
二、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太强,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默读、诵读,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式,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文字、悟思辨、悟寓意。
2.学生基本具备生字词的自学能力,不需要教师逐字逐词分析。但易写错的字还需教师进行分析,强调。一些词语的意思还学教师点拨。
3.学生原来已经接触过寓言故事,只需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策略
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等方式,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辨明是非、善恶、美丑。分角色表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诠释,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文内容与资料袋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的态度。
2. 课文内容与资料袋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开阔学生视野。
五、教学重点
聚焦陶罐与铁罐的争论,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物性格,辨明是非,懂得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六、教学难点
通过任务情景式的学习,理解寓意。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国王的橱柜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铁罐,一只是陶罐。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多年以后,王朝覆灭了,两只罐子被埋在了废墟之中。就这样,陶罐出土成了文物,而铁罐却消失不见了。
2.创设情境,请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解说员,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并加上这样的开头:亲爱的各位游客,大家好。出现在你们面前的这只陶罐可大有来历呢!相传……(请学生来说,并给予奖励)
3.师:哇,游客们听了简直赞不绝口,于是,工作人员给你颁发了一个小奖牌,祝贺你,小小讲解员。既然讲解故事难不倒你们,于是这些游客想让咱们演一演这个故事,敢于接收这个挑战吗?(引出探究性格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理解两只罐子的性格特点。
1.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个故事演的很精彩呢?首先就要去搞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性格?所以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①到⑦自然段,去抓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写下自己的结论:( )的铁罐 ( )的陶罐。待会儿请人分享。(探究性格特点)
2.生自己学习以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并出示分享模板:
3.小组分享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格式如下:
我认为这是一个( )的陶罐(铁罐)
请大家看到第( )自然段。
我找到了这些关键词: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 )的铁罐(陶罐)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引导孩子们朗读对话。
(傲慢无礼的铁罐、谦虚有礼的陶罐)
5.体会到两只罐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后,让孩子们分组来演一演他们的故事。两人为一组。分角色表演。(陶罐、铁罐)
6.请孩子们上台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师根据表现颁发奖牌。(演完后,采访铁罐,为什么你看不起陶罐?你觉得陶罐哪一点比不上你呢?从而得出陶罐的缺点,铁罐的优点)
(三)引导学生关注结局,探究消失原因。
1.师:很多年过去了,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埋在了废墟之中。(全班读PPT上的文字)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陶罐呢?(全班接着读ppt上的文字)
2.师:骄傲的铁罐还有一点灵魂存在,它很不服气:为什么坚硬的我会消失呢?而那个易碎的陶罐子却能够保存完好,还出土成了文物。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告诉我原因啊?(学生结合老师发的学习单和课文内容梳理出答案)
3.从学生的回答中梳理出铁罐的缺点:容易氧化。
(四)联系生活,得出启示
1:师:文中的两个罐子都不完美,那你觉得有没有完美的罐子呢?(请学生回答)
2.师:那你觉得生活中有完美的事物存在吗?(没有)
3.师:那你觉得生活中有完美的人存在吗?(没有)
4.得出结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学生回答)
师总结: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八、板书设计
铁罐 (奚落) 陶罐
(傲慢无礼) (谦虚友善)
九、作业设计
1.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填空。
( )的陶罐 ( ) 的铁罐
2. 人们发现陶罐时的表情是( )。
3.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推荐课外读物《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