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二战后,美国对非洲国家青年学生开展了持久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根据一份1967年的美国政府统计报告,在“曾参加过交流项目的非洲精英中,已出现两位首相、两位总统、一位副总统、87位部长和5位国务卿”。此类交流活动( )
A.改变了非洲教育文化落后的面貌 B.提高了非洲国家领导人的素质
C.意在向非洲国家输出美式价值观 D.促使美非建立正式的同盟关系
2.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称,“我们过于迅速地放松了自己对那些至今仍然生活在野蛮的黑暗之中的人们的控制。对于摩洛哥和突尼斯,我们应该等待。在向他们敞开联合国大门的同时,却没有考虑他们还缺乏联合国宪章所要求的资格,对此我们犯了错误”。杜勒斯提出此论的历史背景是( )
A.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B.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C.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概念,并解释说:“三环并存,我们处于三环的连接点上。”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旨在( )
A.推动欧洲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B.挽救日益瓦解的海外殖民体系
C.摆脱美国控制实现外交独立 D.维护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于199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表是书本第九章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第二节的目录,本节所述内容发生的根源是( )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实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 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5.20世纪美国农业革命使粮食产量爆炸性增长。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粮食为和平”,向友好国家以长期优惠条件出口农产品;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计划“粮食为为进步”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捐治农产品。由此可见,美国( )
A.粮食产能出现严重的过剩 B.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C.国民都已解决温饱的问题 D.进行粮食援助有政治目的
6.英国学者理查德 克罗卡特在他的冷战研究著作中指出:在一些重要方面,这次干涉背离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常规。军事卷入的规模空前,苏联谋求直接控制该国政府,认为这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同墨西哥之对美国利益一样。英国学者提及的“这次干涉”最有可能是指,苏联( )
A.封锁西柏林 B.在古巴部署导弹
C.入侵阿富汗 D.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7.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与当地支持者和流亡组织合作,1953年在伊朗推翻穆罕默德·摩萨台,1954年在危地马拉推翻阿本斯·古斯曼。而他们两人都在本国推行国有化。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全力与苏联争夺西亚 B.将拉美地区视作后院
C.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D.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
8.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力主西方国家建立一个能源行动小组,统一石油消费国家的立场,共同应对阿拉伯国家的“勒索”。法国批评美国的建议太具“对抗性”,强调欧洲要有自己的能源计划。这一现象表明( )
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B.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C.世界多极化趋势快速发展 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9.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中关系走向了恶化
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10.1979年,欧共体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条款,针对日本的贸易壁垒向GATT提出申诉。由于日本很快宣布提高“自愿出口限额”,更重要的是该申诉得不到美国的支持,最后不了了之。这可用于说明( )
A.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 B.日本因美国的扶植而崛起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日本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11.冷战后西方国家实行过的主要“援助制裁”
受援国 受到的制裁 制裁的原因
苏丹 1991年起,所有援助国停止援助项目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军人政权统治
赤道几内亚 1994年,欧盟委员会宣布援助“降温” 人权问题
塞拉利昂 1996年1月,欧盟威胁暂停援助项目 军事政变影响民主选举
由表可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 )A.出发点是维护世界和平 B.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C.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D.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12.20世纪80年代,西欧多数国家同苏联签订了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同苏东国家的贸易额比美国多10倍,同苏联的贸易额占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总额的82%。该现象( )
A.印证了美国实力衰退的事实 B.说明双方停止了意识形态对抗
C.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必然结果 D.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助推作用
13.西方补偿主义认为,国家对竞争失利者和优势者进行的补偿与调节必须同步进行。因为无论是成功的群体还是个人,其成功都不仅仅是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的作用,也消耗了更多社会资源。为此,英国政府对不同收入阶层实行差别税收。下表为2007年—2009年收入所得税表:(单位:英镑)上述理论与实践( )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起征税率10% 0—2230 0—2320 0—2440
基本税率20% 2231—34600 0—34800 0—37400
起征税率40% 34600以上 34800以上 37400以上
A.缘于西方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B.目的在于消除贫富之间差距
C.可为社会福利制度提供辩护 D.强化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14.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作为“知识经济”革命的龙头,美国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这说明( )
A.大国强权的制约力量缺失 B.全球资本的扩张迅速加剧
C.集体安全的强化成为共识 D.全球霸权的因素仍然存在
15.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将条约开放给所有国家签署。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据此可知( )
A.冷战对峙格局出现松动 B.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C.美苏英推动核威胁加剧 D.中法外交政策存在共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1年,密特朗当选为法国总统,他认为“失业是法国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并围绕社会福利政策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做法包括:规定提高各行各业最低工资者的工资;增加住房补贴和家庭补助;提高最低养老金和成年人残废补助金;鼓励缩短工时和提前退休;提高对富人和高收入者的税收,免去部分低收入者的所得税,扩大动产与不动产升值税的征收范围,取消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征收的增值税。这些做法使政府的开支加大,从而使财政预算赤字进一步扩大。他起用共产党人担任一些政府部门的部长,这对大垄断集团的投资心理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虽然工人工资有所提高,但企业主会把增加的费用算到价格里去,从而使物价加速上涨,通货膨胀加重;当时法国的国内市场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扩大进口又使外国商品大量涌进法国市场,国际收支赤字扩大,甚至将法郎推向“不受欢迎的货币”的行列。
——摘编自董平《密特朗执政以来的经济政策初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密特朗执政初期法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密特朗执政初期法国社会福利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
17.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说一说】
美联社马尼拉2011年10月17日电,约3000名美国和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菲律宾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演,包括在有争议的斯普拉特利群岛(即南沙群岛)附近进行针对敌方海岸的突袭演习。《菲律宾明星报》网站10月17日发表文章,昨天在马尼拉举行的一个关于南中国海的论坛中,专家们说,中国让自己处于守势,其战略模糊表明,北京对其主张和政策并不清楚。估计中国将继续坚持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原则,坚持对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敦促提出主权要求的各方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开发。
请回答:
(1)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面对材料中的现象,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写一写】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请回答: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
【说一说】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3)概括说明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并说明两极格局的“相对的稳定性”及其作用,分析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4年,西欧战场形势已经明朗,美、苏等国开始设计战后格局和利益分配方案,它们对纳粹德国的神秘武器和技术早已垂涎三尺。在炮声隆隆的大反攻中,美、苏就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对纳粹德国的导弹火箭技术资源进行掠夺。斯大林指示,把获取导弹火箭技术资源作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但后来,西方盟国在这一争夺战中占了上风。1945年初,被誉为现代导弹火箭技术先驱的德国人——布劳恩带领火箭研究小组的126名专家、近5000名有关人员、家属以及1000多吨重的资料、文献、设备,向南方转移,后交给美国。尽管美国人抢走了德国大批的导弹火箭精英和资料,但苏联人也有出人意料的收获。库默尔多夫、佩内明德导弹试验中心均被苏军占领,也有一些科学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决定留在德国或苏联。后来,这些专家都成了苏联导弹和火箭研制队伍的骨干。此后便开始了美、苏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
——摘编自刘桐林《美苏对纳粹德国导弹技术资源的争夺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两国争夺德国导弹火箭技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德国导弹火箭技术外溢的影响。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儿童的最佳照顾者,儿童问题是个人私事,儿童照顾主要是家庭责任和父母的义务”。该时期英国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和流浪儿童,而实施的主体是教会慈善组织。
19世纪以来,英国儿童福利走向法制化。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及道德法案》,规定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儿童,学徒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从事夜班劳动。1899年颁布的《预防虐待儿童和保护儿童法》,第一次使政府介入父母子女关系,将虐待和忽视儿童认定为法定的犯罪。
二战后,英国儿童福利保障的立法不断完善,对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等权利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和强调。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儿童福利的项目,而且扩大了儿童福利的规模,提高了福利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体系。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与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有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对非洲国家青年学生开展了持久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开始了美苏冷战,意识形态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依据,美国为加强对非洲控制,与非洲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输出美式价值观,C项正确;美国对非洲青年教育交流活动针对的是精英人才,无法改变非洲教育文化现状,排除A项;美国进行教育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维护美国利益,并不能整体提高非洲国家领导人的素质,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美非结盟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务卿反对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新型民族独立国家大量出现,加入联合国,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发展,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和美国的霸权主义。A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但材料反映美国反对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冲击美国的霸权,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排除C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表现为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材料只涉及第三世界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三环并存,我们处于三环的连接点上”并结合图片内容可得出,三个圈都与英国有关,说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旨在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D项正确;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旨在维护英国的利益,而非促进欧洲的联合,排除A项;“挽救殖民体系”不能解释“三环外交”中第二环和第三环的意图,排除B项;二战后随着英国实力的削弱,越来越依赖与美国的同盟,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第二节的目录”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于是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B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此时的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还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粮食援助是为了拉拢中间国家,扩大政治影响力,带有政治目的,D项正确;A项是美国政府粮食政策出台的背景,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粮食援助主要是跟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并没有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军事卷入的规模空前,苏联谋求直接控制该国政府”可知,这反映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C项正确;封锁西柏林与“军事卷入的规模空前”表述不符,排除A项;在古巴部署导弹与“苏联谋求直接控制该国政府”表述不符,排除B项;捷克斯洛伐克与“如同墨西哥之对美国利益一样”表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与当地支持者和流亡组织合作,1953年在伊朗推翻穆罕默德·摩萨台,1954年在危地马拉推翻阿本斯·古斯曼”可知,美国在幕后操纵推翻了伊朗与危地马拉的政府,而这些政府都支持国有化,反映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做法,D项正确;危地马拉是美洲国家,排除A项;伊朗是亚洲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做饭,无法体现称霸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石油危机爆发后,法国批评美国的立场,强调欧洲要有自己的能源计划,由此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欧洲一些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欧洲一体化的程度,排除A项;美国霸主地位在二战后受到苏联的挑战,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此时处于开始阶段,并未达到快速发展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信息可知,材料强调针对如何处置德国和日本,美苏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避开中英等二战战胜国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说明二战后大国利益影响了战后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中国抗战的贡献得到世界的肯定,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不被认可”的表地述本身是错误的,并且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与材料现象对应时段的美英关系、中美关系还是处于合作关系的,没有“走向了恶化”,排除B项;冷战始于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期间,欧共体的申诉没有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是因为欧共体和美国存在矛盾关系,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扶植日本,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日本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按照西方意识心态,利用政治民主化、人权问题干预受援国家内政,对其实施“援助制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D项正确;“援助制裁”说明西方国家出发点并非维护世界和平,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排除A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B项;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未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西欧多数国家同苏联签订了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在对苏问题上不再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更具独立性,这有利于打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助推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实力衰退”问题,排除A项;“停止意识形态对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走向联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无论是成功的群体还是个人,其成功都不仅仅是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的作用,也消耗了更多社会资源”及所学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思想流行的原因可知,二战后,社会学家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材料中英国实行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的政策,符合该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该现象的起因是否是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福利制度不可能消除贫富差距,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据材料“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作为‘知识经济’革命的龙头,美国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可知,二战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实力,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并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这体现了霸权主义因素仍然存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力量缺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仅在军事领域成为“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而且在经济领域“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未涉及“集体安全的强化成为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可得出中法都反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因为当时两国都没有核武器,因此反对核垄断,体现出两国外交政策存在共性,D项正确;此时冷战正是激烈的时候,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英苏是想要核垄断,并不会加剧核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影响:提高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危机,提高了国家社会的福利水平;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抑制了国内垄断集团的投资热情;加剧了通货膨胀,导致外贸逆差扩大,降低了法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
(2)原因:指导思想滞后于经济形势(未认清“滞胀”与福利政策的关系);国内资产阶级的消极抵制;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影响。
【详解】(1)影响:据材料“规定提高各行各业最低工资者的工资;增加住房补贴和家庭补助;提高最低养老金和成年人残废补助金”可知,材料反映政府通过提高各行各业最低工资者的工资和增加住房补贴、家庭补助等措施,提高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收入;据材料“鼓励缩短工时和提前退休”可知,材料通过鼓励缩短工时和提前退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危机;据材料“增加住房补贴和家庭补助;提高最低养老金和成年人残废补助金”可知,材料反映了国家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据材料“这对大垄断集团的投资心理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可知,材料反映了抑制国内垄断集团的投资热情;据材料“从而使物价加速上涨,通货膨胀加重”可知,材料措施加剧了通货膨胀;据材料“当时法国的国内市场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扩大进口又使外国商品大量涌进法国市场,国际收支赤字扩大”“不受欢迎的货币”可知,材料措施导致外贸逆差扩大,降低了法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
(2)原因:据材料“1981年,密特朗当选为法国总统,他认为‘失业是法国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并围绕社会福利政策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密特朗执政初期正值资本主义经济“滞胀”之后,凯恩斯主义失灵,即指导思想滞后于经济形势(未认清“滞胀”与福利政策的关系);据材料“这对大垄断集团的投资心理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抑制国内垄断集团的投资热情,因此引发了国内资产阶级的消极抵制;据材料“使财政预算赤字进一步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影响。
17.(1)【示例】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政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增强国防实力。
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2)【示例】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采取除了直接军事斗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方式。
(3)【示例】
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并存和冷战,实际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以欧洲为重点划分势力范围,实行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
“相对的稳定性”及作用:两极格局存在40多年,美苏两强又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同时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和矛盾,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并相互学习,促进世界的发展。因素:美苏对峙、称霸,发动地区性战争,各种力量相对削弱;苏联政治、经济弊端严重,国家日益陷入困境;西欧、日本经济崛起,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政治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联合开展反对两霸的斗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详解】(1)根据材料“估计中国将继续坚持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原则,坚持对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敦促提出主权要求的各方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政治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增强国防实力;思想文化上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2)根据材料“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阵线分明、主导力量、斗争方式等角度分析冷战的特点,如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斗争方式:采取除了直接军事斗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方式等等。
(3)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并存和冷战,实际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以欧洲为重点划分势力范围,实行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两极格局的稳定性” 及其作用:美苏两强势均力敌,相互制约,这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同时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和矛盾,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并相互学习,促进世界的发展。因素:主要从美苏、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和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原因:德国的导弹技术世界领先;二战后期,美苏竞争加强;战后美苏对抗的需要。
(2)影响:促进了美苏两国导弹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科技竞争与军事对抗;加速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给世界和平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它们对德国的神秘武器和技术早已垂涎三尺”可以得出“德国的导弹火箭技术世界领先”根据材料“美苏等国开始涉及战后格局和利益分配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期美苏关系出现裂痕,竞争加强;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双方争夺德国导弹火箭技术就是为了以后的军事对抗需要。
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导弹火箭技术外溢到美苏等国,促进了这两个国家的导弹火箭和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两者之间的斗争对抗;给世界和平安全带来威胁;在此基础上,德国的导弹火箭技术也为人类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加速了对太空领域的探索。
19.英国儿童福利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前工业化时代,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福利保障范围窄,保障水平低且缺乏制度性保障。基督教会是社会救济的主体;19世纪以来,英国工业革命将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人权运动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逐渐在儿童福利中扮演重要角色。儿童福利制度走向法制化,体系化;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英国进行福利国家的建设。儿童福利保障立法不断完善,儿童福利规模扩大,标准提高,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体系。
总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折射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儿童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详解】本题属于论述题,需要概括出一个明确的标题,然后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根据材料“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儿童的最佳照顾者,儿童问题是个人私事,儿童照顾主要是家庭责任和父母的义务”、“19世纪以来,英国儿童福利走向法制化”、“二战后,英国儿童福利保障的立法不断完善,对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等权利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和强调”可得,这个标题英国儿童福利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英国儿童福利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工业化时代,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福利保障范围窄,保障水平低且缺乏制度性保障。基督教会是社会救济的主体;19世纪以来,英国工业革命将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人权运动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逐渐在儿童福利中扮演重要角色。儿童福利制度走向法制化,体系化;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英国进行福利国家的建设。儿童福利保障立法不断完善,儿童福利规模扩大,标准提高,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体系。总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折射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儿童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