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4月月考高二年级试题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栽。”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相相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字。
韩愈作为古文达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并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 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 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 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 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粒。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的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风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风为乌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檐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抢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哈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匣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创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创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持胳膊,缩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我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嫩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揭把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把。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腮、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他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把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呕里呕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想,把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这个小地方的人称为指甲草,表现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C.二月二刚过,女孩们就问是否该种指甲草;她们每天在院子进出,也不时看向花盆,说明女孩们对种指甲草十分期盼。
D.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奶奶想瞒过孙女偷偷种指甲草,因为日子好记,且不用浇水。后来孙女们想帮忙,被奶奶拒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风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B. 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的对话朴素有趣,通俗易懂,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C.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D. 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8. 作者认为“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这篇小说表达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9. 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署令皆中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略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城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勒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逢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砍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答。”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唐博请行,命为宣抚使,句日溃,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素朝著.”因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唐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
庆州兵乱,唐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情志治而人心未安善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腔,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遮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徒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B. 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C. 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历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D. 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历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
B. 枢密使,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是管理军国要政的重要官职。
C. “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文彦博司空职位。
D. 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
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
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人槛车中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
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以不实之言诬陷彦博,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
13.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
(2)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擅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
14.根据文章第二、第三段内容,概括文彦博与王安石产生矛盾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16.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 , ”两句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行人步履的艰难,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姜夔《扬州慢》中“__, ”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放眼全球,不少国家的国民均以支持本国产品为荣。毋庸置疑,“国潮”的底色是对国家的爱,但需要指出的是,支持国货虽源自民族道义,家国情怀也确实是国货发展_______的动力,但是仅凭爱国热情,如果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因货就无法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也就无法完善国潮健康持续发展,纵观近代历次国货运动,大都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但在产业经济意义上积累的成果却十分有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列强欺凌、战乱倾仍的旧中国、空有国货当自强之志,却缺乏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社会条件。
因此,( ),二者缺一不可,缺乏文化自信的深沉情怀,就会对本国的优质产品 、在"月是他乡明"的迷思中___;而缺少技术的深厚底气,对国货的“力挺”终究会沦为虚骄的口号。真正的国货之光,必然是民族自豪自信之光与科技自主创新之光的__。
曾几何时,体育竞技装备和高端体育装备方面,外国品牌占据了我国的主流市场。而在日常生活中,从电脑到手机,从尿不湿到马桶盖,“洋货”的质量也让人刮目相看。如果技术上不硬气,人们面对国货,要么就是慨叹“想说爱你不容易”,要么就是尴尬的“用爱发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不可或缺 视而不见 自怨自艾 交相辉映
B.缺一不可 置若罔闻 自怨自艾 相得益彰
C.缺一不可 视而不见 顾影自怜 相得益彰
D. 不可或缺 置若罔闻 顾影自怜 交相辉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国潮”既是技术潮,也应是情怀潮B.“国潮”既是情怀潮,也应是技术潮
C.“国潮”既是情怀潮,更是技术潮D.“国潮”既是技术潮,更是情怀潮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就无法为国货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也就无法推动国潮健康持续发展。
B.如果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就无法为国货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也就无法完善国潮健康持续发展。
C. 如果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国货就无法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也就无法推动国潮健康持续发展。
D.如果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就无法推动国潮健康持续发展,也就无法为国货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把文段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拆字法是一种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料的特点,对试面或试底的文字形状,笔画、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的字形分拆或增损离合的方法,这类谜面往往虚实结合,需仔细推敲斟酌,才能求出这底,用拆字法来阐释字义,常常会产生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哲理。比如“功”,只有出“力”下“工”夫,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你的观点,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时评类文字。(6分)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时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光标在扶危济困、慈善捐赠方面因其慷慨大方,被冠以“中国首善”之美誉,同时也饱受争议,但他本人依然乐此不疲,希望用高调慈善刺激富人行善之道,姚明带领男篮队友捐献骨髓,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慈善基金会”……当下,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
名人因为高调的行善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有人认为,高调行善也是参与和推动慈善事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点赞;有人认为,虽然行善高调,但是至少也是实实在在做事;不过,也有舆论对名人高调行善抨击不已,冠之以“不谦虚”、“蓄意抬高身价”等,还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借慈善“作秀”,进而认为他们不怀好心,另有所图。
时下,高调行善能否推动公益慈善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褒贬有之,正反难辩。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