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到底多快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预计,5G网速将比4G至少提高十倍,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虚拟现实)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
其实,5G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5G的网络延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将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5G能让各类智能硬件始终处于联网状态。这也意味着5G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在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未来,5G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材料二:
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有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新业态……
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在人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
近日,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这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能力。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以及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
而伴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更大的改变,还在后头。在5G时代,公众能享受到的流量将是4G时代的10倍以上。基于流量规模的快速壮大,流量社会的门槛将会更低,未来的物联网、VR产业和人工智能等都将迎来快速发展。5G不仅仅是快。如果说4G主要实现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连接,那5G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都将在这个庞大的流量世界里实现连通,在5G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将孕育出什么,有些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的还无法想象。
技术与人,二者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人类在不断突破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虽然现在很难说“流量一族”幸福指数提升了,但是未来如果我们能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善加利用,那么技术一定会让人类更加幸福。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22日14版)
1.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4G用户已经占移动用户的大多数,移动流量已经呈爆发式增长,但4G时代不会太久。
B. 2020年将实现5G商用,届时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将得到满足。
C. 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连成一体。
D. 万物互联的时代,很多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如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都会得到满足。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重点介绍了5G时代和现在4G时代相比的诸多优越性,让人们对5G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憧憬。
B. 材料二后半部分也介绍了5G时代的特征,目的是强调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形成且会继续延续。
C. 流量经济之所以会争夺去人的注意力,使人迷失,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定力、执行力不足。
D. 腾讯进行的“社交斋戒”实验证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3. 技术与人二者将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可行的解决之道。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题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原 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原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 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 好的,你慢慢喝,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 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 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究是不高兴。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 是谁?
婵娟 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
屈原 (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
婵娟 (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你请……不要问我。……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
[屈原不禁潸然,两手抚摩着婵娟的头,昂头望着天,如此有间。]
[婵娟始终仰望屈原,喘息甚烈。]
屈原 (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
婵娟 (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原 那也由他去吧。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那位钓鱼的人呢?
婵娟 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屈原 (沉默一忽之后)婵娟,你口渴吧?
[婵娟点头。]
屈原 (两手移去,将案上酒爵取来)这儿有杯甜酒,你喝了它吧。
[婵娟就爵,一饮而尽,饮之甚甘,自己仍跪于地,紧紧拥抱着屈原的两膝,昂首望之。]
[屈原以两手置爵于神案上之后,仍抚摩其头。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屈原 (屈膝俯身,以两手套其颈,拥之于怀)啊,婵娟,你怎样?你怎样?
婵娟 (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屈原 (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
婵娟 (更衰弱)……啊,我……真高兴!……(喘息与痉挛愈烈。终究做最大一次痉挛,死于屈原怀中,②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
[屈原无言,拥着婵娟尸体,昂首望天,眼中复燃起怒火。]
(1942年1月11日)
【注】郑詹尹:南后郑袖之父,受南后密令用毒酒毒死屈原。
文本二:
婵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究竟化成功了没有,我自己不敢保证,不过婵娟虽然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然而没有屈原精神的暗示,我却写不出那样的婵娟。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与<厘雅王>》)
4.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表现出屈原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更表现出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的无奈和痛心。
B.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一句,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表明屈原在与郑詹尹交谈之后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其一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D. “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既是对宋玉的批判,也是对婵娟的教导和赞扬,它体现了屈原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5.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詹尹给屈原送去毒酒,并以进为退企图引诱屈原喝下,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卑鄙、狡诈的反面形象呈现给读者。
B. 作者运用诗化语言,痛快淋漓地抒发人物情感,能引发读者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
C. 作为屈原形象的诗意补充,婵娟在屈原的教导和感化下,自身人格得以不断完善,更能衬托出屈原作为先觉者的崇高价值。
D. 剧本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6. 选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分别有什么作用?
7. 文本二中,作者说婵娟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剧本中是如何塑造婵娟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9)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节选自《鸿门宴》)
【乙】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 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9. 对文中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由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B. 季: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C. 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这里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意是指男女双方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
D.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 甲文中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 乙文中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D. 乙文中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④寒螀jiāng:寒蝉。⑤蒋山:钟山。
12.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13.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10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2)《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 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 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 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18.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C.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D.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19. 下列选项中没有注音错误或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鲰(zōu)生 夜缒(zhuì) 瞋(chēng)目 秦军氾(sì)南
B. 浴乎沂(yí) 小相(xiàng) 哂(shěn)笑 若不阙(quē)秦
C. 摄(shè)乎 饥馑(jǐn) 樊哙(kuài) 率(shuái)尔
D. 恃(shì)坐 铿(kēng)尔 飨(xiǎng)士卒 要(yāo)项伯
20.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五个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0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钱学森不惧美国的威逼利诱,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钟南山不畏肆虐的疫情来袭,勇往直前,站在抗疫第一线……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切身体验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南山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到底多快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预计,5G网速将比4G至少提高十倍,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虚拟现实)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
其实,5G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5G的网络延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将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5G能让各类智能硬件始终处于联网状态。这也意味着5G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在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未来,5G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材料二:
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有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新业态……
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在人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
近日,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这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能力。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以及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
而伴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更大的改变,还在后头。在5G时代,公众能享受到的流量将是4G时代的10倍以上。基于流量规模的快速壮大,流量社会的门槛将会更低,未来的物联网、VR产业和人工智能等都将迎来快速发展。5G不仅仅是快。如果说4G主要实现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连接,那5G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都将在这个庞大的流量世界里实现连通,在5G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将孕育出什么,有些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的还无法想象。
技术与人,二者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人类在不断突破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虽然现在很难说“流量一族”幸福指数提升了,但是未来如果我们能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善加利用,那么技术一定会让人类更加幸福。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22日14版)
1.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4G用户已经占移动用户的大多数,移动流量已经呈爆发式增长,但4G时代不会太久。
B. 2020年将实现5G商用,届时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将得到满足。
C. 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连成一体。
D. 万物互联的时代,很多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如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都会得到满足。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重点介绍了5G时代和现在4G时代相比的诸多优越性,让人们对5G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憧憬。
B. 材料二后半部分也介绍了5G时代的特征,目的是强调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形成且会继续延续。
C. 流量经济之所以会争夺去人的注意力,使人迷失,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定力、执行力不足。
D. 腾讯进行的“社交斋戒”实验证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3. 技术与人二者将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可行的解决之道。
【答案】1. D 2. A
3. ①人工智能技术加上对流量控制性技术的研究。
②人类需要增强反思和校正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都会得到满足”错误。结合“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分析,原文意思是这些创新应用只是成为可能,而不是“都会得到满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目的是强调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形成且会继续延续”错误。结合材料二后半部分内容分析,介绍5G时代特征的目的是强调流量社会已经形成且会更大程度的延续。
C.“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定力、执行力不足”错误。结合“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新业态……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可知,智能手机等媒体本身的诱惑力不能忽视。
D.“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错误,不全面。实验是来证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能力。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分析,主要从技术角度来考虑。如结合“5G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5G的网络延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将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未来,5G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等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加上对流量控制性技术的研究,可以促进技术与人二者和谐共生。
结合材料二分析,可以从人自身的行为来考虑。如结合“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这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能力”等分析,人类需要增强反思和校正能力,促进技术与人二者和谐共生。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原 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原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 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 好的,你慢慢喝,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 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 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究是不高兴。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 是谁?
婵娟 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
屈原 (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
婵娟 (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你请……不要问我。……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
[屈原不禁潸然,两手抚摩着婵娟的头,昂头望着天,如此有间。]
[婵娟始终仰望屈原,喘息甚烈。]
屈原 (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
婵娟 (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原 那也由他去吧。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那位钓鱼的人呢?
婵娟 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屈原 (沉默一忽之后)婵娟,你口渴吧?
[婵娟点头。]
屈原 (两手移去,将案上酒爵取来)这儿有杯甜酒,你喝了它吧。
[婵娟就爵,一饮而尽,饮之甚甘,自己仍跪于地,紧紧拥抱着屈原的两膝,昂首望之。]
[屈原以两手置爵于神案上之后,仍抚摩其头。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屈原 (屈膝俯身,以两手套其颈,拥之于怀)啊,婵娟,你怎样?你怎样?
婵娟 (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屈原 (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
婵娟 (更衰弱)……啊,我……真高兴!……(喘息与痉挛愈烈。终究做最大一次痉挛,死于屈原怀中,②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
[屈原无言,拥着婵娟尸体,昂首望天,眼中复燃起怒火。]
(1942年1月11日)
【注】郑詹尹:南后郑袖之父,受南后密令用毒酒毒死屈原。
文本二:
婵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究竟化成功了没有,我自己不敢保证,不过婵娟虽然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然而没有屈原精神的暗示,我却写不出那样的婵娟。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与<厘雅王>》)
4.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表现出屈原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更表现出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的无奈和痛心。
B.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一句,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表明屈原在与郑詹尹交谈之后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其一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D. “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既是对宋玉的批判,也是对婵娟的教导和赞扬,它体现了屈原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5.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詹尹给屈原送去毒酒,并以进为退企图引诱屈原喝下,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卑鄙、狡诈的反面形象呈现给读者。
B. 作者运用诗化语言,痛快淋漓地抒发人物情感,能引发读者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
C. 作为屈原形象的诗意补充,婵娟在屈原的教导和感化下,自身人格得以不断完善,更能衬托出屈原作为先觉者的崇高价值。
D. 剧本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6. 选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分别有什么作用?
7. 文本二中,作者说婵娟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剧本中是如何塑造婵娟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6. 第一处写风和雷电止息,月光斜照,烘托了宁静恬淡的气氛,也反映出了屈原在与人交流之后,心境由孤寂转为平静。
第二处渲染了冷寂凄清的气氛,反衬出婵娟死后屈原悲怒难言的心情。
7. ①侧面交代。通过屈原对河伯的独白侧面表现出婵娟对屈原的尊敬和支持,塑造了一个尊敬师长、有正义感的婵娟形象。
②正面描写。婵娟正式出场后,通过对婵娟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她对屈原的景仰、知恩图报和甘愿献身的精神。
③对比衬托。将宋玉和婵娟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宋玉的“阴柔”和对屈原的背叛衬托出婵娟刚强的气节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对他印象发生了转变”错误,从“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可见,屈原即使是与“不高兴的人”交谈也能使心境平静,更加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而不是“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特色。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主要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处“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屈原在和郑詹尹交谈时,内心充满愤怒和痛苦,“大风渐息,雷电亦止”的景象烘托出屈原内心的波澜慢慢平息,“月光复出”,柔和的月光就像屈原此时的心情一样宁静;
第二处“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此时婵娟已经死去,屈原内心最后的温暖也已经消失,昏暗的世界就像此时屈原的内心,那明亮的月光显得格外的凄凉,月光如水,寒冷刺骨,屈原愤怒、绝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通过屈原对河伯说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侧面交代婵娟尊敬屈原;
“先生,我高兴得很。……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中,通过婵娟的动作和语言正面描写,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对屈原敬仰、知恩图报,愿为屈原而献身的姑娘。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宋玉的阴柔和对屈原的背叛突出了婵娟刚强的气节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二、古诗文阅读(39)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节选自《鸿门宴》)
【乙】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 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9. 对文中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由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B. 季: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C. 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这里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意是指男女双方一种人际间取得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
D.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 甲文中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结局埋下伏笔。
C. 乙文中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D. 乙文中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答案】8. B 9. A 10. D
11. (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张良,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他,想要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项羽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他富贵了呢!”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
“汉皆已入彭城”,“彭城”是入的地点,主语为“汉”,谓语为“入”,这是完整的句子,“汉”前“城”后断开,排除AD;
“日中”下一句的时间状语,说的是“日中”时“大破汉军”,故“日中”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错误,司马迁是西汉人;“《史记》……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错误,《史记》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可见,这是自然现象不利于楚军,属于客观因素,并非主观人为,所以不能说是项羽的问题。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夜”,连夜,名词作状语;“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他;“去”,离开。
(2)补充主语“项羽”;“衣”,名词作动词,穿;“夜”,名词作状语,在黑夜中。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
乙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由于楚军的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兵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队阵崩溃,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从沛县经过,接取家眷向西逃,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去抓汉王的家眷;但汉王家眷已经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④寒螀jiāng:寒蝉。⑤蒋山:钟山。
12.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13.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12. 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13. 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
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激越。
④融情于景: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是说“夜深了,春潮拍打着金陵城,激荡着寂寞的声音”。“急”,此处有“急迫”的含义,联系前文“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描绘出了春潮激荡,不断拍击“孤城”的情形。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激荡,其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不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首词上片“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今昔对比,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接下来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将作者的思绪带到王谢家族兴盛之时,进一步将寥落与繁华进行了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孤寂之情。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系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也是化用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这既是写眼前之实景,又熔铸了刘禹锡诗歌的意境,情绪惆怅、孤寂。可见,作者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从“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可知,作者直抒胸臆,用平实直白的语言、短促的句子直接表现了内心情绪的激越,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从“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可知,词人融情于景,以春潮、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写寂寞的金陵古城,在夜空下被长江的春潮拍击着的景象,寓含了作者孤寂惆怅而又焦躁的情绪;在下片里,作者寄托情思于荒凉的意象,这里情与景的融合构成了词作令人低徊的意境,给人以情绪上的强烈的感染。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10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2)《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千乘之国 ②. 摄乎大国之间 ③. 加之以师旅 ④. 因之以饥馑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戎马关山北 ⑧. 凭轩涕泗流 ⑨.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⑩. 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摄、旅、馑、坼、戎、轩、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 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 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 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答案】15. A 16. A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
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
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语序不当,“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是后面“互动性增强”的原因,“由于”应该放在前面,应改为“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
“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助于……提高”,可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综合分析可知,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18.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C.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D.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D。
19. 下列选项中没有注音错误或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鲰(zōu)生 夜缒(zhuì) 瞋(chēng)目 秦军氾(sì)南
B. 浴乎沂(yí) 小相(xiàng) 哂(shěn)笑 若不阙(quē)秦
C. 摄(shè)乎 饥馑(jǐn) 樊哙(kuài) 率(shuái)尔
D. 恃(shì)坐 铿(kēng)尔 飨(xiǎng)士卒 要(yāo)项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瞋(chēng)目”中的“瞋(chēng)”应为“瞋(chēn)”;“秦军氾(sì)南”中的“氾(sì)”应为“氾(fán)”。
C.“率(shuái)尔”中的“率(shuái)”应为“率(shuài)”。
D.“恃坐”中的“恃”应为“侍”。
故选B。
20.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五个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0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答案】历史悠久 茶馆众多 档次多样 茶技高超 茶具讲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文段可以划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第二句可提炼成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第二层:第三句“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写出了成都茶文化的茶馆众多。后半句“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写出了成都茶楼档次多样。第三层,第四句“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通过列举茶倌掺茶的许多绝活,写出了茶倌掺茶的技艺高超。第四层,第五句“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写出了成都茶文化的茶具讲究。最后表达归纳时去掉举例子的内容,使用修辞的还原即可。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钱学森不惧美国的威逼利诱,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钟南山不畏肆虐的疫情来袭,勇往直前,站在抗疫第一线……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切身体验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的画卷,每一个画面都沉淀了那个时代的厚重与激扬,每一页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高洁光辉。似乎无论在哪个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爱国志士,他们不畏强权,不惧豺狼,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人民的幸福与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出生在那个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他将一生的夙愿带进了坟墓,只求子孙在王师北定中原之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黄泉下的他。
任谁也不会忘记那大快人心的虎门销烟,那是黑暗与屈辱时中国人高昂起的头颅。在中国人已然萎靡之时林则徐奋勇地站了出来,他不仅扼断了侵略者伸向中国的魔爪,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自尊与骄傲。即使在身遭迫害,流放伊犁时,他依旧慷慨激昂地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那时的中国正处在风尖浪口上,邓小平却以一种难得的果断决绝,毅然打开国门,招商引资。即使面对众多的不解与责难,他也始终坚持着。最后,当现实告诉我们这位老人是何其睿智,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他那炽热的赤子之心。
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爱国人物,群星灿烂。他们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美好将来奉献出一生。
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先辈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像岳飞一样有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有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像周恩来一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要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胸怀祖国,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共铸和谐。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就是国家的栋梁,我们将共同助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材料中的关键句。材料列举众多勇于担当的仁人志士,如钱学森,如钟南山,列举这些事例意在说明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人都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具体看来,担当,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现实,深思“担当”精神的缺失致使家国情怀蒙尘的事例:有人看到摔倒的老人,避而远之,害怕“惹祸上身”;有人推过揽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人为一己之欲,抛家弃子,泯灭亲情;有人丧失国格,携款潜逃,逍遥域外;有人底线崩溃,寡廉鲜耻等,都是弃家舍国缺少担当情怀的表现。考生要思考如何认识并养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可从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和精于担当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担当”二字进行全面诠释:敢于担当是一种精神,“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要扛重担、挑大梁。乐于担当是一种态度,“接受工作不走样,执行任务不打折”,不拖延、不敷衍。善于担当是一种能力,“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地位”,要办实事、做到位。
构思行文时,以责任担当为中心,设置分论点进行论述,强调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如责任担当是一种精神情操,是一种态度习惯,是一种能力素质。最后总结全文,勇于责任担当是人人应具有的优良品质,是人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综合表现。
立意:
1.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2.厚植家国情怀,勇于责任担当。
3.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
4.匹夫之责,家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