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力的合成》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5-22 21:5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力的合成》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力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六、板书设计七、作业布置三、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 材 分 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力学中的三个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法后的一节。掌握力的合成,会把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用一个力进行等效代替,对于处理后续课程中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物理核心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矢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知识在高中物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教 材 分 析(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的习惯是仅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力的合成法则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对矢量学习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借助对图片、生活实例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并正确理解;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 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并能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归纳初步体会“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方法。尝试应用探究实验的方法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
向所遵循的规律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教师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使学生发现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求和。从而突出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五.教学过程设计


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单应用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板书设计与作业(1)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让两个女生把一桶水抬到讲桌上,然后再让一个男同学自己把水提到讲桌上。
师: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女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个男同学的作用效果相同。你在现实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生:一个物体用一根绳拴住悬挂在天花板跟两根拴住挂在天花板上的作用效果相同。一辆出事故不能行驶的汽车几个人把它推走和一个大力士把它推走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展示图片)1.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1.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1)展示图片 —感知概念
等效替代 效果相同
F与F1、F2是什么关系?(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合力: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 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
叫做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3)辨析讨论—深化概念 师:在实际生活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合力代替那几个分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那么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和分力都是物体受到的力吗?
生:是的或不是的。
教师总结: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分析物体受力时就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又考虑合力的作用。1.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
设计意图:分力合力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先安排图片,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通过辨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注意利用生活实例,从实例中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思想,让学生自己来概括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定义,对学生表述上的任何不当之处,进行诱导启发,使之简练、准确。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即由实例到定义,由具体到抽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1)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F1F2F1F=F1 + F2F=F1 - F2一个力作用二力同向二力反向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2)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
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怎样求合力?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教师演示实验
带着问题看下面的小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实验使学生对合力并非都是分力的代数和有感性认识。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教师演示实验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特殊角度的演示实验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做铺垫,学生猜想合力与分力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探究之前,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验目的是什么;
②怎样保证合力和分力等效;
③力的大小怎样知道;
④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接着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解惑。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就能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要记录的信息。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个小组同学都以分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看看合力是否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重合。
有些同学的合力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差比较远,老师要强调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因为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所以合力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差比较远的同学,不要着急,课下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2)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得出结论
结论:
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可分别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解:
方法一:(作图法)
取6mm长的线段表示15N的力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合力大小F=15 N × (30/6)=75N
合力方向:与F1的夹角为53°
   或与水平方向成53°
方法二: (计算法)
还可作出力的示意图,进行计算求解(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单应用设计意图 教科书中的例题简单,要求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求合力,学生会但在用作图法求合力时常常不规范,利用本例题要强调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分力、合力要共点,虚线、实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3.对角线要找准。
从而达到使学生做题规范得目的。
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对于同一物体产生相同的效果已知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两个共点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 解遵循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六、板书设计3.4 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时,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的合力。
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可分别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求合力不仅要求出合力的大小,还要确定其方向。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板书能集中体现教材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理清条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作业布置——自主探究 1、如下图所示,一个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和F2静摩擦力作用,而且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多少?
2.课后作业64页 2、3题。
3.研究63页的思考与讨论。F1F2设计意图 通过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第3题是探究性问题,一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二来为力的合成第二课时埋下伏笔。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