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来!”刘移之闻有秦使,驰入见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无大
完
小,必赐预谋,此宜善详,云何遽尔答之?此语不足以威敌,适足以怒之。若广固未下,羌寇奄
至,不审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
做
宁容先遗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晋师不出,为日久矣。羌见伐齐,殆将内惧,自保不暇,
何能救人邪!”
初,秦王兴遣卫将军姚强帅步骑一万随韩范往就姚绍于洛阳,并兵以救南燕,及为勃勃所
败,追强兵还长安。韩范叹曰:“天灭燕矣!”南燕尚书张俊自长安还,降于刘裕,因说裕曰:“燕人
所恃者,谓韩范必能致秦师也,今得范以示之,燕必降矣。”裕乃表范为散骑常侍,且以书招之。
长水校尉王蒲劝范奔秦,范曰:“刘裕起布衣,灭桓玄,复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
非人力也。燕亡则秦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遂降于裕。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
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B.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
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C.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
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D.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
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B.周城的“周”意为环绕,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
C.铁骑即披挂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又称重骑兵,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
D.布衣,原指古代老百姓穿的麻布衣服,后借指平民百姓。文中“布衣”是后一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对刘裕说如果得到张纲,让他制造攻战的器具,就能攻下广固,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
申宣捉拿张纲。
B刘裕让后秦使者回去告诉秦王,东晋军队攻克燕国后会休整三年,之后就要去攻打后秦,
后秦如果想投降就早点来
C.刘裕对刘穆之说东晋的军队不出国征战很久了,羌人看见他们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
会畏惧,也不会去援救别人。
D,刘裕听从了南燕尚书张俊的建议,上表朝廷请求封韩范为散骑常侍,并且写信招降韩范,
韩范最终向刘裕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4分)
(2)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4分)
14.从刘裕处理后秦使者这件事上,能看出刘裕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卷第6页(共8页)】
3394BBPGZ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项,“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材料一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
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2.B(A项,“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
《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见选项无中生有。C项,“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
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只说“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
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而结合下文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思想自由”“打破门阀垄断”等多个方面。D项,“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
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
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
3.D(D项,《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4,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使论证更加令人信服。②语言表
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使论证更加客观严谨。
(每点2分)》
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
盛唐气象的形成莫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
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
文化。(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6.B(B项,“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结误,从后文“一条凝结若一个民族
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可知,这是因为古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7.C(C项,“本文没有对郑云峰的摄影作品进行评论…”错误,“惊世之作”就是对郑云峰摄影作品的评论。)
8.①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自觉,突出了他弥足珍贵的历史责任感
与文化情怀。②引出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希望曾经的长江模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②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的
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③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
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故”是所以的意思,“故不相语耳”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应在“故”前断开;“必畏我知”是动宾短语,“我
知”是表示主谓关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两项。“是自张大之辞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指代“逆设此言”,在句中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项。)
11.B(B项,“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错误,“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是形容
词,意为全、周遍。)
12.A(A项,“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张纲”错误,由原文“申宣执之送于裕”可知,是申宣主动捉住张纲,
而不是刘裕派申宣去捉拿张纲。)
13.(1)北方的百姓拿着武器、背着粮食归顺刘裕的,每天达到上千人,(东晋军)围攻广固城更加猛烈。(“执兵”
“负粮”“日”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又起兵讨伐南燕,所到之处土崩瓦解,这恐怕是天意,不是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兴师”“崩遗”
“殆”各1分,句意1分)
14.①果敢,行事果断。②有勇有谋,能识别敌人的计谋,并做出正确的决策。③胸怀宽广,面对刘穆之的埋怨,
态度温和,并笑着向他解释没有征询其意见的原因。(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东晋朗廷加封刘裕兼任北青、冀二州刺史。
有人对刘裕说:“张钢思雏巧妙,如采得到张纲,让他制造攻战的器具,必定可以攻下广固。”适值张纲从长
安返回,太山太守中宣捉住了他,将他送给刘裕。刘裕让张纲登上攻城的楼车,让他绕城呼喊:“刘勃勃已经打
败了后秦军队,已经没有士兵来救援了。”城中将士听后都大惊失色。东晋每次发兵和派遣使者到达广固前,刘
裕总是偷偷地派兵在夜间迎接他们,第二天摇着旗敲着鼓迎接他们到来,北方的百姓拿着武器、背着粮食归顺
刘裕的,每天达到上千人,(东晋军)国攻广固城更加猛烈。(南燕大臣)张华,封恺都被刘裕抓获。
秦王姚兴派使者对刘裕说:“慕容氏与我们睦邻友好,现在你们这样急迫地进攻他们,我们秦国已派十万重
骑屯驻在洛阳;如果东晋军队再不撤退,我们就要长驱直入,挺进广固了。”刘裕将后秦使节叫到跟前说:“你去
告诉姚兴:我攻克燕国之后,军队休整三年,就要去夺取你们的关中和洛阳;如果你们今天就要送上门来,那就
【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339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