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08: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中主张:人们追求利润是基本常识,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一主张(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
C.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D.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2.下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上表反映出欧美国家( )A.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 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
C.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 D.内部工业化程度的差异
3.历史学者钱乘旦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业化犯了错误,如果没有这些错误的发生,社会主义不会出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应该不会出现。”这句话( )
A.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B.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C.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D.阐释了无产阶级诞生的必然因素
4.1770—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从1720年的25000吨,增加到1840年的139640吨。这反映了英国 ( )
A.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B.城市化进程结束
C.工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D.生产方式的变革
5.下图为史学家科林·弗林特绘制的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周期的殖民扩张带来世界市场的形成 B.第二周期的殖民扩张与自由主义盛行有关
C.第一周期的殖民收缩主要受亚洲觉醒影响 D.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推动第二周期的收缩
6.下图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期“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血腥 B.机器生产隐含严重安全隐患
C.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觉醒 D.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7.下图为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B.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D.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8.18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工厂制度,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这表明近代工厂制度使( )
A.垄断组织得以确立 B.社会阶层逐步固化
C.手工工场得到扩张 D.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9.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0.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这里的“它”是指( )
A.飞梭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机车 D.汽船
11.1878年,德国颁布了《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反映了德国( )
A.通过抑制市场竞争来加速发展 B.通过垄断组织来促进海外扩张
C.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突出 D.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最大
12.19世纪,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下列与此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②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③《资本论》第一卷问世④马克思主义诞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13.从英国的外贸出口额来看,1784—1786年,英国的年外贸出口额为1361.4万英镑,1804—1806年间增长到4124.1万英镑,1834—1836年为4619.3万英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影响 B.新航路的开辟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4.如图为1899—1919年美国生产和人口的总趋势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B.城市的人口数量高于农村
C.工业实力居于世界领先 D.民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失衡
15.如图为1787—1840年间,英国部分行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情况。这一变化( )
A.推动男女家庭地位转变 B.加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C.引发生产组织方式变动 D.导致社会结构出现分层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对于人类伟大的贡献,是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之前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劳动成果。工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工业革命可以使工业因素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使人类生话的各个领域都“工业化”。人类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至于人类任何杰出想象力的实现,都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工业革命也是人类伟大的民生事业。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进入有史以来安全、清洁、长寿的时代。当然,工业革命也具有毁灭性,不仅是熊彼特所说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毁灭”,而且可能是战争的毁灭和环境生态的毁灭,即战争工业化和环境工业化。总之,工业革命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展现的伟大的历史成就和影响深远的发展飞跃。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根据材料,围绕“工业革命”提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就必然出现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即城市病。城市居民大多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改变,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便泼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到处是猪圈,但当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病”的表现及治理措施。
18.城因水兴,市缘路起。交通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推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材料二 英国的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布里奇特沃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航程缩短、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投资高潮。英国史学家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此外,食盐、石料、谷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也逐年递增。这些大宗笨重商品的需求的膨胀构成运河业发展的直接动因。……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材料三 汉口交通近代化简表
时间 大事记
1858年 《天津条约》规定汉口开埠,此后到1910年进出汉口港的航船达4000艘次。
1886年 人力车现身汉口租界,很快受到人们青睐,迅速普及,充当市内交通运输的主力军。
1903年 英国人带来了汽车,出现了出租汽车商行,后来随着汉口街道建设的展开,汽车出租商行迅速增加。
1905—1907年 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粤汉铁路动工修筑,实现了南北铁路大沟通,孙中山总结:“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
1929年 开始运营公共汽车,开办了三条路线,设置运营调度时刻表(精确到分秒),把汉口的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接起来。
上海至汉口段开通航空线路,民用航空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据《近代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驰道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指出体现秦朝大一统的道路建设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运河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的原因,并分析“铁路取代运河”对欧洲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中的“追求利润”“自由”“利益”“竞争”,再结合材料时间1776年,可知当时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要求自由生产、竞争、贸易,且发展资本主义,D项正确;人民主权是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材料不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扩张,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可知,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初级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充足,但工业化能力不足;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初级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极缺,但工业化程度高;其他西北欧国家初级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小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短缺,工业化能力较强,综上可得,欧美国家之间内部工业化程度差异明显,D项正确;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材料给予信息无法得出,排除B项;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依据材料“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业化犯了错误,如果没有这些错误的发生,社会主义不会出现”,可以看出其观点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唯物史观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工业革命对社会主义产生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无产阶级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材料信息讲到,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原棉消耗量、生铁产量都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数据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生产效率提高,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矿产资源,排除A项;此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进程也正在进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的政治地位提高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据材料可知,第二周期的扩张是指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25--1900年)。结合所学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开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主张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财富,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亚洲觉醒发生于20世纪初,而且第一周期属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第二周期的扩张是指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殖民地数量处于上升时期,而不是收缩,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前期‘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的场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卢德分子”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表明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不断激化,D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血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机器生产隐含严重安全隐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觉醒,表现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据图可知,1870—1910年间世界船舶总吨位数增加,其中汽船吨位数增加,帆船吨位数减少,表明航运业不仅取得巨大发展,而且正逐步实现海上运输工具的机械化,这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D项正确。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铁路工业的发展强调的是陆上交通业的发展,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无法解释这一时期世界船舶吨位数中帆船吨位数减少、汽船吨位数增加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工厂制度使整个社会日益形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项正确;A项和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工厂制的形成,标志着手工工场逐渐被工厂制所取代,排除C项。故选B项。
9.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而不是提高生活质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可得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动机的改良,使人类看逐步摆脱了自然的限制,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项正确;飞梭并不是机械,排除A项;CD项都是受蒸汽机影响而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排除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政府通过法律形式保护垄断组织,促进了垄断组织和国家经济发展,这反映了德国政府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突出,C项正确;当时德国政府对市场竞争是不限制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垄断组织对海外扩张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德国垄断组织发展情况,没有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各国成就大小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爆发,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于1867年。由此可知,时序正确的是①②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因此英国的外贸出口额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D项正确;“外贸出口额增长”不等于“殖民扩张”问题,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主要是在16—17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1899—1919年生产和人口的总趋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人口、制造业、矿业总体呈增长态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数量对比,排B项除;材料中未涉及其他国家工业实力与美国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众收入与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得到,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部分行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整体在上升,由此可知英国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BCD项无法通过材料推断出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示例:
观点: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
论证:工业革命自英国发源以来,以机器代替人工,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蒸汽机代替人力、畜力等,体现了技术进步方向,工业生产成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工业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石油时代”和“汽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进入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开始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浪潮:一方面,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新兴工业国;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工业国开始了以高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推动这一切实现的都是工业,是工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工业强国梦,也是工业推动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社会化和商业化,从而使科技更广泛地为人类服务。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人类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至于人类任何杰出想象力的实现,都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可拟定论点为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关于阐释可从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对国家发展的助推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7.(1)因素:工业革命推动农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交通运输的进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表现:城市资源不集中,基础设施不足;组织混乱;城市生活环境差,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治理措施: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工厂法》的颁布;推动教育发展,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革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建设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等
【详解】 (1)因素:据材料一可知,英国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需要,可以养活更多的城市人口。工业革命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新兴的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可以得出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工业革命推动农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交通运输的进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表现:结合材料二中城市资源不集中,基础设施不足,组织混乱,城市生活环境差,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等进行归纳。“治理措施”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改变 思想观念等角度做答。具体分析可得:城市资源不集中,基础设施不足;组织混乱;城市生活环境差,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18.(1)特点:覆盖面广;建设规范;道路宽广;重视质量。
成就: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原因:运河有航程缩短、运费降低的优点;投资运河利润丰厚;工业革命对运输大宗笨重商品的迫切需求;蒸汽轮船进一步提升运河的重要性。
积极影响:欧洲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向深广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3)示例1
主题:汉口交通近代化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
阐释:①汉口交通近代化促进城市发展。京汉、粤汉铁路的修建,推动汉口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市内公共汽车业的发展,推动汉口新老城区发展。②汉口城市发展推动交通近代化。汉口开埠促进航运业的发展;汉口街道建设发展促进市内汽车出租业的发展。
示例2
主题:汉口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3
主题:汉口交通近代化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得出“覆盖面广”;根据材料一中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可得出“建设规范”;根据材料一中的“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得出“重视质量”;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朝的道路成就“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运河通航后航程缩短、运费大减,”可得出“运河有航程缩短、运费降低的优点”;根据材料二中的“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投资高潮”可得出“投资运河利润丰厚”;根据材料二中的“这些大宗笨重商品的需求的膨胀构成运河业发展的直接动因”可得出“工业革命对运输大宗笨重商品的迫切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蒸汽轮船进一步提升运河的重要性”;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可得出“欧洲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铁路的发展会带动钢铁业、建筑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3)根据材料三汉口交通近代化简表具体内容汉口交通设施的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提炼主题“汉口交通近代化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阐释过程学生可根据三中的“英国人带来了汽车,出现了出租汽车商行,后来随着汉口街道建设的展开,汽车出租商行迅速增加”可得出方便人们出行,推动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结论,论证过程注重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