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成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安市成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1 22:00:32

文档简介

1-16:ABBCDDDCABBAABDC
17.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4分,回答两点即可)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4分,回答两点即可)
18.(1)不同:贸易政策不同,中国推行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即重商主义政策);贸易主体不同,中国海外贸易中官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欧洲海外贸易中民间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贸易发展趋势不同,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渐趋萎缩,欧洲海外贸易不断发展。(6分)
主要原因:政治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而欧洲民族国家诞生并日益发展。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断发展。思想上,明清时期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而欧洲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6分)
(2)变化:中西方贸易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2分)
历史影响: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趋向瓦解,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6分)
19.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20.⑴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6分,回答三点即可)
⑵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2分,回答一点即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部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4分,回答两点即可)成功中学2023年春高二年4月份考试试题
历史学科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2.据学者统计,西汉时期皇帝颁布的农业诏书数量较多,且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
A.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B.农本立国传统稳固 C.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3.“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4.清朝同治年间,江西《玉山县志》中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洵(实在)山家厚实也。”这说明当时甘薯的引入 (  )
A.促进了对外粮食贸易的发展 B.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C.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 D.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
5.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 086万吨增加到5 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
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  )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D.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6.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7.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
A.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B.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D.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8.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转
D.改革开放和土地流
9.右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
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C.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0.在古代的中西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东西方的交通渠道很不畅通 B.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根本改变
C.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D.手工业领先世界的水平低
11.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实出现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种观点
A.全面描述了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B.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C.认为西欧已取代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D.认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
12.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13.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39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说明(  )
A.苏联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 D.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14.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古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15.城市化水平与一国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  )
A.过渡时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B.“大跃进”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C.文化大革命阻碍城市化进程
D.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
16.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D.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二、综合题:
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等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不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12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学 科,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