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出现了最初的文明。其中,两河流域孕育的古老文明是( )
A.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2.罗马帝国是将地中海、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人不但使这些孤立的文明在传统轨道上继续发展,还促进它们同拉丁文明的顺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强大活力的新文明。这主要反映了( )
A.罗马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性 B.外来文化奠基了古代罗马文明
C.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 D.帝国统一利于文明交流与发展
3.中古时期,西欧的封臣要记住下列六个词以证明自己对封君的效忠:“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否则将理所当然地受到谴责。据此可知( )
A.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B.容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C.封君封臣义务的相互性 D.封君封臣关系稳固
4.拜占庭帝国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的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疆域辽阔促进经济繁荣 B.重现西罗马帝国的强大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5.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 )
A.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特征
B.推动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
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D.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创造了有利条件
6.7世纪40年代,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统治阶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后果是,日本( )
A.进入了幕府政治时期 B.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
C.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D.推行锁国政策以抵御外敌
7.16世纪初期,桑海国达于极盛。该国在中央设各部大臣,分掌财政、宗教等事务;将全国划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区,中央和地方大臣均由国王选派亲信担任;拥有一支以战俘和奴隶组成的常备军。据此可知,当时桑海( )
A.确立西非霸主地位 B.实行中央集权
C.借助宗教巩固政权 D.鼓励发展商业
8.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B.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C.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D.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9.1500年以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4倍,英、法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了2至2.5倍。与该种现象关联密切的史实的是近代( )
A.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B.欧洲的价格革命
C.西欧的庄园与农奴制 D.印加帝国的鼎盛
10.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
A.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 D.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11.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要求驱赶所有外国传教士并禁止宗教书籍进入日本;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德川幕府的这些政策( )
A.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 B.禁锢了日本宗教思想
C.消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D.导致了中央集权衰落
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是( )
A.主权在民 B.自由平等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13.19世纪末,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靠对工人偷偷摸摸的办法来相互党争已不合算了”,资本家开始因“讲道德了”而变得文明起来了。促使资本家文明起来的根本因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技术革新 B.资本家收益大幅度增加
C.工人阶级革命斗争运动 D.资本家的道德修养提高
14.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5.1884年,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于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
A.消除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实现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
C.加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步伐 D.使所有非洲国家均沦为殖民地
16.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文明的传承与互鉴(12分)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以往神学神权的枷锁中慢慢挣脱出来。而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启蒙运动后,人性的复归伴随着各种相关理论得到了众多的实践,理论渐渐变为行动,思想渐渐变为现实,社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神权已经从政治舞台中心褪去。可以这样说,文艺复兴将人们的思想带回到了此岸世界,但是并没有真正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将人们的思想和世俗权利带回到此岸世界,但是依旧没有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而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
——摘编自涂文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并说明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的理解。(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 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 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 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 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 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 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 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6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材料三 全球化促使各国经济进一步相互依存,但其目前主要有利于发达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弱小经济和最不发达国家处境不利,其经济安全甚至主权正面临严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不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洲觉醒出现的原因。(8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孕育了古代西亚文明,A项正确;北非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排除B项;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排除C项;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是古代希腊文明的中心区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孤立的文明”“继续发展”“催生出……新文明”可知,罗马帝国将很多区域文明连在一起,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D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多地文明,但都不是罗马文明,不是罗马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性,排除A项;“奠基”夸大了外来文化对罗马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材料“中古时期,西欧的封臣要记住下列六个词以证明自己对封君的效忠……。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否则将理所当然地受到谴责”并结合所学可知,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C项正确;材料不仅强调“封臣必须效忠封君”,而且强调“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义务关系,未涉及其影响,排除B项;封君封臣有契约关系存在,材料无法体现封君封臣关系稳固,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可知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和贸易的枢纽,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疆域辽阔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一直没能恢复西罗马帝国时期辽阔的疆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反映不出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宽容对待学术,使得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能为阿拉伯帝国所用,不同地区的文化能够在阿拉伯帝国融合发展,有利于阿拉伯国家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地理位置影响而不能完全决定文明特征,排除A项;阿拉伯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和成就,“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同一时期,中国也是不同文明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垄断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据材料“7世纪40年代,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统治阶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改革为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C项正确;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的时间是12世纪,排除A项;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是伴随着日本庄园的形成和扩大,其时间在9世纪中期日本的平安时代,排除B项;日本推行锁国政策是在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初桑海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常备军。桑海国实行中央集权,B项正确;桑海确立了西非的霸主地位,但材料反映桑海建立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桑海国信奉宗教,但不能得出桑海国借助宗教巩固政权,排除C项;桑海发展商业只是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反映材料整体含义,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黄金提供动机”可知,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A项正确;“唯一手段”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寻找黄金并不是为了传播基督教,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之一,排除C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黄金,而非输出黄金,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1500年以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4倍,英、法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了2至2.5倍。”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导致欧洲商品的物价上涨,从而引发了价格革命,B项正确;“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大交换的信息,排除A项;“西欧的庄园与农奴制”与题干信息不符,西欧的庄园是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排除C项;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便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可知宗教改革促进了德语在德国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语言,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兴起,B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人文主义,排除A项;马丁 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新教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标志者德意志结束了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的“锁国令”,使日本基本上与外界隔绝,错失了紧跟世界潮流的机会,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A项正确;这一政策主要是阻碍对外交流,而不是禁锢宗教思想,排除B项;虽然有“锁国令”,但对外的交流仍然有,因此不可能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中央集权衰落并不是因为“锁国令”,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家权力被不同的机构掌握,相互之间彼此制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及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B项;社会契约指国家由人民与统治者通过订立契约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在工业革命以前或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和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后来随着技术的革新,大大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使用,导致资本家改变了剥削方式,“变得文明起来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方式的变化,更具有隐蔽性,资本家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不会因为收益的增加而去改变剥削的方式,排除B项;工人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生活处境,但不是资本家做出改变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的“讲道德了”是具有特殊的含义,是指剥削方式更隐蔽了,并不是资本家的道德修养真的提高了,无法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而不是提高生活质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列强通过签署协议,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步调一致的对非洲进行占领和侵略。所以该协议的签署是加速了非洲杯列强瓜分的步伐,C项正确;这一协议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了”,排除A项;这一协议是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加速了他们对非洲的瓜分,并没有实现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排除B项;当时非洲还存在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晚期,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国资产阶级建立政党,提出立宪和政治民主的主张,反映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已将救亡图存和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A项正确;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19世纪晚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形成联合斗争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7.(1)条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
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得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根据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得出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根据材料一“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得出相对开明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方面回答。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学知识得出,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2)作用:根据材料二“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得出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例子:关于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阿拉伯数字、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方面回答。
18.(1)局限性:局限于社会上层;过分推崇个人主义。
关系: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
(2)精神内核:理性。
理解:启蒙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和权力制衡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详解】(1)局限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局限于社会上层;根据材料“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可分析出过分推崇个人主义。
关系:根据材料“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可分析出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根据材料“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可分析出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
(2)精神内核:根据材料“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可分析出理性。
理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启蒙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和权力制衡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19.(1)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性贸易(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 为迅速。
(2)原因: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 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详解】(1)变化:根据“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得出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根据“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得出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根据“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得出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性贸易;根据“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得出贸易发展更 为迅速。
(2)原因: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得出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根据“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得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根据所学,从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等方面概括。
20.(1)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断了亚非拉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亚洲各国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中断了亚非拉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可知,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各国的民族危机;根据“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亚洲各国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