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10:30: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岳麓秦简》记载:“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 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
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 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
2.(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 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余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蚀水旱,余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3.(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这表明(  )
A.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 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4.(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 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 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5.(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表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表(单位:人数)结合所学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分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
6.(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宋徽宗时期,官方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礼典“首次”意味着官方(  )
A.首次否定传统严格的等级制度 B.顺应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将国家礼典提升为法制的高度 D.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7.(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 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 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 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
8.(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还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兴起 B.结束了世界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强化了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9.(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10.1980年,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 D.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11.(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面是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  )
· 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 · 1912年至1913年问,酸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苹等各行业 迅地增加,由333家增到476家。 · 自民国元年互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计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 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
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12.(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生产者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B.工业革命以工场代替工厂,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信息革命的发展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D.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使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3.(2022高三上·肇东期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某个体系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关于这个货币体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排除英国
B.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世界霸主
C.该体系推动战后金融秩序规范化
D.美国主导该体系并控制世界经济
14.(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图为1800年 — 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 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
B.1850—1925 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
C.1925—1950 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
D.1950—2015 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
15.(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
A.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B.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C.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
16.(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古代部分王朝颁布的养老尊老诏令次数统计表
先秦 西汉 东汉 魏 晋 北魏 后周 隋 唐
4 24 28 2 4 43 6 4 73
表 4 唐代各个皇帝领布养老诏令次数统计表
高祖 太宗 高宗 睿宗 玄宗 素宗 代宗 顺宗 宪宗 穆宗
2 28 11 1 21 3 2 1 1 3
——据【宋】王钦若《册府元龟 ·帝王部 ·养老》
材料二:表:唐代的养老制度
唐代的养老对象 唐代养老制度的内容
三老五更 养老礼仪 由皇帝在中央政府举行的国家养老礼
由地方举行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乡饮酒礼
子孙为国难 死者之父祖 养老诏令 颁布时机:皇帝即位、皇帝巡幸、祭礼典礼
诏令内容:物质赏赐和精神封赏
致仕之老 养老制度 普通家庭养老的给侍制度
官员退居养老的致仕制度
庶人之老,四代皆然 社会保 障体系 设立病坊等救济机构
设置专门官员和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
提倡亲邻之间的救助
——据陈宝锋《唐代养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17.(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晚清“邮政”一方面依赖于全国各地驿站而存在,另一方面,具有“舶来品”的基本属性。下列三图为晚清山东邮政时空格局演变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4 图5 图6
备注:
1.三图中的鲁西(平原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东(沿海丘陵区)为驿路格局。
2.图4为1860年山东驿站与驿路格局;其中的黑点为驿站,连黑点成线为驿路。
3.图5为1896年山东邮界邮政路网(1878年烟台试办邮政并建立邮界)。
4.图6为1907年山东邮政路网(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
——摘编自王含梅《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时空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及意义。
18.(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新农村新气象
图7《婚姻自由》
——摘自张乐平、顾炳鑫等连环画《婚姻法图 解通俗本》,1951年华东人民出版社
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
图8《土地证》
图片文字:去年冬天开始,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广大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今年年底将有近三万万人口的地区完成这件工作;目前,农民协会会员已发展到八千四百余万人,民兵已达七百万人。
——摘自《新中国一年来伟大成就》,《连环画报》,1951年第9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请你对当时新中国在农村的基层治理情况写一篇观察报告。(历史 叙述描写符合历史时代特征,层次分明;评论观点符合正确历史价值观;史论结合。)
19.(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世界的贸易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的纺织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这些外国产的棉纺织品由于分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它们开始被大量进口,因此,本地纺织界和一部分 人——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提出了反对。英国的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这些进口商品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欧洲棉纺 织界为了保证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获得通过,对他们各自的政府施加了足够的压力。 这些法律并没有被普遍遵守,然而,它们确起了明显地减少与亚洲的贸易量的作用。
材料二:18世纪后半期伏尔泰对当时的贸易情况评述到:人民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 墨西哥不断地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 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 口袋;他们在加的斯(注:西班牙的港口)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 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历史解释。(提取信息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国家明确规定保护山林树木,而秦始皇却强行大规模砍伐山树,这说明当时皇权缺乏有效制约,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秦朝政令的更改,A项错误;
国家组织能力提高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
天人感应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始皇的行为和皇帝制度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推行的“务尽地力”和“平籴法”,承认土地私有和一定程度维护农民利益,从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A项正确;
材料与商品货币关系无关,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李悝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这说明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正确;
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或原则,而且具有客观性,“难有定论”、“缺乏统一标准”的说法错误,AD两项错误;
历史评价与时代久远没有关系,因此“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联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可知,反映的是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A项错误;
生产关系三要素即为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汉代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改变,且看不出农民积极生产的内容,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联系汉代农业社会分工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D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但未体现国家治理水平变化,A项错误;
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不能体现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B项错误;
材料内容未体现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结合所学从财政负担角度分析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可知,北宋末年,庶人也开始按照国家礼典举办仪式,这说明官方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D项正确;
“首次否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
材料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无关,B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礼典,并未涉及其提升到了法制高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法律和社会教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结合宋代社会教化的举措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奴隶主专制统治的挑战和民事纠纷日益增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促使查士丁尼编撰《罗马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形成完备的体系,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5-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不足以说明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相关规定,不能得出CD两项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罗马民法大全》编撰的背景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这些规定强化了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C项正确;
德国宗教改革兴起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暂时结束了欧洲大国间的混战局面,“世界大国”的表述有所夸大,B项错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加剧了德意志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后推行的赋税制度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征税的标准由人头转向占有土地的多寡,因此明清时期重视土地的丈量,A项正确;
土地兼并现象并非是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地重视的原因,B项错误;
明清时期厉行重农抑商,“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的内容、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据材料“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可知基层民主自治被写入宪法,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故选B项;
材料强调“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说明不是政府主持,排除A项;
材料强调村民委员会的产生与纳入法制化轨道,改革开放有利于民主制度完善,“导致”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
1997年依法治国才提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层自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山东的棉织、酿酒等近代企业数量增多,各种铁工厂纷纷出现等,这说明当时山东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B项正确;
材料仅是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及行业,没有涉及地理分布,A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C项错误;
D项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在信息革命的时代,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C项正确;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A项错误;
工业革命是工厂代替工场,B项错误;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前,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推动战后金融秩序规范化,C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没有排除英国,排除A;
二战后美苏争霸,美国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
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没有控制世界经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因此,出现了1950—2015年这段时间城镇化持续增长的现象,D项正确;
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不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而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才起步,故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A项错误;
1850—1925年迅速增长是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带动本国城市化进程,B项错误;
1925—1950年国际环境并不是持久和平与稳定,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注意各个时期城镇化的状况,结合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赤脚医生遍山村……”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了农村医生,这有利于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B项正确;
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城市,而非农村,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农村医生,没有涉及城市,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出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C项错误;
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对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起了一定作用,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赤脚医生遍山村……”,结合新中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对唐代尊老爱老这一 现象的解读 ,可从以下角度作答.
(1)可从唐代养老尊老政策实施的背景作答 。
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封建自然经济的高度繁荣﹔统治 者对尊老养老的重视等 。
(2)可从唐代养老尊老政策的实质及特点作答 。
如.该现象实质是注重以道德力量来约束和引导社会成员 ,进而维护王朝统治的政治行为。
特点.颁布养老诏令的次数明显增加﹔相关规定更为明确 ,注重对养老政策的落实﹔受惠面的扩大 ,目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慰藉﹔制度化趋势明显。
(3)可从唐代养老尊老政策实施的影响作答 。
如.政治上 ,践行孝治 ,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经济上 ,赐物或免除赋役有利于改善老人们 的生活﹔生活上 ,形成了养老尊老的社会风气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对 于唐代养老尊老制度的不足 ,可结合中国古代社会“人治”社会的弊端和养老制度的政治目的作答 。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解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唐代尊老爱老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从养老尊老政策实施背景、实质及其特点、影响等角度分析,从背景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封建自然经济的高度繁荣;统治者对尊老养老的重视等;通过材料一颁布养老诏令的次数以及唐代养老制度的相关规定,得出该现象实质是注重以道德力量来约束和引导社会成员,进而维护王朝统治的政治行为;从实施影响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从改善老人生活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依据材料“普通家庭养老的给侍制度”,“设立病坊等救济机构”,得出生活上,形成了养老尊老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养老尊老政策,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唐代尊老爱老政策的背景、实质、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演变特点.新旧并存(既是传统驿站的延续 ,也是现代洋务通讯的移 植)﹔邮政网点逐步增多(由疏松到密集) ,鲁东尤其明显﹔空间结构从线到网﹔逐渐打破按 地形地貌划分的邮政格局。
其演变的原因.鸦片战争后 ,近代西方邮政新理念的传人﹔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影响﹔烟 台 、青岛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火车 、轮船 、电报等近代新式交通 、通讯工具出现(或胶济 铁路交通线的建设)﹔近代山东经济发展重心由鲁西运河区域向沿海城市转变(由西向东 转变)
(2)意义.山东邮政路网的发展 ,加强了沿线地区的沟通 ,促进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了近代通讯事业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加速了山东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图1为1860年山东驿站与驿路格局;其中的黑点为驿站,连黑点成线为驿路”“图2为1896年山东邮界邮政路网(1878年烟台试办邮政并建立邮界)”“图3为1907年山东邮政路网(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等信息可知,晚清山东邮政路网旧旧并存;根据“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可知,邮政网点逐步增多、空间结构从线到网;从最初的划分“鲁西”“鲁中”“鲁东”,到后来这种地理概念越来越模糊可知,逐渐打破按地形地貌划分的邮政格局。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邮政新理念的传播、洋务运动和清未新政的影响、地理位置、交通工具等方面分析。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由线到网、由线到面,从而有利于沿线地区的沟通,促进了山东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邮政路网的发展推动了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加速了山东近代化的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邮政和通讯事业。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格局、网点、空间结构以及划分原则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交通以及观念等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从对地区交流、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通讯事业、对城市和社会生活以及对近代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信息提取.
材料的形式.连环画﹔
材料的内容.图 1,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婚姻自由﹔
图 2,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农民协会 、民兵﹔
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1950年 :
材料内容发布单位:华东人民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历史叙述:
从改造前农村状况的角度:
从改造农村的政策举措角度:政策 、措施(政权 ,经济 、社会 ,各形式解释宣传政策等): 从改造农村的成果角度 。
历史评论:
从党的政策全局的角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
从对农村的基层治理的举措角度: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从历史意义角度:当时的意义 ,深远意义 。
从连环画宣传意义的角度 。
表述层次:
层次3:提取信息准确 、全面 ,既能提取时间信息 、内容信息 ,又能提取素材本身的信息:历 史叙述符合历史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历史评论符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评论角度全面 , 能从不同视角范围 、角度对历史事物进行评论 ,史论结合 ,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层次 2:能从多角度提取信息 ,信息准确 ,既能提取时间信息 、内容信息:历史叙述符合历 史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历史评论符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能从不同视角范围 、角度对历 史事物进行评论 ,能史论结合 ,表述清楚:
层次 3:提取信息角度单一,或提取信息不准确:历史叙述偏离历史时代 ,历史事实不清 楚:历史评论不符合正确历史价值观 ,评论角度单 一 :历史表述 ,不能史论结合 ,表述混乱 。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图1和材料内容可以得出论点是《婚姻法》的颁布使得农村婚姻民主化;根据图2和材料可以得出论点是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后选择一个论点,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阐述。例如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从土地改革的背景、配套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是党对改变农村面貌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在叙述中,要注意改革前后农村状况的变化,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措施,以及农村改革的意义。作评论时,可以从党的政策全局、基层治理的水平等角度进行评述,注意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和土地改革,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婚俗变化和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9.【答案】信息提取:
材料 一 :18世纪后半期 ,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棉纺织 业者和一部分人反对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政府立法限制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欧洲与 亚洲贸易量明显减少等 。
材料二: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人法 、英 、荷:欧洲与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金钱由 于与亚洲贸易流人亚洲 。
信息解读:
(1)原因:
从殖民掠夺的角度 。如 ,新航路开辟以来 ,欧洲对美洲殖民掠夺:
从世界市场的角度 。 如 ,世界市场正逐步形成 ,世界贸易范围扩大 、种类增多 、贸易量 增加:
从当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角度 。如 ,除了英国刚刚开始工业革命 ,其它欧洲国家还没有 进行工业革命: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 。如 ,西班牙把掠夺来的金银没有投到工商上 ,自身工商业不发达 ,金 银用来购买 日用商品 ,造成金银流失:
从东西方贸易的角度 。如 ,亚洲的商品及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仍然具有优势地位:从欧 洲当时的贸易政策的角度 。如 。奉行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 。
(2)结果 :
从欧洲内部国家发展状况对比的角度 。如,西班牙的衰落,英法荷的崛起s
从贸易政策对欧洲后果的角度 。如,英国保护了国内市场(棉纺织业),对工业革命的推 动作用s
从全球贸易格局的角度,如,以英国为中心的贸易格局正逐步出现s东西方贸易地位互 换等 。
(3)评价 :
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角度 。如,反映了欧洲处于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向工业革命时期发展 的历史阶段s
从贸易政策实质角度 。如,为了 自身利益的需要等 。
表述层次 :
层次3:提取信息准确全面,能联系时代背景,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能史论结 合,层次分明,逻辑严密s
层次 2:提取信息准确,能联系时代背景及生产力发展,能从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角度 分析历史现象,史论结合,表述清晰s
层次 1:不能准确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找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联系时代背景和全 球贸易格局变化等进行分析,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释: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信息,依据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提出了反对”“欧洲棉纺织界为了保证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获得通过”可知,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棉纺织业者和一部分人反对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政府立法限制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欧洲与亚洲贸易量明显减少等。依据材料二“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得出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入法、英、荷;欧洲与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金钱由与亚洲贸易流入亚洲。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原因、结果以及评价,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殖民掠夺、世界市场、当时生产力发展程度、生产方式和东西方贸易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合所学可从对欧洲内部多家的影响和全球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比较;评价结合所学从生产力角度、贸易政策实质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解题的思路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结果和评价,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岳麓秦简》记载:“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 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
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 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国家明确规定保护山林树木,而秦始皇却强行大规模砍伐山树,这说明当时皇权缺乏有效制约,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秦朝政令的更改,A项错误;
国家组织能力提高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
天人感应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始皇的行为和皇帝制度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 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余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蚀水旱,余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推行的“务尽地力”和“平籴法”,承认土地私有和一定程度维护农民利益,从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A项正确;
材料与商品货币关系无关,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李悝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这表明(  )
A.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 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这说明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正确;
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或原则,而且具有客观性,“难有定论”、“缺乏统一标准”的说法错误,AD两项错误;
历史评价与时代久远没有关系,因此“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联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 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 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可知,反映的是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A项错误;
生产关系三要素即为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汉代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改变,且看不出农民积极生产的内容,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联系汉代农业社会分工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表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表(单位:人数)结合所学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分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
【答案】D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D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但未体现国家治理水平变化,A项错误;
英国文官人数增长迅速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不能体现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B项错误;
材料内容未体现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结合所学从财政负担角度分析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宋徽宗时期,官方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礼典“首次”意味着官方(  )
A.首次否定传统严格的等级制度 B.顺应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将国家礼典提升为法制的高度 D.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可知,北宋末年,庶人也开始按照国家礼典举办仪式,这说明官方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D项正确;
“首次否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
材料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无关,B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礼典,并未涉及其提升到了法制高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法律和社会教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结合宋代社会教化的举措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 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 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 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
【答案】A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奴隶主专制统治的挑战和民事纠纷日益增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促使查士丁尼编撰《罗马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形成完备的体系,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5-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不足以说明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相关规定,不能得出CD两项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罗马民法大全》编撰的背景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还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兴起 B.结束了世界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强化了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C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这些规定强化了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C项正确;
德国宗教改革兴起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暂时结束了欧洲大国间的混战局面,“世界大国”的表述有所夸大,B项错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加剧了德意志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后推行的赋税制度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征税的标准由人头转向占有土地的多寡,因此明清时期重视土地的丈量,A项正确;
土地兼并现象并非是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地重视的原因,B项错误;
明清时期厉行重农抑商,“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的内容、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1980年,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 D.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解析】【分析】据材料“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可知基层民主自治被写入宪法,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故选B项;
材料强调“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说明不是政府主持,排除A项;
材料强调村民委员会的产生与纳入法制化轨道,改革开放有利于民主制度完善,“导致”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
1997年依法治国才提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层自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面是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  )
· 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 · 1912年至1913年问,酸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苹等各行业 迅地增加,由333家增到476家。 · 自民国元年互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计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 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
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山东的棉织、酿酒等近代企业数量增多,各种铁工厂纷纷出现等,这说明当时山东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B项正确;
材料仅是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及行业,没有涉及地理分布,A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C项错误;
D项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生产者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B.工业革命以工场代替工厂,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信息革命的发展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D.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使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在信息革命的时代,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C项正确;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A项错误;
工业革命是工厂代替工场,B项错误;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前,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2高三上·肇东期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某个体系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关于这个货币体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排除英国
B.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世界霸主
C.该体系推动战后金融秩序规范化
D.美国主导该体系并控制世界经济
【答案】C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推动战后金融秩序规范化,C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没有排除英国,排除A;
二战后美苏争霸,美国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
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没有控制世界经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进行分析。
14.(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图为1800年 — 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 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
B.1850—1925 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
C.1925—1950 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
D.1950—2015 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因此,出现了1950—2015年这段时间城镇化持续增长的现象,D项正确;
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不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而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才起步,故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A项错误;
1850—1925年迅速增长是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带动本国城市化进程,B项错误;
1925—1950年国际环境并不是持久和平与稳定,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注意各个时期城镇化的状况,结合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
A.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B.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C.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赤脚医生遍山村……”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了农村医生,这有利于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B项正确;
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城市,而非农村,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农村医生,没有涉及城市,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出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C项错误;
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对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起了一定作用,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赤脚医生遍山村……”,结合新中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
16.(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古代部分王朝颁布的养老尊老诏令次数统计表
先秦 西汉 东汉 魏 晋 北魏 后周 隋 唐
4 24 28 2 4 43 6 4 73
表 4 唐代各个皇帝领布养老诏令次数统计表
高祖 太宗 高宗 睿宗 玄宗 素宗 代宗 顺宗 宪宗 穆宗
2 28 11 1 21 3 2 1 1 3
——据【宋】王钦若《册府元龟 ·帝王部 ·养老》
材料二:表:唐代的养老制度
唐代的养老对象 唐代养老制度的内容
三老五更 养老礼仪 由皇帝在中央政府举行的国家养老礼
由地方举行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乡饮酒礼
子孙为国难 死者之父祖 养老诏令 颁布时机:皇帝即位、皇帝巡幸、祭礼典礼
诏令内容:物质赏赐和精神封赏
致仕之老 养老制度 普通家庭养老的给侍制度
官员退居养老的致仕制度
庶人之老,四代皆然 社会保 障体系 设立病坊等救济机构
设置专门官员和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
提倡亲邻之间的救助
——据陈宝锋《唐代养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答案】对唐代尊老爱老这一 现象的解读 ,可从以下角度作答.
(1)可从唐代养老尊老政策实施的背景作答 。
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封建自然经济的高度繁荣﹔统治 者对尊老养老的重视等 。
(2)可从唐代养老尊老政策的实质及特点作答 。
如.该现象实质是注重以道德力量来约束和引导社会成员 ,进而维护王朝统治的政治行为。
特点.颁布养老诏令的次数明显增加﹔相关规定更为明确 ,注重对养老政策的落实﹔受惠面的扩大 ,目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慰藉﹔制度化趋势明显。
(3)可从唐代养老尊老政策实施的影响作答 。
如.政治上 ,践行孝治 ,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经济上 ,赐物或免除赋役有利于改善老人们 的生活﹔生活上 ,形成了养老尊老的社会风气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对 于唐代养老尊老制度的不足 ,可结合中国古代社会“人治”社会的弊端和养老制度的政治目的作答 。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解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唐代尊老爱老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从养老尊老政策实施背景、实质及其特点、影响等角度分析,从背景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封建自然经济的高度繁荣;统治者对尊老养老的重视等;通过材料一颁布养老诏令的次数以及唐代养老制度的相关规定,得出该现象实质是注重以道德力量来约束和引导社会成员,进而维护王朝统治的政治行为;从实施影响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从改善老人生活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依据材料“普通家庭养老的给侍制度”,“设立病坊等救济机构”,得出生活上,形成了养老尊老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养老尊老政策,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唐代尊老爱老政策的背景、实质、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晚清“邮政”一方面依赖于全国各地驿站而存在,另一方面,具有“舶来品”的基本属性。下列三图为晚清山东邮政时空格局演变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4 图5 图6
备注:
1.三图中的鲁西(平原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东(沿海丘陵区)为驿路格局。
2.图4为1860年山东驿站与驿路格局;其中的黑点为驿站,连黑点成线为驿路。
3.图5为1896年山东邮界邮政路网(1878年烟台试办邮政并建立邮界)。
4.图6为1907年山东邮政路网(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
——摘编自王含梅《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时空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演变特点.新旧并存(既是传统驿站的延续 ,也是现代洋务通讯的移 植)﹔邮政网点逐步增多(由疏松到密集) ,鲁东尤其明显﹔空间结构从线到网﹔逐渐打破按 地形地貌划分的邮政格局。
其演变的原因.鸦片战争后 ,近代西方邮政新理念的传人﹔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影响﹔烟 台 、青岛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火车 、轮船 、电报等近代新式交通 、通讯工具出现(或胶济 铁路交通线的建设)﹔近代山东经济发展重心由鲁西运河区域向沿海城市转变(由西向东 转变)
(2)意义.山东邮政路网的发展 ,加强了沿线地区的沟通 ,促进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了近代通讯事业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加速了山东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图1为1860年山东驿站与驿路格局;其中的黑点为驿站,连黑点成线为驿路”“图2为1896年山东邮界邮政路网(1878年烟台试办邮政并建立邮界)”“图3为1907年山东邮政路网(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等信息可知,晚清山东邮政路网旧旧并存;根据“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可知,邮政网点逐步增多、空间结构从线到网;从最初的划分“鲁西”“鲁中”“鲁东”,到后来这种地理概念越来越模糊可知,逐渐打破按地形地貌划分的邮政格局。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邮政新理念的传播、洋务运动和清未新政的影响、地理位置、交通工具等方面分析。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由线到网、由线到面,从而有利于沿线地区的沟通,促进了山东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邮政路网的发展推动了近代通讯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加速了山东近代化的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邮政和通讯事业。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格局、网点、空间结构以及划分原则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交通以及观念等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从对地区交流、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通讯事业、对城市和社会生活以及对近代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新农村新气象
图7《婚姻自由》
——摘自张乐平、顾炳鑫等连环画《婚姻法图 解通俗本》,1951年华东人民出版社
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
图8《土地证》
图片文字:去年冬天开始,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广大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今年年底将有近三万万人口的地区完成这件工作;目前,农民协会会员已发展到八千四百余万人,民兵已达七百万人。
——摘自《新中国一年来伟大成就》,《连环画报》,1951年第9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请你对当时新中国在农村的基层治理情况写一篇观察报告。(历史 叙述描写符合历史时代特征,层次分明;评论观点符合正确历史价值观;史论结合。)
【答案】信息提取.
材料的形式.连环画﹔
材料的内容.图 1,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婚姻自由﹔
图 2,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农民协会 、民兵﹔
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1950年 :
材料内容发布单位:华东人民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历史叙述:
从改造前农村状况的角度:
从改造农村的政策举措角度:政策 、措施(政权 ,经济 、社会 ,各形式解释宣传政策等): 从改造农村的成果角度 。
历史评论:
从党的政策全局的角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
从对农村的基层治理的举措角度: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从历史意义角度:当时的意义 ,深远意义 。
从连环画宣传意义的角度 。
表述层次:
层次3:提取信息准确 、全面 ,既能提取时间信息 、内容信息 ,又能提取素材本身的信息:历 史叙述符合历史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历史评论符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评论角度全面 , 能从不同视角范围 、角度对历史事物进行评论 ,史论结合 ,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层次 2:能从多角度提取信息 ,信息准确 ,既能提取时间信息 、内容信息:历史叙述符合历 史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历史评论符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能从不同视角范围 、角度对历 史事物进行评论 ,能史论结合 ,表述清楚:
层次 3:提取信息角度单一,或提取信息不准确:历史叙述偏离历史时代 ,历史事实不清 楚:历史评论不符合正确历史价值观 ,评论角度单 一 :历史表述 ,不能史论结合 ,表述混乱 。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图1和材料内容可以得出论点是《婚姻法》的颁布使得农村婚姻民主化;根据图2和材料可以得出论点是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后选择一个论点,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阐述。例如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从土地改革的背景、配套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是党对改变农村面貌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在叙述中,要注意改革前后农村状况的变化,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措施,以及农村改革的意义。作评论时,可以从党的政策全局、基层治理的水平等角度进行评述,注意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和土地改革,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婚俗变化和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9.(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世界的贸易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的纺织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这些外国产的棉纺织品由于分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它们开始被大量进口,因此,本地纺织界和一部分 人——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提出了反对。英国的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这些进口商品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欧洲棉纺 织界为了保证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获得通过,对他们各自的政府施加了足够的压力。 这些法律并没有被普遍遵守,然而,它们确起了明显地减少与亚洲的贸易量的作用。
材料二:18世纪后半期伏尔泰对当时的贸易情况评述到:人民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 墨西哥不断地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 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 口袋;他们在加的斯(注:西班牙的港口)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 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历史解释。(提取信息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答案】信息提取:
材料 一 :18世纪后半期 ,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棉纺织 业者和一部分人反对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政府立法限制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欧洲与 亚洲贸易量明显减少等 。
材料二: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人法 、英 、荷:欧洲与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金钱由 于与亚洲贸易流人亚洲 。
信息解读:
(1)原因:
从殖民掠夺的角度 。如 ,新航路开辟以来 ,欧洲对美洲殖民掠夺:
从世界市场的角度 。 如 ,世界市场正逐步形成 ,世界贸易范围扩大 、种类增多 、贸易量 增加:
从当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角度 。如 ,除了英国刚刚开始工业革命 ,其它欧洲国家还没有 进行工业革命: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 。如 ,西班牙把掠夺来的金银没有投到工商上 ,自身工商业不发达 ,金 银用来购买 日用商品 ,造成金银流失:
从东西方贸易的角度 。如 ,亚洲的商品及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仍然具有优势地位:从欧 洲当时的贸易政策的角度 。如 。奉行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 。
(2)结果 :
从欧洲内部国家发展状况对比的角度 。如,西班牙的衰落,英法荷的崛起s
从贸易政策对欧洲后果的角度 。如,英国保护了国内市场(棉纺织业),对工业革命的推 动作用s
从全球贸易格局的角度,如,以英国为中心的贸易格局正逐步出现s东西方贸易地位互 换等 。
(3)评价 :
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角度 。如,反映了欧洲处于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向工业革命时期发展 的历史阶段s
从贸易政策实质角度 。如,为了 自身利益的需要等 。
表述层次 :
层次3:提取信息准确全面,能联系时代背景,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能史论结 合,层次分明,逻辑严密s
层次 2:提取信息准确,能联系时代背景及生产力发展,能从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角度 分析历史现象,史论结合,表述清晰s
层次 1:不能准确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找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联系时代背景和全 球贸易格局变化等进行分析,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释: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信息,依据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提出了反对”“欧洲棉纺织界为了保证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获得通过”可知,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棉纺织业者和一部分人反对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政府立法限制从亚洲进口棉纺织品;欧洲与亚洲贸易量明显减少等。依据材料二“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得出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入法、英、荷;欧洲与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金钱由与亚洲贸易流入亚洲。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原因、结果以及评价,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殖民掠夺、世界市场、当时生产力发展程度、生产方式和东西方贸易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合所学可从对欧洲内部多家的影响和全球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比较;评价结合所学从生产力角度、贸易政策实质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解题的思路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结果和评价,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