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历史考向信息卷 河南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中考历史考向信息卷 河南专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届中考历史考向信息卷
河南专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曹植《神农赞》云:“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这首诗称赞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史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打击了旧贵族利益
C.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D.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4.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丝绸之路时: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疆城 D.促进亚非拉地区的交流
5.少数民族先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然后封建化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王安石变法
6.唐高祖李渊于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和有一定功名者,通过地方预试后每年十月可赴朝廷应试。次年再次下诏,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自由投考,不再需要官府举荐。此举意在( )
A.建立科举考试制度 B.打击上层统治阶级
C.改革中央选官模式 D.选拔人才巩固皇权
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的政治体系中,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伊犁将军
8.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工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9.“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大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为广大农民描绘的一幅美妙幸福的理想图。这一理想出自(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0.“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11.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A.全民族抗战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唔土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报道反映的战役是( )
A.武汉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长沙会战 D.淞沪会战
13.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蒋介石( )
A.谋求政局稳定 B.阴谋发动内战 C.坚持独裁统治 D.破坏国共合作
14.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他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和平外交 B.独立自主 C.求同存异 D.共同繁荣
1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6.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施行专制政治 B.重视建造建筑 C.发展小农经济 D.增强公民意识
17.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内有酿酒、磨面、冶铁等作坊,奶酪、衣服等可以自己制作。唐诗《田家》中有“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的描述。这二者体现的共同经济特征是( )
A.实行土地公有 B.都是自由农民 C.都具有司法权 D.经济自给自足
18.1649年1月,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上述材料表明,英国议会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人民主权思想 B.革命权利学说 C.社会契约理念 D.君主立宪观点
19.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艾·戈尔指出:我们需要对碳标价——对CO2征税,根据每一个国家的法律,逐步用这种方式把税收负担从雇佣转移到污染上。他的观点强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 )
A.技术的革新 B.经济的支持 C.政府的调控 D.公众的参与
20.二战后初期,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深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人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制度影响外交政策 B.两极格局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政治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科举制在封建社会维持了约1300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盗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材料二: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代科举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只要登科一般都授予官职,逐渐形成庞大的文官集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在宋朝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重文教事业”与宋朝的什么国策有关?这一国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916年,李大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资料
材料二 1918年李大钊部分革命活动
●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
●毛泽东来到红楼,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并且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团聚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北大师生,建立了第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
●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成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摘编自张珊珍《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
材料三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
——李大钊《狱中自述》
(1)据材料一、二,归纳李大钊救国思想的变化。并依据材料,指出导致李大钊思想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宣传新思想的方式。(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李大钊的革命活动所产生的影响。(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二:1950年,毛泽东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出兵?其目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美援朝对中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24.【英国的殖民扩张】(6分)
材料 以下是有关英国殖民扩张的表格
时间 事件
1600年 英国女王特许类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
1607-1733年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52-1674年 英国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756-1763年 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57-1765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国库中夺走价值526万英镑的财富。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2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七年战争中,法国战败、英国取胜的原因。(4分)
25.观察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6分)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此题作答要从诗的标题《神农赞》入手。赞,是一种文体,以颂扬人物为主旨。此诗赞颂炎帝神农氏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出的历史功绩。由此可见,这首诗称赞的对象是神农。神农,即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尝遍百草,发明医药,首辟市场,互通有无,是中国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率兵前往保护周王是为了遵守分封制的义务。故材料反映了周王将宗亲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的史实,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每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由题干中“‘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综上可知,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以及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但这一规定在题干中并未提到,排除AC项;商鞅变法规定,只有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才能免除徭役,而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免除徭役,因此,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可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间的交流,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步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没有反映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疆城,排除C项;当时拉美地区还没有被发现,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是关于农学方面的,排除AB项;《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天朝田亩制度》A.《海国图志》是魏源编写的,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A项错误。B.《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的平均主义,洪秀全等人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向农民描绘了理想图,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故B项正确。C.《资政新篇》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制度,故C项错误。D.《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
10.答案:A
11.答案:B
解析:题干中给出了毛泽东和国民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困境中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指的是毛泽东率军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这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根据地,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形成“燎原之势”。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实事求是,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故选B。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据“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对应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材料“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体现了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的野心。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正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排除AB项;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仅仅是农村改革,排除BCD三项。
16.答案:D
解析:“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反映了古希腊公民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政治领域的特点,排除A项;题干不仅涉及建造建筑,还有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希腊的经济发展情况,反映不出古希腊发展小农经济,排除C项。
17.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治铁等作坊,奶酪、衣服等也自己制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庄园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正确;题干信息未显示土地公有、自由农民、司法权的信息,故ABC错误。
18.答案:A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每一个国家的法律,逐步用这种方式把税收负担从雇佣转移到污染上”可知,艾·戈尔强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运用法律等国家手段进行调控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技术的革新、经济的支持、公众的参与,排除ABD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新独立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的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拉美国家纷纷加人不结盟运动反映出政治多极化趋势,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拉美国家和不结盟运动国家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属于政治领域,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
21.答案:(1)进士科的创立
(2)主要表现:扩大录取范围,增加取士名额,只要登科都授予官职
国策:重文轻武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2.答案:(1)变化: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事件:俄国十月革命。
(2)方式:撰写文章、成立研究团体、创办进步刊物。
(3)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准备;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了后来者;引领后人投身革命,为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23.答案:(1)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③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④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等。
24.答案:(1)成立贸易公司垄断贸易;建立殖民地;发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掠夺财富等。
(2)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采集地,所以积极支持政府的炮舰政策。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社会矛盾激化;国王路易十五追求享乐,不顾国家政务。
25.答案:【示例】题目:大国对世界外交的影响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干涉别国内政。中国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维护了世界和平,而美国为称霸世界插手他国事务,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