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06:22:07

文档简介

枣庄重点中学高一年级 4月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
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
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
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
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
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
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享的
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
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
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
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
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
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
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
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
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
重要性。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
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
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
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
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
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摘编自《光明日报》,徐倩阳《蒙曼:家风正 国运兴》)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
强”,再次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庭教育这件“家事”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家
1
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
论述,必须正视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如部分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孩子看成“私人
财产”,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健康发展;家校社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
误区;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力度不足,“教”上不同频,“育”上难共振;等等。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
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家长要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
扣子”;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
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事关为党
育人和为国育才,事关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正家而天下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同
心圆”。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学校的同路
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
的“大育人”格局。
(摘编自荆楚网,叶青《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好的家教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
B.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庭是基础,家风是家庭的精气神,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C.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
D.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此类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关系,相较而言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更详细。
B.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C.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家庭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很重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D.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责,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欺骗他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听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决定把家迁到学校附近。
C.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忠君爱国。
D.司马光写了一篇《训俭示康》,告诉他的儿子要做一个节俭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家庭教育”,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请结
合两则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几条建议。(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
文本一:
茶馆(节选)
老舍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
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清闲,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
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
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3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
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
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
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有删改)
文本二:
谈幽默(节选)
老舍
幽默在字典上有十来个不同的定义。据我看,它首要的是一种心态。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
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
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
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反语、讽刺、机智、滑稽剧、奇趣这几个字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
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幽默有时候也有弦外之音,但不必老这个样子。讽刺是文艺的一格,诗,戏剧,
小说,都可以整篇地被呼为讽刺;幽默在态度上没有讽刺这样厉害,在文体上也不这样严整。机智是将世事人心
放在 X 光线下照透,幽默则不带这种超越的态度。而似乎把人都看成兄弟,大家都有短处。闹戏是幽默的一种,
但不甚高明。
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
4
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
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怅怀。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
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
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如入异国观光,事事有趣。
他指出世人的愚笨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小古怪地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德子态度转变,王利发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身份,说“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
在中国的猖獗。
B.对信洋教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精明干练的常四爷大打出手,以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这勾勒出二德子欺
软怕硬的洋奴嘴脸。
C.文本一的语言呈现含蓄隽永的特点,耐人寻味,同时贴近人物身份,展示鲜明个性,使得出场的人物活灵活
现、生动形象。
D.文本一围绕王利发的经历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故事上演,形成了《茶馆》特有的卷
轴式平面结构。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他
的作品有独特的幽默风格。
B.《茶馆》选取裕泰茶馆这个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场所以它的兴衰作为全文的线索,茶馆里各色人物依次登场,
演绎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C.老舍先生塑造人物常使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展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进而反映社会变迁,表现出
深沉的历史意识。
D.文本二表达老舍对幽默本质的思考,强调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文章采用比喻、类比等手法说明与幽默相
关的几个概念的异同。
8.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舞台说明的不同作用。
9.文本一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不同手法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
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
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令诸君知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
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5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
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
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
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
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
B.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
C.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
D.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长,文中指官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理民事。
B.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C.长者,古时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前者。
D.邑,文中指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作战勇猛。在垓下时,他缺兵少粮,并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但他还是能凭剩下的八百多人,杀出包围圈。
B.项羽不辨是非。当他逃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而去询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而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机会,最终因此
丧命。
C.项羽不知反省。当他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自知难以逃脱时,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想用“三胜”敌人
来证明。
D.项羽信奉天命。当乌江亭长建议他东渡乌江时,项羽选择了放弃,并说这是上天亡他,还渡乌江有什么用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4.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结合甲乙语段,你认为项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6

【双调】大德歌·冬景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号。此曲是关汉卿晚年漂泊在外时所作。②艖:木筏,小船。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以梨花喻雪,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异曲同工。
B.前四句写冬雪,“舞”字描写北风紧吹下雪花狂舞的情状,大而密的雪让村落依稀难辨,让画家无法描形写画。
C.“看”字引出下文傍晚冬景,三句分别选取岸上、岸边、水中的典型景物,视角由高及低,层次清晰,色彩鲜
明。
D.全曲描绘了一幅傍晚郊野雪景图,用字讲究,境界开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而不冽、淡而有味之感。
16.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写出了怎样的画面和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
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三月
和好友一起在沂水沐浴,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侍坐》中,子路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即使遭遇夹在大国之间,同
时面临“ , ”的困境也无所畏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
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_____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_____小说的大结构。以_____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
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
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
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____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
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
究依然长盛不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莫衷一是 精心谋划 扑朔迷离 高深莫测
B. 见仁见智 惨淡经营 扑朔迷离 深不可测
C. 见仁见智 精心谋划 眼花缭乱 深不可测
D. 莫衷一是 惨淡经营 眼花缭乱 高深莫测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7
A. 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
界的理解。
B. 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
解得以体现。
C. 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
解得以体现。
D. 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
界的理解。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吃辣真的太爽了,对于喜欢吃辣的人来说,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烫、麻辣火锅……简直就是“痛,并快
乐着”。
实际上食物中含有的辛辣成分,是一部分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段。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
① ,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
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吃辣会让人感觉很痛快。
辛辣的食物不仅能让菜肴味道加倍,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首先, ② 。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
素 C 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 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其次,降低心血管病死
亡风险。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
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再次,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辛辣食物与高血
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还有,可能有助于减肥。
辣椒素干预可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辣椒素受体,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所以吃的辣比较清淡能提高代谢,对减
肥可能有用,但是很多人吃的辣比较油腻,反而可能发胖。
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 ③ 。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
危害健康。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辣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其意思是说,
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一览众
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8枣庄重点中学高一年级 4月阶段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偏概全,材
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
C.“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分析不当,原文没有进行这样的比较,也不符合
事实。D.“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此类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错误。因果颠倒,“家长缺乏对
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原因,不是结果。故选 A。
2.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
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不合文意,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是“德育优先,底线思维……中国所有的家训、
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表达的意思是对孩子的教育强调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而不是只希
望孩子能坚守底线而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故选 B。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侧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
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B.强调孟子的母亲重视外部的环境因素,不能作为论据直
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 B。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②材料
二侧重阐述家庭教育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以及如何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
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内容侧重点的能力。
首先梳理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内容的侧重点,最后整合并分点作答。
由“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之中,
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可概括出:材料一侧
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
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
‘加强’……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站在国事的高度
办好‘家事’,家长……”“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
需要家庭……”可概括出:材料二侧重阐述家庭教育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以及
如何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5.①父亲要多回家看看,多与李明沟通,多陪伴李明,加强对李明的教育。②夫妻之间分工协作,在教育
孩子上加强配合,言传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风。③重视对李明的底线教育和道德教育。④帮助李明树立家
国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⑤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促进家校共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应用分析的能力。
首先通读两则材料,理解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李明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给李明
的父母提出建议;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由“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
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可知李明缺少父亲的陪伴和关爱,可概括出:
父亲要多回家看看,多与李明沟通,多陪伴李明,加强对李明的教育。
由“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可知:在对李明的教育上,父亲缺失,母亲则管教不了;结合
材料“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
1
和配合不够”“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
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可概括出:夫妻之间分工协作,在教
育孩子上加强配合,言传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风。
由“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
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
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
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
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可概括出:重视对李明的底线教育和道德教育。
由“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
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
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可概括出:帮助李明树
立家国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由“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
的‘同心圆’。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
学校的同路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
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
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可概括出: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促进家校共育。
6.A
7.D
8.①表现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如“不肯示弱”提示了常四爷内心的怒气,展示了他耿直不屈的性格
特征。②渲染舞台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如“二德子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
常四爷的脖领”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氛围,二人矛盾进入白热化,为马五爷出场铺垫。
9.①讽刺手法。“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明里讽刺二德子欺软怕硬,暗中嘲讽腐败政府。
②反语。“二德子,你威风啊!”“威风”一词看似夸赞实则施威,达到幽默效果。
③夸张手法。“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为了讨好秦二爷,王利发言语夸张,让人忍俊不禁。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精明干练”错误,常四爷的形象特征
应为耿直、有正义感,如当面训斥二德子“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
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如痛恨洋人“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C.“含蓄隽永”错误,文
本一的语言符合“贵浅显”的特点,多用简短口语,通俗易懂。D.“围绕王利发的经历展开激烈的矛盾冲
突”错误,文本一中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的故事是相对独立的。故选 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文本拓展能力。D.“类比”错误,文本二没有运用类比手
法,而是将幽默与另外几个概念进行比较,应为比较。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舞台说明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回顾舞台说明的常见作用,如增
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展示社会背景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舞
台说明,进行分析。如一开始“二德子,一位打手”,这是交代了二德子的打手身份,“凑过去”“要动手”
是二德子蛮横对待常四爷的表现,“过去请安”是二德子对待马五爷的表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二
德子欺软怕硬的洋奴嘴脸;如“不可示弱”是常四爷面对二德子的欺压时的表现,展现常四爷内心的怒气,
展示常四爷面对欺压的耿直不屈的性格特征。如“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是说二德子听到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这句话,因为听到这句话所以有了下面
2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等一系列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如“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
抓常四爷的脖领”提示了二德子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当时气氛的紧张,常四爷和二德子之间的矛盾进
入白热化状态,可谓一触即发,为下文马五爷的出场做了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作者使用哪些手法取得语言上
的幽默效果。如王利发在面对秦仲义的时候极尽恭维讨好之能事,“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使用夸
张的修辞,夸张地恭维了秦仲义,夸大秦仲义的钱财,在圆熟风趣、油嘴滑舌之中取得幽默效果。
如二德子欺负常四爷的时候,常四爷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
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语含讽刺,讽刺二德子在面对洋人时候的软弱无能,而在面对国人的时
候却是横行霸道,这是使用讽刺手法达到幽默效果。如马五爷说“二德子,你威风啊”,“威风”本是褒义
词,此处属于褒词贬用,这句话看似夸奖二德子,实则是向二德子施威,使用反语达到幽默效果。
10.D【解析】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1.C【解析】长者一般指年龄大、辈分高、德高望重之人。此处不是指年龄大,而是指德高望重之人。
12.B【解析】项羽不是因为被骗而死,他后来还有逃生的机会,只是他不愿意渡河。
13.(1)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父兄”“王”“面目”,各 1 分;整体句意 1 分。)
(2)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戮力”“河北”“河南”,各 1 分;状语后置句及省略句式 1 分。)
14.恃勇好战,缺乏远见,寡谋轻信,刚愎自用。(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15.B
【解析】“让画家无法描形写画”错误。“密洒堪图画”中“堪”是“值得”的意思。雪花稠密地飘洒下来,
是值得描形写画的。
16.在白茫茫的世界中,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勾画出一种静谧、清远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从景、境、情三个方面作答,每点2分。)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 风乎舞雩 咏而归 (3)(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8. B 19. D
20. ①运用整句(对偶),句式整齐,富有气势。2 分②长句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节奏感强。2 分③突出
《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1 分
【解析】
【18 题详解】
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本处是指对于《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一问题,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所以
选用“见仁见智”。
精心谋划:特别用心地筹谋计划。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
从事某种事业。本处指《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大结构,是作者的一种苦心经营,而不
是一种计划,所以选用“惨淡经营”。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面是说
《红楼梦》以错综复杂的序曲作为引线,所以选用“扑朔迷离”。
3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
不透。这里面的修饰对象为艺术世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让人们很难琢磨透它的艺术世
界,所以选用“深不可测”。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句话有三处语病。
第一,“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主语应为“创作”,
所以应将“了”改为“的”;
第二“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
第三处,“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这句话的主语为“广大中华儿女”,而从和前文衔接
的角度来看,应和前文的主语保持一致,应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
成游涡”“或成潜流”这三组句子句式比较整齐,运用了整句的形式,使句子富有气势。
本句话中“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忽而清浅见底”为长句,“奔腾澎湃”
“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为短句,长短句的结合,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节奏感。
本句话中将有的情节比作“飞流直下”,将有的情节比作“细水涓涓”,将有的情节比作“巨浪排空,
奔腾澎湃”,将有的情节比作“清浅见底,游鱼可数”,将有的情节比作“游涡”,将有的情节比作“潜流”,
从而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辣味”表示强调。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
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 B。
22.①而是一种痛觉 ②补充维生素 C ③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前文“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
后文说“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可推断填的句子应为“而是”引领,故填“而是一种痛觉”;第
②处,前文“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说的是辣椒的好处,而后文“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 C 之王’,
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 C 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主要是说维生素 C 含量高,据
此应填“补充维生素 C”;第③处,根据前文“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应填表示转折的句
子,后文有“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故应填“但并不意味着
吃辣越多越好”。
23.写作指导:材料中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和老子所说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
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
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
欲速则不达,会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
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
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
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应紧扣材料确定立意,在写作中完成题目所规定的任务。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