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课《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yǐ) 拾掇(duō) 场圃(pǔ)
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
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
D.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枕藉 推诿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B.荏苒 脉搏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C.孝悌 怠慢 贻人口实 迫不急待
D.惭祚 斡旋 沽名钓誉 进退维谷
3.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6.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7.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8.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二、情景默写
三、句子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收麦前的天气状况——久雨忽晴。
(5)《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苏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做饭备酒数待忙碌辛劳的外孙,表现出对外孙辛劳的疼爱之情。
(6)《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麦收结束,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0.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秧歌》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插秧歌》颔联中“兜鍪”和“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争。
C.《插秧诗》“低头便见水中天”写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同时也暗示着做人的道理。
D.《插秧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插秧的情景,实际上一语双关,暗示的是修禅的道理。
11.“退步原来是向前”历来为人所称道,妙不可言。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田夫”两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鹅鸭,不能让它们进田“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在连日阴雨毁坏了打麦的场圃后,终于迎来天晴,乡邻们手举竹竿跳起舞来,十分喜悦。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了却收麦大事、关闭粮仓之后,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13.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 当代文化风尚。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沁人心脾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脾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B.“捋袖子”的“捋”应读(luō)。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交插学科”的“插”应改为“叉”。
C.“迫不急待”的“急”应改为“及”。
D.“惭祚”的“祚”应改为“怍”。
故选A。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轻微,少”错误,“薄言采之”中的“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
故选A。
4.A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向”。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C项,前一个“言”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言”是动词,可译作“说”。
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对”。
故选A。
5.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都是助词,无实意。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项,“‘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错,不是夸张,是比喻,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甲”。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又分为《周颂》和《鲁颂》”错误,《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故选C。
8.D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本题,③的“在当时”指代的是②的“春秋战国时期”,①的“这”指代的是③的“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④与⑤比较,作为收束语,④更恰当。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②③①⑤④。
故选D。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9.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三夜阴霪败场圃 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 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 赋诗怜汝足精神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芣苢、掇之、捋之、袺之、襭之、阴霪、场圃 、一竿、偿、酤、廪。
10.A 11.(1)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2)也是为人的姿态,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退让、无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因而,退步,有时也能达到心地清净的开阔境界。(3)诗句借用农民插秧前插后退的情形巧妙地来点出人生有时退让一下也能求得完满的道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混乱”错,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并不混乱。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
“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从插秧这个事件看,退步就是前进。
“退步”也是为人的姿态,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用插秧来做例子,告诉人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前进的空间。“退步原来是向前”告诉我们,常人的盲目是,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的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豁然开朗。
12.B 13.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辛苦和农人的勤劳。a.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田夫“抛”、田妇“接”、小儿“拔”、大儿“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分工明确,描绘了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低头折腰不回答”也写出了农人的艰辛与勤劳。b.“笠是兜鍪蓑是甲”,用比喻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鍪”和“甲”,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雨从头上湿到胛”突出春雨之密之大,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的艰辛。c.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简短的嘱咐话语中,可以看到农人的勤劳与细心。
②苏诗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劳动的繁忙和辛苦。a“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虽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但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慰劳辛勤的收麦人的场面可以看出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b“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A.“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错误。突出的是雨中抢插稻秧、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
C.“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错误。“一竿晴日”指日上一竿,“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错误。“赋诗怜汝足精神”,是说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杨诗正面描写了农人在雨中抢插稻秧的辛苦劳碌。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作的描写,使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热烈,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表现了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的回答“这稻苗还没栽稳,这块田还没插完,你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是通过语音描写,表现了农忙时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农人的勤劳与细心。
苏诗则是通过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劳动的繁忙和辛苦。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渲染了农人急于抢收的迫切心情,令人可以想见农人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紧张忙碌的景象。
14.D 15.A 16.B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语境强调的是经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应用“沁人心脾”。
第二空:萌发:①种子或抱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焕发:①光彩四射。②振作。由“蓬勃生机”可知,应用“焕发”。
第三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非常向往,应用“心驰神往”。
第四空: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由“文化风尚”可知,应用“引领”。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仅体现了……而且是……的展现”结构不一致,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排除CD。
二是“蜕变”与“智慧精髓”搭配不当,可改为“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排除B。
故选 A 。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分析可知,所填语句承接前文“文学经典”,以“其中”开头与前文衔接紧密可排除CD。
从语境看,强调的重点是“永恒不灭”,排除A。
故选 B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