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浪潮(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民族独立和社会变革进程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20世纪60年代初,独立后的几内亚第一任总统塞古·杜尔说:“如果有人认为取得独立就万事大吉,可以不必再作努力,那他就是没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状况,就是同历史的进程背道而驰。”由此可知,塞古·杜尔强调在非洲( )
A.应警惕帝国主义武力干预 B.去殖民化的斗争任重道远
C.争取国家独立是首要任务 D.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3.赫鲁晓夫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则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的改革( )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打破原本的个人崇拜
C.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 D.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
4.如图是某学者著作中一个章节的子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的主题是( )
●战争促发革命 ●“印度新发现了自己” ●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 ●缅甸的新生 ●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以色列的诞生 ●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
A.发展中国家独立运动的浪潮 B.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C.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5.1964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取消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的不合理限制的决议》。苏共中央委托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和部长会议,审议和解决关于取消最近几年实行的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中生产农产品的限制的问题。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D.加强了党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6.下表是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
征询意见对象范围 参与讨论人数 修改意见条数
全国政协委员 500多人 8000余人 3900多条 5900多条
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
全民 1.5亿人 118万条
表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A.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
C.激发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清 D.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7.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拉美共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世界和平以及在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拉美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
A.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标志着拉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加快了拉美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辅相成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9.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有外国人把苏联比作一辆大型卡车: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赶超美国成为超级经济大国 B.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
C.苏联利用国际市场全力发展重工业 D.“新经济体制”提高了企业效益
10.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机构的年增长率为11%,其对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黄金、工业原料等低附加值产品。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这表明( )
A.苏联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风险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
C.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D.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
11.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1963年独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肯尼亚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历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这表明( )
A.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的色彩
B.民族独立后其茶叶生产发展受阻
C.多极化促进茶叶生产质的飞跃
D.茶叶生产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
12.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模式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和平演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3.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努力建设福利国家 B.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D.力图摆脱苏联强权政治控制
14.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B.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
C.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D.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15.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 )
A.波兰 B.匈牙利 C.保加利亚 D.民主德国
1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根据以上材料可知( )
A.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宪法规定了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D.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17.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
A.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
B.符合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
C.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
D.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8.1979年到199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议。这些做法。(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列强不同时期在非洲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
时期 主要方式
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 开始侵入非洲,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进行连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
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 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的殖民入侵非洲,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图》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列强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
——据刘猛《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材料三 二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中就有近30万非洲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被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摘编自《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活动主要方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美国向西欧和日本进行的经济扩张,必然引起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种矛盾得到缓解。及至(20世纪)6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爆发的“冻鸡战”成为突出例子。最初是美国先提高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作为报复,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于1962年8月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使美国冻鸡对共同市场的出口额猛降60%,接着又于1963年5月将所有家禽的进口税提高50%。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在此期间,美国为弥补在欧洲市场的损失,转而将冻鸡销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1964年1月,日本政府将冻鸡的进口税从10%提高到20%。“冻鸡战”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到那时为止,西欧和美国之间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的一次贸易摩擦。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冻鸡战”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冻鸡战”中采取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及所学可知,当时拉美国家的外资企业控制着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外资企业有利于减少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从而推动拉美地区民族独立和社会变革进程,B项正确;“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表述正确,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国有化运动,排除C项;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有人认为取得独立就万事大吉,可以不必再作努力,那他就是没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状况,就是同历史的进程背道而驰”,可知,实现民族独立是第一步,独立之后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B项正确;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渗透不一定是通过武力干预,排除A项;实现国家独立后,各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几内亚独立后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认为社会主义需要计划的方式进行调节,结合所学苏联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种观点不能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主要在于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C项正确;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不是材料的主旨,且材料中对勃列日涅夫的观点中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者只是批判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并未对领导人进行怀疑指责,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断定苏联的改革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据材料“战争促发革命、‘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印之三国的浴血抗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亚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使亚洲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而非发展中国家独立运动的浪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并不只是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没有体现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取消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的不合理限制的决议》”、“取消最近几年实行的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中生产农产品的限制的问题”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有哪些束缚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不同行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材料重点强调农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中领导,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中征询对象及意见数可知,可见“五四”宪法的制定中征询对象广泛、协商成果明显,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B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宪法制定,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尤其是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各地相继确立,因此助推了拉美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二战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排除A项;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唤醒了拉美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拉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材料与拉美政治经济一体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A项正确;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的成就同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可知,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苏联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使他的改革成效不大,该模式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利用国际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体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机构的年增长率为11%......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可知,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主要进口机械与设备等工业品,而到1975年和1976年,大量进口的却是粮食,说明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化的政策给其国内带来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风险,A项正确;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被殖民期间引进茶叶,所以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色彩,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不能判断茶叶生产受阻,排除B项;从90年代开始茶叶种植全面发展并蓬勃繁荣,但无法表明与多极化有关,排除C项;茶叶的生产和出口并不能大大提升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D项正确;苏联模式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最初使苏联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效,虽效果有限但不是其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有害而需要改变。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东欧国家实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恢复经济后,该体制的弊端也阻碍东欧国家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各国开始对体制进行改革,捷克斯洛伐克也进行了改革。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抛弃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材料提到经济方面,未涉及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工业革命以来,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题干中现象就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反对西方霸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但其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民主德国,D项正确;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说明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D项正确;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能说明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材料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样的,但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都照搬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明这一“真理”后来并未真正实行。但是,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走出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这一“真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不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一系列保护外商投资的法律,就投资安全问题与一些国家谈判或签订协议等,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体制已全面展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做法目的在于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1)原因: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非洲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强谋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全面入侵非洲。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非洲与殖民国家之间矛盾;列强的扩张争夺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3)因素:反法西斯斗争中非洲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题干涉及两个时间段: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结合材料可知不同时期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涉及到影响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方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主要由于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非洲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主要由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强谋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全面入侵非洲。
(2)影响: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图》可知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结合材料二列强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图可知,不同列强在非洲占有殖民地的比例是不均衡的,这必然会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列强的殖民扩张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非洲与殖民国家之间矛盾。
(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口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溃”反映出二战以后,非洲大部分国得了民族独立,其主要的因素要结合所学知识来说可以概括为:反法西斯斗争中非洲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
20.(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支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详解】(1)特点:日本: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根据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制定法律保障;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引入标准逐渐放宽;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可知,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主导,计划发展;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日本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因此大量引入技术。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外交环境看,这一时期苏联对新中国的前期支援与后期遏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技术引入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从发展领域看,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根据材料“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可知,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注重技术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1.(1)原因:美国的经济扩张激化了其与西欧、日本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
(2)主要手段:对西欧进行关税战;转销日本。影响: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力增强,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向西欧和日本进行的经济扩张,必然引起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和冲突,”可分析出美国的经济扩张激化了其与西欧、日本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
(2)主要手段:根据材料“最初是美国先提高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可分析出对西欧进行关税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弥补在欧洲市场的损失,转而将冻鸡销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可分析出转销日本。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冻鸡战”使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力增强,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22.(1)主要措施: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产品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
(2)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破坏了环境;大量农业机器和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浪费。
【详解】(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可知,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产品价格;根据材料“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根据材料“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可知,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
(2)影响:根据材料“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粮食产量;根据材料“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破坏了环境;根据材料“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农业机器和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