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遗址包括宫城、内城、外城,以及数十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玉器、漆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下表是《左传》中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当时( )
公元前720年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公元前720年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争霸战争此起彼伏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魏国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主张“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秦国商鞅主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等等。据此可知,这些变法运动( )
A.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助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C.巩固了宗法与分封制 D.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民为本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教化万民
5.荀子说:“德行必须与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作用相称。从士以上就必须以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这表明荀子( )
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B.要求重构社会秩序
C.注重维护伦理纲常 D.主张实行礼法并施
6.1989年,在湖北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出土了一批秦代简牍,其内容多与秦人法律相关,以《禁苑》类律令最为详备,如:( )
简21 时来鸟,黔首其欲弋射奥(ruǎn,弱,与“强”相对)兽者,勿禁 简23 诸取禁中豺狼毋罪 简48 黔首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
其体现出《秦律》
A.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立法严密但不缺乏灵活性 D.法律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
7.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 )
A.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 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C.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 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8.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A.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9.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 B.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诸子思想 D.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
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1.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 )
A.削弱了士族政治势力 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 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
12.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即让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正常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在录取名额分配上,会对他们有所倾斜。所以应该说,外国人或者少数民族在唐朝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反映了唐朝( )
A.开放包容的政策 B.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与各民族交流融合
13.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词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
A.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 B.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
C.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D.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
14.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省、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称为“政事堂”;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有专门的记录员记录皇帝与宰臣的谈话,再有宰臣负责整理成《时政记》,作为档案备查收藏。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削弱了各省宰相权力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使决策结果更加科学 D.能够消除三省的分歧
15.唐玄宗时,因对外战争频繁和军事行动需要,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三十五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这一系列的举措( )
A.反映出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集权 B.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
C.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办事效率 D.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
16.下面是不同史籍对唐代某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记述 出处
“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岁善熟,则旁资数道” 权德舆《论江淮水灾上述》
杜牧称浙东一带“机杼耕稼,提封九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 杜牧《崔公行状》
(唐)僖宗诏称“湖南、江西管内诸郡,出米至多”。 《南郊赦文》
A.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领先北方 B.经济呈现南北平衡发展的局面
C.江南地区人们具有浓厚经商意识 D.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17.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18.唐代女子可以驰骋田猎、女着男装、竞学胡舞、袒胸露背、服饰华丽;宋代女性重修养,审美以纤细、瘦弱为美。追求保守的理性之美,整体风格呈现出拘谨与质朴的趋向。宋代的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礼制的逐渐湮灭 B.理学思想影响了社会生活
C.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局面 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民贫困
19.魏源曾说:“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则货又先于食。”学者称其为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定为工国”的理论先驱,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最初奠基者。据此可知,魏源( )
A.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B.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C.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D.与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趋同
20.历史学家萧一山在谈到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成功的象征是:思想解放,白话文流行,社会主义得人信仰。失败的象征是:哲学系统未建立,科学环境未造成,民主精神未彰显。其原因:成功是由于历史的推演,失败是由于忽略了历史。这说明他( )
A.反对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倾向 B.肯定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C.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D.尚未认识到新三民主义的实质
21.下表是1981年至198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部分草案。该表可用来探究( )
时间 内容
1981年3月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1981年4月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3年 《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两种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纲要(草案)》
1984年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和农村小学的教学计划(草案)》
A.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发展 B.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探索
C.义务教育发展模式调整构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2.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可以了解到古希腊戏剧( )
A.表演形式的程式化 B.渐失人文主义色彩
C.可以培育公民素养 D.迎合贵族文化品位
23.16世纪初,米开朗琪罗两次受教皇强迫为其设计陵墓。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下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之一—《被缚的奴隶》。这反映了( )
A.宗教压迫激发个性解放诉求 B.宗教改革促进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C.教会资助推动人文主义发展 D.奴隶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4.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指出:“人尽管有他的一切华贵的品质,有他高度的同情心,能怜悯最为下贱的人,有他的慈爱……有他的上帝一般的智慧,能探索奥秘,窥测到太阳系的运行和组织……然而,在他的躯干上面仍然保留着他出身于寒微的永不磨灭的烙印。”据此可知,达尔文( )
A.试图融合神学的思想 B.坚持人类进化的基本观点
C.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 D.否定了人文主义核心内涵
25.1833年批评家拉维龙提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迫切性和社会倾向性,然后是表现的真实和材料处理上或多或少的巧妙手法。……我们要求真实,因为艺术家应该接近生活,为人们所理解。”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唐玄宗时期,宠信个别宰相如姚崇、宋璟,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前期的姚崇、宋璟德才兼备,他们的专权促成了开元之治。此后只知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皇帝不亲理朝政,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之名虽存,实际亡,已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变相恢复专职宰相,标志着三省长官合议被宰相专权取代,政事堂制度由此瓦解。
——摘编自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政事堂的实质及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书门下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都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宫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余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道”。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
摘编自黄辛建 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十大雕塑体现了雕塑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艺术品的评价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因此。对于世界十大雕塑的说法有多种,下表所示为流传较广的两种说法(排名不分先后)。
说法一 说法二
作品 作者及创作年代 作品 作者及创作年代
掷铁饼者 【古希腊】米隆(约公元前450年) 掷铁饼者 【古希腊】米隆(约公元前450年)
大卫 【意】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 大卫 【意】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
断臂的维纳斯 【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约公元前150年) 米洛斯的维纳斯 【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约公元前150年)
雅典娜神像 【古希腊】菲迪亚斯(公元前438年) 哀悼基督 【意】米开朗基罗(1498年)
雅典娜神像 【古希腊】菲迪亚斯(公元前438年) 哀悼基督 【意】米开朗基罗(1498年)
门考拉夫妇立像 【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600年) 纳芙蒂蒂 【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前14世纪后期)
复活节岛 巨石雕塑 【大洋洲古文明】不详(约600~1680年) 复活节岛 巨石雕塑 【大洋洲古文明】不详(约600~1680年)
罗马母狼铜雕 【古罗马】不详(约公元前500年) 抱鹅的少年 【古希腊】波厄多斯(约公元前200年)
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500年) 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不详(约公元前2500年)
汉谟拉比 法典石雕 【古巴比伦】不详(约公元前1752~前1750年) 自杀的高卢人 【古罗马】不详(约公元前2世纪前期)
思想者 【法】罗丹(1880年) 思想者 【法】罗丹(1880年)
根据材料,就材料中任意一点或多点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府谷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A 3.B 4.A 5.D 6.C 7.A 8.B 9.B 10.D 11.C 12.A13.D
14.B 15.A 16.D 17.C 18.B 19.C 20.A 21.B 22.C 23.A 24.B 25.D
26.(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4分)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任答一点即可)
27.(1)实质:三省长官合议,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构。(2分)作用: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4分)
(2)原因:政事堂已不适应唐玄宗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分)评价:顺应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有助于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破坏了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局面。(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帛练和蕃彩充当一般等价物。(4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促进了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4分,任答两点即可)
29.示例一:
论题:世界十大雕塑的选择标准彰显了人文精神。(2分)
阐释:世界十大雕塑作品大多为人物雕塑,从时代看,贯穿了人类文明初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一直到19世纪后期罗丹的代表作。从内容看,公元前5世纪的雕塑《掷铁饼者》,展现了古希腊公民对力量和健美的追求,展示了人的力量,雅典娜作为城市的象征,体现了雅典公民对于集体主义和智慧的崇尚:近代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罗丹的《思想者》,通过对人体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当时解剖、透视等科学发展水平,也展现了人类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8分)
综上所述,“世界十大雕塑”流传的不同版本,都体现出了人们对人类物质力量的崇尚和精神力量的挖掘,反映了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和广泛传播。(2分)
示例二:
论题:世界十大雕塑的选择带有一定西方中心论的偏见。(2分)
阐释:在流传较广的有关“世界十大雕塑”的说法中,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近代西方雕塑作品都占了一半以上。西方文明圈以外的代表作品,多是从上古时期开始,与欧洲文明关系较为密切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大洋洲的古代石雕群,也是由近代西方殖民者发现并宣传才令世人称奇。“世界十大雕塑”的题材集中于个体人物塑像,这反映了现代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古代印度、东南亚、中国众多的雕塑(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等)竟无一人选。(8分)
综上所述,世界十大雕塑的选择,反映了近代社会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对人类精神文明及审美取向的深刻影响。我们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各文明的成果,加强文化自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