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验收考试
语文 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较于西方浓郁重彩的咖啡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2009 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传播茶文化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成为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遗遇市场冲击。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C.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D.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企业将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则材料中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C.《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有悠久的历史。
D."云消费"时代背景下,中国茶产业竞争出现新现象,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B.《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C.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4.某茶品店(见下图)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的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情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鞍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顾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情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燕惜却流着泪嘟哝着,好什么好,这十三根铜弦还断着一根呢!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情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赢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成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错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借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不合时宜的评价,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
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惜暴露身份,唱起了《易水歌》,因此被抓。
燕惜在曲终众人的欢呼中却流泪嘟囔,表明他此时抚今追昔的沉痛感伤。
6.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残垣断壁的范阳城,血水流淌的易水河等景物,烘托了燕国在战火中摇摇欲坠的情景,也奠定了小说悲壮的基调。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用排比句式写秦始皇听到燕惜击筑时“微笑”“朗笑”“狂笑”的表情,增强语势,着力表现秦统一六国的雄壮豪迈。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7.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高渐离的形象特点。(6分)
8.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历史人物的遭遇,这样的视角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 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乘,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悄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 求欲无危, 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 一军塞午道, 告齐使兴师渡清河, 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四国A为B一C以D攻E赵F破G赵H而I四J分K其L地M是N故O不P敢Q匿R意S隐T情U先V以W闻X于Y左Z右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连横,战国时期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指六国合力抗秦。
摈,通“侯”,接引宾客。在文中表示尊敬、敬服的意思。
军,驻扎,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意思不同。
昆弟,指兄弟,也有友好友爱的意思。在本文中取后者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仪为秦国游说赵武灵王,首先将国书献给赵国的御史,然后当面向赵王阐明秦国立场,凸显事件的严肃性。
B.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只是借口。秦国以曾受赵国威胁为由胁迫赵王,根本目的是想让赵国臣服于秦国。
C.秦国在准备攻打赵国之前,已经分别与逼近赵国的楚国、韩国、魏国和齐国等四国结为兄弟之国。
D.面对不利的形势,赵武灵王托词自己较少参与国政,最终决定亲自朝见秦王,并把河间之地割给秦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4分)
(2)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4分)
13.张仪的说辞对赵国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后通牒,是当时强秦对外惯用的外交辞令。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说辞的思路。(3分)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此诗是作者面对朝堂朋党倾轧加剧、民生凋敝的现实,屡次上书言事却不被采纳而自求外派杭州后,即将任满回京所作。
14.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前六句写西湖春景,突出西湖景色的秀丽优美,后两句写情,表达诗人对西湖之“恋”,情景交融。
B.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湖水澄澈,千山苍翠,明月如珠,早稻新发,如此美景让诗人留恋。
C.这首诗善用比喻,如颈联写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满厚厚的丝绒,新颖有趣又生动贴切。
D.“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稻田里辛勤劳作的少女随风飘摇的裙带,以少女劳作之美衬托春日西湖之美。
15.本诗尾联与白居易《西湖留别》中的诗句“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伎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都表达了对西湖的留恋不舍,请结合两诗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对子路“晒之”原因的两句
是 , .
(2)《子路、曾誓、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弟子各言其志,冉有的“ , ”
可以看出他谦虚谨慎的品格。
(3)《静女》中用双关手法赞美心上人容颜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用对写的手法,想象心上人征途回望,念念情深的句子是“______,___。”
(5)曹丕在《短歌行》中借“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来表达对亡父的哀思,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相似的语境表达了对故国的哀思。
(6)《鹊桥仙》中,在牛郎织女即将分别的悲伤气氛中,秦观却认为长久的真爱不受时空限制的乐观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比喻的手法肯定人民群众力量强大,建议君王谨慎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
(8)《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说明真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
三.基础部分(30分)
1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与点也(跟随);舍瑟而作(起身);族庖月更刀(众)
B.进乎技矣(超过);又欲肆其西封(扩张);足之所履(踩)
C.俯足以畜妻子(养活);刑于寡妻(处罚);动刀甚微(轻)
D.晋军函陵(驻扎);简能而任之(选拔);朝济而夕设版焉(救济)
1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神器之重(掌握);以御于家邦(治理);莫不殷忧而道著(深)
B.仁者播其惠(恩惠);因之以饥懂(接续);善刀而藏之(爱惜)
C.如土委地(散落);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度,然后知长短(丈量)
D.有复于王者(报复);承天景命(大);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喜爱)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然后驱而之善 ②牛何之
B.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吾其还也
C.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
D.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为之踌躇满志
2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阙秦以利晋;②谨庠序之教;③朝秦楚;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⑤风乎舞零;⑥良庖岁更刀;⑦端章甫;⑧既东封郑;⑨越国以鄙远
A.①③/②⑤⑦/③/④⑨/⑥ B.①③⑧/⑤⑦/②/③/④③
C.①③/④③/③⑥/②/⑤⑦ D.①③⑧/②③/④⑤⑦/⑧
21.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②虽董之以严刑;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未之有也;⑤不吾知也;⑥是乃仁术也;⑦夫晋,何厌之有;⑧莫之能御也;⑨是寡人之过也
A.①⑤/③③/④⑦③/②⑥ B.①②/③/④⑤⑦③/⑥⑨
C.①②/③⑦/④⑤⑧/⑧③ D.①⑤/②③/④⑦/⑧⑧③
22.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①批大卻,导大家;②莫春者,春服既成;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B.①是罔民也;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技盖至此乎;②刀刃若新发于硎;③失其所与,不知
D.①振之以威怒;②永保无疆之休;③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逼称。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______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地方戏,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乡土味,体现的是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地方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从诞生之初便与土地和农民建立了______的关系,有着其他艺术门类______的亲民性与生动性。乡村群众之所以喜欢地方戏,是因为地方戏中蕴含着_____的乡土美。比如,盛行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拉魂腔(又称柳琴戏),就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
如今,在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中,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和文化自信,最能显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式微的乡村文化而慢慢地渐受冷落。乡村要振兴,文化应先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得天独厚 密不可分 不可企及 通俗易懂
与生俱来 休戚与共 无可比拟 家喻户晓
与生俱来 密不可分 无可比拟 通俗易懂
D. 得天独厚 休戚与共 不可企及 家喻户晓
25.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新时代青少年应"少年心事当孥云"(李贺《致酒行》),不应在游戏中虚度青春。
B.7月23日,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发射升空。
C.《四库全书》经过360多位学者十年编纂,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完成。
D.根据《黑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我市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乡村文化的式微而慢慢地受到冷落。
B.最能显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乡村文化的式微而慢慢地渐受冷落。
C.最能显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式微的乡村文化而慢慢地受到冷落。
D.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式微的乡村文化而慢慢地渐受冷落。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27~28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如图),①_____。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
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其次是冰山中间的
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
比如沟通能力;②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___③__,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8.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古希腊哲学家桔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就会很容易折断;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材料二: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班级计划举行关于“负重和减重”的主题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