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机械与人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过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并进一步研究做功了吗、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及合理利用机械能.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和应用.
本章共分6节:
1.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并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
2.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本节讲述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学习了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本节也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这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安装滑轮,总结出两种滑轮的特点.
3.第三节“做功了吗”,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大小的计算,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
4.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首先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做功的快慢问题,再用速度的概念类比得到功率的概念,结合速度的公式、单位,讲述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再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
5.第五节“机械效率”,本节是在学习了功、功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知道实际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6.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本节内容先讲述功能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功能,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明白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能量如何转化.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出动能、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杠杆,知道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2)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并知道它们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
(4)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
(2)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利用生活经验的具体事例认识功、功率和机械能等.
(4)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机械效率、动能、势能的各种相关因素.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加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将科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机械效率、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与设计、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功率的计算、能量的相互转化.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1课时 认识杠杆、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了解关于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点、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求作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会进行相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杠杆的应用.
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和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结构.
【教学难点】
力臂的概念及画法,变形杠杆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杠杆、钩码.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关于撬棒、开瓶器、跷跷板、镊子、剪刀等物品在生产、生活中工作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这些工具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要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第1课时“认识杠杆、杠杆的平衡”.
【课堂导学】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184-P187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知识点1 认识杠杆
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师1.观察教材图10-1 生活中的机械,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都受力的作用,都是硬棒,都有固定转动轴.
师生互动归纳:
在力的作用下,有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师2.观察分析课本图10-2 用棒撬动物体(a)(b),指出杠杆的五个要素及其含义?
生: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
师生互动归纳
总结出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所求,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条线段是力臂.
可以将力臂的画法简洁记忆为:一找点(支点),二画线(力的作用线),三作垂线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明字母(用字母标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识点2 杠杆的平衡
(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回答下列问题:
师1.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生: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转动的状态都叫杠杆平衡.
师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必须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2.①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②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师3.实验中要改变钩码的个数和悬挂位置,进行多次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生:3.便于找到普遍规律,使结论更可靠,避免偶然性.
(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针对性地点拨。多媒体展示:
(1)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2)讨论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4)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
设计表格(供参考)
师:同学们能否找到一个规律来?
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 .它表明:当阻力与阻力臂一定时,所用的动力和动力臂成反比。即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2)动力(F1)、(3)阻力(F2)、(4)动力臂(l1)、(5)阻力臂(l2).
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89-P190页作业1、2、6.
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
教材习题解答(P189-P190)
1.略
2.不能 (a)图杠杆是平衡的,原因是两力的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即2G×2l=G×4l;(b)图中分别加挂一个等重的物体后,左侧的力和力臂的乘积为(2G+G物)×2l=2(2G+G物)l,右侧的力和力臂的乘积为(G+G物)×4l=4(G+G物)l,2(2G+G物)×l≠4(G+G物)l,所以杠杆不能平衡.
6.不平衡 右端 下沉
(一)认识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二)杠杆的平衡
1.平衡状态: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我们就说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1.这节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找支点和作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又涉及到物理中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提炼方法步骤:一(支)点二力和方向,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垂线(段).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一课时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2.在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与力臂的大小和力的大小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盲目猜想,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使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猜想,快速进入探究的课题.在分析数据时,教师既要放开主动权,又要参与引导,如提醒学生可以先把数据分开来考虑.把四个数据按物理量分成两组进行分析,接着把有特色的数据放在一起研究,最后把所有的数据统一起来,运用数学工具:加、减、乘、除等简单计算方法,讨论,寻找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这样不仅营造宽松环境,而且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