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
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
3.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因为该协定实质是( )
A.纵容侵略,避免战争 B.保全自己,缓和矛盾
C.牺牲别国,保全自己 D.维护稳定,争取和平
4.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5.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一度得逞,但是,埃塞俄比亚人民在1941年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是( )
A.塞拉西一世的坚强领导 B.英国自始至终支持埃塞俄比亚抗意
C.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先进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
6.读“纳粹党员及国会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如下),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员 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A.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B.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
C.德国人民的民族情绪 D.《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其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可见他认为联合国( )
A.是二战后国际联盟的继续 B.主要致力于非政治性活动
C.是由大国操控的政治机器 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
8.如图是发表于二战期间的一幅漫画,题为《镰刀和锤子》。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许多国家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该漫画就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某一历史情形,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不列颠之战使德国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
B.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苏联开始对德国进行反攻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上崩溃之路
D.意大利投降使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9.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苏联对德国法西斯的反攻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美国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D.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法西斯
10.反映“二战”的影片《细细的红线》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各中心人物的大段内心独白,用生活化的镜头语言烘托出了战场上美国大兵的内心真实写照。战场如生活,生活似战场,人类为了功名利禄互相抢夺,而人性的光辉却渐渐失落。该影片的创作意图是( )
A.再现“二战”的真实场景 B.呼吁人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C.炫耀美国的现代电影技巧 D.映射对美国现实生活的不满
11.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打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重新被其他国家认可主要是由于( )
A.法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 B.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C.大国平衡势力的需要 D.法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12.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使世界从动荡战争时期转向和平与发展时期……它把和平还给了世界。”上述观点说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
B.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从此走向安定繁荣
C.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战争的残酷深化了世界的和平意识
14.下表是二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 )
1941年8月 1945年2月 1945年6月 1946年7月 1951年7月
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 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联合国宪章》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
B.反对殖民主义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C.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
D.保护难民和维护健康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
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 B.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 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全面抗战开始后,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因此,1938 年上半年,徐州会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7月12日至8月7日,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其实,进入6月份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在主要战斗刚刚结束之时,10月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
——摘编自孙伟《苏联与中国抗战——以万家岭大捷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全面抗战初期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面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1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1950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决定早日对日媾和。在美国操纵下,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印度、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金山和约》签订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金山和约》的签订产生的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主张苏、美、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五国中有一国反对,表决则无效,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帝国……建立“东亚新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国策。但是美国的对日政策建立在维持现有国际秩序、阻止帝国的崛起和在东亚的扩张的基础上,旨在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日本的政策与此有本质冲突。在经过长期的紧张与和缓的交替之后,两国意志的碰撞将最终发展成战争。这可以说有历史的必然性。只要美国不改变对日政策,局势将强迫帝国来到这样一个时间点,此时除了诉诸战争,别无其他自卫的方法。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和平而向美国做出让步,哪怕是从目前的立场稍微后退半步,美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地位会让它要求日本后退十步百步。最终帝国将屈服于美国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摘自1941年9月6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参加御前会议发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主张对美国作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对美政策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中文版本如下: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遭范,亦为联所春春不忘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闻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围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今后帝国所受之苦固非寻常,联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以为万世之太平。
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若夫为情所澈,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此朕所深戒。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领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历史学家宋成有说:日“终战诏书”中的“终战史观”谬种流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史观”之谬。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它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刺激了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最终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说明《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B项正确;根据材料“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可得出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负主要责任,排除A项;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根据所学德国史实可知,德国于19世纪后期,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1938年3月,纳粹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慕尼黑协定》表明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但法西斯国家却贪得无厌,最终挑起世界大战,绥靖政策破产,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C项正确;纵容侵略者只能鼓励侵略而不能避免战争,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引发利益被牺牲国家不满以及英法美苏国家间的猜忌和分歧,“缓和矛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慕尼黑协定》意图通过牺牲别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但纵容侵略只能让侵略者气焰更加嚣张,1939年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幻想的和平稳定未能取得,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B项正确;根除了法西斯势力和人权宣言中所列内容不符,排除A项;人权本身不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排除C项;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而非对人权的强调,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国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绥靖政策,埃塞俄比亚孤立无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埃塞俄比亚人民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全力支援,D项正确;A项属于内部因素,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英国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排除B项;C项属于内部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在1928—1932年间,德国纳粹党员人数激增,在国会中占据的议席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签署于193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便利了纳粹党的扩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是重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德国人的民族复仇情绪高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可知,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战争,联合国都难以制止,说明联合国在处理美苏等大国事务方面仍受到限制和制约,D项正确;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国际联盟不同,排除A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排除B项;联合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操控,但是后期发展为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镰刀和锤子是苏联的象征,因此漫画体现的是苏联对德国进行反击,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上崩溃之路,C项正确;不列颠空战针对的是英国,排除A项;莫斯科战役胜利后,苏联尚未进行反攻,德军仍掌握战场主动权,排除B项;材料与意大利投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ACD项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战场如生活,生活似战场,人类为了功名利禄互相抢夺,而人性的光辉却渐渐失落”可知,电影在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的同时,对战争进行了反思,呼吁人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B项正确;影片《细细的红线》是对“二战”的艺术呈现,不是再现战争的真实场景,排除A项;运用现代电影技巧是拍摄影片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影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不是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据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坚持抵抗,并得到美英苏等国的承认,而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因为随着二战接近尾声,英美等西方国家需要联合法国对抗苏联,这是大国平衡势力的需要,C项正确;据材料“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与法国历史是否悠久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法国重新被其他国家承认,与社会性质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二战刚刚开始,法国就沦亡,因此其重新被其他国家承认余“其在二战中的贡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打破按字母排序的传统,把中国、苏联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放到与美、英并列位置,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B项正确;此时各国正构建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的国家排序情况,反法西斯同盟刚刚形成,未体现各国紧密团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突出的国家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未强调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使世界从动荡战争时期转向和平与发展时期……它把和平还给了世界。”说明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要求和平的思想更加强烈,D项正确;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排除A项;不涉及世界从此走向安定繁荣,排除B项;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联合国宪章》,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贡献,《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发达国家是主导,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共同呼声,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社会的努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和“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小说畅销,这说明文学创作对战争的爆发负有一定的责任,C项正确;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在文化界与战争爆发的关系,没有体现人们对局势发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提醒中国政府做好防御准备;对前线驻军提出改进建议;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舆论宣传与支持。
(2)苏联对华政策服从于其国家利益;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积极作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可得出“提醒中国政府做好防御准备”;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可得出“对前线驻军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材料中的“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可得出“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根据材料中的“10月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可得出“舆论宣传与支持”。
(2)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苏联对华政策服从于其国家利益”;根据材料中苏联在全面抗战初期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积极作用”。
17.(1)时代背景:新中国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美苏对抗,冷战开始。
(2)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
(3)影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使美国得以单独控制日本,日美由对抗走向结盟,便利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改变了二战期间签订的国际协定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加剧了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和远东国际局势的紧张。
【详解】(1)时代背景:结合材料“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对抗,冷战开始。
(2)结合材料“......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可分析出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结合材料“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印度、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可知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
(3)影响:结合所学《旧金山和约》内容可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使美国得以单独控制日本,日美由对抗走向结盟,便利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结合材料“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可分析出改变了二战期间签订的国际协定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加剧了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和远东国际局势的紧张。
18.(1)原因:苏联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成为主要对手,苏联当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少数地位,坚持“大国一致”原则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2)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消极作用: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工具。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成为主要对手,苏联当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少数地位,坚持“大国一致”原则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消极作用:根据材料“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工具。
19.(1)理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不可调和;屈服于美国会严重损害日本利益。
(2)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的疯狂扩张(或答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直接参战;给亚太地区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灭亡的进程。(任答3点即可)
【解析】(1)
理由:据材料但是美国的对日政策建立在维持现有国际秩序、阻止帝国的崛起和在东亚的扩张的基础上,旨在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日本的政策与此有本质冲突。在经过长期的紧张与和缓的交替之后,两国意志的碰撞将最终发展成战争“”可知日本的“东亚新秩序”政策和美国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冲突,美国企图控制、遏制日本的崛起,但是日本却想成为不受美国控制的东亚强国,使得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不可调和;其次,美国对日本的干涉会损害日本的长期发展。
(2)
影响:据材料“此时除了诉诸战争,别无其他自卫的方法”“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和平而向美国做出让步,哪怕是从目前的立场稍微后退半步,美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地位会让它要求日本后退十步百步。最终帝国将屈服于美国所提出的任何要求”可知首先明确日本陆军参谋部对美的政策就是不屈服,正面抗衡,这进一步的推动的日本的扩张政策,日本企图进一步的推进自己的“东亚新秩序”的步伐,而日本的坚持迫使美国直接参战,使得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给亚太地区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的同时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20.诏书一面宣称接受《波茨坦公告》,又以“终战”代替投降,表明在投降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将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说成是“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掩盖其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将发动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为了“帝国之自存”“东亚之安定”“东亚解放”,否认对他国主权的侵略;将30年代以来发动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说成“交战已阅四载”,否认对中国、朝鲜等国长期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说成是“频杀无辜”,掩盖日本法西斯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将结束战争的目的说成是保护本国人民免受苦难,否认法西斯侵略已经穷途末路;强调所谓“维护国体”,实质是维护天皇体制,无视天皇统治的专制性和军国主义性质。(任意6点,言之成理即可)
“终战史观”极力歪曲事实,否定战争罪责,推脱战争责任,导致日本法西斯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为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埋下了祸根,威胁了亚太和世界和平。
【详解】根据材料“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可知日本的终战史观故意掩盖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将侵略战争美化成为追求国家繁荣的手段;根据材料“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东亚解放”,可知日本的终战史观将太平洋战争归咎于国家的自卫行为,甚至将日本对邻国的侵略美化成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天皇个人逃脱法律制裁寻找借口;根据材料“然交战已闻四载”,可知日本的终战史否认日本对中国、朝鲜等地的长期殖民统治;根据材料“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可知日本的终战史观不断为法西斯侵略寻找借口,将日本对侵略解释成为日本人民面对灾难的自卫行为;根据材料“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可知日本的终战史观极力维护本国的天皇体制,为天皇逃脱战争责任进行辩护,无视天皇统治的专制性和军国主义性质。总之,日本的终战史观充满了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否认,不断地寻找借口和理由为法西斯势力推卸战争责任,导致日本的民主化改革缺乏彻底性,为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埋下隐患,威胁世界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