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综合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综合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16: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所处创作年代应该在以下哪一历史事件发生时期?( )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期间
2.下图是九年级某小组准备的发言提纲,由此判断该小组要讲述的是
A.公私合营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
C.1976年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D.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
A.加入生产合作社 B.实行承包责任制
C.进行企业公私合营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A.一五计划完成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是在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下列事件中与列宁有关的有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成立苏联
8.小天同学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大”等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从严治党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民主政治建设
9.党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劳动互助的积极性。”由此判断,这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是
A.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施“大跃进”运动 D.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10.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标志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1.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就是( )
A.焦格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12.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②到③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B.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3.全国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影响下,出现的局面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发动“文化大革命” D.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15.图中的人物曾参加1960年大庆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黄继光
16.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底
D.1953年初
17.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18.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该图反映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后期 C.一五计划初期 D.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19.1955年,我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部分辅币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领导全国人民( )
A.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B.恢复国民经济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实施经济体制改革
20.梳理线索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C.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二、综合题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饱经风霜,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历程,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指出改变现状的途径是什么?
【神奇逆转】
材料二
年份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1.64万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0.65万吨
1957年 1.95万吨 164万吨 535万吨 1.3万吨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曲折发展】
材料三 如下图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分析导致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以上材料出自哪部法令?该法令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工业建设】
(2)材料以不同形式展示了我国哪一建设时期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任务有哪些?【社会改造】
(3)以上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简表,请将字母代表的内容填写完整。
2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必须符合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1)根据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民族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开天辟地”、“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识读材料二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哪些成功实践?请举两例。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不能解决水利问题,不能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促进工业化,必须进行互助合作,于是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 土地改革是1950年到1952年, 一五计划是为了进行工业化,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由题干中的文字描述“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小组要讲述的是一五计划。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点睛】公私合营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与题意不符。大跃进运动是赶超英美,大炼钢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进行的运动,排除D项。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人们对三大改造这一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属于历史结论,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不是历史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公私合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C项正确;A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项;B项是改革开放后方式农村改造的主要,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化的体系,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项表述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公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选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和一五计划,题干表述的是一五计划完成后产生的影响。
6.A
【详解】依据题干“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故A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与题干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6年,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题干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BC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事变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继续反人民的内外政策。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回归俄国。故列宁没有参与二月革命。A项不符合题意;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因为俄历11月是中国农历的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B项符合题意;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1922年在列宁领导下成立苏联,故D项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BCD。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大”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故小天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民主政治建设,D项正确;从严治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题干“《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大”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需要解决的是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问题,“互助合作”是当时农民面对问题的需求,也是农业进行改造的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项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排除;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这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的“严重曲折”,CD排除。故选B。
10.C
【详解】据材料“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等都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C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不是东南沿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我国当时未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就是雷锋。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B符合题意;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A排除;王进喜被称为“铁人”,C排除;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D排除。故选择B。
12.C
【详解】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图可知,②到③(1957年到1960年)农村经济出现下降的趋势。1958年我国在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失误,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灾难,C符合题意;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是在1960年后,A排除;1953-1956年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排除;19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D排除。故选择C。
13.B
【详解】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1958年我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B;A是195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196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195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60年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铁人”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C项正确;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排除A项;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排除B项;黄继光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C
【详解】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C;A是孙中山颁布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排除;B是蒋介石国民政府颁布的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宪法,排除;D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在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
18.B
【详解】根据材料“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53年—1956年底进行三大改造,主要形式为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关联不大,排除A项;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重工业,与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无关,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55年、汽车、飞机”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1957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1965年,C项是1958年,D项是1978年。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D
【详解】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D项正确;1949-1956年我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A项;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
21.(1)经济状况:重工业非常薄弱。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我国编制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不真实。因为当时出现“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图2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是发展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信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可知,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57年比1952年粮食、棉花、钢、煤等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1952年土改改革完成,促进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量比1952年迅速提高,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主要的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
根据材料图片“1958年《人民日报》关于我国粮食产量的报道不真实,原因是“大跃进”中出现浮夸风,各地竞相虚报粮食产量,报纸也推波助澜。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4)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材料信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必须从国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是发展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2)“一五”计划时期(或 1953—1957 年期间)。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A:农业合作化(或 农业生产合作社)。B:公 私合营 ; C:赎 买政策。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这是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原因是,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和表格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时期(或 1953—1957 年期间)的成就。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是农业合作化(或 农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方式是公私合营。故,A:农业合作化(或农业生产合作社)。B:公私合营;C:赎买政策。
23.(1)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原因:图一,实施第—个五年计划;图二,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实践: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恬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实现港澳回归;建立经济特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发展;颁布系列法律文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需答出两点)
(4)方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需答出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影响: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千古巨变”是指鸦片战争的爆发,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胜利”是指抗日战争胜利,它胜利的原因是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
事件: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天辟地”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获得新生”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原因:由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所示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实施第—个五年计划;图二1957年到1960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
标志: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实践:由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主要有: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恬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实现港澳回归;建立经济特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发展;颁布系列法律文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
(4)
方式: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