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2 15:54:25

文档简介

枣庄重点中学高一年级4 月阶段考试
生物试卷
请将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下列是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的四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据此能确定显性性状和隐性
性状的杂交组合是( )
①糯性玉米×糯性玉米→全为糯性玉米②糯性玉米×非糯性玉米→全为糯性玉米③糯性玉
米×糯性玉米→298株糯性玉米和 103株非糯性玉米④糯性玉米×非糯性玉米→107株糯性
玉米和 101株非糯性玉米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已知某品种油菜粒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独立遗传),基因型为 AaBb的黄粒油菜自
交,F1中黄粒:黑粒=9:7.现将 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则后代中黑粒纯合子的
所占的比例是( )
A.1/16 B.1/9 C.1/4 D.1/2
3.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控制
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用基因型为WwDd的南瓜与Wwdd南瓜杂交,子代出现的四
种表现型中,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的比例正确的是( )
A.9∶3∶3∶1 B.3∶1∶3∶1
C.3∶3∶1∶1 D.1∶1∶1∶1
4.下图为某同学书写的玉米杂交遗传图解。下列对该遗传图解的评价错误的是( )
试卷第 1页,共 10页
A.该遗传图解书写完全正确 B.还应加入杂交符号
C.还应标注出亲代、子代的表现型 D.配子的结合方式都正确
5.豌豆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株高茎圆粒豌
豆品种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代均为高茎,但约有 1/4的子代表现为皱粒。下列表示该两株
杂交亲本基因型组合正确的是( )
A.DDRR×DDRr B.DdRR×DdRr
C.DDRr×DdRr D.DDRR×DdRr
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为纯种
B.孟德尔对 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进行解释,属于提出假说
C.孟德尔分析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应为 1:1,属于实验验证
D.分离定律的“分离”是指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7.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人的褐眼与蓝眼 B.兔的长毛与猫的短毛
C.豆荚的绿色和饱满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8.孔雀鱼原产于南美洲,现作为观赏鱼引入世界各国,在人工培育下,孔雀鱼产生了许
多品系,其中蓝尾总系包括浅蓝尾、深蓝尾和紫尾三个品系。科研人员选用深蓝尾和紫尾
品系个体做杂交实验(相关基因用 B、b表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卷第 2页,共 10页
A.F2出现不同尾形鱼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B.孔雀鱼尾巴的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F1的基因型为 Bb
C.浅蓝尾鱼测交实验后代表型及比例是浅蓝尾:紫尾=1:1
D.F2中深蓝尾个体与浅蓝尾个体杂交,F3中不会出现紫尾个体
9.某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只表示部
分染色体),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前期 B.①与②,③与④是同源染色体
C.a与 b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 I后期
D.该时期的细胞中的核 DNA数目是精细胞的 2倍
10.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形成精子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
C.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 1个卵细胞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
11.马和驴的体细胞中分别有 32对和 31对染色体,马和驴杂交的后代是骡。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试卷第 3页,共 10页
A.驴的体细胞中有 32个四分体 B.骡的原始生殖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骡的体细胞中有 31对同源染色体 D.马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 16对
12.下图表示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位置情况,且 A、B、C三个基因分别
对 a、b、c完全显性。下列对图中各种基因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与 c互相称为等位基因 B.A与 B互相称为等位基因
C.A与 C互相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D.A与 b互相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13.下图为某动物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示意图。其对应的分裂时期是( )
A.减数分裂Ⅰ中期 B.减数分裂Ⅰ前期
C.减数分裂Ⅱ前期 D.减数分裂Ⅱ后期
14.摩尔根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分别用W
和 w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卷第 4页,共 10页
A.根据摩尔根等人的假设推测 F2中的红眼果蝇中的基因型有 3种
B.F2的遗传表现中红眼与白眼的数量比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C.摩尔根和孟德尔得出的结论均采用了“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
D.根据摩尔根等人的假设推测 F1中的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wXw
15.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的发生时期分别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16.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17.血友病是由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下列对该遗传病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若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若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C.若祖父患病,孙子一定患此病 D.若祖母患病,孙子一定患此病
18.家蚕的性染色体是 ZW型,其皮肤正常(A)对皮肤油性(a)为显性,且 A和 a基
因只位于 Z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中,可通过子代家蚕皮肤性状直接判断出子代性别的
是( )
A.ZAZa×ZaW B.ZaW×ZaZa C.ZAZA×ZaW D.ZAW×ZaZa
19.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且红眼(A)为显性性状,长翅和残翅基
试卷第 5页,共 10页
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B)为显性性状。现让基因型为 BbXAXa的雌果蝇和基因型
为 BbXAY的雄性个体相互交配,下列关于 F 表型及比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雌果蝇全为红眼 B.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
C.雌果蝇中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1 D.雄果蝇中没有白眼个体
20.抗维生素 D佝偻病是一种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C.男性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要低于女性 D.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二、不定向选(有一个或者多个选项):本题共 10题,每题 3 分,部分分 1 分,共 30 分。
21.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和分离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根据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设想
B.F2中 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D.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分离定律,所选实验材料不一定为纯合子
22.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与正常尾
鼠之比均为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 Tt B.短尾鼠与正常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可能占 1/2
C.正常尾鼠与正常尾鼠杂交后代全为正常尾鼠 D.T、t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23.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豌豆适合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
A.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B.自然状态下一般是杂合子
C.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D.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24.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精巢(雄性生殖器官)中处
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永久装片后,绘制出了如下数量关系的直方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试卷第 6页,共 10页
A.图中三种图例 a、b和 c分别表示核 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B.处于①时期的细胞是精细胞或精子
C.处于④时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处于⑤时期的细胞中可能存在四分体
25.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4条染色单体
C.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26.有同学在整理实验室时,不小心将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标号 1)和马蛔
虫受精卵有丝分裂固定装片(标号 2)混在一起,他欲借助显微镜进行区分。下列相关叙
述中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在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区分两种装片
B.若细胞内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均不相同,可能是标号 2中处于后期或末期的细胞
C.若观察到四分体,且有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了部分片段,则为标号 1中的细胞
D.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都会出现在标号 1和 2的部分细胞中
27.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
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试卷第 7页,共 10页
A.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 B.图中②含染色体 8条
C.图中①与②细胞所含染色体上 DNA分子总数相同
D.图中③与④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生物体
28.下列关于孟德尔、萨顿、摩尔根所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遗传与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
B.萨顿运用推理法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不强,还须做进一步实验验证
C.摩尔根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假说—演绎法
D.摩尔根首先假设果蝇白眼基因的位置,然后运用测交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29.根据下图分析,下列选项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30.下图甲—丁为四个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遗传方式可能不同 B.乙中的父亲不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
C.丙中的子女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D.丁的遗传方式是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
试卷第 8页,共 10页
三、非选择题,共 3 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31.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 P、p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
另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 R、r基因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独立遗
传。以纯种毛颖感锈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
抗锈(丙)。再用 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作出
的统计结果如图:
(1)F2中基因型为 pp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毛颖抗锈植株中纯合子的所占的比
例是________。
(2)F2中表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 F2的_____。
(3)经检测,发现基因型为 pr的花粉中有 50%致死,则 F1形成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是____。
F1形成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_______。
32.选取某种高等动物作实验材料,图 1表示某些生理过程中的某种物质含量变化曲线图,
图 2是某些生理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图像,不考虑变异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曲线表示_________的含量变化;LM段可表示_________。
试卷第 9页,共 10页
(2)图 2中①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对应图 1中Ⅱ时期的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段。
图 2中②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
33.下图是某家族中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显、隐性基因用 A、a表示),调查时同时发现
仅有Ⅱ2患有红绿色盲(基因用 b表示)。据下图分析:
(1)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染色体_____性遗传。
(2)Ⅱ5的基因型为_____,Ⅲ2的基因型为_____。
(3)若Ⅲ1与Ⅲ6结婚,他们生育一个女儿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
试卷第 10页,共 10页
答案第 1页,共 1页生物参考答案:
1.B
【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①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
代只表现以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
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糯性玉米×糯性玉米→全为糯性玉米,糯性玉米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糯性玉米×非糯性玉米→全为糯性玉
米,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以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即糯性为显性;③糯性玉米×糯
性玉米→298株糯性玉米和 103株非糯性玉米,则糯性是显性,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
性状为显性性状;糯性玉米×非糯性玉米→107株糯性玉米和 101株非糯性玉米,出现测交比例,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
故选 B。
2.B
【分析】基因型为 AaBb的黄粒油菜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这是“9:3:3:1”的变式,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黄
粒的基因型为 A_B_,黑粒的基因型为 A_bb、aaB_和 aabb;基因型为 AaBb的黄粒油菜测交,测交后代中黄粒:黑粒=1:3,
这是“1:1:1:1”的变式,黄粒的基因型为 AaBb,黑粒的基因型为 Aabb、aaBb和 aabb。
【详解】已知某品种油菜粒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 AaBb的黄粒油菜
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这是“9:3:3:1”的变式,所以黄粒的基因型为 A_B_,黑粒的基因型为 A_bb、aaB_和 aabb,
因此 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AaBb=1:2:2:4;黑粒纯合子的基因型有 AAbb、aaBB和
aabb三种。现将 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即 A_B_与 aabb的杂交,只有 AaBb的测交后代有黑粒纯合子 aabb,且占
后代的 1/4,则 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黑粒纯合子的所占的比例=F1中全部黄粒中 AaBb的比例×aabb的测交
后代黑粒纯合子(aabb)的比例=4/9×1/4=1/9。
由此可知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故选 B。
3.C
【分析】基因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型为WwDd的南瓜与 Wwdd南瓜杂交,子代白色盘状(W_Dd)所占的比例为:3/4×1/2=3/8,子代白色球状
(W_dd)所占的比例为:3/4×1/2=3/8,黄色盘状(wwDd)所占的比例为:1/4×1/2=1/8,黄色球状(wwdd)所占的比例为:
1/4×1/2=1/8,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的比例为:3∶3∶1∶1,C正确,ABD错误。
故选 C。
4.A
【分析】绘制遗传系谱图时要注意:①明确各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②明确的标出“亲代”、“配子”、“子代”;③写出后代的
分离比。
【详解】A、该遗传图解书写并不完全正确 ,如:应明确各代表现型,A错误;
B、遗传图解中亲本之间的杂交符号“×”不能缺少,B正确;
C、绘制遗传系谱图时要注意明确亲代、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C正确;
D、该遗传图解中配子的结合方式正确,D正确。
故选 A。
5.C
【分析】两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时,采取逐对分析的方法。
【详解】豌豆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株高茎圆粒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得到的子
代均为高茎,但约有 1/4的子代表现为皱粒。先分析茎的高度这对相对性状,即高茎×高茎→全是高茎,可以推测亲本的基
因型组合是 DD×DD或者 DD×Dd;分析另一对相对性状,圆粒×圆粒→1/4皱粒,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是 Rr×Rr,因此符合题
意的只有 C选项;
答案第 1页,共 8页
故选 C。
6.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 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
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 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且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
种,A正确;
B、孟德尔对 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进行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
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属于提出假说,B正确;
C、孟德尔分析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应为 1:1,属于演绎推理,进行测交实验,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属于实验验证,C错误;
D、分离定律是指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D正确。
故选 C。
7.A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
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答题。
【详解】A、人的褐眼与蓝眼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兔的长毛与猫的短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豆荚的绿色和饱满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 A。
8.C
【分析】分析图可知,F1自交,产生的 F2表型及比例是深蓝尾:浅蓝尾:紫尾=1:2:1,所以 F1基因型为 Bb,F1相互杂交得
到 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BB:Bb:bb=1:2:1,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F1浅蓝尾相互杂交,F2出现不同尾形的现象称为
性状分离,A正确;
B、由遗传图可知,F1自交,产生的 F2表型及比例是深蓝尾:浅蓝尾:紫尾=1:2:1,所以 F1基因型为 Bb,F1相互交配得到
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BB:Bb:bb=1:2:1,因此孔雀鱼尾色的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B正确;
C、浅蓝尾个体的基因型是 Bb,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Bb:bb=1:1,由于无法确定深蓝尾和紫尾个体的基因型哪个
是 BB,哪个是 bb,所以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无法确定,C错误;
D、F2中深蓝尾(BB或 bb)与浅蓝尾(Bb)杂交,F3中不会出现紫尾(bb或 BB),D正确。
故选 C。
9.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
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之间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正处于减数分裂 I前期,A错误;
B、①与②,③与④之间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所以①与②,③与④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答案第 2页,共 8页
C、a、b是姐妹染色单体,一般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分离,C错误;
D、该细胞已经完成了 DNA复制,因此该细胞的核 DNA分子数目是精原细胞的 2倍,精细胞的 DNA数目是精原细胞的一
半,所以该时期细胞中的核 DNA数目是精细胞的 4倍,D错误。
故选 B。
10.D
【分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不同之处:形成场所、形成的配子的数量、形成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名称、形成配子过程
中是否经过不均等分裂、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是否变形等方面。
【详解】A、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过程,才能形成精子用于受精过程,A正确;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B正确;
C、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 1个卵细胞和 3个极体,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比如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
色体分离,D错误。
故选 D。
11.B
【分析】马的体细胞中有 32对染色体,因此马的生殖细胞内含有 32条染色体;驴的体细胞中有 62条染色体,因此驴的生
殖细胞内有 31条染色体。所以骡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是(32+31)=63条。骡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骡子体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是 63条。因此骡子没有生殖能力。
【详解】A、驴的体细胞中含有 31对染色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含有 31个四分体,A错误;
BC、马的体细胞中有 32对染色体,因此马的生殖细胞内含有 32条染色体;驴的体细胞中有 62条染色体,因此驴的生殖细
胞内有 31条染色体,骡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 63条,骡的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联会,故骡的原始
生殖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正确,C错误;
D、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成对的染色体,马的体细胞中有 32对染色体,因此马的卵细胞
中含有 32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 B。
12.C
【分析】等位基因就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例如 A和 a、D和 d就是等位基因。
【详解】AB、等位基因就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A与 a互相称为等位基因,B与 b
互相称为等位基因,C与 c互相称为等位基因,AB错误;
C、A与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与 C互相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正确;
D、A与 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与 b互相称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 C。
13.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
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图示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A正确。
故选 A。
14.D
【分析】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
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
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作假说—演绎法。
答案第 3页,共 8页
【详解】A、根据摩尔根等人的假设推测 F2中的红眼果蝇中的基因型有 3种,XWXW、XWXw、XWY,A正确;
B、不考虑性别时,F2的遗传表现中红眼与白眼的数量比为 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B正确;
C、摩尔根和孟德尔得出的结论均采用了“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
后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C正确;
D、根据摩尔根等人的假设,亲本果蝇是 XWXW和 XwY,推测 F1中的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WXw,D错误。
故选 D。
15.C
【分析】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
【详解】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
合同样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ABD错误。
故选 C。
16.D
【分析】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
验)→得出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
【详解】A、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据说.A 正确;
B、摩尔根在研究果蝇时发现一只突变的白眼雄果蝇、并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在正常体细胞中,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并经减数分裂后减半存在于生殖细胞中,所以在体
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
在 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 D。
17.B
【分析】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详解】A、在伴 X隐性遗传病中,女性需要含有两个致病基因才表现患病,因此父亲有病,女儿不一定有病,A错误;
B、由于儿子的 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在伴 X隐性遗传病中,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B正确;
C、祖父有病,但是致病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传给儿子和孙子的是 Y染色体,孙子不一定患病(要看孙子的 X染色体),
C错误;
D、祖母有病,儿子肯定有病,孙子不一定有病(要看孙子的 X染色体),D错误。
故选 B。
18.D
【分析】由题意知,家蚕皮肤正常对油性是显性,且基因只位于 Z染色体上。
【详解】A、ZAZa×ZaW,子代的雌雄个体中均会出现正常、油性,不能通过子代家蚕皮肤性状直接判断出子代性别,A错误;
B、ZaW×ZaZa,子代无论雌雄个体均是油性性状,不能通过子代家蚕皮肤性状直接判断出子代性别,B错误;
C、ZAZA×ZaW,子代无论雌雄个体均是正常性状,不能通过子代家蚕皮肤性状直接判断出子代性别,C错误;
D、ZAW×ZaZa,子代雌性个体(ZaW)是油性,子代雄性个体(ZAZa)是正常,可以通过子代家蚕皮肤性状直接判断出子代
性别,D正确。
故选 D。
19.D
【分析】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
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基因型为 BbXAXa的雌果蝇和基因型为 BbXAY的雄性个体相互交配,子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B_XAX-,bbXAX-,
全为红眼,A正确;
B、基因型为 BbXAXa的雌果蝇和基因型为 BbXAY的雄性个体相互交配,雄果蝇中长翅(B_)∶残翅(bb)=3∶1,B正确;
答案第 4页,共 8页
C、基因型为 BbXAXa的雌果蝇和基因型为 BbXAY的雄性个体相互交配,子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B_XAX-∶bbXAX-=3∶1,即雌果蝇中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1,C正确;
D、子代雄性个体会出现白眼 XaY个体,D错误。
故选 D。
20.C
【分析】抗维生素 D佝偻病为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其特点有在女性中发病率高于男
性,女性杂合子病症较轻。
【详解】A、孟德尔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性状遗传,抗维生素 D佝偻病是人类遗传病,符合“真核生物有性
生殖的条件”,该病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A错误;
B、该病属于伴性遗传病,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
C、男性只有一条 X染色体,女性有两条 X染色体,女性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更高,C正确;
D、人类抗维生素 D佝偻病是伴 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 X染色体,女性有两条 X染色体,只要 X染色体出
现致病基因即患病,所以女性患病率更高,D错误。
故选 C。
21.ABD
【分析】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 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F1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中,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
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A正确;
B、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 F2中出现 3:1的性状分离的条件之一,B正确;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只能解释核遗传的部分现象,对核遗传的连锁互换以及质基因遗传不适用,C错误;
D、验证分离定律可以采用测交法(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也可以用杂合子自交的方法, D正确。
故选 ABD。
22.ABC
【分析】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与正常尾鼠之比均为 2:1,可知短尾
TT基因型个体死亡。
【详解】A、由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均为 2:1可知,该鼠种群可能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
Tt,A正确;
B、短尾鼠(Tt)与正常尾鼠(tt)杂交,后代短尾鼠:正常尾鼠=1:1,B正确;
C、由于正常尾为隐性性状,所以正常尾鼠自交后代全为正常尾鼠,C正确;
D、由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均为 2:1可知,该鼠种群可能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 Tt,但是
T、t的遗传仍然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 ABC。
23.AC
【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
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答案第 5页,共 8页
【详解】AC、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C
正确;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B错误;
D、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不是豌豆适合作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D错误。
故选 AC。
24.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
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
(2)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
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题图可知,图 c在某些时期为 0,则 c为染色单体;图 a:b=1:1或 1:2,则 a为染色体,b为核 DNA,A
错误;
B、①时期染色体数目减半,且没有染色单体,故是精细胞或变形后形成的精子,B正确;
C、④时期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染色单体,故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
D、⑤时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有染色体单体,故有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中期,若是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D正确。
25.D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
分体含 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 DNA分子。
【详解】AC、四分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可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AC正确;
B、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所以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含 4条染色单体,B正确;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本的 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本的 3号染色体,
D错误。
26.BD
【分析】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
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
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移向两极。
【详解】A、与减数分裂相比,有丝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等现象,但存在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 2倍的时期,因此
可通过在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区分两种装片,A正确;
B、细胞内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均不相同,说明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即细胞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可能是标号 1的细胞,
B错误;
C、出现四分体、且有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了部分片段的时期是减数分裂 I前期,为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即标号 1中的细胞,
C正确;
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标号 2有丝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 BD。
27.ACD
【分析】分析题图,①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②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
裂,属于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③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图中细胞中无同源
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 、①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②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属于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图中②含有 4条染色体,DNA分子数是 8,B错误;
答案第 6页,共 8页
C、图中 4个细胞所含染色体上 DNA分子数都是 8,C正确;
D、③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图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
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且③图和④图中染色体数目形态相同,如果③图为第一极体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则图中③与④
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生物体,D正确。
故选 ACD。
28.BCD
【分析】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详解】A、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 B 正
确;
C、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正确;
D、摩尔根首先假设果蝇白眼基因的位置,然后运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 使用的方法为假说一演绎法,D正确。
故选 BCD。
29.BC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据图可知,A/a和 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B、据图可知,A/a和 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据图可知,C/c和 A/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据图可知,C/c和 D/d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 BCD。
30.AB
【分析】据图可知,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是隐性遗传病,丙不可能是伴 X隐性遗传病,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甲图中双亲不患病,后代出现患病的女儿,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双亲不患病,后代出现患病儿子,
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者伴 X隐性遗传病,因此甲和乙的遗传方式可能不同,A正确;
B、如果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如果乙是伴 X隐性遗传病,父亲一定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因
此乙中的父亲不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
C、如果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中母亲患病,子女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C错误;
D、丁图中双亲患病,后代女儿有正常的,说明丁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错误。
故选 AB。
31.
(1) 1/8 1/3
(2)1/2
(3) PR:Pr:pR:pr=1:1:1:1 PR:Pr:pR:pr=2:2:2: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柱状图分析:抗锈∶感锈=3∶1,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Rr;毛颖∶光颖=1∶1,属于测交类型,则亲
本的基因型为 Pp×pp。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说明毛颖相对
于光颖是显性性状,抗锈相对于感锈是显性性状,则甲的基因型为 PPrr,乙的基因型为 ppRR,丙的基因型为 PpRr, F1 与
丁进行杂交,F2 有四种表现型,比例如图,显然丁的基因型为 ppRr,表现型为光颖抗锈。
【详解】(1)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可知毛颖、抗锈均为显
答案第 7页,共 8页
性性状。
(2)柱状图分析:抗锈∶感锈=3∶1,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Rr;毛颖∶光颖=1∶1,属于测交类型,
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Pp×pp。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说明毛颖
相对于光颖是显性性状,抗锈相对于感锈是显性性状,则甲的基因型为 PPrr,乙的基因型为 ppRR,丙的基因型为 PpRr, F1
与丁进行杂交,F2 有四种表现型,比例如图,显然丁的基因型为 ppRr,表现型为光颖抗锈。
(3)结合(2)的分析可知F2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PpRr和 ppRr,显然F2中基因型为 ppRR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1/2×1/4=1/8,
毛颖抗锈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 1/2×1/4)PpRR、( 1/2×2/4)PpRr,故毛颖抗锈植株中纯合子的所占的比例是(1/2×1/4)
/(1/2×1/4+1/2×2/4)=1/3。
(4)丙(PpRr)与丁(ppRr)进行杂交,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表现型为光颖抗锈植株(ppRR和 ppRr)
和毛颖感锈(Pprr),其中毛颖感锈(Pprr)占 F2总数的比例是 1/2x1/4=1/8,又 F2中光颖抗锈植株(ppRR和 ppRr)所占的
比例是 3/8,因此 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 F2代的 1/8+3/8=1/2。
(5)结合前面分析已知 F1基因型为 PpRr,根据题干,雌配子无基因型致死情况,故正常情况下 F1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
例为:PR:Pr:pR:pr=1:1:1:1;
正常情况下 F1产生的花粉为:1/4PR、1/4Pr、1/4pR、1/4pr,由于基因型为 pr的花粉中有 50%致死,故能正常存活的花粉为:
1/4PR、1/4Pr、1/4pR、1/8pr,则 F1形成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PR:Pr:pR:pr=2:2:2:1。
32.(1) 染色体 受精作用
(2) (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IJ 6(条)
【分析】据图可知,图 1曲线表示染色体的含量变化,Ⅰ表示有丝分裂,Ⅱ表示减数分裂,Ⅲ表示有丝分裂。图 2中①表示减
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②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
【详解】(1)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为 2n→4n→2n,分裂前后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为
2n→n→2n→n,因此图 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含量变化。图 1中 BC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Kl表示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LM 段染色体数目又加倍,因此可表示受精作用,完成受精作用后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2)图 2中①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一分为二、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为(第一)极
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图 1中表示有丝分裂,Ⅱ表示减数分裂,Ⅲ表示有丝分裂,Ⅱ中 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
断裂,染色体数目暂时恢复,因此图 2中①对应图 1中Ⅱ时期的 IJ段。图 2中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
板,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可对应图 1中Ⅲ时期的 MN段,产生的子细胞与该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即含有 6条染色体。
33.(1) 常 显
(2) AaXBXB或 AaXBXb aaXBXb
(3)1/2
【分析】分析图示,Ⅱ5和Ⅱ6是患者,生出了Ⅲ6是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病。
【详解】(1)Ⅱ5和Ⅱ6是患者,生出了Ⅲ6是正常的女儿,表现出性状分离,说明该病是显性病,Ⅱ6患病,Ⅲ6正常,说明该
病是常染色体显性病。
(2)Ⅱ5和Ⅱ6是患者,生出了Ⅲ6是正常的女儿,说明Ⅱ5和Ⅱ6是杂合子,基因型为 Aa,Ⅱ2患有红绿色盲,说明Ⅰ2是携带者
XBXb,Ⅱ5可能是 XBXb或 XBXB,故其基因型为 AaXBXb或 AaXBXB,Ⅲ2正常,其父患色盲,基因型为 aaXBXb。
(3)Ⅲ1的基因型是 AaXBY,Ⅲ6的母亲基因型是 1/2XBXb或 1/2XBXB,Ⅲ6基因型是 1/4aaXBXb或 3/4aaXBXB,若Ⅲ1与Ⅲ6
结婚,他们生育一个女儿不患红绿色盲(XBX-)为 1,患另一种病(Aa)的概率为 1,故Ⅲ1与Ⅲ6结婚,他们生育一个女儿
患一种病的概率是是 1/2。
答案第 8页,共 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