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力的合成》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5-23 06: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新课标人教版 (必修1) 第三章 第四节 力的合成
说课环节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等效二、学情分析刚接触矢量,
感性的认识,
代数运算。 新的的事物
浓厚的兴趣
勇于探究,
渴望实验。以“学生为本”
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等效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并会初步应用于力的合成
2.过程与方法: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在科学探究中既要大胆猜想,也要严谨求证。

4.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遵循的
规律
5.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法与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情景激励法——实验探究法——合作讨
论法——总结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
渗透“STS”教育四、教学过程设计 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
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单应用
总结反思,布置作业,加深认识、巩固规律四、教学过程---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 (1)展示图片 —感知概念等效四、教学过程---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四、教学过程---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3)辨析讨论—深化概念
在实际生活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合力代替那几个分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那么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和分力都是物体受到的力吗?
总结: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而不是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或又多受了几个分力。
四、教学过程---合力、分力定义的建构展示图片
讨论交流
辨析讨论合力
分力
概念思考总结设计意图: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次提升。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问题一: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
问题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
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如果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
怎样求合力?
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带着问题做下面的小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实验使学生对合力并非都是分力的代数和有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
2) 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3) 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怎样把力准确直观地表示出来?

实验探究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几个自学指导语,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要记录的信息。拉近了“学会”与“会学”的距离。完成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二次提升。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阐述确定方案实验探究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结论: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可分别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怎样合成——为什么要等效——怎么等效——动手实验——实验作图——获得正确结论(规律)。体现了“直观感知,实验确认”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概括力的合成的思维过程,极大提高了本节课的物理思维水平。
四、教学过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设计意图:四、教学过程--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单应用【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方法一:(作图法)
取6mm长的线段表示15N的力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合力大小F=15 N × (30/6)=75N
合力方向:与F1的夹角为53°
   或与水平方向成53°
方法二: (计算法)
还可作出力的示意图,进行计算求解
四、教学过程--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先解答,解完后进行交流,对比分析,找出较简捷的解法,提高解题能力。完成思维能力的第三次提升。
四、教学过程--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使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
四、教学过程---当堂训练、布置作业1、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多少?
2.作业:教材64页"问题与练习"2、3题。
3.课后探究:研讨教材63页的"思考与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第3题是探究性问题,一来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来为力的合成第二课时埋下伏笔。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设计反思“等效替代”大胆猜想
合作交流
实验探究
总结归纳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布鲁克菲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