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阅读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09: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延安》阅读训练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 ______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 ______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 ______ 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 ______ 的关系。
(2)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到底教会了“我”什么?
(3)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4) 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2.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诗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争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争着抢夺;争夺”,是一个中性词语,诗句中使用“争抢”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 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诗 句 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2)昆仑山惊邙山呆。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2) 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3)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4) 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川秀美的延安
①今年4月间,我来到延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看来一路想,边看边想,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油然而生。徜徉在延水之滨,环视身边颇有些局促的延安城,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延安,你虽然没有海滨城市的秀丽景色而只有浅浅的延河,虽然没有枢纽都市的磅礴气势而只有长长的沟壑,虽然没有繁华特区的五彩斑斓而只有厚重的底色,但是,你真的是一个无比伟大而传奇的城市。在我的眼里,延安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延安是庄严的,也是鲜活的;延安是沉稳的,也是昂扬的;延安是华美的,也是朴实的。在我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年浩瀚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坐标系中,延安注定有着自己璀璨夺目的位置。
②地质学家曾考证,今天苍凉雄浑的黄土高原,在一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质运动、地壳抬升,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变,终于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塬逶迤的辽阔高原。远古时期,这里也曾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只是到后来,单调苍凉的黄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生产,特别是频繁的战乱……千百年间,除了边关战事、连绵烽火,这片曾经被叫作西河、上郡、延州、肤施的土地,只剩下荒凉和贫瘠。
③延安是红色的。从1935年10月,一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却高举红旗、精神抖擞的队伍到达吴起后,红色就成了延安的主色调。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在那个时期,它被称作“中国的红都”。无数的作家、诗人、音乐家赞美过延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著名诗人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抒写的那一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中,体味“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深情眷念;仍然能够从当年风靡一时的歌曲《回延安》的壮美旋律中,感受到“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的壮怀激烈……红色的延安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延安,给民族以希望的延安,团结胜利的延安。
④而今天,延安呈现出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一种迸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一种把黄土深深地掩埋在身躯下的绿色,一种让宝塔山更显峻伟、让延河水更显妩媚的绿色。
⑤4月初的陕北,山河初绿。从机场一出来,我们就能看到远山已经被绿色点染,近处的街道两侧,挺拔的白杨和婀娜的杨柳已经生机盎然。更让我惊奇的是,那座雄立的宝塔四周早已被蓬勃的绿色拥抱环绕,葱绿的植被一直延伸到塔后的峰顶……我看过这座“名山”的历史照片,更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记者登上过此山,那时,用“荒山秃岭”来形容它,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如今,仅仅二十几年,为何就发生了如此巨变?我当然知道,从自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规律来看,这不会是大自然的恩赐,只能是勤劳而又智慧的延安人民的杰作。
⑥延安人民是智慧的,又是坚忍的。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时间内,绿色地毯铺就延安大地,使黄河水质由浊变清,天下闻名的壶口瀑布每年竟有两个月出现“清流飞瀑”的奇观。
⑦黄色是沙漠、戈壁的颜色,隐喻着荒凉和凋敝;红色代表着旗帜,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的;而绿色则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是春天的秧苗、夏日的莲池和郁郁葱葱的原野的基色。七十多年前的延安,是红旗漫卷的延安;而今日延安,是绿波荡漾、山川秀美的延安。
(1) 作者说“延安是红色的”,又说“而今天,延安呈现出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 作者在第②段交代黄土高原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3) 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 为了突出延安的“山川秀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综合性学习
5. 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你有哪些感悟?请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拟人
【小题2】热烈欢迎诗人
【小题3】比兴
【小题4】被养育与养育
【解析】(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判断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热烈欢迎诗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被养育与养育的关系。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这一诗句的上下文进行解答。有这句的上文可看出延安教会了“我”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歌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第一句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表达效果要结合着诗歌“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 '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解答。
答案:
(1)拟人 热烈欢迎诗人 比兴 被养育与养育
(2)延安教会了“我”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3)通过对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的回忆,表达我对延安深厚的情谊。
(4)诗歌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喻指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奶长大,引出并喻指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出并喻指自己投身革命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等,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2.【答案】答案 (1)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
(2)神态描写。此处无声胜有声,表现出双方情感交融的热烈情景。
(3)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解析】解析 (1)从“见”“欢喜”“领进”“说不尽”等可以看出选段是写诗人和延安亲人欢聚的场面。(2)神态专指脸部表情,“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属于神态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格;②展示人物内心,活现人物,反映人物命运。(3)“争抢”在感彩上偏中性,结合语境可知,争抢的人是“娃娃们”,他们争抢着拉住诗人的手,由此可想象出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看到诗人时十分高兴的情形。
3.【答案】【小题1】排比 拟人 对偶 引用
【小题2】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小题3】这两句既指梳妆台上的“明镜”为乌云所遮蔽,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节中的“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小题4】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解析】1.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别。第一句格式工整,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第二句“惊”和“呆”把两座山人格化,这是拟人。第三句话前后半句格式工整,语义相关,词性一致,这是对偶。第四句引用李白的诗句,这是引用。
2. 本题考查划分层次。细读本诗可知,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叙写,前四节所写为黄河过去的面貌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后五节所写为黄河的现状,并展望了黄河的未来。据此回答即可。
3.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细读本句,理解诗意,然后结合全诗主旨和写作背景可知,这两句既写了自然景观,又写出社会环境。用“乌云”和“黄水”来暗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暗无天日,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并与第八小节中的“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新、旧社会的不同。
4.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需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这首诗所写为黄河的今昔巨变。通过这种变化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行动让黄河变了模样,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4.【答案】【小题1】示例:说“延安是红色的”,是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说延安是绿色的,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时间内,智慧、坚忍的延安人民用自己的勤劳,让绿色地毯铺满了延安大地。(意思对即可)
【小题2】表明延安历史悠久,将延安曾经的荒凉贫瘠与日后发生的巨变进行对比,同时也表明历史悠久的延安曾经也是绿色的,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为后文写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内延安铺满绿色做铺垫。
【小题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延安既“古老”又“现代”、既“庄严”又“鲜活”、既“沉稳”又“昂扬”、既“华美”又“朴实”的特点,节奏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延安“单调苍凉的黄色”与现在延安“漫山遍野的绿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讴歌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赞美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快速锁定答题区域。阅读选文可知,文章第③段说“延安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延安是“中国的红都”,是革命圣地。第④段说延安是绿色的,第⑤⑥段做了具体解说:那是改革开放后延安发生的巨变,是延安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杰作。
2.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结合全文内容推断写作本段落的目的。这一段写黄土高原历史悠久,但到后来只剩下荒凉和贫瘠,与第④~⑥段写改革开放后的延安巨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到了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连用四个“延安是……,也是……”句式,这是典型的排比,结合排比手法的作用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比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然后再结合句子和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通过分析可知,第②段和第④~⑥段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历史上延安“单调苍凉的黄色”与现在延安“漫山遍野的绿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讴歌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赞美之情。
5.【答案】答案 (1)(示例)追思革命前辈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丰富内蕴。
(2)(示例)举办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举办以“牢记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会
(3)(示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甚至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乃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怀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们应该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努力、积极地工作、学习。
【解析】解析 (1)要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宣传标语。
(2)参考活动形式一,活动可以是征文比赛、主题报告会、合唱比赛等,只要符合主题,适合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即可。
(3)可以阐释延安精神,围绕如何继承遗志,如何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谈感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