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历史
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初中地理
初中生物
初中音乐
初中美术
初中体育
初中信息技术
资源详情
初中数学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复习与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4-13 07:18:07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3
4
5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已知a>0,b<0,那么点P(a,b)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如图,小手盖住的点的坐标可能为( )
A.(-1,1) B.(-1,-1) C.(1,1) D.(1,-1)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则点的坐标是( )
A. B. C. D.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1,﹣2)到x轴的距离是( )
A.1 B.2 C.1或2 D.﹣2
5.如图,雷达探测器测得六个目标A,B,C,D,E,F出现,按照规定的目标表示方法,目标E,F的位置表示为E(3,300°),F(5,210°),按照此方法在表示目标A,B,C,D的位置时,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A(4,30°) B.B(2,90°) C.C(6,120°) D.D(3,240°)
6.如图,已知∠AOB=30°,∠AOC=60°,∠AOD=90°,∠AOE=120°,∠AOF=150°,若点B可表示为点B(2,30),点C可表示为点C(1,60),点E可表示为点E(3,120),点F可表示为点F(4,150),则D点可表示为( )
A.D(0,90) B.D(90,0) C.D(90,5) D.D(5,90)
7.如图,若点E的坐标为(﹣1,1),点F的坐标为(2,﹣1),则点G的坐标为( )
A.(2,0) B.(2,2) C.(0,2) D.(2,1)
8.已知 在轴上,则点坐标为( ).
A.(0,2) B.(4,0) C.(0,4) D.(3,0)
9.将点P(﹣6,﹣9)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P′,则P′坐标为( )
A.(﹣6,﹣8) B.(﹣6,﹣11) C.(﹣5,﹣9) D.(﹣5,﹣11)
10.已知点P的坐标为,且点P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a的值为( )
A. B. C.或 D.或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2)平移后的点是A1(﹣2,3),按照这种方式平移下列各点,平移以后在第三象限的点是( )
A.(0,﹣2) B.(﹣2,﹣1) C.(﹣1,1) D.(4,0)
12.如图,动点P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第2次运动到点,第3次运动到点,…,按这样的运动规律,则第2023次运动到点(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14.若表示教室里第1列第2排的位置,则教室里第2列第3排的位置表示为_________.
15.点 P 位于 x 轴的下方,y 轴的左侧,距离 x 轴 4 个单位长度,距离 y 轴为 2 个单位长度,那么点 P 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轴,且,则点的坐标为________.
17.点到轴的距离是______;到轴的距离是______;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
18.若点P(a,4-a)是第一象限的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则的值为______.
20.点在轴上方,距离轴3个单位,在轴左侧,距离轴2个单位,则点的坐标为______.
三、解答题
21.已知,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1),B(-3,-2),将点B先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D,将点D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
(1)作四边形ABCD并写出点C,D的坐标;
(2)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
22.已知点A(-2,0)B(4,0)C(-2,-3).
(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2)求点C到x轴的距离.
(3)求△ABC的面积.
23.如图,在下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三点,其中满足关系式,.
(1)求,,的值.
(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请用含的式子表示四边形的面积.
(3)在(2)得条件下,是否存在点,使四边形的面积是四边形的面积的2倍?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a,0),B(b,0)其中a,b满足|a+1|+(b﹣3)2=0
(1)填空:a= ,b=
(2)如果在第三象限内有一点M(﹣2,m),请用含m的式子表示△ABM的面积
(3)在(2)条件下,当m时,在y轴上有一点P,使得△BMP的面积与△ABM的面积相等,请求出点P的坐标
25.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A(-,0),B、C在y轴上.
(1)写出B、C两点的坐标;
(2)求△ABC的面积和周长.
26.已知点P(,),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a的值.
(1)点P在y轴上;
(2)点Q的坐标为(1,),直线PQ∥x轴;
(3)点P到x轴、y轴的距离相等.
27.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A,B给出如下定义:过点A作直线m⊥x轴,过点B作直线n⊥y轴,直线m,n交于点C,我们把BC叫做A,B两点之间的水平宽,记作d1(A,B),即d1(A,B)=|xA﹣xB|,把AC叫做A,B两点之间的铅垂高,记作d2(A,B),即d2(A,B)=|yA﹣yB|.
特别地,当AB⊥x轴时,规定A,B两点之间的水平宽为0,即d1(A,B)=0,A,B两点之间的铅垂高为线段AB的长,即d2(A,B)=|yA﹣yB|;
当AB⊥y轴时,规定A,B两点之间的水平宽为线段AB的长,即d1(A,B)=|xA﹣xB|,A,B两点之间的铅垂高为0,即d2(A,B)=0;
(1)已知O为坐标原点,点P(2,﹣1),则d1(O,P)= ,d2(O,P)= .
(2)已知点Q(3t,﹣2t+2).
①若点D(0,2),d1(Q,D)+d2(Q,D)=5,求t的值;
②若点D(﹣2t,3t),直接写出d1(Q,D)+d2(Q,D)的最小值.
参考答案
1.D2.D3.B4.B5.D6.D7.B8.B9.D10.C11.A12.C
13.12
14.
15.
16.或
17. 2 3
18.0
19.-4或2##2或-4
20.
21.(1)
解:作图
C(3,-2),D(1,2).
(2)
解:过点D作DE⊥BC,过点A作AF⊥BC,垂足分别为E,F.
则
=
=16.
22.解:(1)∵A、B两点均在x轴上
∴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2)点C到x轴的距离即C点纵坐标的绝对值为:3;
(3)Rt△ABC的面积为S=AC·AB=×6×3=9.
23.(1),,,
又,,
,
.
(2),
,,,
在第二象限,则到轴的距离为:,
,
,
四边形,
(3)根据题意,, ,
轴,
四边形,
由(2)可知:四边形,
由题意:四边形四边形,
得:,
解得.
存在点,使四边形的面积是四边形的面积的2倍.
24.(1)∵,
∴a+1=0且b-3=0,
解得:a=-1,b=3,
故答案为-1,3;
(2)过点M作MN⊥x轴于点N,
∵A(-1,0),B(3,0),
∴AB=1+3=4,
又∵点M(-2,m)在第三象限
∴MN=|m|=-m
∴AB MN=×4×(-m)=-2m;
∴
(3)当m=-时,M(-2,-)
∴S△ABM=-2×(-)=3,
点P有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y轴正半轴上时,设点p(0,k)
=5×(+k)-×2×(+k)-×5×-×3×k=k+,
∵,
∴k+=3,
解得:k=0.3,
∴点P坐标为(0,0.3);
②当点P在y轴负半轴上时,设点p(0,n),
=-5n-×2×(-n-)-×5×-×3×(-n)=-n-,
∵,
∴-n-=3,
解得:n=-2.1,
∴点P坐标为(0,-2.1),
故点P的坐标为(0,0.3)或(0,-2.1).
25.解:(1)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AO⊥BC,
所以,∠BAO==30 ,BO=CO,
所以,AB=2BO,
因为,A(-,0),
所以,OA=,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
OA2+OB2=AB2
即:()2+ OB2=(2OB)2,
解得:OB=2,
所以,OC=2,
所以,B(0,2),C(0,-2)
(2)由(1)得BC=4, OA=,AB=2OB=4.
所以,S△ABC=.
C△ABC=3AB=3ⅹ4=12.
26.解:(1)∵点P(a 2,2a+8)在y轴上,
∴a 2=0,
解得:a=2;
(2)∵点Q的坐标为(1, 2),直线PQ∥x轴,
∴2a+8= 2,
解得:a= 5;
(3)∵点P到x轴、y轴的距离相等,
∴a 2=2a+8或a 2+2a+8=0,
解得:a1= 10,a2= 2,
27.解:(1)由题意,d1(O,P)=|2﹣0|=2,d2(O,P)=|0﹣(﹣1)|=1,
故答案为2,1.
(2)①由题意:|3t|+|2t|=5,
当t>0时,t=1,
当t<0时,t=﹣1,
综上所述,t的值为±1.
②由题意,d1(Q,D)+d2(Q,D)=|5t|+|5t﹣2|,
当t≤0时,d1(Q,D)+d2(Q,D)=|5t|+|5t﹣2|=2﹣10t,
t=0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2,
当0<t<时,d1(Q,D)+d2(Q,D)=|5t|+|5t﹣2|=5t+2﹣5t=2,
当t≥时,d1(Q,D)+d2(Q,D)=|5t|+|5t﹣2|=10t﹣2,
t=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2,
综上所述,d1(Q,D)+d2(Q,D)的最小值为2.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第六章 实数
6.1 平方根
6.2 立方根
6.3 实数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