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语文(B卷)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语文(B卷)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22:59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B)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分
出题范围:选修下第三、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答案】C
【解析】A.“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能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错误,根据原文“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可知,是盖天说满足社会需求。
B.“它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错误,根据原文“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可知,是浑天说。
D.“古代西方文明认为,天堂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错误,“在西方文明中,天堂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可知,不是古代西方文明。
2.(3分)【答案】A.
【解析】“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错误之处”错误,不是“从理论到实践”,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不是“人们认知规律”,是“对宇宙结构的认知”。
3.(3分)【答案】D.
A.选项只能证明“天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B.选项只能证明我国有“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
C.选项只能证明中国人对上天的敬畏。
4. (4分)【答案】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述话题;接着,亮明观点;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的首要科学;然后,阐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人在天文学研究上产生的影响;最后,再次点明观点,照应前文。
5.(6分)【答案】①有众人的广泛参与。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仅“浑盖之争”的历史之长、内容之丰、涉及面之广,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文学探索的执着和研究的丰厚。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之争,充满理性色彩,没有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介入,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研究氛围。③有官方的高度重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的首要科学。(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6 (3分)【答案】B.【解析】"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错,管家只是一个普通人物,并不是官场人物,管家利欲熏心也有拔高之嫌。(3分)
7.(3分)【答案】A。“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是语言描写。(3分)
8.【答案】要点: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
②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
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
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共4分。答对1个要点给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冒口。
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加摇曳多姿,起伏有致。
③突出人物形象。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
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答案】B
11.(3分)【答案】D.“故天为见异”中的“见”,通“现”,出现。句意:因而上天为示警而显现异象。“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在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自己”。句意:慈爱的父亲离我而去。两个“见”字含义不同。
12.(3分)【答案】C.“丞相匡衡……连年请求退休让位”概述错误,原文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是每当有旱灾水灾的时候,才请求退休让位,而不是连年请求退休让位。
13.(8分)【答案】(1)陛下高德仁厚,然而祥和之气仍然未通,阴阳不和,大概是因为官吏多实行苛政的缘故。(“至”,高;“凝”,停滞不通;“殆”,大概,每点1分,句意1分)(2)当刺史上奏事情时,(陛下)应该明确告诫他们,使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朝的重大任务。(“方”,当;“申敕”,告诫;“昭然”,明明白白;“要务”,重大任务。每点1分)
14.(3分)【答案】①不及时揭发石显,反而阿谀逢迎,欺瞒君王是为大逆不道。②指控石显时,不自责不忠之罪,却宣扬先帝的用人失误,卑君尊臣的言论有失大臣体统。(答出一点2分,答出2点3分)
参考译文: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天,石显调任长信中太仆,官秩为中二千石。石显已失去了靠山,又被调离中枢要职,于是丞相、御史上奏成帝,列数石显过去的罪恶。石显及其党羽牢梁、陈顺均被免官,石显与妻子儿女也被逐归原郡,石显忧郁愤懑,不进饮食,死在途中。那些因结交石显而得到官位的人,全部被罢黜。少府五鹿充宗被贬为玄菟郡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谪调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人王尊上书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明知石显等专权擅势,作威作福,是海内祸害,却不及时奏报皇上予以惩罚,反而百般谄媚,曲意奉承,攀附臣下,欺瞒主上,心怀邪恶,迷惑君王,丧失大臣辅政的原则,都为大逆不道!匡衡、张谭指控石显时,不自责不忠之罪,反而故意宣扬突出先帝任用倾覆小人的失误,妄言什么‘文武百官畏惧石显,超过了皇上’。这种卑君尊臣的言论,是不该说的,有失大臣体统!”于是匡衡惭愧恐惧,脱掉官帽认错道歉,缴还丞相、侯爵的印信、绶带。成帝因新即位,不愿伤害大臣,就下令贬王尊为高陵县令。可是百官中很多人都认为王尊之言有道理。匡衡沉默而心不自安,每逢遇到水旱天灾,都接连请求退休让位。而皇上则下诏安抚慰留,不批准他辞职。夏四月,黄雾四起,遮天盖日,成帝下诏广泛地征求公卿大夫的意见,希望大臣们各谈因由,不得隐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都认为:“这是阴气太盛,侵抑阳气的缘故。高祖曾立约,臣属非功臣不得封侯。如今太后诸弟全都无功而封侯,如此施恩外戚是从未有先例的,因而上天为示警而显现异象。”大将军王凤闻奏恐惧,上书请求退休,辞去官职。成帝不准,下诏慰留。御史中丞东海人薛宣上书说:“陛下高德仁厚,然而祥和之气仍然未通,阴阳不和,大概是因为官吏多实行苛政的缘故。被委派巡查地方的刺史,有人不遵循六条规则,随心所欲地行事,过多干预郡县行政,甚至开私门,听信谗言,来搜求吏民的过失,严词呵责,对细微的过错也不放过,苛求吏民,而不考虑他们是否力所能及。郡县在压力的逼迫下,也不得不互相采取严厉苛刻的手段,流毒祸及百姓。因此,乡党邻里缺少和睦交往的欢悦,家族亲属也忘了血缘之间的亲情,互相帮助、周济急难的淳厚风俗衰落了,送往迎来的礼节也不再实行。人情不通,那么阴阳自然阻隔,和气不通,未必不是由此而引起!《诗经》说:“百姓失德,因小犯过。”俚语说:‘苛政之下无亲情,烦苦之中伤恩义。’当刺史上奏事情时,(陛下)应该明确告诫他们,使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朝的重大任务。”成帝欣然采纳。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答案】C
16.(6分)【答案】
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④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重点字:樽)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答案】 ①志同道合 ②始终如一 ③丰富多彩(每处一分,符合语境即可)
19.(3分)【答案】 ①设问:采用设问的方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有强调的意味。“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提出这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自行回答,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②排比:回答部分中用两个“尊重”、三个“从不”回答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这五个句子涵盖了中国与岛国交往倡导的国际准则,内容全面而充实,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气势,令人信服。
20. (4分)【答案】只有中国和岛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大一致声音,协调并强化共同立场,坚定并持续地反对强权霸凌,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家正当发展权利。
21.(3分)【答案】A(原句“奸诈”是特殊含义,指办法多;其它选项是“奸诈”的原意,指狡猾)
22.(6分)【答案】①很多人认为有
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每处2分,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文解析:
作文材料③来自于课文《石钟山记》,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并学会从教材向外拓展、延伸。其他两则材料亦来自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三则材料均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目标。
三则材料属于关系型论断,涉及到“臆断(心)”“见闻”“实践(足践、手辨)”三种“认识世界、求真辨伪”方式的比较。材料①对见闻(目)、臆断(心)均做出否定,未明确求真辨伪的可行方法。材料②比较见闻与实践,明确了实践的可靠性。材料③强调了见闻的重要性,对臆断质疑。
写作时需要关照到三种方法,可以以其中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两种为对照或者比较。
如果采用正向思维,则很容易就能得出“反对主观臆断,注重亲身实践”的主张(也很容易联想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对于“目见耳闻”则可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或更进一步,提出“深入实践、研究,拒绝主观臆断,也反对浅尝辄止”的观点。
也可逆向思维,提出“心未必不可恃”的观点,可以表达这样的看法:(1)事事都要实践并不现实;(2)臆断固不足取,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
当然,强调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并重也是一种思路。
为了增强议论的针对性,建议写作时不要太过宽泛,最好针对某种社会生活情景进行议论。比如:自媒体时代,辨别信息真伪,不简单臆断,也不满足于“目见耳闻”,理性判断、调查研究才是不盲从、不迷失的正确路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试卷
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
高二语文(B)
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
学校
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
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出题范围:选修下第三、四单元+古诗词诵读
(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班级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材料二: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天文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
姓名
材料一:
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这一特性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的首要科学。
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
在成书于公无前100多年的《淮南子》中,记载着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
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周山”。从这些神话开始,天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史前的天文遗
学号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
址,到西汉的替星帛书:从唐朝遗留的星图,到宋代记载的客星这些早于西方国家成百
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
上千年的天文成就,以及留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天文观测资料,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
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
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
在西方文明中,天堂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线。与此相
反,在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每天都在通过天象解读自己的命运。无
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疏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
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与天象密切相关。
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朝董仲舒认为上天能彭响人事,预
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
汉武帝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
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天上发生的每一种天文现
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放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
象(例如行星相合、日食、昔星、新星等),都对人间的事件有着特殊的启示。与此同时,
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
天上的不同区域也都有地理上的分野与之对应。天空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竞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
生活在地上的人,就这样一直处于上天的凝视之下。
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彩响下,国家被称为“天下”,帝国放唤作“天朝”,治国要遵循“天
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
意”,皇帝亦自命为“天子”,统治者被认为是上天的代言人,“维系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作为
《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
“天子”,君王们必须解读天象,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
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
(陆纾文《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有删改)
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蟑故。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
A.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能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满
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疏实是
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
足社会需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吸。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
B,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从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看,它逐渐成为
天说所作批政,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天文学界对字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但是浑天说也有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
C,盖天说突破了人们认为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
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过。今掘地一文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
D.古代西方文明认为,天堂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任何
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
人都不能对它进行观测和探索研究。
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乘持着一个重要原
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使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
A.西汉扬雄《难盖天八事》,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
高二语文B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