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赤峰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10:14:44

文档简介

赤峰名校2022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以试题对应题号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
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
束缚。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
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
主题。
首先,你看那神仙世界,那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
幸福的祈求。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好像就存在于与现实人间相
距不远的此岸之中。也由于此,人神杂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形象) ,豹尾虎齿(《山海经》
中的西王母形象)的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堂,同时并在,就并不奇怪。
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吓权势,而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它不是如
原始艺术请神灵来主宰、统治、支配人间,而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人间生
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使天上也充
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那么稚气天真。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
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
其次,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它一方面通过宣
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
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那么它们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
双翼。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例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狗咬赵
盾”“蔺相如完璧归赵”"高祖斩蛇” “鸿门宴” ,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
从远古历史到近代人物……无不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
高一语文 1
场景(例如行刺),更是艺术家兴趣和意念所在。所以,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
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柢深厚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
黑格尔《美学》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
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各种场景和细节作那样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
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
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异常一般的东西,反
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
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
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
等艺术世界的规模要更为宏伟巨大。因为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
统一的强盛奴隶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
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
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心
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
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它们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
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常任
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一文,引法国人色伽兰论汉画:“汉
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之中,从未稍露死丧之意。
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身之兽,胸大腰耸,
筋力呈现,大致以牡类体状居多……各种兽畜,互相追逐,互相战斗,生动之状,虽在墓所亦
然。”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构图上既能表达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幅画面,也
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
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
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郭红梅《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艺术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剔除艺术现实的功利职责,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B.现实人物走入神仙世界,神仙带着人的主观愿望,这使得汉代神仙世界充溢着人间气息。
C.汉代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和意念融入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浪漫激情。
D.汉代国势强盛,与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相比,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的规模更宏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高一语文 2
A.艺术创造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使之失去艺术世界的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人
的意愿,就成为脱离人的世界的彼岸。
B.在汉代创造的艺术中,神仙世界充满人间生活乐趣,人神杂处,神话与现实并存,从形象
到兴趣堪称人以及人间生活的伸延。
C.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让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融入艺术的神仙世界,既符
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又具有幻想色彩。
D.艺术家因为怀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与肯定,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然能创
作出鸿篇巨制、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子虚赋》)
B.“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C.“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心动苍穹。”(《董永卖身葬父》
D.“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黄帝内经》)
4. 两则材料分别援引黑格尔与色伽兰的画论,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5.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汉代艺术的特征,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汉代艺术特征认知上的异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
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
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
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
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
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
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
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
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
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
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红,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
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
高一语文 3
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
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
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
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他们身后面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
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
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
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
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
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
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
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一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
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
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
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
以上升到哲学层次。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
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
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
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
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
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月 19日第 4服,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
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
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
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高一语文 4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章开篇指出自己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是为了对此表达否定,以表达自
己对鞋新的认识,体现思想上的自我革新。
B. 文章对“鞋”字的造字技巧进行了思考,既表达了鞋与土地的不解之缘,又彰显了汉字与现
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C. 文章结尾处引用谢灵运的诗句,是由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引发的诗意联想,转向警诫我们
在有限的生年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
D. 尽管“我”对鞋的感悟在各段落中不尽相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开篇鞋是“人生的容器”的
具体内涵表达了出来。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结尾处“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拟人中蕴含了作者对鞋的感谢与对刺、硌、蚀的摧
残的厌恶。
B. 文章第四段先介绍了乡村送礼送鞋的传统民俗,再写了自己十岁生日收到鞋的快乐经历,
点面结合,加深读者印象。
C. 文章将“文革”时期造反派的行径与弗里茨的举动进行对比,鞋的有无与予夺成为检测与折
射人性善恶的一面镜子。
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负载着我们的生命的鞋关乎实用也关乎我们的生命与精神体验,既是
写实的,也是象征的。
8. 画线句中“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6分)
9. 文本二谈到散文应具有“活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4题。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徵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
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
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
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
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
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癸酉,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
恪推诚抚御,咸得其欢心。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没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
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
败之。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追奔至遏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
高一语文 5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
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
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
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
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
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
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
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
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
资/违离亲戚
B.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
/违离亲戚
C.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
资/违离亲戚
D.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
/违离亲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文中“乙卯”和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
用法一致,都为纪年。
B.“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战国时郡县并置,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以后,“郡”
成为“州”的下一级行政区。
C.“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
递军事信息快捷有效的方法。
D.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文中“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方,而姜夔《扬州慢》中“淮左”
即指淮河以东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想将高昌改为一个州县,魏征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获得高昌的粮食布匹,还会消
耗唐朝国力,这个做法不可行。
B.高昌旧部、镇兵与犯人混居西州,不便管理,郭孝恪从中斡旋调解,诚心诚意抚慰治理,
因而深受他们的欢迎。
C.乙毗咄陆杀死沙钵罗叶护吞并其部众后,乘胜侵犯西域和伊州,结果被郭孝恪打败,郭
孝恪一直追击他到遏索山才凯旋。
D.等到西突厥进犯高昌,太宗才感到后悔自责,认识到没有采取魏征和褚遂良的意见是错
误的,高昌的局面是咎由自取。
高一语文 6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
(2)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
14.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山道中
史谨
【注】
塞上秋光向晚多,无边胜槩 入吟哦。
太行旧畏羊肠险,驿路今从鸟道过。
眼底故人无鲍叔,军中诸将有廉颇。
羁愁忽共云烟集,几处猿声出薜萝。
【注】胜槩:亦作“胜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多”与“无边”相呼应,说明塞上胜景无限,并由此引发了诗人的情绪。
B.颔联“鸟道”一词表现了蜀道的险峻,与李白《蜀道难》中“鸟道”作用相同。
C.“鲍叔”之典说明诗人此时无知己好友相伴,对句“有廉颇”消除了这种伤感。
D.本诗从塞上的景象写到羁旅愁情,内容充实,语言质朴自然,结构清晰谨严。
16.诗歌尾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当曾皙回答说自己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时,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显示出孔子善于点拨诱导。
(2)古人登高临水常常诗兴大发,留下众多佳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 , ”。
(3)古人诗词中常用叠词,或摹写声音或描绘形状,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⑴佩洛西为何不顾唾声一片,也要执意窜访台湾?此等恶意挑衅,并非纯属个人行为,其
背后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的反华野心 ① 。
⑵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长期生活在美国东部“机器政治”的文化氛围中, ② ,不
学以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只顾私利的典型政客。其人一直以“人权卫士”标榜,却对美国酷刑审
讯所谓“恐怖主义嫌疑人”的事实 ③ ;她称香港的骚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国会山
的骚乱则令她“心碎”;她为所谓的“香港民主”大声疾呼,却只字不提英国在香港的殖民镇压。
⑶佩洛西本身还是一个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的不折不扣的投机
分子和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的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说:“她个人很
高一语文 7
享受作为政客带来的声名,丝毫不排斥通过作秀夺人眼球。如果记者的镜头不在她身上,她反
倒不自在。”苏州大学客座教授高志凯称佩洛西是“世界麻烦制造总监”,她关心的根本不是台湾
人民的利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第⑵段对佩洛西的抨击极具力度,请简要说明。(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
① ,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 ,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
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
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
员的工作如此繁重,③ ,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
区是必不可少的。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
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
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21.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字。(6分)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
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美国89%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巴黎
政治大学禁止所有师生使用ChatGPT,防止学术欺诈。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巨
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8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剔除艺术现实功利职责”错,而是“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A项变成了主观有意的行为。B项,根据第二段对汉代艺术神仙世界的阐释,“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予和分享神的快乐”“是人及人的世界的直接伸延”等,点明了汉代神仙世界的特点,神仙世界的人物与生活带有强烈的人间色彩。C项,根据第三段,汉代艺术是艺术家“兴趣和意念所在”,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D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中黑格尔对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作品的分析可知,两者都充分肯定人间生活,但从力量、气魄、主题等方面来说,汉代由于当时国势强盛,使得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规模更宏大。
2.B
【解析】B项,汉代艺术家创造的神仙世界“人神杂处,人首蛇身……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堂”“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以及“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因此,可以断定为“从形象到兴趣都堪称人以及人间生活的伸延”。理解正确。A项,过于武断,原文只是表达汉代艺术因为没有受到“儒家信条”的束缚而更五彩缤纷,但不能由此推断出“艺术创造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一定会失去“缤纷色彩”,难表现“人的意愿”,就会“脱离人的世界”。C项,“对儒教教义进行艺术改造”“既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于文无据。D项,曲解文意。原文“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D项中曲解为“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对“生活热情肯定”必然能创作出“鸿篇巨制、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
3.D
【解析】D项为医学著作,不能体现“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
①援引黑格尔的画论观是为了阐明汉代艺术家因为对生活的热爱,精心创作出作为人间生活延伸的艺术世界,艺术作品宏伟巨大;②援引色伽兰的画论观阐明强健战斗生气活泼的汉朝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每点2分,共4分)
【解析】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已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作者以此与汉代艺术家创作类比,指出汉代艺术创作同样是源于对生活的“热情与爱恋”,在比较之后,还得出因为时代的原因,汉代艺术规模更宏大。色伽兰的画论主要是针对汉朝的绘画,主要阐述的是时代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5.同:两则材料均指出汉代艺术雄浑奔放、生意盎然、生机蓬勃。
异:①第一则材料还认为汉代艺术充满浪漫色彩,有人间气息;主题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②第二则材料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风格朴素;主题庞杂。(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2分,满分4分。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两则材料都指出汉代艺术重要特色,如第一则材料指出汉代艺术“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题材和对象“如此丰富众多”“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要更为宏伟巨大”。第二则材料认为汉代艺术“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二者都指出了汉代艺术雄浑奔放和生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特点。除此之外,第一则材料还分析认为,汉代艺术与人间生活的关系密切以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它认为汉代艺术“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柢深厚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第二则材料分析了作品的艺术风格,“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可见其认为这也是汉代艺术的典型特征。
【答案】6. C
【6题详解】
C.“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错误,结合文本一“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分析可知,应用意在表达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故选C。
7. A
【7题详解】
A.“对刺、酪、蚀的摧残的厌恶”错误,结合文本一“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分析可知,作者承认人生中坎坷崎岖的存在,表达对鞋的感谢,却没有表达“对刺、酪、蚀的摧残的厌恶”,选项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故选A。
8. 含义:①不合脚的鞋“挤压、捆缚着脚”,穿起来“自虐如受刑”,“无形的鞋”喻指人生中的束缚(可引申为限制、规矩等)。
②而合脚的鞋跟脚、养脚,能保护我们的脚,陪伴我们走完人生长路,“无形的鞋”也喻指人生中的庇护。(意思对即可)
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
②需要磨合、适应:正如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我们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无形的鞋”的时间。
③不辜负生命中的保护和陪伴,珍惜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8题详解】
含义:
结合文本一“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分析可知,不合脚的鞋“挤压、捆缚着脚”,穿起来“自虐如受刑”,因此“无形的鞋”喻指人生中的束缚、限制、规矩等。
结合文本一“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分析可知,合脚的鞋跟脚、养脚,能保护我们的脚,陪伴我们走完人生长路,“无形的鞋”也喻指人生中的庇护。
处理方法:
结合原文“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分析可知,我们不能选择“不合脚的鞋”,应该选择“合脚的鞋”,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
结合原文“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分析可知,鞋需要磨合、适应:正如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我们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无形的鞋”的时间。
结合原文“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分析可知,我们应不辜负生命中的保护和陪伴我们的鞋,要珍惜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9. ①注重在生活真实(真人真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乡村进礼送鞋的传统民俗、“我”十岁生日收到二娘送的鞋的真实经历、儿时母亲为“我”纳鞋底的回忆。
②文章的写作源自心灵的真实:包蕴着作者对自己过去错误看法的真诚省思,对母爱亲情的感激怀念,对鞋哲学意义的思考,以及珍惜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
③在文学层面表达优美:文章以“鞋”统摄全文,结构紧凑;旁征博引“文革”旧事、乡村俗语、败走麦城等内容,表达生动准确。
【9题详解】
文本一选取“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等真人真事来写,在叙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
文本一选取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鞋”来写,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内心思考。如对自己曾经把鞋说成是“臭脚的容器” 错误看法的真诚省思,得出它是“人生的容器”的深刻认识;通过写深夜母亲认真的为自己做布鞋,表达内心对母爱亲情的感激怀念;通过生活中选择鞋的标准,表达对鞋哲学意义的思考;以对鞋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表达对珍惜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这些内心反思,都源自作者心灵的真实。
从文本一的外在层面来看,本文文学层面表达优美。文章以鞋为线索,统摄全文,结构紧凑,这是散文的结构完整之美;文本一内容丰富,以对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选择了乡村习俗、母亲为自己做鞋、“文革”旧事、败走麦城等内容来写,旁征博引,表达生动准确,这是散文的内容丰富之美,体现了散文的“活趣”。
10. D
句意:如今要是贪图高昌的土地将它改置成唐的州县,那就必须要有一千多人在那里常年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
11. A
A.文中“乙卯”为纪日,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为纪年。
12.C【解析】郭孝恪追奔到遏索山,追击的是处密部众,而不是乙毗咄陆可汗,陈述对象有误。
13.(1)(而且)又将迁徙的犯人流放到此地,这些人都是些无赖之徒,正好骚扰边境,哪能有益于排兵布阵!(谪徙:迁徙流放。边鄙:边境。行阵:排兵布阵。三个关键词各1分,大意 1分)
(2)希望陛下另外选择可以立为可汗的高昌王子,让他成为高昌的一国之主,子子孙孙,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永远做大唐帝国的藩王。(高昌子弟可立者:定语后置。君:词类活动,成为君王。负荷:承受,此处可译为感念。三个关键词各1分,大意1 分)
14.①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②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③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散播唐朝威德。④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⑤怒不迁众,抓获叛逆者治罪,安抚其他百姓。(每点 1 分,任意三点可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想将高昌改为州县建置,魏徵劝谏道:“陛下刚即位时,文泰夫妇首先来到朝中拜谒,此后逐渐骄傲自大,所以加以诛伐。只问罪文泰一人就可以了,应当安抚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宽宥他的儿子并立他的儿子为可汗,那么皇上的威德就可以达到荒远的地方,周边国家就都会心悦诚服了。如今要是贪图高昌的土地将它改置成唐的州县,那就必须要有一千多人常年在那里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十年以后,陇右一带将耗费殆尽。陛下最终还是不能得到高昌的一点粮食一丝布匹来供给大唐,这就是所说的分散有用的资财来供奉无用的东西,我觉得不可行。”太宗没有听从魏征的意见,九月,将高昌所在地改置成西州,把可汗浮图城改置成庭州,并各设所辖县。乙卯日,又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留下兵力镇守。
材料二:
癸酉日,唐朝廷任命凉州都督郭孝恪兼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部与镇兵以及迁徙流放的犯人都居住在西州,较为混杂,郭孝恪诚心诚意抚慰治理,非常受当地人的欢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杀死沙钵罗叶护以后,吞并其部众,又袭击吐火罗,并将其灭掉。自恃强大,于是开始骄傲自大,拘留了唐朝的使者,侵扰西域地区,并且派兵进犯伊州,郭孝恪率二千轻骑兵从乌骨拦击,将他们打得大败。乙毗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二个部族围困天山,孝恪将其击退,一直追到遏索山,收降处密部众而后凯旋。
起初,平定高昌以后,唐朝每年征发一千多名士卒驻守在当地,褚遂良上奏,认为:“自古圣王治理天下,都是先华夏而后四方边族。陛下派军队攻取了高昌,当地数郡一片萧条,多年恢复不了;又每年征调一千多人驻扎戍边,远离乡土,破产来置备行装。而且又将犯人流放到此地,这些人都是些无赖之徒,正好骚扰边境,哪能有益于排兵布阵!这些人又多次逃亡,白白地增加追捕的烦恼。再加上一路上所经过的地区,千里大沙漠,冬季风吹如刀割,夏季风吹如火烧,行人来来往往,遇见这种情况往往难逃一死。假使张掖、酒泉有烽火报警,陛下难道还指望用高昌的一个兵一斗粮吗,最终还是要征发陇右各州兵马粮草赶赴救援。然而河西地带,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不过是他人的手足;为什么要荒废根本来占有无用的土地呢?而且陛下打败突厥、吐谷浑后,都没有占有他们土地,而为他们重立君长加以安抚,唯独高昌不能与他们相比吗?叛离者将其抓获,服顺者封授他们官职,刑罚没有比此更威严的,恩德没有比这更高厚的。希望陛下另外选择可以立为可汗的高昌王子,让他成为高昌的一国之主,子子孙孙,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永远做大唐帝国的藩王。内部安定外围宁静,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太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等到西突厥进犯,太宗十分后悔,说道:“魏微、褚遂良都劝朕再立高昌国王,朕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如今正是咎由自取呀!”
【答案】15.C
【15题详解】C.“消除了”错误。眼前无如鲍叔牙这样可以举荐自己的知己好友,军中诸多将领有也只是廉颇一类的老将,“消除了”太绝对。
故选C。
16.①情感表达生动具体:诗人通过“云烟”聚集来写羁旅之愁,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②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猿声”来写羁旅之愁,猿声凄切悲凉,且“几处”,以景结情,使愁情延绵不绝,含蓄悠远;③情感表达直接明白:尾联前句直抒胸臆,直接点明“羁愁”,表达直接清晰。
【16题详解】“羁愁”一词照应标题“蜀山道中”,直接抒发作者久居在外的愁绪,是直接抒情,使情感表达直接明白。“云烟集”意思是傍晚的云雾烟霞汇集,“羁愁忽共”表明作者的羁旅之愁与傍晚的云烟融合在一起,云烟愈浓,愁绪越重,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使情感表达生动具体。“猿声”是在傍晚的蜀山道中出现,且为“几声”,断断续续,绵远不绝,寂静环境下更显得凄切悲凉,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使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
17.(1)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2)示例: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3)示例: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③小荷才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昭然若揭(暴露无遗/显而易见/路人皆知) 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③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讳莫如深)(每空1分,合乎语境、意思对即可。)
19.(4分)①开头一语中的,直击佩洛西特定的生长环境,揭露其自私丑恶的政客嘴脸。②巧用对比,通过三组自相矛盾的行径加强反讽意味,一针见血,揭示佩洛西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和双标。③运用排比,一气呵成,增强语势,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佩洛西的强烈不满。(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0.(4分)示例一:佩洛西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甘愿受意识形态的驱使。
示例二:佩洛西在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她甘愿受意识形态的驱使,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①工作才能干得好 ②似乎十分惬意 ③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句2分,共6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前文“不管做任何工作”以及“只有吃得好,睡得好”以及后文相关内容可推知①应填“工作才能干得好”;根据前文“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以及后文“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可推知②处应填“似乎十分惬意”;根据前后文“既然工作如此繁重”“睡眠”可推知③应填“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22.C
【解析】本题设置了设问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表达效果,根据语境,此处用设问句表达效果更好,起强调作用,句意更连贯,所以排除B和D;根据后文的内容,“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的语序衔接更顺畅,所以排除A,选C。
作文
一、审题
1.作文题解读
《中国高考报告(2023)》蓝皮书指出,2023年命题高考命题继续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话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据此,我们从科技前沿进步方面选取“ChatGPT”的出现这个事件命制作文题,旨在紧扣时代脉搏,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夯实信仰根基,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出其发布的时间和特殊作用;第二部分是交待不同学校对待“ChatGPT”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表明观点“带来机遇”“伴随风险”。总体来说,对待“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技术既要肯定其出现是人类创新和突破的结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思维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还要看到其对人们的消极影响;既要看到人们对这类技术的积极利用,又要看到人们的主动抵制。
写作任务“我们”和“你”提醒考生,要写出由材料中此物出现的缘起和作用、学校的不同态度、人们的辩证观点而有的启示意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既不能游离于材料,又不能只是对材料作简单的演绎和续写或扩写。
写作要求强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首先要选准角度,一是要源自材料,一切都要围绕“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可随便乱写;二是要自己有感而发,有感可写,不可任意胡写;三是要准确而辩证,不能选择片面的角度,说过头的话,写武断的文章。“确定立意”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某一方面的某一个角度立意,并深入剖析,从而把理说透说新。
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必然性;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它的态度也会逐步理性和客观。因此,材料其实就是在引导考生、新时代的青年辩证全面深入认识新生事物,合理有节制地运用新技术,做新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新技术所主宰牵制。
2.写作注意点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生、意义、影响及人们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等。所以考生必须要根据材料思考相关内涵,而不是只堆积一些相关、相类似事例,或是重复别人说过的正确的话。
明确文体,是指用什么文体写就要像什么文体,而不是许多混杂在一起,四不像。
二、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结合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对“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理解行文,即不低于36分。
2.考生能正确领会材料的意义,正确分析产生“ChatGPT”的原因,适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的辩证关系,则赋分不低于42分。
3.考生不仅能正确分析产生“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原因,还能分析正确态度,且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则赋分不低于45分。
4. 考生无视材料,另起炉灶,不能体现“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相关内涵意义态度等,则赋分不高于30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48~60分 一等上 54分以上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中“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含意和材料的写作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材料形成独到的观点,逐层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洁净;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所选内容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等下48~53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中“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含意和材料的写作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清晰。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准确,说理透彻,符合逻辑;侧重叙述的,所选内容生活气息浓,有较感人的形象和意境。
二等卷36~47分 二等上42~47分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中“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含意和材料的写作要求,思路较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较浓的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二等下36~41分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三等卷24~35分 三等上30~35分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三等下24~29分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等卷 0~23分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写作要求,写作水平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