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21: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下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传播平均每年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2.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3.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中国的驿站制度为波斯、埃及和俄罗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东来,把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 医药传入中国,进而转传西亚。这说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
A.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
4.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 )
A.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 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C.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 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
5.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6.如图为悬泉置遗址,位于今敦煌市,为汉唐时期西域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接待、中转驿站。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推知,悬泉置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理由是( )
A.可佐证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 B.印证了汉代和匈奴的和战关系
C.见证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D.实证了汉至唐代均有效管理西域
7.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 )
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
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8.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9.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10.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推动了中欧间直接往来
C.有效的管辖了西域 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11.亚历山大东征之前,东西方文明因交通不便而交流较少。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甚至是印度,都建立了直接、长久的联系,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
A.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 B.拓展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
C.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 D.使丝绸之路逐渐恢复畅通
12.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蒙古人和穆斯林都喜爱白色、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元青花瓷的发展( )
①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
②反映了元代雇佣劳动兴起和工场规模扩大
③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
④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沿海的汉墓群中,出土了1000多件物品,一些物品来自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婆罗洲及波斯等地,其中的琥珀、玛瑙的产生地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由此可知,当时( )
A.丝绸之路重心转移 B.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
C.朝贡贸易体系完备 D.海上对外交往通道开辟
14.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据此可知( )
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
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
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
15.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 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
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 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
二、材料分析题
16.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18.“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邮政发行过许多“丝路”题材邮票,1985年,原邮电部发行《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图),一套4枚,此套邮票采用中国画技法,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贸易。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张骞》特种邮票,一套2枚(图),第一枚《凿空西域》,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第二枚《开辟丝路》,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一套1枚。邮票以论坛标识为主体,水纹、祥云分别代表“海、陆丝绸之路”,体现水利万物、包容、圆融的思想。邮票画面下方域市剪影结合了古代文明遗址与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高露、陆雪梅《邮票中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
——摘编自翟东升《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邮票中“一带一路”彰显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新特点。
(3)综上材料,简析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亚欧大陆文明传播速度高于美洲、非洲,材料显示欧亚的大陆轴线为东西走向,因此相似的纬度、气候更容易推动文明的交流,而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轴走向为南北,这样气候地理环境温差较大,对于文明传播不利。A项正确;文明没有高低之分,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才建立全球联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前农作物并没有在各大洲间传播,排除。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逐渐盛行,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未体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依据材料“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 医药传入中国”,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推动了东西方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丝路对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与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属于夸大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唐宋以后......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这一变化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D项正确;材料表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减少,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表明唐宋之后中国与东亚交流频繁,但不能体现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排除B项;在唐以前,中国就与日本等国家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位于今敦煌市,为汉唐时期西域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接待、中转驿站。”可得出悬泉置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见证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盛况,C项正确;张骞“凿空”是在汉代,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印证与匈奴的关系,排除B项;汉至唐代有效管理西域只体现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世界意义,因此不是入选的理由,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驻守西北地区的军队内调,周边政权趁机扩张,唐朝对河西走廊、阿尔泰山一带、中亚等地的控制丧失或减弱,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A项正确;安史之乱前,河西走廊等地属于唐朝的领土,与这些地区的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通过丝绸之路开展的贸易也以民间贸易为主,因此安史之乱“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的畅通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中外经济联系并未断绝,排除C项;华北地区的战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而非由于西北边境军队内调,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主要的商路......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可知,中世纪之前,形成了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路商贸网络,而中世纪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被阻,普遍萎缩,D项正确;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是在新航路之后,排除A项;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见证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万里茶道”不能见证“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贸易的兴起,排除C项;中俄“万里茶道”不属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置45个驿置,提供车马和维护秩序等,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D项正确;消除了匈奴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汉时期中欧间并没有直接往来,排除B项;驿置只负责交通服务,不是有效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B项正确;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结合材料“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①正确,“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③正确,“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④正确,B项正确;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末清初,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汉墓群中出现东南亚和欧洲的物品可知,当时我国的海上对外交往通道已经开辟,D项正确;汉代还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中外贸易的形式,体现不出朝贡贸易体系完备,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帕提亚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从事居间贸易......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可知,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希腊等国家,在军事、经济贸易及文化上有相关联系,同时东汉班超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说明帕提亚是东西方之间的帝国,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华人移居南洋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促进了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而不是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而是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背景: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影响:进一步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以后的中外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2)表现: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政府的积极鼓励。
(3)不同:明清政府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往来(宣扬国威);闭关自守(或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
西方国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极主动对外。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可知,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影响:根据材料“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可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知,为以后的中外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2)表现:根据材料“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可知,贸易港口增多;根据材料“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可知,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可知,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原因:根据材料“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可知,政府的积极鼓励;根据材料“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可知,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
(3)不同:根据材料“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可知,闭关自守(或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根据材料“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可知,西方国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极主动对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政府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往来(宣扬国威)。
17.(1)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欧亚非科学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答出两点即可)侵略行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不同之处: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较高,而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罗马帝国对外武力交往较多,汉朝更倾向于和平交往。
(3)认识: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文化交流中,互相借鉴学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以欧亚非科学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可知,促进了东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可知,侵略行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不同:根据材料“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可知,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缺乏动力;根据材料“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可知,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较高,而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根据材料“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可知,罗马帝国对外武力交往较多,汉朝更倾向于和平交往。
(3)认识: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文化交流中,互相借鉴学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18.(1)价值:“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2)现实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详解】(1)价值:根据题干材料中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体现出“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除了政治交流和经济交流外,还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根据“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可知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根据“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可知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2)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可知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19.(1)原因:欧洲传教士借科学传教;中国士大夫学习西学以发展中国文化;统治者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2)特点:西学传播面向的群体范围逐渐扩大;西学传播的逐步深入;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化探索(或者救亡图存)相结合。
(3)影响: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可知,欧洲传教士借科学传教;根据材料“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可知,中国士大夫学习西学以发展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可知,统治者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2)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面向的群体范围逐渐扩大;根据材料“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的逐步深入;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化探索(或者救亡图存)相结合。
(3)影响:根据材料“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及所学知识,可从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