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06: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
B. 不久前的一天,张秉贵去东风市场一家饭馆吃夜宵,这里已经座无虚席。
C. 您那沁人心脾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D. 夜里,张秉贵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在德昌厚当伙计时遇到的一件事,又浮现在眼前。
2. 根据顿号用法,判断下列顿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依然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B. 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方。
C. 王维的“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泉声咽危石”(《过香积寺》)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
D. 含有铁质的食物有猪肝、大豆、菠菜、油菜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劳动教育是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劳动教育不只是 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的养成,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家庭 的影响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家庭都应当 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 ,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劳动教育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B. 不仅劳动教育要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C. 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D. 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授 潜移默化 竖立 言传身教 B. 训练 耳濡目染 竖立 薪火相传
C. 训练 潜移默化 树立 言传身教 D. 传授 耳濡目染 树立 薪火相传
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劳动将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B. 让劳动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C. 期待劳动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D. 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让劳动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让劳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 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B. 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C. 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 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8.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
A. 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 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 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D. 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9.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10. 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大楼”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注有走进它了。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12. 文章的标题是“‘大楼’的记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13. 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14. 文章中说“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请结合对教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学习和理解,说说“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为了写好报告文学,周明陪同冰心老人三访张秉贵。在采访中,张秉贵向冰心谈起了他在旧社会经历过的__________往事和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为人民服务的感受。冰心曾问张秉贵:“您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硬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张秉贵说:“干食品行业几十年,只要用心就能够练成。”
1978年7月10日,冰心冒着酷暑,去百货大楼对张秉贵进行第二次采访。来到糖果组柜台,只见柜台前__________,都在围着张秉贵。冰心对周明说:“咱们别打扰他,从旁边看。”只见张秉贵__________地忙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无论顾客要几斤、几两糖果,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同时接待下一个顾客……( )。从糖果组出来,冰心又对百货大楼的负责人和张秉贵的几位同事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她了解到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指着货架上的糖果对张秉贵说:“我要买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见那位客人不再说话,张秉贵就问道:“您还要点什么吗?”顾客说:“不要了。这些糖果多少钱?”张秉贵马上说:“两块零七分。”这位顾客__________手心,只见上面写着“2.07”。他激动地说:“咱们是同行,看到报纸上宣传您的‘一口清’本领,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下我可是真服了!”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心酸人山人海井井有条展开
B.辛酸人山人海有条不紊展开
C.心酸人头攒动有条不紊打开
D.辛酸人头攒动井井有条打开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B.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
C.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D.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动作,只要一分钟
B.一分钟就可以做完这些动作
C.一分钟,他就将这些动作做完
D.这一系列动作,只需短短的一分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解答】
A和蔼可亲: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使用正确。
B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使用正确。
C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这里用来形容事迹,不恰当,此处应改为“感人肺腑”。使用错误。
D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使用正确。
故选C。
2.【答案】B
【解析】B项,“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中顿号使用错误。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数之间不用顿号。
3~5.【答案】D、C、C
【解析】1.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后面,应将“不仅劳动教育”改为“劳动教育不仅”。B项,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面;“不仅也”表递进关系,“不仅”后面的分句与“也”后面的分句要交换位置才能构成递进关系,还要把“学生”与“他们”交换位置, 把“学生”放在前一分句。C项, “不仅”后面的分句与“也”后面的分句交换位置才能构成递进关系,还要把“学生”与“他们”交换位置, 把“学生”放在前一分句。故选D。
2.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 “传授”指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 “训练”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结合语境,“训练”可与“动手能力”搭配。再看第三空:“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语境说的是“家风”的形成,应选“树立”,据此排除B项。故选C。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文中括号后的分号和“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的内容, 可知选C。
6~10.【答案】D、A、C、【参考答案】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到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参考答案】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两则材料都……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的内容主要写张秉贵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与在新社会进行劳动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新社会的优越性。可见并未特意突出其“一团火”的精神。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非常好奇”错,曲解了文意,材料二写冰心对张秉贵的会上发言非常感动,在采访时希望张秉贵把“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自己“有点感性认识”。可见“非常好奇”的表述是错误的。
C. “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1955年这是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这是通过他人来写传主,体现出大家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可和赞赏,并主动去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这是间接体现张秉贵的精神,并非直接。
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第一段中介绍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后来农民买桃酥的事件让他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第二段中提到“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刻苦钻研,获得丰富的商品知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最后第三段写到“他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顾客……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体现出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
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
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
11~14.【答案】C、①“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②“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③“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①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②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③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①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②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③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涉及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要做好这道题,前提条件是仔细揣悟文本,提取相关信息与选项对照,力求找出错误点来。这类题一般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都隐含在细枝末节,容易被忽视处,平时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病症,形成敏感点会有助于提升找出选项问题的速度。比如手法错误,情感不准,结构混乱等等。
【解答】
C项,“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错误,作者意在说明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C错误。
故选C。
2.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大楼’的记忆”特指的是人们对“大楼”各个方面的记忆,即人们赋予“大楼”怎样的文化内涵,根据文本内容层次分析可以得出文章从个人、企业、行业进行论述。原文中“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展现从个人层面对“大楼”的记忆,可以得出“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原文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和“‘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严冬”可以得出从企业角度概括对大楼的记忆,可以得出“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从文中最后一段可以概括从行业角度体现人们对大楼的记忆,原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以得出“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可提出解决方案是“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由原文“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由原文“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4.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要求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关联。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教材文本通过事例展现了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从货柜抓出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 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用小纸袋装好,放到小孩手里”体现“热情周到、体贴入微”;面对气呼呼的女顾客体现“耐心诚恳”。因此答案为“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15~17.【答案】B、A、D
【解析】
1. 【分析】
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
①心酸:心里悲痛。辛酸:辣和酸,形容痛苦悲伤。此处修饰“往事”,应选用“辛酸”。
②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此处语境是人很多,都围着张秉贵,没有“移动”的意思,应选用“人山人海”。
③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根据横线后面的“忙着”,应选用“有条不紊”。
④展开:张开;铺开。打开:揭开;拉开;解开。根据横线后面的“手心”,应选用“展开”。故选B。
2.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解答】
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只有”改为“只要”;②“抓住”与“重量”搭配不当,应把“抓住”改为“抓准”;③“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不合逻辑,应先“收钱”,再“找零”。综合分析,A项修改最恰当。故选A。
3.
【分析】
本题考查语意表达连贯这个考点。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才能推断括号处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
【解答】
由前文可知,张秉贵完成的是一系列动作,而不是“一个动作”,排除A项;前文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时间,B、C两项与前文衔接不紧密。故选D。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