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上述材料表明( )
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 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
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 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
2.《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3.下图为世界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 )
A.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 B.地中海东部“海上民族”迁移图
C.大月氏人迁移路线图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时路线图
4.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徒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5.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C.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6.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扩张 D.蒙元的南征
7.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8.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包括荷兰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以及印度梵语,竟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父亲一词,英语中是father,德语中是vate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pater,而梵语中则是piter。这反映出( )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帝国的扩张和崛起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古代文明的多元化
9.波斯帝国大流士时期兴建的苏萨王官官墙上的阿胡拉·玛兹达神像,被画成人形,并居于有翼的圆盘中间,此构图被认为取自亚述,而亚述艺术又是在继承赫梯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说明,波斯帝国( )
A.宣扬人文精神 B.融合古代亚欧文明
C.强化君权神授 D.传承区域传统文化
10.下列对民族迁徙的史实和影响判断正确的是
民族迁徙史实 影响
① 两汉时期,大月氏人迁居到西亚地区 致使匈奴民族西迁
② 罗马帝国后期,日耳曼人迁居到西欧地区 加速西罗马帝国消亡
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④ 3—6世纪,中国北方中原人民南迁 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有学者指出:“古印欧人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寻找食物成为了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一旦发现有更适合生存的地方,他们就会拖家带口朝那里迁移。这体现出印欧人迁徙主要出于
A.生存经济上的考量 B.寻找气候温和地区
C.武力征服周边民族 D.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12.公元前4000年开始的地球小冰河期,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变得天寒地冻,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古印欧人为了生存,开始大迁徙。在这次跨越3500年的大迁徙中,古印欧人征服并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新的应该是也因此诞生了。据此推知,印欧人的迁徙
A.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
B.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C.引发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高潮
D.促使东欧地区族群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3.4~6世纪,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如匈奴首领刘渊,习读《易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渐接受并使用汉语、汉文,以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这些现象的出现
A.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B.反映了游牧民族丰富了农耕文明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D.表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完成
14.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①迁徙的范围西起欧洲东到西亚地区
②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交流
③赫梯人是印欧人与迁入地居民融合形成
④迁徙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贸易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据人口学家安赫尔·罗森布拉特《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混血现象》一书所引用的统计资料可知:“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这一现象造成美洲
A.族群结构变化 B.人口急剧膨胀
C.黑奴数量增加 D.男女比例失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数百年时间里进行过多次移民活动,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进而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六国的一国独大优势。
——摘编自张昭、刘娜《秦朝政治性移民的再分类、比较优势及其后世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生于公元前后的、于3—6世纪形成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加之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对罗马帝国旧秩序的破坏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其结果是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在中国的表现,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帝国的时代背景,并分析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19.【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簪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明代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人口分布的主要部门是农业,输出人口的地方是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是逐步由农业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晚明农村人口流动,不仅有力推动农、工、商生产发展,而且对于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运作、社会秩序、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等,也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明代社会流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明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同周边不甚开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使得罗马帝国边境地带的罗马人住区和蛮族住区差别不大,表明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帝国建立了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排除B项;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的说法绝对,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东西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开放的全球视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印欧人从发源地向欧洲、地中海、中东亚迁移,A项正确;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与图示不符,排除B项;在匈奴人策划的几次打击之下,大月氏不断向西迁徙,最终迁徙至中亚河中地区,与图示不符,排除C项;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时路线,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依据材料“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的途径,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主要和传统商路的改变有关,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印欧人的迁徙、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与环境因素有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可知贵霜帝国的建立在中亚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有利于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贵霜帝国建立的过程,并未提及人口迁徙,排除B项;贵霜帝国的建立,使得丝绸之路中段在一强大帝国的管理下畅通,排除C项;难民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古印欧人”,经过不断迁徙和战争,与当地的人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各个民族,这体现了文明的冲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帝国的扩张和崛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排除C项;古代文明的多元化是指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此构图被认为取自亚述,而亚述艺术又是在继承赫梯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看出区域文明中,存在继承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传承,未涉及人文精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亚洲文明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君权神授,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月氏人迁居到西亚地区是因为匈奴民族的威胁,和匈奴民族的西迁无关,①说法错误;日耳曼人迁居到西欧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魏晋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3—6世纪,中国北方中原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③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可知,材料说明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是为了获取食物生存,属于迁徙的经济因素,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欧人迁徙出于武力征服、追求气候温和、掌握生产技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印欧人在3500年的大迁徙中,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根据材料“一个又一个新的应该是也因此诞生了”可知A项表述错误,排除;古代印欧人的大迁徙并没有引发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高潮,排除C项;古代印欧人的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都产生重要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学习汉族礼仪文化,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地区向少数民族学习,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判断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是否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由材料可知迁徙的范围西起欧洲东到南亚,排除①;人口迁徙的过程也促进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交流,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赫梯人是印欧人与迁入地居民融合形成,③正确;迁徙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贸易繁荣,表述太绝对,排除④。综上,正确的是②③,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会促进人种的混合,会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A项正确;材料现象会造成族群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人口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没有涉及“黑奴”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具体的男女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男女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强制性移民;移民为政治服务;移民范围广泛,规模大。
影响:拓展了秦国的疆域;增强了秦国的国家实力;为后世移民提供了范例;缺乏对民众主观意愿和自身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不利于民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建构。(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明末清初,四川长期遭遇天灾人祸,人口锐减:清政府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众移民四川地区。
影响:推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
【详解】(1)特点:据材料“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强制性移民;移民为政治服务;据材料“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可知,秦朝移民范围广泛,规模大。
影响:据材料“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可知,秦朝的移民拓展了秦国的疆域;增强了秦国的国家实力;为后世移民提供了范例;据材料“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并结合所学可知,缺乏对民众主观意愿和自身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不利于民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建构。(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据材料“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可知,明末清初,四川长期遭遇天灾人祸,人口锐减;据材料“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可知,清政府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众移民四川地区。
影响:据材料“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推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
17.(1)表现:五胡内迁;“北人”南迁;“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得出五胡内迁;根据材料一“‘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得出“北人”南迁;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根据材料一“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得出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得出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二“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得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18.(1)表现: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
影响:灭亡中原王朝,如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如鲜卑族建立北魏等;少数民族融入农耕文明,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时代背景:日耳曼人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日益衰弱;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冲击。
影响:严重破坏了古典文化;在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互相结合,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的欧洲新文化。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3—6世纪形成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在中国的表现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民族大迁徙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内迁民族灭亡中原王朝,如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如鲜卑族建立北魏等,少数民族融入农耕文明,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中“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根据“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可知,罗马帝国日益衰弱;根据“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可知,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冲击。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可知,严重破坏了古典文化;根据“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在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互相结合,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的欧洲新文化。
19.(1)因素:科举制度的推动;奢靡之风的盛行;土地兼并加剧,朝廷赋役繁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域经济与人口发展不平衡;政府人身控制松弛。
(2)影响: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对地方基层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解析】(1)
因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科举的影响、社会风气、土地兼并 、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概括。
(2)
影响: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是逐步由农业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得出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根据“晚明农村人口流动,不仅有力推动农、工、商生产发展,而且对于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运作、社会秩序、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等”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根据“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可得出对地方基层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