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题(一)
1. 下面是小组成员搜集纪录片时听记下的文字,阅读并按要求完成问题。
瓯江,一条始于百山祖的 yuān( )源之河,贯穿整个浙南山区,沿途气候景象变▲出奇。 孕大含深,从古至今引发无数文人墨客jìng( )相吟诵,为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提供了广阔语境。
(摘自求索纪录频道《山水诗话丽水人》)
(1) 听记的同学遇到两个不会写的字,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yuān ______ 源
②jìng ______ 相
(2) 两位同学对“变▲出奇”一词的写法产生分歧,请为▲处选出恰当的汉字。 ______
A.换
B.幻
(3) 听记的同学没听清楚“▲”这一处的短语,请根据语境选出恰当的短语。 ______
A.秀山丽水
B.山清水秀
2. 文学作品阅读。
刺刀锋芒
胥得意①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
②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
③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战士们的必备物品。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外,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而现代战争即便是打仗,似乎也不用拼刺刀。
④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 A
⑤每一次磨完刺刀,韦明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然看起来凛冽,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飕飕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电影。看这些电影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朵。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远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
⑥那天晚上,集合的号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操场。大队长的声音虽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任务,有庄严更有悲壮。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
⑦第二天,是执行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悄蹲下来,听到韦民愤愤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严峻伸出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汗。 。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
⑧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声,韦民的胸腔就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盖着鲜艳红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布置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他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
⑨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名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快速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
⑩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升起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儿一点儿变红,而那名记者已经站稳身子,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
(有删改)
(1) 阅读文章内容,请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大队长要求仪仗队磨刺刀① ______ 韦民磨刀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大队长关注的目光有了变化 ② ______ 韦民对磨刀有了更深的体会 记者滑下台阶将要滑向刺刀③ ______ 记者把镜头对准韦民的刺刀,韦民手套染红身子一动不动
(2) 选择文中画线的 A 或B 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A.韦民闷不作声地磨着刺刀,嘶啦,嘶啦,嘶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虽然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句中的拟声词颇有韵味,请加以品析。)
B.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涨红,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请结合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3) 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好材料是小说创作的基础,好作家更要善于组织材料。”请谈谈本文在选材、组材方面的特点。
(4) 最后一段文字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浪子”苍耳
楚林①论起来,在花花草草里,数苍耳性子最野。浑身是刺也浑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逮住一点机会就会逃跑。牛尾巴、山羊腿,哪怕是一双臭袜子也是它理想的小火车,爬上去,不管车往哪儿开,摇摇晃晃还是咪当咪出,过具们是凉遇的旅行吧?不能不佩服它们的勇气,冒险、流浪,无所畏惧。这些顽皮的小家伙,前世一定是吉卜赛人,世界纷乱,岁月艰难,也挡不住它们奔跑的脚步。
②有田野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有苍耳陪伴的田野是可爱的。
③在田野里疯两圈儿,男孩子最喜欢的是苍耳。小裤兜里偷偷地藏满,变成他们的“秘密武器”。和其他男孩子打架的时候扔几粒,遇到喜欢的女孩儿扔几粒,还要扔在她们辫子上。 A 。真奇怪,都无师自通呢,那么小似乎就明白,感情就是这样,扯不清,理还乱。
④女孩儿也采苍耳,从古采到今。可是她们更喜欢温柔的,她们采的是苍耳苗,还没长刺还没有毒可以做青菜的苍耳。《诗经 周南 卷耳》里,“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了又采,小筐子还没采满。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心不在焉,想着心事呢。女孩子的心事总是那么多,和小苍耳的梦想一样多。
⑤在我的老家襄阳,苍耳子没人叫,都是叫它“浪子”。还真形象,谁让它喜欢浪这儿浪那儿居无定所呢。浪子也有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能治鼻炎。这是明代一位叫张景岳的中医老祖宗发现的。方法很简单,取三四十个小苍耳,轻轻捶破,放入清洁小杯,加麻油一两,文火煮开,去苍耳,冷后倾入小瓶备用。用时以棉签饱蘸药油涂鼻腔,每天二到三次,两周一个疗程。所以只要是谁家孩子开始流鼻涕,都会扯几粒回去泡麻油。
⑥要说鼻炎,实在是叫人难受。患鼻炎的人都很敏感,“春江水暖鼻先知”,气象稍有变化就会流鼻涕,打喷嚏。鼻炎一发,哪怕你西装革履、装扮如花,顷刻间形象全无。更可恨的是,明明挺着一个骄傲饱满的鼻子,却什么味道也闻不见,五谷香、鱼肉香、花朵香全都视而不闻,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味道呢?
⑦我们家四哥有鼻炎,他从出生就瘦弱,休质差,经常生病,不是感冒发烧就是肠炎腹泻。母亲泡了苍耳让他天天涂。于是那时对四哥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一放学就拿着个小棉棍对着镜子涂鼻腔,又滑稽又好玩。四哥还有一个爱好,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染羽生等大师的小说一本不落,许多情节能倒背如流。后来四哥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本破破的《武术指导》,一有空儿就照着书上的图画挥拳踢腿,木棍当刀枪,舞得风生水起。
⑧四哥读五年级时,一天中午放学,怎么等也没等到他回家吃饭。我去他卧室里,却发现一张小字条,才知道四哥竟然离家出定,去了少林等,还说让家里不用担心,自己去学好武功后就回来孝敬父母。交条回果后连忙借了邻居自行车去追,可哪里追得上,晚上回来后阴沉着脸和母亲说:“就当没生这个儿子吧,让他去闯几天,受点苦,早晚会回来的。”母亲边哭边战战兢兢地说:“是不是小时候苍耳油用多了,变成了浪子?”
⑨真如父亲所料,四哥的出逃之行以失败告终。他过了半个月就灰溜溜地回来了,衣衫褴褛,像个小乞丐。据他说,少林寺武当山都不收留他。原以为父亲要好好地揍他一顿解解气。没想到父亲只是撂了一句:“知道回来就好,浪子回头金不换。”
⑩现在想想也不奇怪,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我们谁没有过一次或者多次出逃的心?看不到的远方总是美丽的,有着五彩缤纷的诱惑。只是,不是谁都可以像苍耳一样,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到哪儿都能发芽生根。
三月,和朋友一起去南漳石门水库游玩。水库四面环山,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美景如画,幽静如世外。B 。可能是刚过完寒冬吧,一个个苍耳摸起来,不再像刺猬一样扎手,多了一丝浪子回头般的凛冽和沧桑。心生欢喜,如见故人。
这么多的苍耳都静静地待在这里,不动声色。这么美的地方,它们是不舍得跑了吧。再过一个月,也快发芽了,这些茂盛的种子,又会是多么茂盛的一群。那时,绿绿的倒影在这清清的水中摇曳,该有多美!
(原载于2021年6月18日《襄阳晚报》)
(1) 阅读文章内容,请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苍耳性子最野,天不怕地不怕→① ______ →② ______ →有鼻炎的四哥“浪子回头”→③ ______
(2) 文章语言很有味道,请你也来品一品,从文中划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角度自选。
(3) 同学读了文章后有不明白的地方,请你结合全文阅读,帮他解惑。
结尾“这么多的苍耳都静静地待在这里,不动声色。这么美的地方,它们是不舍得跑了吧”与开头“在花花草草里,数苍耳性子最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作者仅仅是在说苍耳吗?
(4) 文中四哥过了半个月就灰溜溜地回来了。苍耳却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到哪儿都能发芽生根。假如是你,会选择回归还是闯荡?请结合文本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一谈。
4.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城市不断发展,高楼鳞次栉比,绿色公园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少,但城市人对公园、绿植的渴望一刻都没有停止,在这样的矛盾下,“口袋公园”应运而生。
日本教授藤本信义曾说:“我们平常不太注意到口袋,只是在冬天,当我们把手插进口袋时就会感到温暖,并且我们有时也在口袋里放硬币或贵重的东西。口袋是一个能使我们感受到体温、安全感和秘密感的空间”。这大概就是“口袋”公园得名的一个原因吧。
在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口袋公园选址灵活、分布离散,并且可见缝插针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大部分多选址于商业区、办公区及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这些场地中人们通行量需求高,人群压力较大,口袋公园便充当了休憩、释放压力与交流沟通的良好场所。
【材料二】
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城市开始盘活边角荒地的土地资源,消除“卫生死角”,栽种花草绿植,增加全民健身设施……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周边居民纷至沓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不少地方在建设口袋公园时,还融入了历史与文化元素。保留古树,收集旧时砖瓦,复原旧时景致,展示当地文化遗产和技艺……让老街坊们有了可“触摸”的乡情,今年轻人知道自己从何处走来。再者,口袋公园还使生活更有烟火气。“远亲不如近邻”,在开放共享地带,成年人相约锻炼聊天,孩子们相互玩耍嬉戏,打破了高楼、围栏的阻隔,促进了邻里交往。
前不久,一篇关于口袋公园的文章转载在多个微信平台,如图:
【材料三】
早在2019年,富阳区精品街区工程(桂花路)项目建设时,就拆迁了部分房屋,腾出街道休憩公园空间,设计建设了五处口袋公园。它们分别设置在恩波大道街区入口位置、原中医院区块、两浙公所北面、原农商银行区块、富春宾馆西侧。五大口袋公园进行了主题化(如下图)打造,已成为活跃的城市交往空间。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从口袋公园出现的原因到得名由来再介绍它的具体特点,内容安排顺序富有逻辑性。
B.“口袋”能让人感受到体温、安全感和秘密感,引述藤本信义的话就是为了说明口袋公园小巧精致。
C.口袋公园一般在商业、办公等人流量较大区域和居民生活聚集区域,便于人们休息与交流。
D.材料三的图是对文字的具体补充,标明了口袋公园的具体位置及主题安排,增进了读者阅读亲近感。
(2) 材料二的三幅截图显示三个微信公众平台转载了同一篇文章,报道了同一则新闻。从新闻消息的角度看,你认为哪则截图的报道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并谈谈理由。
(3) 将自然与人文进行融合是很多建筑设计的追求。请你为富阳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完成下列任务。
①请根据材料内容归纳口袋公园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完成表格。
“口袋公园”特点归纳
自然 人文
规模很小、开空间放。 恢复生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 ______ B ______
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C ______
②结合材料和任务(①),请你从选址、布局、主题等角度给富阳城市建设规划部门提两条如何更好建设城市“口袋公园”的建议。
5. 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寒假期间,同学们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小朱同学在论坛浏览中发现养生界“糖是一种新型毒品”的说法让人们觉得很困惑,大家纷纷留言。小朱针对其中一个帖子中提及的问题,搜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写成了下面这篇报道。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那么,我们平时到底吃进去了多少糖?
根据 WHO(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公布的指南,儿童和成人都应该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摄入的10%以内,最好低于5%。
游离糖( free sugars)是指在生产和烹调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包括蜂蜜、浓缩果汁和天然枫糖浆等,吃完整蔬果时摄入的糖则不算在其中。简单地说,对于一位每天摄入热量达标(2000千卡)的女性而言,相当于每天最多摄入25-50克糖。
这个标准有多容易超过呢?
1瓶500ml的可乐含糖量约为58g,明显超标了;几个常见品牌的酸奶,平均100ml含糖量分别在5.5g-18g之间,多喝两杯也超标;至于奶茶,即使是“无糖”款,珍珠、布丁、奶盖等配料自带的糖分,也媲美一瓶可乐;而某网红水果谷物早餐,每100g含糖量居然超过了63%,比MM巧克力豆还高。
还有所谓的健康果蔬汁。水果本来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食物,但它们被榨成汁后,最精华的果肉纤维全被丢弃了,剩下的只是一杯浓浓的糖浆,含糖量甚至比可乐还高。
而不爱饮料和甜食的孩子们,也很难独善其身:台湾烤肠、广式腊肠、鱼香肉丝、海鲜披萨、肉酱意面、火锅蘸料等,同样添加了不低的糖分……
幸运的是,这几年无糖食品市场似乎出现了井喷,尤其是在某气森林推出了 0糖0脂0卡概念的气泡水后,各大品牌争相跟上,大家终于在无糖可乐之外有了新的选择。
与此同时,各种无糖酸奶、零卡糖、零卡果冻也出现在了电商平台,还有专为减重人士打造的无糖吐司、无糖低卡蛋糕等。虽然它们的价格普遍比有糖的高一个档次,但断糖族们至少不用忍受吃糠咽菜的苦了。
但仔细分析各种无糖产品背后的成分表,我却依然有些不愉快的发现:
一是比较传统的木糖醇食品,比如糕点、饼干等。它们一般针对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代替了蔗糖,但为了口感,往往会添加很多脂肪和盐,热量甚至比有糖的版本还高,钠含量也相当可观。考虑到糖尿病人多半有高血压问题,这种食品的靠谱程度不禁让人怀疑。
二是所谓“无蔗糖添加”食品。某无蔗糖豆浆的配料表上,确实没有蔗糖,但首位赫然写着麦芽糖浆,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还有些无蔗糖奶块,配料表里直接写着“炼奶”,这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吗?谁不知道炼奶本身就添加了大量的糖?
还有类似“无糖”枣泥核桃糕,“无糖”水果干等,生产商说没有加糖吧,我信,但红枣、芒果、菠萝、葡萄这类水果,本身就已经糖分极高了,连吃新鲜的都要比较克制,更别说晒干的了,这是妥妥的浓缩糖条,不推荐。
三是网红零卡糖、零卡饮料。这类食品通常用的是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等代糖,确实可以将热量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也没有额外的脂肪和钠等,算是比较靠谱的。
但关于代糖的健康性,也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出版过《甜味剂:看不见的杀手》( While Science Sleeps:A Sweetener Kills)一书的毒理学专家Woodrow Mont,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任负责人Don Kennedy等人,都对阿斯巴甜的作用表示过担忧,认为其有可能会扰乱人体菌群、诱发脑肿瘤、促使人摄入更多热量等。
而赤藓糖醇等新兴代糖虽然被证明不会进入人体代谢,也经过了层层研究去证明其安全性,但它们的大面积消费也就是这几年的事,长期大量食用会不会带来其他影响,现在还无从得知。
一边是确认有害而且用量巨大的糖,一边是副作用“莫须有”的用量极少的代糖,一定要选的话,人们会选哪个呢?还是说,为了保险起见,只能通通不选,进行一场彻底的“断糖饮食”?
(1) 根据全文推断,这篇深度报道最有可能是回应下面哪一则留言帖写成的? ______
A.上班族:刚才喝了一杯3个茶包的奶茶,心慌慌、头昏昏,我以为自己快死了!
B.减肥族:我一直都喜欢吃有代糖的食物,代糖对人体无害吧!
C.糖尿病患者:吃[无糖]健康食品,为什么还血糖飙升……
D.“00”后:我是一个甜食爱好者,尤其最爱喝奶茶,喝奶茶会变胖吗?
(2) 为了让报道更有说服力,小朱找到了一些相关配图,其中最不合适的一幅是 ______
(3) 为了写好深度报道,小朱同学查找了写作资料。请你根据资料卡片,结合报道内容,任选两点评判这篇深度报道是否达到要求了。
深度报道的特征:①重要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②深刻性: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地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③综合性:表现为体裁的综合、语言风格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
6.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观测物候在我国历史 yōu( )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划分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我国物候学奠基人竺可桢在其著作《物候学》中用①_______的语言阐述了物候学的相关理论。物候学是观测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kū( )、动物的迁徙繁殖,了解气候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科学。也许有人会问,在科学技术日yì( )发达的现代社会,为什么不用现代化手段,用仪器测出数据指导农时,而要采用古老的观测方法呢?这是因为,物候是农作物所需要的许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全国各地物候特点②_______,通过经年累月观测总结出来的物候历,对指导农业生产能起到简单便捷的效用。
(1) 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相应汉字。
yōu ______ kū ______ yì ______
(2) 请在文中划线的①②两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①A.不言而喻 B.平易近人 C.深入浅出
②A.南辕北辙 B.千差万别 C.大相径庭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①大概是 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医生传授了一副消肿利水的奇药方--鲫鱼汤。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②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③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 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④“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⑤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⑥天已摸黑。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 --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⑦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⑧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拜侬!”
⑨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⑩“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刚死的鱼或处于弥留之际的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老举识货”,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 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阅读全文,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母亲生病,需鱼汤滋补→②父亲黑市买鱼,初见效果→③母亲仍需鱼汤滋补,可用刚断气的鱼→④ ______ →⑤ ______ →⑥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2)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分析第(12)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 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
②从 人 物 描 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3) 文章最后一段,明明是寒流滚滚的冬天,作者为何说“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 第③段划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8. 【名人纪念馆 守望文化】。阅读回答问题。
“老伙伴”梁思成
黄汇我们建 11班(4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乍乎,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噢……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行!你这人挺好玩。”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对于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说明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
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甚至辅导课程设计。
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这作业真奇怪,不过梁先生常常会出一些怪题,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 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的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和另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期末考试时,全班2/3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我想起 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看后他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太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我在回想罐子的事时,先生立刻唤回我的思路,嘱咐我:“每当你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一定要冷静地去调查一下还有什么不足,甚至勇敢地问一问有没有错误,认真总结,定出新的目标,这是不断进步的诀窍。千万要改正你的缺点,不要在成绩而前沾沾自喜,甚至跟别人计较自己的功劳有多大。要记住,我今天的话很重要!”“当然,我的画也很重要,现在把曾受你夸奖的那张谐趣园的画送给你。”他的话我铭记至今,他的画就是梁先生画集的封面。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
(本文为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文章,有删减)【“我”与“老伙伴”】。
(1) 那些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成为了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 指点终生的教诲
初次相遇 “我”对梁先生画画不逊,他对此没有反感。 ① ______
大学一年级结束前 ② ______ 要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大学二年级期末考试时 由于“我”成绩不合格,梁先生以两种身份和亲身经历教导“我”。 要劳逸结合,不当书呆子。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 “我”把自认为得意的设计方案拿给梁先生看时,梁先生却给“我”讲了罐子装水的故事。 ③ ______
称梁先生为“老伙伴”的原因:④ ______
(2) 散文往往用情极深,但下笔平淡。请对划线句进行品析。
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我”与“使命”】。
(3) 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资料,探究黄汇从过去的“大学生”成为现在的“平民建筑师”的原因。
材料一:梁思成( 1901-1972),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纪念馆位于大同。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材料二:古建筑保护、危旧房改造、旧城改造等涉及保护的主题,是黄汇工作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保留下来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考虑如何让这些建筑重新散发魅力并延续下去”,黄汇说,“我在学校念书时,老师教给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查。”按照这个原则,她每次做设计的时候,都会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民风民俗、历史文脉,直到把这个地区的前世今生了解的十分透彻,才会动手做规划。《城市住宅》杂志称赞她是“平民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界独树一帜。
9. 文学类作品阅读。
热播剧《山海情》的豆瓣评分高达 9.4分。小楠观剧后将一些精彩片段还原成文字,想从剧本角度探究其深受好评的原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山海情》第22-23集整村搬迁(有删改) 1991年,宁夏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展开移民工作(山里到平原)。从涌泉村出来的农校毕业生马得福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动员了部分村民移民,并和他们一起将飞沙走石的移民地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闽宁镇。马得福成了代理镇长,不久,他接到新任务--回涌泉村劝说剩余村民进行整村搬迁(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场【村委会院子。马得福和父亲马喊水在村支部召开生态移民动员大会。】
马得福:乡亲们,我真的想带你们去闽宁镇看一下,你们去了也就知道,为啥政府让我们搬迁到那里去了。
村民甲:人都走了,这村子咋弄?这房子咋弄,土地咋弄呢?
众村民:对着呢,你们说是不是呀?
马喊水: (俯下身子)叔,你看你,你去了就有地种,你去了就有新房子住,将来自来水也有呢,燃气也通上了。
村民乙:哎呀,别再吹了,我女子就嫁到西安了,我去过,那水跟气一流一出就要花钱!
村民丙:我就问一下,啥叫整村搬迁?
村民丁:啥叫整村搬迁,就是把你家的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公的母的全部搬迁,鸡牛羊驴都得搬,从今往后你和这个村就没关系了。
村民甲:(站起来)我搬走了,那房谁住啊?那个地谁种啊?
马得福:新房子住上了,还惦记着土房干啥?国家有考虑,为了恢复咱们的生态,将来这耕地得种草,种树,房子推了种草,种树。
村民乙:啥?房推了?凭啥推房啊?你还要把我房子扒了!我看你先人没积德。
【村民群情激愤,纷纷起立。】
马喊水:(用力挥手)坐坐,坐下 --老支书,你是啥意思,说两句,定个调子。
老支书:闽宁那边我是去过的,也呆过几年,苦是苦了点,但是有前景。可男女老少都搬,这是要挖村里的根。这事太大了,村里比我年长的人还在,我没有资格表这个态。
马喊水:李老爷子,您都听见了,您啥意思?
李太爷:你是问我呢,自古以来议事啊,能争能吵,那还有得商量,要是不同意呢,走人。(起身离去)
村民乙:走!走!
众村民:都走!都走!
【众人离去。】
第二场【马喊水家。马得福和妹妹马得花坐在院里吃饭。】
马得福:咱村的人咋这么难说话嘛,难怪有人说他们是刁民。
马喊水:(从屋里出来)你把碗放下,你刚说谁是刁民?
马得福:我就随口一说,一回咱村啥事都难办。
马喊水: (生气地摔碗)我给你把话说了,以后再从你嘴里,蹦出“刁民”这两个字,你就从我家给我滚出去。
马得花:(愤而起身,放下碗筷,冲到村支部,开了喇叭)村里的人都听着,国家让我们搬到闽宁镇,是为了让我们摆脱贫困,过好日子。你们都几十岁的人了,咋不知好歹。光顾着先人,那我们这些后人呢?教室塌了,白校长走了,连个学校都没了。这些年,村里上学的学生是咋上的?你们想过没有?小学跑十几里,初中跑几十里,高中才能住校呢。你们哪家的娃,不是跟我一样受罪,天生在这穷地方。……你们非得让你们的子子孙孙和你们一样受苦受穷,你们才愿意是不是?
【马喊水、马得福赶紧冲到村支部,批评了马得花,李太爷带着一帮村民来到村支部门口,马喊水让得花给大家赔不是。】
李太爷:得花说得好!你看我后头这十几个老家伙,这一辈啊,就在咱涌泉村熬着呢,从出生、长大、结婚、生娃、当爸、当爷,这都混成当太爷了,黄土都埋到脖脖了,也都没啥要求了,就一心想死在自己的炕上。但那个年轻人呀应该搬出去,看看外边的新鲜事。我们这十几个老汉,就给咱留到村里头,村子也能留下。
【马喊水带着马得福来到马家坟地,向他讲述了马家流亡到涌泉村,受李家救助的往事。马得福深受感动,提着礼物到李太爷家赔不是并继续劝他搬迁,李太爷因撇不下房子、庄稼、先人,还是不愿搬迁。】
第三场【第二日,马得福再次赶至李太爷家,发现他躺在炕上不省人事,手旁是开着的半瓶农药。众人七手八脚将李太爷抬上拖拉机,准备送往医院,马喊水急忙提来一壶肥皂水,给灌了半壶,李太爷大口大口吐了后终无大碍。马喊水劝儿子马得福放弃整村搬迁,否则会把老人都逼死的。马得福一夜沉思,第二天清晨,去了村支部。】
马得福:(打开喇叭)前两天,我爸说,往前数几代,这涌泉村都是李姓,我们马家的老先人是流亡到这儿,让李家老先人给收留下的。这一收留就是几代人,到了我马得福这一代,我根本不觉得我是外乡人,我就是涌泉村人。在我心里,涌泉村就是我的根。但是现在这根扎得再深,也都吸不上水了。乡亲们,我们搬出去,不是为了断根,我们是要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是为了搭上易地扶贫这一班车,是为了得到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那天,我要送老太爷去医院,我坐在这拖拉机上,这心里特别难受。我想起我爷爷了,还有我太爷,当年是一家人轮换着抬,翻山越岭的往县医院送,这送到了,人也不行了,太远了!我们离学校太远了!我们离外面太远了!怎么也走不出去,要么就回不来。乡亲们,虽然闽宁镇现在还不是咱的家,但是住的时间长了,那就是家,也能生根。人嘛,毕竟不是树,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儿了,哪也就能再扎根。
【李太爷在炕上一面听,一面支起身子,热泪盈眶。】
第四场【李太爷家院子。】
老支书:哟!老爷子,你身体硬朗了吗?
李太爷:能不硬朗吗?我还要到那闽宁镇去好好过几天日子呢!
老支书:想明白了?
李太爷:早就想明白了,你看咱们这些人呀,见了那些娃娃们都是爷,可见了那些先人们又都是娃娃。就像得福那娃说的好啊,这人都是两头根,跟着先人能扎下根,跟着后人一样也可以扎下根。
老支书:我还有一事,咱村这百家宴多年都不搞了,我想在搬村的前一夜……咱这老规矩再把它恢复了吧。
李太爷:好啊!(笑)
【涌泉村重开百家宴,李太爷做的主,吃饺子和臊子面,“团圆的饺子离乡的面”,纪念这团圆又离别的一天。】
马喊水:(独自在村支部,打开喇叭)大家都注意听着,今天的内容只播送一条,那就是天气预报。气象台预测,明天是个白天,出太阳,没风雨,适宜远行。天气预报播报完了。最后,这是涌泉村最后一次开喇叭,下一次,就到闽宁镇了。父老乡亲们,再见! (落泪至掩面大哭)
(1) 请梳理剧本情节,写出①②处情节。
(2) 剧中马喊水一直是儿子马得福“劝搬”的得力助手,请结合上文三个划线句中人物动作,分析其在整村搬迁上的心理。
(3) 下面这句台词饶有意味,联系李太爷前后行为,理解这句话的多重含义。
李太爷:你看咱们这些人呀,见了那些娃娃们都是爷,可见了那些先人们又都是娃娃。
(4) 剧中的喇叭喊话,马得花只说动了年轻人,而马得福却把曾“寻死”的李太爷都说服了。请从演讲立场、说理方法等角度分析马得福演说成功的原因。
(5) 整村搬迁,一个都不能少,编剧的创作意图何在?请结合电视评论与整村搬迁剧情,说说你的看法。
《人民日报》评扶贫攻坚剧《山海情》:“运神思之笔,用一个小村镇的故事讲出了大中国的情怀,以小体量的篇幅浓缩了大道之行的气象。”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大象之死
①大象毕生保持着尊严,包括死亡的时候。
②大象一旦意识到衰老,意识到因为衰老而将成为累赘,它便会悄无声息地离群而去。偌大一头象默默倒下、默默消失,就像一片树叶的默默飘落和消失。
③我们要说的是一头老象。
④一天,在象群转移途中,老象开始了自己的命运转移。它放慢脚步,落后象群,之后,置身于一蓬树丛中,目送群象一一远去。站立在生离死别中,仿佛一块石头。石头,却流泪,它是一尊流泪的石头。
⑤艰难跋涉,耐心寻觅,老象在一个向阳而又隐秘的山坳里,选定一片向阳又隐秘的草坪。四周是密林,一侧是溪涧。密林、溪涧加上一头老象,构成了一片独特的“桃花源”。
⑥孤独易生回忆,老象在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中穿过暮年。
⑦一天,当老象从恬静的休憩中醒来,突然看见一双子女站在自己面前。意外而又欣慰,老象说,你们是如何找到这里来的呢?
⑧孩子说,跋山涉水,寻找您老人家真不容易呢。
⑨老象说,老人应该懂得适时回避。我过得很好,就不跟你们回去而成为你们的累赘了。
⑩孩子说,我们不是来接您回去的……
老象诧异了,问,那是为什么呢
嗫嚅半晌,孩子终于发话了,说它们为遗产而来。
老象大骇:我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遗产一说从何谈起
孩子说,待你百年之后,你的一对象牙……
老象一下蒙了。 。之后,它颤巍巍站起,颤巍巍前行,在溪涧里洗净身躯,又围着草坪缓缓走了一圈。之后,它绷紧筋骨,低下头颅,猛地冲向一棵千年古树。咔嚓嚓--雷电轰击一般,一对粗壮的象牙齐根断下。接着,它又一次绷紧筋骨,又一次低下头颅,又一次冲向千年古树。
咔嚓嚓--雷电轰击一般,头颅碎裂,鲜血飞溅,老象依偎着老树,颓然倒下。倒下了还大睁双眼,仿佛一部古老的《天问》。
(《天问》: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
(1)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大象是如何仍保持尊严的?
(2) 为什们老象看见子女站在自己面前时“意外而又欣慰”?
(3) 给文章 段空缺处加上适当的语句,使前后语句连贯。
(4) 对文中大象的死你有何感受?
11. 文学作品阅读。
记忆力
申平①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 50周年同学会。50年,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②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全班除 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应一定来。
③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 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发起者连连赞叹: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④同学们陆续来到。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⑤想想吧, 50年一聚,容易吗?人生会有第二个50 年吗?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⑥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⑦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 40 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大家都在询问:他是谁呢?
⑧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你?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⑨小老头儿在 40 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我是陈大福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⑩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 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接着他又说:“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40 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你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众人仍然半信半疑。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 结合小说内容,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故事情节和情感。
过程 故事情节 情感
故事开端 一群年过六旬老人举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 大家非常激动。
故事发展 被忽视的小老头自报家门,同学们都不信 众人都① ______
故事高潮 ② ______ 众人很兴奋
故事结局 陈大福离场 陈大福③ ______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请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
(3) 文中写陈大福“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你认为此刻反映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 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①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
②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12. 非文学作品阅读。
2022年我国“全民营养周”的主题是“会烹会选会看标签”。请你阅读下文,帮助同学读懂食品标签。
食品标签,你能看懂多少?如何挑选既安全又营养的食品,是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学会读懂食品标签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该如何看懂食品标签呢?
首先看配料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配料表中食品配料名称按比例从多到少排列,也就是说,前几种配料就是该食品的主要成分。比如,某种酸奶,它的配料表依次写着生牛乳、白砂糖等,说明含量最多的是生牛乳,其次是白砂糖。
配料表中排列靠后的那些陌生名词大多是食品添加剂。有的添加剂能提供特殊风味,例如让薯片有番茄味道的香精,改善果冻口感的卡拉胶,还有让酸奶更稠的果胶。如果去掉它们,你恐怕会对很多食物失去胃口。没有食品添加剂,食盐会结块,食用油会酸败,口香糖、配方奶粉等食品也将不复存在。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实行许可制度,只有确有必要使用、安全可靠并经过批准的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超范围使用或超量使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食品标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营养成分表,它标有食品营养成分项目、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 NRV%)。我国要求必须注明5个基本营养参数——能量(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此外,生产者还可以自愿标注其他项目,比如钙、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与矿物质含量等。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NRV%,即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它表示食品中的某种营养素含量占人体全天需要量的百分比。以某种吐司面包为例,100克面包“能量”的NRV%是20%,这意味着吃掉100克这种面包,即可满足人体全天能量需要量的20%。NRV%是帮助人们判断贪品营养价值的重要依据。
除了看清楚营养成分表,你还得关注食品的其他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以及致敏原等。生产日期比较“淘气”,它可不一定会乖乖待在食品标签里。如矿泉水,生产日期有时会印在瓶盖表面或四周,有时在瓶身上,还有可能在瓶子的包装上。保质期又叫“最佳食用期”,指在标签上规定的保存条件(比如通风、干燥或者 4℃冷藏等)下,保持食品质量(品质)的期限。除此之外,食品标签还会在非常醒目的位置标注致敏原,这对那些对某种食物成分过敏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谁动了我的食物),有删改)
(1) 请告诉同学阅读食品标签需关注哪些内容。
(2) 薯片是常见的零食,请跟同学一起读懂图表1薯片食品标签的信息。
①这袋薯片占比最多的配料是 ______ ,我的依据是 ______ 。
②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NRV%是 ______ %,意思是 ______ 。
(3) 有同学说:“看了薯片的营养成分表,我打算明天只吃薯片,它口感好,营养又丰富。”请你综合上文、图表1和图表2进行劝说。
图表2 食品标签中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素参考值
营养成分 每日参考值 营养成分 每日参考值 营养成分 每日参考值
能量 8400千焦 胆固醇 ≤300毫克 维生素D 5毫克
蛋白质 60克 碳水化合物 300克 铁 15毫克
脂肪 ≤60克 膳食纤维 25克 钙 800毫克
饱和脂肪酸 ≤20克 生物素 30微克 钠 2000毫克
…… …… …… …… ……
13. 校文学社结合下面这篇小说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开展讨论,完成问题。
成功艾斯山上,有一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
据村里老人讲,艾斯山上密林丛中的老虎、黑熊、野狼等猛兽统统都不是这头野猪的对手!在村民的眼中,这头野猪简直就是妖精的转世和恶魔的化身,因为还从来没有哪个猎人能够成功猎杀这头野猪。
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桑克和杰西偏就不信这个邪。他俩从小就是好朋友,又都是争强好胜的性格,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什么都比,比如说吃的东西要比,戴的胸坠要比,枪法的准头要比,就连打过的猎物多少也要比一比。
这一次,两个小伙子执意上山要与这头野猪“真刀实枪”地较量一番,他俩倒要看看:到底是那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更胜一筹,还是两位枪法和胆识均是一流的年轻猎人技高一招?
脸上写满了沧桑的老酋长劝他们:“孩子们,不要冲动了!村子里有多少猎人雄心勃勃地去狩猎,都是有去无还。你们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桑克和杰西都微笑着摇了摇头,很明显,他们并没有接受老酋长的意见。
巧舌如簧的媒婆劝他们:“你们还没有结婚,何必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牵挂操心呢?再说了,你们要是死了,年轻貌美的姑娘们到哪里去嫁像你们这样英俊威猛的勇士呢?”
桑克和杰西还是微笑着平静地摇了摇头,然后扛起了猎枪,头也不回地向着艾斯山进发了……
在走入一片黑漆漆密林深处的时候,已近黄昏。正当疲惫不堪的两人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那头野猪竟如旋风般猛冲过来,还没等两人举枪,顷刻间就将桑克撞翻在地,用灵活的蹄子狠狠地蹬向桑克的左腿。接着,又将杰西拱翻在地,随即用獠牙豁开了杰西右腿的小腿肚子。
当桑克和杰西彼此搀扶着,呻吟着,再次出现在艾斯村的时候,村民们的嘲笑声和奚落声瞬间便将两个人淹没了。两位年轻的猎人此时灰头土脸,遍身血污,出发前的意气风发和威风八面早已荡然无存。
上帝似乎对桑克和杰西很公平。这次狩猎经历,让桑克失去了左腿,让杰西失去了右腿,可谓是不偏不倚。
此后,心灰意冷的桑克彻底放弃了猎人这个职业,改行做了木匠,过上了平淡庸常的日子。而杰西一心想要复仇,他开始更加疯狂地练起了左腿的腿力、臂力、体力、耐力以及枪法,并在一年后如愿以偿为自己的右腿装上了假肢。
转眼十年时间过去了。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狩猎失败和继续努力后,有一天,杰西终于举起了猎枪,聚焦,瞄准,将那头野猪一枪爆了头。看到野猪头顶那朵绽放的殷红殷红的血花,杰西如同国王般得意地笑了。
成功后的杰西回到了村里,整天不是手舞足蹈,便是到酒吧饮酒作乐,并经常一边喝着酒,一边嘲笑桑克是个懦夫和胆小鬼。
一天,杰西又在酒吧奚落桑克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的老酋长端着酒杯对杰西说:“桑克这十年为村民不知打了多少越来越成型的好家具,盖了多少越来越结实牢固的新房子。而你呢?花了十年的时间,最后也不过战胜了一头蠢猪而已……”
听了老酋长的这番话,杰西彻底沉默了。
(选自《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边城浪子)
(1) 文中画线的句子很有特色,请你赏析。
两位年轻的猎人越过了峡谷沟壑,穿过了原野丛林,又攀过了陡峭绝壁……
(2) 小说设置老酋长、媒婆劝说两位猎人不要去打野猪的情节有何用意?谈谈你的看法。
(3) 小说结尾写杰西听了老酋长的一番话后“彻底沉默了”,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写出他当时的内心独白。(80字左右)
(4) 读了这篇小说,同学们围绕“怎样才算是成功”展开了激烈争论。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这个话题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14. 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是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某校社团因为疫情,组织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稻 源 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参观后,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稻 源 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展板一 那一群人
当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渐退去,稻花香飘散在钱塘江两岸的河谷盆地里,摇曳的稻穗在风中等待着成熟,等待着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们在采集狩猎的同时,还将捧着稻米,收获、繁衍、生息。他们的足迹停留在山上、桥头和湖西,他们的家园遗留在荷花山、小黄山和下汤的梦里。那里有他们修筑过的环壕、居住过的房屋;那里有他们种植过的田地、圈养过的动物;那里还有他们使用过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墓地。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上山人。
展板二 那一粒米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
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罅隙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
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
展板三 那一缕炊烟
上山文化是“农业”“定居”在东亚社会里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实证。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
当静寂的荒原上竖立起一座座土阶茅屋,人类终于告别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生活。从一万年前开始,上山文化遗址群在钱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的便是农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观。更展现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社会初创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续数千年发展的文明基因。
2016年在浦江召开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在东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初级村落”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年著名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更是为上山遗址欣然题写下“远古中华第一村”。
展板四 那一抹红
夕阳西下,灿烂的晚霞凝练出浓烈而静谧的红,这抹红落在了上山人的眼里、心底,沁染成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仰。他们制作的陶器如太阳一般鲜红,如火焰一般浓烈,陶土经过陶工匠心般地转换,变成了最精美的器物。大口盆、平底盘、圈足盘、双耳罐、壶、钵、杯、碗,上山人的引火炊煮有它,盛食宴飨有它,把酒言欢有它,载歌载舞有它,入土为安亦有它……
这是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绘)陶器。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
展板五 那一个时代
距今 12000年左右,人类迈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先后发生“农业革命”。走过了数百万年的人类告别洞穴,走进新纪元。
上山文化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群。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开来,奠定了半个中国的史前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晚期,即距今大约 8500年开始,文化面貌鲜明的各地考古学文化才日益发展起来,至此,史前中国的拼图初步成型。
可以说,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
(1) 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有一段关于水稻的表述(见链接材料)。大家认为这一表述需要修改,请结合展板内容解释修改原因。
链接材料:
大量的碳 14测定数据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农民就在长江三角洲的沼泽地上大量种植水稻。当人们1976年挖掘石器时期的村落河姆渡时,到处看到水稻的遗存……
那里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
(《汉字王国》,2017年第2版)
(2) 说明语言有生动(如《时间的脚印》)和平实(如《中国石拱桥》)之别。体会展板上解说词的语言风格,探究设计者选用这种语言风格的意图。
(3) 本次特展以“稻 源 启明”为主题,结合展板内容,阐述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15. 阅读《太阳和蜉蝣》,完成小题。
太阳和蜉蝣
汤汤一只蜉蝣从水里一点一点钻出来,远远的天边,一个红红的家伙一点一点冒上来。蜉蝣高兴地和他打招呼:“你好,你很神奇呀,你一来,这里就亮了。”
“你好,小蜉蝣。”“你认识我?你是谁呀?”“我是太阳。”“太阳,我好快乐呀,我有一天生命,你和我一样吗?”
太阳没有回答,往上走了走。一个太阳和一只蜉蝣没法说那么多。
蜉蝣扇着细小的翅膀飞呀飞,这里瞅瞅,那里瞧瞧。一切都这么新鲜,一切都这么好看。
“我是蜉蝣,你是谁呀?”“我是蜻蜓。”“我是蜉蝣,你是谁呀?”“我是狗尾巴草。”
“我是蜉蝣,你是谁呀?”“我是蜘蛛。”“我是蜉蝣,你是谁呀?”“我是蒲公英。”……
蜉蝣好快乐。她一抬头,看见太阳比原来高了许多。“你要去哪里呀?”“走到天那边,这样一天就过完了。”太阳说。“我们都有一天生命,我们多么幸运!”蜉蝣说。
太阳不再说话,和一只小蜉蝣能说清楚什么呢。
这时,一只蝌蚪叫住蜉蝣,说:“你可以当我的见证者吗?见证我脱掉尾巴,长出四肢,变成青蛙。”“我很愿意,我有一天生命呢。”“一天?我变成青蛙需要两个月,从小青蛙变成大青蛙需要一两年。”“那是多久?”“一个月有很多很多天,一年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天。”
“哦……这样啊……我等不到你变成青蛙了。”
蜉蝣遇见一只野鸭,她正在孵蛋。野鸭说:“我有十颗蛋,每颗蛋里藏着一个孩子,孩子们会从蛋里钻出来,非常非常可爱哦。”“太有趣了,我要在这里等他们出来,我有一天生命呢。”“一天?可等他们钻出来至少还要十天呢。”
“哦……这样啊……我等不到……你可爱的孩子们了。”
蜉蝣停在一个花蕾上歇息。“我是一朵非常美丽的花哟,等我开了,你就知道了。”“好呀,我在这里等你开,我有一天的生命呢。”“一天?可我明天才开呀。”“明天是什么?”“今天过去就是明天。你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吗?”
“哦……这样啊……我等不到……你最美丽的样子了。”
蜉蝣好半天不再飞……
太阳走到了她头顶上。“你难过了?”“太阳问。“有一点。”蜉蝣说,“如果只有一天生命,你不难过吗?”太阳说:“哦,我活了很久很久,还能活很久很久。”
蜉蝣没有说话,在阳光里飞呀飞,小小的身体那么美。
“太阳,一天之外是怎样的?”虽然和一只蜉蝣很难讲清楚,太阳还是很认真地和她说:“白天过去是黑夜,黑夜过去是白天。”“哦,是这样啊。”
“春天过去是夏天,
夏天过去是秋天,
秋天过去是冬天,
冬天过去是春天,
春天过去是夏天……”
“现在是夏天。”“哦,是这样啊。”
“有晴天,有雨天,有刮风天,有下雪天……今天是晴天。”
“是这样啊,如果……我有很多天就好了。”
蜉蝣发了一会儿呆,又说:“可我有整整一天的生命啊。”太阳想,一天有什么用呢?
小小的蜉蝣从一株草飞到另一株草,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她发现飞得越高,看见的世界就越大。
“世界有多大?”蜉蝣问太阳。虽然和一只蜉蝣很难讲清楚,太阳还是很认真地和她说:“世界很大,这片洼地以外,有村庄,有城市,有田野,有草原,有森林,有沙漠,有戈壁,有大海,有大河,有高山,有冰川……”
小小的蜉蝣从草尖飞到树梢,从低的树飞到高的树。
“太阳,你在往下走呢。”是的,走到你看不见我,一天就过去了。”
“哦,我的一天快过去了。”
太阳以为蜉蝣会伤心,正要说几句安慰的话,可她又飞起来了。
“谢谢你告诉我这么多,现在我要飞向你。”
“我很远。”“我不怕远。”
“你飞不到的。”“我想试试。”
“我真的很远。”“飞一点,就会近一点。”
“那么,我等你。”
蜉蝣透明的小翅膀多么闪亮,她一闪一闪,一闪一闪,朝着太阳飞去。太阳为她停住脚步。
飞着飞着,飞着飞着,蜉蝣飞不动了。她收拢翅膀,任小小的身体一点一点飘落。她落向水面的时候,太阳也落了下去。
天黑了。
天又亮了。
太阳照在这片洼地上,
照着一切微小而珍贵的生命。
(1) 根据故事相应情节,分析小蜉蝣的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2) 根据要求研读故事语言。
语言 研读
“可我有整整一天的生命啊。” ①关注角色的语言。从重音角度设计句子的朗读并简述理由。
小小的蜉蝣从一株草飞到另一株草,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
小小的蜉蝣从草尖飞到树梢,从低的树飞到高的树。 ②关注语言表达技巧。联系上下文,品析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 作者为何选择“太阳和蜉蝣”这组形象来创作这个故事?请简要分析。
1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一群傻瓜在菜地里
李汉荣
一地瓜、黄瓜、丝瓜、葫芦、南瓜、金瓜、苦瓜、香瓜、冬瓜……
一群傻瓜全都在菜园里傻睡。
呼噜噜,呼噜噜,微风里还打鼾。
路过的鸟儿还传播几句它们偷听到的梦话。
全是傻瓜们说的傻乎乎的傻话。
二地瓜没进过城,没见过世面,没受过励志教育。
除了憨,它没别的见识和想法。
被我那也没见过世面的爹爹埋没在土里。
埋没了就埋没了。土里暖和,土里有营养。
果然,这没见过世面的傻子,却长成了敦实汉子,地道的瓜。
一排排黄瓜手扶着藤儿做引体向上体操。
比赛的结果皆大欢喜:每一个黄瓜都获得绿色黄瓜光荣称号。
丝瓜走哪儿都喜欢做卷螺丝的游戏。
恨不得在妹妹的窗口也卷几个螺丝把春天固定在那儿。
也把自己固定在那儿。
亲眼看妹妹怎样一笔一划把自己写进一篇作文。
谁说葫芦喜欢收藏酒?没这回事。父亲说葫芦喜欢收藏露水。
葫芦对人很客气。那天不小心碰了母亲的头。葫芦一个劲儿道歉,低下头颤抖着对妈妈说对不起。
我妈摸了摸它害羞的头,说:傻孩子,没事的。
快静下来,可别把头摇晕了,把后面的节令摇乱了。
没人知道南瓜花耷拉在地上在想什么。但是爹知道它的心事。
爹把路边串门的南瓜蔓儿领回地里,就像老师修改了我作文的思路。
那花儿立即结出一个嫩瓜,为善解瓜意的爹爹点了一个大赞。
金瓜从不拜金,也不拜银。谁叫了这俗气的名字?
不过,金瓜不管雅俗,不懂金银,即使你叫它俗瓜楞瓜闷瓜也行。
到时候它老老实实捧出来的总是纯正的金瓜。
苦瓜是土地的苦孩子,土地的艰辛和悲苦,它心知肚明。
它尽最大努力把土地之苦藏进自己心里。
能让土地老娘喘一口气,它情愿永生永世都做苦瓜。
苦瓜旁边的香瓜有点不好意思了。谢谢苦瓜大哥。
你把苦水喝了,甘露都留给我这做弟弟的。
土地老娘啊,我身上的香,心里的甜,都是你积的德。
都是苦瓜大哥咽着苦水成全了我,你是大佛,他是菩萨。
冬瓜,大家都看到冬瓜了,顺着农历的线索摸索着走啊走。
不知听到土地一句什么悄悄话,扑通一下,就蹲在那儿不走了。
哪儿都不去了,天堂都不去了。
半夜里月亮走下来把它当枕头枕着睡了一觉。
醒来发现自己也长胖了一圈。嗬,这傻瓜有傻福。
什么福?无非是让自己天天变傻,越来越傻。
直到变得和土地一样傻,能傻在一起的,才是一家!
傻傻的土地养出一群傻傻的大傻瓜,满身满心都是傻傻的感情。
都是傻傻的思念,都是傻傻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淳朴营养和单纯想法。
三傻土地什么都见过,见过尖锐的刀锋厉害的轮子伤心的毒药。
见过精明的算计残酷的榨取贪婪的脑瓜。
傻土地都快被贪婪的脑瓜榨干啦。
好在天上有傻太阳傻月亮傻星星傻银河。
照着傻傻的土地老妈,老妈怀里还抱着希望的种子。
抱着一群憨厚的孝子,一群憨厚的傻瓜。
要不是怀里还有这样的傻瓜,土地老妈真的受不了啦……
(选自《奇迹》《散文》2021年第9期,略有删节)
(1) 校刊《文海拾贝》设“科普天地”世间感动”“历史长廊”“热点透视”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
(2) 某同学读了文章后,觉得写九种“瓜”套路雷同,选读两三种“瓜”后,其他可以跳过不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3) 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 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
A.第一单元:《皇帝的新衣》《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
B.第二单元:《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海燕》
(4) 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17. 阅读。
山里的夜
戴明贤天黑了。妈妈拎了条小板凳坐在鱼塘边,双手搂着常乐。常乐觉得进了一个妖怪的大黑洞,一层又一层的黑涌过来、涌过来,淹没了他,憋得他咕噜咕噜吐泡泡。常乐把脑袋埋在妈妈膝盖中间,小声说:
“妈妈,外婆也看了,我们回去吧!”“为什么?”
“害怕!”
“害怕?怕哪样?”
“哪样都怕!”
妈妈很奇怪:“你不是说乡下样样都好玩吗?”
常乐说:“白天是好玩,黑了就,就害怕。”
“到处都是人,怕哪样?”
“我想回家。”
“妈妈也想回家呀!这里就是妈妈的家。外婆就是妈妈的妈妈。你想想,要是你二十年没有回家看我了,今天看到一眼,明天就走了吗?”
常乐问:“妈妈,你真的是在这里长大的?真的是?”
“当然是真的嘛!”
常乐躲在妈妈膝盖中间,长长吐口气说:“幸好你走了!”
“幸好!”妈妈笑道,“走出五里路我就哭了,一哭哭了几百里……”
常乐想问为什么,忽然响起一片古怪的声音。满池塘都在怪叫。常乐像皮球一样弹到妈妈怀里,大叫:
“水里有怪物!”
“青蛙。”妈妈说,“哪样怪物!”
常乐一听,真是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像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指挥的小棍一挥,预备起!马上鼓号齐鸣,整齐无比。“呱——呱——”“呱——呱——”常乐哈哈笑起来。
“青蛙儿童蚊香!”
妈妈扳住乐乐的脑袋向着天上,喊道:“快看!”
一颗很大的星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天上滑过去,好远好远才消失掉。常乐这才发现,原来外婆家晚上的天空不是大黑洞,而是蓝湛湛的,蓝闪闪的,像一块蓝颜色的大丝绒幕布,上面嵌着几千颗几万颗星星,大的小的,密密麻麻,流光泻辉。黑黝黝的大山剪影,从天那边镶到天这边,连绵不断,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座不同一座,跟卡通片里一模一样。常乐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星星天空。他目瞪口呆,连连说:“哗!哗!哗!”去年“六一”节他们全班去看童话剧,幕一拉开,就是这样一片星星闪烁的蓝天,女生们惊喜得喘不过气来,满场只听见“哗——哗——”散了戏,常乐他们几个还学她们哗呀哗的,气得女生们骂他是“自以为是”。现在轮到他自己只晓得哗呀哗的了。
“妈妈!”常乐刚一开口,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了。真奇怪!谁在指挥它们呀!准是一只最大最大的青蛙王在命令它们:“预备——起!”“预备——停!”青蛙王可能有脸盆那么大!
“乐乐!你要讲哪样?”
常乐回过神来:“妈妈,外婆家肯定是全世界星星最多最亮的地方!”
“又说憨话!”
“肯定!”常乐指导妈妈,“那是北极星。看见没有?最亮最大的那颗。那是北斗星!那边那边!七颗,排成汤勺一样。”老师带常乐们去参观过天文馆。
常乐觉得妈妈什么也不懂。“北斗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没听过少儿唐诗 VCD吗?还是你给我买的哩……那么,大熊星座又在哪里呢……唉!外婆家星星太多了!”
呱——青蛙鼓号队突然开始演奏,把常乐吓了一下。他哈哈大笑。妈妈乘机说:
“乐乐!我们多陪外婆几天吧!”
“好!”常乐答应了,又叹口气说,“净是些大人!有一个同学也好玩点!”妈妈说:“明天看大姨去,她家有小朋友。”
“要是带着舒俐跟我们来就好了!”常乐说,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瞌睡了。
(节选白《走进云里去》)【注释】①七姊妹:北斗星的一种民间说法。
【小说 联结】
(1) 结合选文,仿照示例,完成填空。
示例: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初到芦荡的陌生和害怕。
①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还让我联想到《简 爱》中简 爱 ______ ;
②仰望星空,常乐 ______ ,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 ______ ;
③“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常乐惊奇万分,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 ______ 。
【小说 重现】
(2) “弯弯的山路,云雾缭绕;云里的故事,古老淳朴。这些,对在城市长大的小男孩常乐来说,是他心里一幅永远清新纯洁的简笔画!”(小说封面语)请从文中选择一个触动你的画面,给它取个标题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小说 品味】
(3) 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山村景象在常乐眼里是另一番光景,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常乐?
山村景象 常乐眼里
外婆家的黑夜 妖怪的大黑洞
夜晚的天空 一块蓝色的大丝绒幕布
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 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
②“妈妈说:‘那是七姊妹。’”常乐认为妈妈什么也不懂。妈妈真的什么也不懂吗?联系上下文,简述你对妈妈这句话的理解。
【小说 探意】
(4) 小说结尾,常乐自豪地说:“都走进云里去了!”这与选文开头“我想回家”相比,常乐对山村生活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探究常乐这段山村经历的意义。
链接材料:
常乐不断回头看那些山,回忆是不是去过。旁边一个叔叔发现了,问道:
“来过暑假的?”
常乐点头。
“去过哪些地方?”
常乐指着那些山:
“那里面。那里面。都走进云里去了!”
(《走进云里去》结尾)
18. 阅读。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叶一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
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层面来讲,自是离老家更近,却也有非实用层面:是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
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
二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三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 [A] 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 。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四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将流淌到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五
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的邙岭上,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
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
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预学笔记
◇梳理摘抄
地点 关键词
一、桃花峪黄河大桥 老家、安卧
二、花园口南裹头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
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
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阅读困惑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
借助预学笔记,完成下面任务。
◎思考探究
(1) 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2) 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3) 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4) 预学笔记中的关键词“美”“灵魂”,可否帮你深入认识黄河?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解答困惑
(5) 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
◎积累拓展
(6) 根据积累,补全下面有关黄河的古诗名句。
① ______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峰峦如聚, ______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19. 阅读《吃鲫鱼说》及某同学做的批注,完成问题。
吃鲫鱼说
冯骥才①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②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入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③ 。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最大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批注1】这句话写了深秋早晨去钓鱼的事,生动形象,也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④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秋日里最大最肥,而且吃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优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上来,就叫作“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批注2】“托漂”的“漂”应该怎么读?
⑤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焖,勿用酱油。鱼见本色,最具鱼味。
⑥鲫鱼是最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⑦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正反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鳃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⑧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其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作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作料的意义。其二,上述几种作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其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⑨煮好的鱼,分做一菜一汤。
⑩ 。醋要选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批注3】这段话极富画面美。
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米,一边吃鱼。白米亮如珠,鱼肉软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批注4】 段写得妙极!读起来很有味道!
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最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选自冯骥才《世间生活》,略有删改)【批注5】把这篇文章选入《世间生活》真有眼光!
(1) 解决【批注2】的疑问。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漂”字的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托漂”的“漂”的读音是 ______ 。
【漂:①piāo,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②piǎo,漂白;用水冲去杂质。③piào,(事情、账目等)落空。】
(2) 挑战【批注1】,赏析语言。请你自选角度,对第③段划横线句也做一赏析。
(3) 阐释【批注3】。第⑩段划波浪线句子富有画面美,请作出阐释。
(4) 回应【批注4】。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
(5) 联结【批注5】。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人生感怀
②生活雅趣
③人间生灵
④旅行印象
20. 文学作品阅读。
夏天奔跑的声音
【美】雷 布拉德伯里年迈的桑德森先生在自己的鞋店里巡视,一边轻轻触摸货架上的每一双鞋。他就像宠物店的店主,店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他关切地碰碰它们,为它们整理好鞋带,调整好鞋舌。然后,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
片刻之前,桑德森鞋店的门口还空荡荡的。下一秒,男孩道格拉斯笨拙地站在那里,低头看着自己的皮鞋,仿佛这双笨重的鞋子已经深陷水泥地里拔不出来了。
“什么也别说!”桑德森先生说。
道格拉斯僵住了。
“我知道你想买什么。”桑德森先生说,“每天下午你都站在我橱窗的前面。你觉得我会看不到你吗?你想买的是绵白网球鞋。最后,我还敢说你想赊欠。”
“不是!”道格拉斯喊道,呼吸急促。“我想到了比赊欠更好的办法!”他喘着气说,“在我告诉您之前,桑德森先生,您必须回答我一个小问题。您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穿运动鞋是什么时候吗,先生?”
桑德森先生脸沉了下来。“哦,二十年,让我想想,三十年前吧。为什么这么问?”
“桑德森先生,难道您不觉得亏欠顾客吗?您至少应该试穿一下自己卖的鞋子,哪怕一分钟,不然您怎么知道穿上去什么感觉?”
男孩的狂热让桑德森先生有些退缩,他一只手摩挲着下巴。“这……”
“桑德森先生,”男孩滔滔不绝,“您卖东西给我,我也会把同样价值的东西卖给您。”
“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孩子?”桑德森先生疑惑地问。
“我当然希望您能试一试,先生!”
老人默默地坐了下来,气喘吁吁地将网球鞋套在自己狭长的脚上。顺着西裤深色的裤脚看过去,它们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桑德森先生站了起来。
“穿起来感觉怎么样?”男孩问道。
“感觉很好。”他准备坐下来。
“别!”道格拉斯伸出手,“桑德森先生,现在您能来回走两步,然后我再告诉您剩下的话吗?是这样的:我还差您一美元。不过,先生——一旦我拥有了这双鞋子,您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你想说什么?”
“我会帮您拿包裹,给您买咖啡,帮您跑邮局……每一分钟,您都会看到我从这里进进出出。感受一下这双鞋子,桑德森先生,想象它会带着我跑得多么快。感觉到里面的弹簧了吗?感觉到鞋子内部在奔跑了吗?感觉到我能够飞快地干完这些事情不让您操一点心了吗?您悠闲地待在凉爽的店里,而我在满城跑!不过,到处跑的可不是我,而是鞋子。它什么地方都可以去!”
桑德森先生惊讶地站着。这番话就像汹涌的激流一样裹挟着他,他开始深陷到鞋子里。伴着从门口吹进来的微风,他轻轻摇晃起来。他像踩在草丛里,又像踩在富有弹性的黏土上。
店外面,几个行人正顶着大太阳走在人行道上。
老人和男孩彼此对视,男孩显得兴高采烈,而老人看起来如有顿悟。
男孩穿上鞋之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
“这是今天下午你要为我做的一堆事情。办完这些事,我们就两清了。”
“谢谢您,桑德森先生!”道格拉斯蹦蹦跳跳地准备离开。
“等等!”老人俯身向前,“鞋子感觉如何?”
男孩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它们深陷在河流中,深陷在麦田里,深陷在正将他推出城去的风中。他抬头看着老人,他的眸子在喷火。
“像羚羊?”老人问道,视线从男孩的脸上移到鞋上,“瞪羚①?”
男孩想了想,犹豫了一下,然后很快地点点头。几乎一瞬间,他就不见了,网球鞋的声音消失在丛林般的高温里。
桑德森先生站在阳光灼热的门口,倒耳倾听。很久以前,当他还是个爱做梦的男孩时,他就记住了那个声音。这些美丽的生物在蓝天下跳跃,它们穿过灌木丛,留下轻柔的奔跑回音。
“羚羊,”桑德森先生说,“瞪羚。”
他弯腰拾起男孩扔掉的冬鞋,曾经的雨雪让鞋变得沉甸甸的。老人走出了骄阳的炙烤,脚步轻柔、淡然、缓慢……
(选自《雷 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有删改)【注】①瞪羚:羚羊的一种,非常敏捷。
(1) 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
① ______ →在道格拉斯得恳请下,桑德森先生试穿了鞋子→② ______ →道格拉斯像瞪羚一样消失了,桑德森先生回想起少年时光
(2) 联系语境,分析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道格拉斯从夏日正午的艳阳下挪动身体,小心翼翼地把硬币码在柜台上。
②老人脚步轻盈地穿过店铺,走到放满鞋盒的墙边,取了一双鞋给男孩,然后又在一张纸上列了个清单。
(3) 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写道格拉斯劝说桑德森先生,这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4) 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青春活力、理解尊重、梦想追求……请结合小说内容,围绕一两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5) 男孩道格拉斯与桑德森先生彼此影响,共同成长。下列三组人物也有类似的关系,请选择一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A.孙悟空和唐僧(《西游记》)
B.简 爱和罗切斯特(《简 爱》)
C.哈利 波特和他的伙伴(《哈利 波特与死亡圣器》
21. 读美文,品野菜。
荠菜花
陈晓卿 ①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功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
②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时分,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好像无数块巴西国旗。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油漆工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
③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