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押题卷(三)
选择题
1.春秋时期,管仲认为治国必须“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推行新法则要“慎用其六柄(杀、生、贵、贱、贫、富)”。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尊法敬天 B.外儒内法 C.德法并重 D.严刑峻法
2.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刺史的政治地位 B.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C.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 D.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
3.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和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的人口分布变化图(每点代表5000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B.自耕农经济较为盛行
C.南方经济影响上升 D.安史之乱后北方衰败
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遍布瓦肆。“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状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这反映了宋代( )
A.民众文化品位趋向高雅 B.商业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
C.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
5.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持论者都( )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孙中山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努力改良政治制度 B.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C.希望提高国民素养 D.探索社会变革道路
6.下表为1893~1930年中国进口商品所占比例。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等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 0.6 — 7.8 13.0 78.6
1910 1.5 0.1 16.0 17.0 65.4
1920 3.2 0.2 25.1 16.9 54.6
1930 3.7 1.9 21.3 17.3 55.8
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畸形发展 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兴起
C.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逆差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7.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的两次战役形势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图1
图2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胜利
C.人民抗日力量的日渐壮大 D.抗日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
8.表2为建国初北京市工商业发展隋况统计表(部分)表中信息反映出( )
表2
时间 国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私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国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私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1949 5365 14318 4390 4039
1950 10988 27085 15886 10533
1951 27483 59048 42788 24619
A.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B.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D.公私合营政策成效显著
9.1981年春,山东省在企业中率先试行经济责任制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当时这一改革旨在( )
A.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B.根本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D.发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
10.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
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
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
11.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都推崇古希腊罗马典籍。事实上,早在14纪末就出现了一种“全然改变的态度”,即不是复兴而是拒斥古希腊罗马文明遗产的态度。一种新的政治感觉促使某些人文主义者拒斥古希腊罗马典籍中的历史认知和道德哲学。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B.文艺复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运动
C.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D.古希腊罗马文化不适用于当时的欧洲
12.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13.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的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
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 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4.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C.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15.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A.女性权利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二、非选择题
16.(12分)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1525~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12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7.(14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年7月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史料价值。(5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7分)
(3)通过上述研究,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方寸之间”的中国
材料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1949至2016年的68年间,新中国共261套样本邮票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3 国家形象的变迁
历史年代 1949—1976 1977—1992 1993—2007 2008—2016
国家形象 革命的中国 探索的中国 现代化的中国 负责任的大国
表4 中层框架与年代的交叉表格分析
框架名称 1949~1978 1979~1992 1993~2008 2009~2016
面对挑战 团结一致 开放合作 调整转型 有所作为 深化改革 引领国际事务 发展民生经济 88 100 0 0 0 0 0 0 8 10 37 34 2 3 0 0 3 3 2 2 43 47 14 7 2 2 2 1 3 3 20 22
——摘编自杨柳等《“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围绕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初获得第一个特许证,到19世纪中期因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事务而寿终正寝。这期间它与英国政府之间关系不断变化。(14分)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拉特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1757年,英国统帅克莱芙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支持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这次胜利却使得英国与莫卧儿帝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在与公司作战失败后,莫卧尔皇帝放弃了对孟加拉、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统治。克莱芙由此成为第一位英国在孟加拉的总督。
从1757年到1857年,在印度民族起义的压力下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而不像一个贸易企业了。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百度百科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押题卷(三)
选择题
1.春秋时期,管仲认为治国必须“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推行新法则要“慎用其六柄(杀、生、贵、贱、贫、富)”。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尊法敬天 B.外儒内法 C.德法并重 D.严刑峻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管仲认为治国必须‘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结合所学可知,管仲认为治国必须赏罚并行,说明其德法并用的思想特点,故选C项;材料“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主旨是管仲的赏罚并行思想,没有涉及天命思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法家思想家,其并不主张儒学,排除B项;据材料“慎用其六柄(杀、生、贵、贱、贫、富)”可知,管仲认为应该慎用“杀、生”,不主张严刑峻法,排除D项。
2.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刺史的政治地位 B.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C.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 D.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刺史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刺史由丞相统领改为由御史大夫统领,说明丞相失去了监察职权,反映了中枢权力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中刺史隶属关系的变化,无法说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刺史对地方监察力度的加强,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部门职权的变化,无法说明是规范职权,故排除D项。
3.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和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的人口分布变化图(每点代表5000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B.自耕农经济较为盛行
C.南方经济影响上升 D.安史之乱后北方衰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贞观时期人口集中分布在北方,元和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也说明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唐代人口分布变化,不能反映人地矛盾问题,排除A项;材料是人口分布变化图,没有涉及自耕农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仅以人口分布图不能说明北方衰败,且材料中元和年间关中地区人口也是比较密集的,不能说明北方衰败,排除D项。
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遍布瓦肆。“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状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这反映了宋代( )
A.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B.商业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
C.民众文化品位趋向高雅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北宋都城汴京遍布瓦肆”可知,北宋都城中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增多,且非常繁忙,反映出宋代城市经济文化职能增强,故选A项;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勾栏瓦舍的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文化走向世俗化,排除C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社会出现一些新变化,例如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但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很低,排除B项;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但是成为社会主体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5.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持论者都( )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孙中山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努力改良政治制度 B.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C.希望提高国民素养 D.探索社会变革道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分别强调变法、革命、科学与人权,三人虽然救国道路不同,但都在探索社会变革道路,故选D项;只有梁启超主张改良政治制度,排除A项;只有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帝制,排除B项;“希望提高国民素养”是陈独秀的主张,不是三者共同点,排除C项。
6.下表为1893~1930年中国进口商品所占比例。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等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 0.6 — 7.8 13.0 78.6
1910 1.5 0.1 16.0 17.0 65.4
1920 3.2 0.2 25.1 16.9 54.6
1930 3.7 1.9 21.3 17.3 55.8
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畸形发展 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兴起
C.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逆差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93—1930年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可知,1893—1930年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比重虽有增加,但占比不大,尤其机器及大工具占比很少,而消费资料中直接消费资料所占比重很大,说明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故选A项;实业救国思想兴起于19世纪末,风行于20世纪初,他们主张振兴实业,与中国进口商品占比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进口商品所占比例”,未涉及出口商品的数据,无法反映中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且该说法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表格数据是“中国进口商品所占比例”,无法说明列强资本输出的变化,排除D项。
7.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的两次战役形势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图1
图2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胜利
C.人民抗日力量的日渐壮大 D.抗日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
【答案】C
【解析】图1是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处于抗战的防御阶段,中共力量有待成长,图2的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属于中共主动出击且战绩辉煌,这反映了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故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A项;图2百团大战不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B项;图1平型关战役处于防御阶段,排除D项。
8.表2为建国初北京市工商业发展隋况统计表(部分)表中信息反映出( )
表2
时间 国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私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国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私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1949 5365 14318 4390 4039
1950 10988 27085 15886 10533
1951 27483 59048 42788 24619
A.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B.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D.公私合营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从表中可以看到:从1949~1951年,国营、私营商业额不断增加,国营、私营工业生产总值也不断上升,这说明经济得到了发展,故选A项;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材料重点强调国营、私营商业的营业额和国营、私营工业的生产总值,但无法看出它们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对比和结合,排除B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材料反映的是1949~1951年的情况,排除C项;公私合营经济出现于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后,排除D项。
9.1981年春,山东省在企业中率先试行经济责任制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当时这一改革旨在( )
A.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B.根本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发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山东省试行经济责任改革,划分国家、企业、职工间的关系,落实按劳分配,以调动企业及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企业职工改革,没有明确农民具体的生产生活分配原则,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企业的分配原则,没有明确具体的经济结构比重,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
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
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王权和教权关系的不断演变,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故选D项;第一幅图反映的是王权来自于上帝,君权神授理论强化了教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的情况,排除B项;14、15世纪欧洲教皇与教会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C项。
11.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都推崇古希腊罗马典籍。事实上,早在14纪末就出现了一种“全然改变的态度”,即不是复兴而是拒斥古希腊罗马文明遗产的态度。一种新的政治感觉促使某些人文主义者拒斥古希腊罗马典籍中的历史认知和道德哲学。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B.文艺复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运动
C.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D.古希腊罗马文化不适用于当时的欧洲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一种新的政治感觉促使某些人文主义者拒斥古希腊罗马典籍中的历史认知和道德哲学”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文主义者们并不是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全盘拿来使用,而是依据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的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态度,而不是文艺复兴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排斥的一方面,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是他们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原因的一方面,所以C选项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适用于当时的欧洲,排除D项。
12.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答案】D
【解析】品位分类法是公务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分类简单便于管理,但容易形成官本们思想。20世纪初英国实行品位分类制度,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强调“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所以B项错误;另外,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问题等,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所以排除A.C两项。
13.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的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
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 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答案】C
【解析】在一战的冲击之下,中东欧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苏联建立了新型政治国家,英国注重福利国家的建设,故选C项;殖民体系的瓦解英体现为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但材料中还包含“苏联……英国女性获得普选权”等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后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如殖民体系、政治制度等,而非“治理体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
14.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C.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提高农产品价格,因此农产品价格从1933年之后应该是不断提高的,排除A项;社会失业率确实从1933年之后解决失业问题,以工代赈之后会下降,但是失业率不会长期为零,社会没有失业现象,排除C;罗斯福新政金融方面的政策是扶持大银行、中小银行倒闭,因此1933年银行倒闭数量达到峰值,但是因为大银行有国家的扶持,因此之后银行倒闭的数量基本上很少,选B项;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是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因此,公共工程的投资额会不断增加,排除D项。
15.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A.女性权利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可知,战后,美苏两国对女性解放运动的认识存在分歧,主要表现为对彼此制度的对抗,体现的是一种冷战思维,故选A项;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了对女性解放运动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美苏两国用冷战对抗思想解释女性解放运动,重点突出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抗,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美苏争霸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争霸,美苏对女性解放运动认识的差异体现出其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发生转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2分)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1525~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12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2分)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王阳明的认识进行论述。
从程朱理学僵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等角度论述;
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影响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
结合李时珍的主要成就,从推动古代医药学发展的角度论述;
结合张居正的主要成就,从推动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
结合宋应星的主要活动,从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认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示例:
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失去活力,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又为人们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多元选择。(2分)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士农工商只要立足本业,尽心尽力,就会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2分)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有利于塑造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李时珍、宋应星科举失利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道路,分别致力于古代医学、工艺学的相关研究,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居正科举入仕,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锐意改革,革除弊政,推动国家发展,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利国利民。(4分)当今,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学习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立足自身,以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不懈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
【解析】
紧扣设问“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首先要找到题眼中王阳明的观点(有同学因思维定式只看表格内容),紧扣王阳明观点的核心句: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其次,结合《纲要》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子目“思想领域的变化”,从原因、内涵、影响等方面对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进行分析。第三,紧紧围绕“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结合表格中李时珍、宋应星、张居正及其简介来论述其如何因事而变,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后,简明扼要地联系自身,谈谈启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学习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立足自身,以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不懈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7.(14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年7月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5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7分)
(3)通过上述研究,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答案】(12分)
(1)类型及价值:材料一属于个人文书;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其言论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考证和辨别。(5分)
(2)倾向及依据:
材料二,充分肯定;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2分)
材料三,理性中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根源在于制度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2分)
材料四,基本否定。创办军工企业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了淮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3分)
(3)基本原则:多角度、多方面搜集史料,孤证不立,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史料类型,根据史学理论基础知识可知,材料一出自于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属于个人文书。第二小问史料价值,对于史料价值的判断要一分为二,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李鸿章的言论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考证和辨别。
(2)据材料二“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充分肯定,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据材料三“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可知,材料三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理性中肯,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根源在于制度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并非李鸿章一人之罪,但其依然有一定过失。据材料四“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可知,材料四基本否定,其依据根据材料“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创办军工企业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了淮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根据史学理论基础知识,史料运用时需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其基本原则为孤证不立,史料相互印证。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方寸之间”的中国
材料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1949至2016年的68年间,新中国共261套样本邮票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3 国家形象的变迁
历史年代 1949~1976 1977~1992 1993~2007 2008~2016
国家形象 革命的中国 探索的中国 现代化的中国 负责任的大国
表4 中层框架与年代的交叉表格分析
框架名称 1949~1978 1979~1992 1993~2008 2009~2016
面对挑战 团结一致 开放合作 调整转型 有所作为 深化改革 引领国际事务 发展民生经济 88 100 0 0 0 0 0 0 8 10 37 34 2 3 0 0 3 3 2 2 43 47 14 7 2 2 2 1 3 3 20 22
——摘编自杨柳等《“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围绕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15分)
答案示例:
题目: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1分)
新中国的国家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9~1976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和包围中国,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挑战,我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追歼残敌,并进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中苏关系五十年代中期之后逐步恶化,内部过分夸大阶级矛盾的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因此“革命的中国”形象突出。(3分)
1977~1992年,我国对国内外形势重新进行评估,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于是做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有了“探索的中国”形象。(3分)
1993~2007年,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收回香港澳门,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十分鲜明。(3分)
2008~2016年,我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逐渐树立。(3分)
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分)
【解析】
根据表3可知,在1949到2016年之间的68年间,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如下变化:在1949到1967年之间是“革命的中国”、在1977到1992年之间是“探索的中国”、在1993到2007年之间是“现代化的中国”、在2008到2016年之间是“负责任的大国”。据此我们可以把短文题目定位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在具体论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表4中邮票的主题内容仔细剖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表4内容可知,在1949到1978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面对挑战”、“团结一致”,其主要原因: 1949~1976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和包围中国,中苏关系五十年代中期之后逐步恶化,内部过分夸大阶级矛盾的影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挑战,我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追歼残敌,并进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随后又强化意识形态斗争,先后掀起了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革命的中国”形象突出。在1979到1992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开放合作”、“调整转型”,其主要原因:1977~1992年,我国对国内外形势重新进行评估,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于是做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有了“探索的中国”形象。在1993到2007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有所作为”、“深化改革”,其主要原因:1993~2007年,我国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收回香港澳门,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十分鲜明。在2009到2016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引领国际事务”、“发展民生经济”,其主要原因:2008~2016年,我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推动国际和地区热度点问题解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逐渐树立。 在阐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对做一个小结,一是使得论述结构更为完整,二是呼应题目,使得所论述主题进一步升华,如: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初获得第一个特许证,到19世纪中期因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事务而寿终正寝。这期间它与英国政府之间关系不断变化。(14分)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拉特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1757年,英国统帅克莱芙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支持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这次胜利却使得英国与莫卧儿帝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在与公司作战失败后,莫卧尔皇帝放弃了对孟加拉、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统治。克莱芙由此成为第一位英国在孟加拉的总督。
从1757年到1857年,在印度民族起义的压力下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而不像一个贸易企业了。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百度百科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示例】(14分)
1600~1757年:起步及初步发展。此时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开始时期,东印度公司通过获得贸易垄断权、设立贸易站、走私鸦片等方式,获得初步发展,牟取暴利。但手段更多体现在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4分)
1757~1857年:加强统治、扩大权力和影响。此时是手工工场时期,强调贸易保护主义,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因此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东印度公司的权力不断加强,使之向国家职能转化。(4分)
1858年后:逐渐衰落、破产。英国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成为主要经济政策,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反对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不适应此时的需要。(4分)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是英国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