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师静海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 ,带给受众_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美轮美奂
B.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熠熠生辉
C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熠熠生辉
D. 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美轮美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 以传播和驾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娘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来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娘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借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实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吞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霉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厕混在一起。所以蔡姜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几父亲的蠢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实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宋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娘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资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4.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娘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娘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营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 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娘冤》,窦娘冤感天六月里飞雷,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娘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紧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供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追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第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宫报项王。因宫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宵,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祖牵羊以道。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干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 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夷:平定
D.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迎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无故加之而不怒
C.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吾其还也
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B.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C.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D.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这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 刘邦热情款待项伯,与之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留侯论》论述了张良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这是作者的创见。
D.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如因善遇之
(3)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三、(1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吞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藏精。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3 分)
13.全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概括。(3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a.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会微微一笑的原因是“为国以礼,(1)______,是故哂之”。而曾皙的政治理想则可以"(2)______,(3)____,咏而归"的暮春图代表。
b.《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学生顾虑,先用温和自谦的话“(4)__,(5)___”为他们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氛围。
四、(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九爷的命根子。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排一背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流过,那满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官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兰草花饰。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那壶泡出的茶,汤色可是最正宗了。冲上水,一股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那壶,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人心脾。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出来瞧一瞧。有朋友几十里外一二十年没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还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出壶来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怎么吃苦用功的,尼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都聊开了,都聊透了。听得每一回来的人都是意犹未尽,品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九爷的家里,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呢!
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九爷说,就是这把壶,烦死人了。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间,全靠心静呀。现在还能心静吗?自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制一把好壶!还有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砸个和烂,就在你坐的这碗大石头上,当着渔村人的面,一把里下去,全是碎片子。
九爷砸壶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好些年。最近这些日子,山茶湾一整个村子,就数李大才是个话题的焦点了。李大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人物,实过茶叶,倒腾过茶壶,他是村子里最早一个把生意从山茶湾做到观音桥又一直做到城里去的。生意红火的时候,不要说山茶湾了,就是在县城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货没了,车没了,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陆睡,昏天黑地的,把人都睡软了,全身都象瘫了一样。才大下午呢,李大才瘫坐在村子口前的大石头上,两只眼睛睁不开,半软着身子,就想睡觉。钱没了,老婆把娃也带跑了,大半辈子了,还是一个人的日子,心里苦呀,就只有l虚睡的念头。
老爹指了指,说,大才呀,当年,九爷砸那把壶,就是在你现在坐着的这砣大石头上砸的。你知道九爷为什么要砸那把壶吗?老爹问了句。李大才摇了摇头。老爹说,砸壶,砸掉过去的,一切就都好了。李大才一惊,被老爹的话震住了。老爹说话从来都是大着声的,在山茶鸿谁不知道。老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的壶呢。你能把过去的事儿砸了,还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吗?李大才又是一惊,被老爹说激动了,随口说道,砸,一定砸,还要从心底里砸!说着说着,李大才变然从大石头上站起来,瞌睡全没了。
西边的山上,已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这些,老爹看见了,李大才看见了,也许,一个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了。
(节选自《短篇小说》2017年31期)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壶"不仅是一种品茶器具,更是一种代表着传统手艺传承有序的物象,而"砸壶”会导致传统手艺失传。
B. 小说开篇一"惊"一"砸",在情节上陡起波澜,既照应了标题,又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通过对茶壶特征和进山老板、亲戚、朋友等人对茶壶喜爱程度的插写,从侧面突出了九爷制壶手艺的高超。
D. 小说结尾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李大才被老爹点醒之后的豁然开朗的心境,也暗示了故事的美好结局。
1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有朋友一二十年没见面了,从几十里外翻山越山珍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还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壶出来聊一聊。
(1)赏析句子:
(2)赏析加粗词语:
17.九爷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8. 小说后半部分写有关李大才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五、(21分)
19.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牛何之? B.大王来何操?
C.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0.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B.唯君图之 表示希望、祈请
C. 技经肯綮之未尝 筋骨结合处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抵抗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次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笑声不断,而李刚同学幽默表演更是让人于心不忍,着实让大家好好地乐了一番。
②在《雷雨》第二幕中,三十年未见的周朴因与鲁侍萍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
③这位资深的女演员在话刚《雷雨》中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④周末去爬山,爬到山顶时我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了,可是看到日出的一刹那,壮观的景象让我完全忘记了疲惫和浑身的酸痛。
⑤这篇评论《雷雨》的文章观点怪异,言语偏激,一旦刊载出来,必定会走投无路。
⑥周朴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惟命扣三百块钱,这种令人发指的事他都干得出。
A 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览》、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
B. 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C.关汉卿,金宋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代表他戏剧艺术顶峰的是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23.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B.具告以事C.以其无礼于晋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 如:至于
B.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面积单位
C. 莅中国 莅:统治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材料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
材料三“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讲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到今天看来对我们自身及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作为中学生的你,请结合以上材料,任选2-3句,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 文 答 案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从语境看,是节目令人赞叹,故选择“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语境看,主语是人,修饰“观感”,选“耳目一新”。
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从语境看,修饰形容“五千年的文明”,突出其光大闪耀,应选“熠熠生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是由“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和“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杂糅而成。
二是搭配不当,“激励”和“热爱之情”搭配不当,可把“激励”改为“激发”。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答案】3.D 4.B 5.D
3.【答案】D
【解析】
A.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可知,“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只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之一,还有“审讯方式”等;忽略了前提,原文第一段有“大家普遍认为”;
B.“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错,原文第一段“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选项混淆了“主因”和“起因”两个概念;
C.承认下毒…蔡婆在法律上有罪…”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为“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被迫承认下毒的是“窦娥”而不是“蔡婆”
4. 【答案】B
【解析】
B.“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错,根据原文第四段“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可知,对蔡婆的分析是从法理和道德两个层面。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都会”绝对化,原文最后一段为“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
故选:D。
【答案】6. C 7 B 8 B 9. D
10.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
(3)因此深深摧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夷:消灭。
故选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动词,到/助词,取独。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
B.“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
C.“因”:介词,趁机/连词,于是。句意: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喝酒。
D.“其”:代词,他/祈使语气,还是。句意: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我们还是回去吧。
故选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不能忍”是“项籍”的谓语,其后断开;“是以”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
“养其全锋”“待其弊”是并列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连接,不用断开;“而欲自王”的主语是“淮阴侯”,“高祖发怒”的主语是“高祖”,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高祖发怒”,是主谓宾齐全的独立句子;“见于词色”是状语后置句,承前省略主语“怒气”,“见”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分析错误。结合“且其意不在书”“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可知,苏轼认为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程度。
故选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此处偏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
(2)“因”,趁机;“遇”,对待。
(3)“折”,摧折,挫败;“忿”,怨恨;“就”,靠近,可转译成“成就”“实现”。
参考译文:
(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圯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物,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答案】11. D
12. ①用春蚕食叶比喻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以动衬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3.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错误。“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是作者的谦逊之辞,并非实际情况。
故选D。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炼句)的能力。
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领会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
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先分析表现手法,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感情的能力。
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意思是: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该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藏精”意思是: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诗人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答案】15. A 16. ①. 示例:“一二十年”表明与九爷分别时间之长;“几十里外”“翻山越岭”表明距离之远,路途之艰;从侧面表现了茶壶的名气大。 ②. 示例:“还……就”准确运用副词(关联词),写出了朋友看壶的急切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茶壶极富吸引力。
17. 九爷是个能静心做事的人,他能费小半年的时间制出一把茶壶;九爷是个制壶技艺高超的人,他制作的茶壶声名远扬;九爷是个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人,他砸掉好壶是为了再造更好的。
18. (1)情节上:李大才的情节是对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突出九爷砸壶在山茶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陷入困境的李大才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小说情节更加充实、丰富。
(2)形象刻画上:通过塑造李大才这一落魄形象更加衬托出九爷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形象;同时,李大才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九爷砸壶体现老一辈山茶湾人屏俗拒扰、不断追求的精神,李大才是这种精神的新一代传承者,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不畏过去的失败,重头再来。
(3)主旨上,小说通过两个既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故事,揭示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有勇气直面这一主旨,引发读者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而‘砸壶’的出现会导致传统手艺的失传”不当,“砸壶”是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并不会导致传统手艺的失传。
故选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1)“有朋友一二十年没见面了”,“一二十年”说明分别的时间久长;“从几十里外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几十里外”“翻山越岭”表明距离之远,路途之艰;而分别“一二十年”,从“几十里外”“翻山越岭”来到山茶湾的朋友与九爷一见面竟然不是叙旧,而是喊九爷拿壶出来聊一聊,从侧面表现了茶壶的名气大。
(2)“口里还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还……就”准确运用副词(关联词),表递进承接关系,写出了朋友着急看壶看的迫切,侧面间接表现了茶壶的神秘性,极富吸引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结合“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间,全靠心静呀”分析可知,九爷是个能静心做事的人,他能费小半年的时间制出一把茶壶;
结合“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分析可知,九爷是个制壶技艺高超的人,他制作的茶壶声名远扬;
结合“自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制一把好壶!还有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砸个稀烂,就在你坐的这砣大石头上,当着满村人的面,一把甩下去,全是碎片子”“老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的壶呢”分析可知,九爷是个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人,他砸掉好壶是为了再造更好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老爹指了指,说,大才呀,当年,九爷砸那把壶,就是在你现在坐着的这砣大石头上砸的。你知道九爷为什么要砸那把壶吗?老爹问了句。李大才摇了摇头。老爹说,砸壶,砸掉过去的,一切就都好了。李大才一惊,被老爹的话震住了”,可知李大才的情节是对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突出九爷砸壶在山茶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陷入困境的李大才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小说情节更加充实、丰富。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货没了,车没了,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瞌睡,昏天黑暗的,把人都睡软了,全身都象瘫了一样”,可知形象刻画上,通过塑造李大才这一落魄形象更加衬托出九爷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形象;同时,李大才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九爷砸壶体现老一辈山茶湾人屏俗拒扰、不断追求的精神,李大才是这种精神的新一代传承者,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不畏过去的失败,重头再来。
“老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的壶呢。你能把过去的事儿砸了,还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吗?李大才又是一惊,被老爹说激动了,随口说道,砸,一定砸,还要从心底里砸!说着说着,李大才突然从大石头上站起来,瞌睡全没了”,可知主旨上,小说通过两个既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故事,揭示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有勇气直面这一主旨,引发读者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答案】19-25 D D C B C A C
【答案】26.作文
材料一是孟子衣食无忧,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的基础上的连弱势群体都穿得好吃得好的具体表现,物质丰富之后还要办教育,教学内容是“孝悌之义〞,教化的结果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物质的充裕 ,精神的和乐,小康社会的愿景。
材料二是孔子以一个安和、愉悦、愜意、自由的生活场景描摹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孔子“仁“的思想、“礼乐教化”之下的和乐的人生状态,是物质充足基础上的精神文明的写照。关注民生民乐,这里有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材料三是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那么同学们心中的仁是什么样的呢?待人真诚,互相帮助,共建和谐理想社会。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审题立意: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