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历史选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历史选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2 10:30:26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历史选考)试卷
1.(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有关“秦皇”时期“中国之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皇帝制度,以“始皇”为自己的庙号
B.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乡设三老掌狱讼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成《九章律》
D.设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与监察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设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与监察,D项正确;
“始皇”不是庙号,是称号,A项错误;
秦朝设啬夫掌狱讼、赋税,B项错误;
《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统一中国以后颁行的法典,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
A.受到“大一统”观念的指导 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
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 D.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汉朝、元朝、明清时期均是大一统国家,都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这明显体现了“大一统”的观念,A项正确;
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而不是边疆的“拱卫”作用,B项错误;
中国古代边疆与内地的管理体制并不相同,C项错误;
内地与边疆管理体制有异,因此并不是助推农耕和游牧文明的融合,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朝代在政治上的特点,结合这些朝代重视边疆治理的目的和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教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都休现了法律观念日臻制度化、规范化、即为理性,C项正确;
根据材料,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之上,二者讨论主体不同,排除A项;
赦宥制度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减罪特例,非法律实施的主体形式,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
材料内容体现了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法制观念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赦免越发谨慎,体现了法制观念的理性化。
4.(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为维持大明宝钞法定货币的地位和正常流通,明朝在颁发宝钞的同时,宣布金银为非法货币。然而,在宝钞发行不久的洪武末年,“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这种现象(  )
A.助推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革
B.受到新航路开辟白银流入的影响
C.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体现了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材料“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体现的这一现象是对白银货币化的肯定,这必然会助推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革,A项正确;
材料与白银流入中国及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变化无关,排除BD项;
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白银货币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
5.(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答案】D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时的焦虑,该举人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很多读书人因此而失业,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会导致读书人另找出路,即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失业的焦虑,学堂选官制度是否建立不是题干中的主旨内容,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且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废除科举制度导致读书人失业的现象,没有体现大众对新式教育的态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结合清末新政中科举制废除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明史》载:“范敏,阌乡人。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十三年授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敏议百十一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后遂仍其制不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
②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
③明初黄册继承了汉朝的“黄籍”制度
④至清朝乾隆年间仍延续黄册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可知,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①正确;根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可知,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②正确,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明初黄册继承了西晋的“黄籍”制度,③错误;清朝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④错误, 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结合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税保管权的变更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对关税的支配权,这些税收可以由国民政府支配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C项正确;
由于当时的国情,中国无法改变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A项错误;
“全面接轨”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
“根本变化”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关税保管权的变更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议与美国打开关系是基于当时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中国的战略利益,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C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才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A项错误;
与美国打开关系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而且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展,B项错误;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不一致,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结合中美关系正常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下图是毛主席签发的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的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  )
①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
③新中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④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初,民主人士沈钧儒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体现了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①②正确;该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由此可知,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④正确,B项正确;
新中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的标志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
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
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A项错误;
“实现”的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
公务员不是事业编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答案】D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A项错误;
“等级制度的思想”、“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均没有涉及,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进行分析。
12.(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托马斯·韦伯指出在欧美多宗教国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绝大多数是新教徒。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作者的观点意在说明(  )
A.西方欧美国家都是新教徒 B.新教伦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宗教伦理强化了思想控制 D.宗教改革冲破了教会的束缚
【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宗教理论与教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欧美多宗教国家中,绝大多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企业高级技术工人是新教徒,负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新教伦理思想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错误;
材料强调新教伦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没有体现思想控制和冲破教会的束缚,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谈到伊丽莎白女王(1558年-1603年在位)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女王早期的国会高贵大方地顺从她;中期的国会愤怒地服从她;晚期的国会却几乎要起来革命”,这是英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英国政治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 B.议会阶级属性的变化
C.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D.工业生产方式的扩展
【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558-160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女王与议会的矛盾逐渐激化。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等新生社会力量不断成长,英国议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议会要求限制王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C项正确;
英国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议会的阶级属性并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
此时英国还未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金本位制度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B.世界金融霸权中心从未发生区域性转移
C.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
D.浮动汇率后美元不占国际货币最大权重
【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是英国主导下确立的,二战后,美国主导下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多极化的出现,浮动汇率制的牙买加体系确立,这说明国家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本位制度有助于经济发展,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金融霸权中心发生了转移,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浮动汇率后,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中最主要的货币,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及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进行分析。
15.(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条款。据此说明,罗马法(  )
第二十二条 如果(在缔结契约时),(某人)以证人或司秤人的身份参加,(而后来)拒绝证明这事,那么,(他应被认为)不名誉的人,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第二十三条 作伪证被揭穿者,应被从塔贝尔斯山崖上抛下
A.执法过程过于野蛮残酷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 D.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
【答案】C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中强调公民正确履行作证义务,严惩作伪证的行为,这说明罗马法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的具体规定不能说明罗马执法过程野蛮残酷,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的本质是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B项错误;
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
A. 维护和平实际作用有限 B.有效制止了军备竞赛
C.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答案】A
【知识点】外交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可以得出,美国主张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诉诸武力,这就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和实际作用大打折扣,A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会使得《非战公约》的约束力下降,不可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
“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与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不符合,排除C项;
材料中强调的是《非战公约》在制约战争方面的约束力,和“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非战公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3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壹元券 图4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
注释:图3左右文字:“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图4文字:“打倒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维埃!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根据地货币设计蕴含的历史信息,并指出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特点。
【答案】历史信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受共产国际影响;中国革命任务为反帝反封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革命特点:工农武装割据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历史信息:根据图3“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壹元券”中的马克思和列宁的头像和 “拥护中国共产党”可分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受共产国际影响;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可分析出中国革命任务为反帝反封建;根据材料“武装保卫苏维埃”、“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可分析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革命特点:根据材料“1931年”、“增加工农生产”、“武装保卫苏维埃”、“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
【点评】本题考查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信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指导思想、外部因素、革命任务以及内容等角度分析;革命特点:依据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武装割据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国家治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某学生搜集的有关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部分材料
内容  
左图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薄,其文为“东成户人士 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注释: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 《新见里耶秦简 牍资料选校》
河南尹田歆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 ·种皓传》
(南朝陈) 国之改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 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隋书》卷二六 《百官志上》
(1)国家治理设计方方面面,指出材料关注国家治理的视角。
(2)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发展演变
【答案】(1)视角:户籍制度(或赋役制度、基层组织);官员选拔;中央行政中枢制度
(2)回答时,每个视角,考生须答出至少4个时期的基本史实。
示例:从官员选拔的视角。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秦朝统一后以法家 思想为治国思想,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极大强化了法律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加强了对社 会的控制。汉武帝至东汉,推行察举制。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 评价和为官能力,以孝廉为多,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曹魏至南北朝时期,实 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设中正官,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人才资品,其实行 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家世成为唯一标准,政权被世家大族 垄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 人范围,对隋唐以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1)视角:根据材料“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知,视角是户籍制度;根据材料“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可知,视角是官员选拔;根据材料“(南朝陈)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可知,视角是中央行政中枢制度。
(2)发展演变:本小问相对开放,如选择官员选拔的视角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设置的标准及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第一,依据材料信息从户籍制度、官员选拔以及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等角度分析;发展演变:在第一问中的视角中任意选项一个,结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以篇为框架阐述了每一项物权,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答案】(1)差异:①《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②《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③《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
原因:①思想:《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入法),《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②经济: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③政治:中国实行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大陆法系”;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1)差异: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根据“《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可知,《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根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可知,《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根据“《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可知,《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根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可知,《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根据“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可知,《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原因:思想上: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思想后出现律令儒家化的倾向,得出《唐律疏议》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在西方罗马法中自然法的思想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同时基督教也影响了法律的制定;经济上: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和罗马的经济影响了法律的制定,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在政治上:中国实行高度专制中央集权影响了法律中侧重公法,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影响了其法律侧重私法。
(2)基本原则:根据材料二“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知,保护私有财产;根据“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可知,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法典》对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法律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广泛影响。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可知,中国法制建设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的制定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的法律体现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其在法律层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内容、侧重点等角度分析比较;第二问,原则:依据材料二,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拿破仑法典》 的意义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人民利益以及国家治理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20.(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三: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思路清晰。)
【答案】观点:各民族共同努力,互相学习、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中华民族的发展是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同努力、交融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发展。首先,各少数民族政权拓展了王朝统治的疆域,为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文明,树立“正统”形象,强化了华夏认同观念;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农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语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
总之, 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学习和吸收,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材料一的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各少数民族政权拓展了王朝统治的疆域,为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三、四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文明,树立“正统”形象,强化了华夏认同观念;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农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语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此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是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同努力、交融发展的结果。然后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学习和吸收,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和过程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阐述的能力。
1 / 1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历史选考)试卷
1.(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有关“秦皇”时期“中国之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皇帝制度,以“始皇”为自己的庙号
B.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乡设三老掌狱讼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成《九章律》
D.设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与监察
2.(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
A.受到“大一统”观念的指导 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
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 D.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3.(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4.(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为维持大明宝钞法定货币的地位和正常流通,明朝在颁发宝钞的同时,宣布金银为非法货币。然而,在宝钞发行不久的洪武末年,“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这种现象(  )
A.助推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革
B.受到新航路开辟白银流入的影响
C.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体现了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
5.(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6.(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明史》载:“范敏,阌乡人。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十三年授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敏议百十一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后遂仍其制不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
②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
③明初黄册继承了汉朝的“黄籍”制度
④至清朝乾隆年间仍延续黄册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8.(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9.(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下图是毛主席签发的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的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  )
①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
③新中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④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
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11.(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12.(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托马斯·韦伯指出在欧美多宗教国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绝大多数是新教徒。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作者的观点意在说明(  )
A.西方欧美国家都是新教徒 B.新教伦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宗教伦理强化了思想控制 D.宗教改革冲破了教会的束缚
13.(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谈到伊丽莎白女王(1558年-1603年在位)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女王早期的国会高贵大方地顺从她;中期的国会愤怒地服从她;晚期的国会却几乎要起来革命”,这是英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英国政治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 B.议会阶级属性的变化
C.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D.工业生产方式的扩展
14.(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金本位制度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B.世界金融霸权中心从未发生区域性转移
C.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
D.浮动汇率后美元不占国际货币最大权重
15.(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条款。据此说明,罗马法(  )
第二十二条 如果(在缔结契约时),(某人)以证人或司秤人的身份参加,(而后来)拒绝证明这事,那么,(他应被认为)不名誉的人,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第二十三条 作伪证被揭穿者,应被从塔贝尔斯山崖上抛下
A.执法过程过于野蛮残酷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 D.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
16.(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
A. 维护和平实际作用有限 B.有效制止了军备竞赛
C.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17.(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3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壹元券 图4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
注释:图3左右文字:“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图4文字:“打倒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维埃!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根据地货币设计蕴含的历史信息,并指出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特点。
18.(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国家治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某学生搜集的有关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部分材料
内容  
左图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薄,其文为“东成户人士 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注释: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 《新见里耶秦简 牍资料选校》
河南尹田歆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 ·种皓传》
(南朝陈) 国之改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 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隋书》卷二六 《百官志上》
(1)国家治理设计方方面面,指出材料关注国家治理的视角。
(2)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发展演变
19.(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以篇为框架阐述了每一项物权,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20.(2023高二下·永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三: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思路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设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与监察,D项正确;
“始皇”不是庙号,是称号,A项错误;
秦朝设啬夫掌狱讼、赋税,B项错误;
《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统一中国以后颁行的法典,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汉朝、元朝、明清时期均是大一统国家,都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这明显体现了“大一统”的观念,A项正确;
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而不是边疆的“拱卫”作用,B项错误;
中国古代边疆与内地的管理体制并不相同,C项错误;
内地与边疆管理体制有异,因此并不是助推农耕和游牧文明的融合,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朝代在政治上的特点,结合这些朝代重视边疆治理的目的和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教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都休现了法律观念日臻制度化、规范化、即为理性,C项正确;
根据材料,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之上,二者讨论主体不同,排除A项;
赦宥制度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减罪特例,非法律实施的主体形式,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
材料内容体现了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法制观念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赦免越发谨慎,体现了法制观念的理性化。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材料“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体现的这一现象是对白银货币化的肯定,这必然会助推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革,A项正确;
材料与白银流入中国及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变化无关,排除BD项;
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白银货币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
5.【答案】D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时的焦虑,该举人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很多读书人因此而失业,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会导致读书人另找出路,即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失业的焦虑,学堂选官制度是否建立不是题干中的主旨内容,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且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废除科举制度导致读书人失业的现象,没有体现大众对新式教育的态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结合清末新政中科举制废除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可知,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①正确;根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可知,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②正确,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明初黄册继承了西晋的“黄籍”制度,③错误;清朝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④错误, 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结合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税保管权的变更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对关税的支配权,这些税收可以由国民政府支配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C项正确;
由于当时的国情,中国无法改变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A项错误;
“全面接轨”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
“根本变化”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关税保管权的变更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议与美国打开关系是基于当时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中国的战略利益,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C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才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A项错误;
与美国打开关系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而且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展,B项错误;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不一致,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结合中美关系正常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初,民主人士沈钧儒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体现了新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①②正确;该任命书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由此可知,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④正确,B项正确;
新中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的标志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
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A项错误;
“实现”的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
公务员不是事业编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A项错误;
“等级制度的思想”、“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均没有涉及,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进行分析。
12.【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宗教理论与教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欧美多宗教国家中,绝大多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企业高级技术工人是新教徒,负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新教伦理思想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错误;
材料强调新教伦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没有体现思想控制和冲破教会的束缚,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558-160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女王与议会的矛盾逐渐激化。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等新生社会力量不断成长,英国议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议会要求限制王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C项正确;
英国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议会的阶级属性并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
此时英国还未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是英国主导下确立的,二战后,美国主导下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多极化的出现,浮动汇率制的牙买加体系确立,这说明国家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本位制度有助于经济发展,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金融霸权中心发生了转移,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浮动汇率后,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中最主要的货币,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及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中强调公民正确履行作证义务,严惩作伪证的行为,这说明罗马法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的具体规定不能说明罗马执法过程野蛮残酷,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的本质是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B项错误;
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外交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可以得出,美国主张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诉诸武力,这就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和实际作用大打折扣,A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会使得《非战公约》的约束力下降,不可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
“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与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不符合,排除C项;
材料中强调的是《非战公约》在制约战争方面的约束力,和“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非战公约》,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历史信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受共产国际影响;中国革命任务为反帝反封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革命特点:工农武装割据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历史信息:根据图3“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壹元券”中的马克思和列宁的头像和 “拥护中国共产党”可分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受共产国际影响;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可分析出中国革命任务为反帝反封建;根据材料“武装保卫苏维埃”、“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可分析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革命特点:根据材料“1931年”、“增加工农生产”、“武装保卫苏维埃”、“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
【点评】本题考查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信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指导思想、外部因素、革命任务以及内容等角度分析;革命特点:依据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工农武装割据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1)视角:户籍制度(或赋役制度、基层组织);官员选拔;中央行政中枢制度
(2)回答时,每个视角,考生须答出至少4个时期的基本史实。
示例:从官员选拔的视角。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秦朝统一后以法家 思想为治国思想,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极大强化了法律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加强了对社 会的控制。汉武帝至东汉,推行察举制。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 评价和为官能力,以孝廉为多,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曹魏至南北朝时期,实 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设中正官,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人才资品,其实行 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家世成为唯一标准,政权被世家大族 垄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 人范围,对隋唐以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1)视角:根据材料“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知,视角是户籍制度;根据材料“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可知,视角是官员选拔;根据材料“(南朝陈)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可知,视角是中央行政中枢制度。
(2)发展演变:本小问相对开放,如选择官员选拔的视角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设置的标准及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第一,依据材料信息从户籍制度、官员选拔以及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等角度分析;发展演变:在第一问中的视角中任意选项一个,结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1)差异:①《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②《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③《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
原因:①思想:《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入法),《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②经济: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③政治:中国实行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大陆法系”;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1)差异: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根据“《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可知,《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根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可知,《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根据“《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可知,《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根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可知,《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根据“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可知,《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原因:思想上: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思想后出现律令儒家化的倾向,得出《唐律疏议》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在西方罗马法中自然法的思想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同时基督教也影响了法律的制定;经济上: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和罗马的经济影响了法律的制定,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在政治上:中国实行高度专制中央集权影响了法律中侧重公法,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影响了其法律侧重私法。
(2)基本原则:根据材料二“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知,保护私有财产;根据“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可知,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法典》对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法律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广泛影响。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可知,中国法制建设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的制定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的法律体现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其在法律层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内容、侧重点等角度分析比较;第二问,原则:依据材料二,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拿破仑法典》 的意义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人民利益以及国家治理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20.【答案】观点:各民族共同努力,互相学习、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中华民族的发展是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同努力、交融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发展。首先,各少数民族政权拓展了王朝统治的疆域,为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文明,树立“正统”形象,强化了华夏认同观念;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农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语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
总之, 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学习和吸收,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材料一的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各少数民族政权拓展了王朝统治的疆域,为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三、四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文明,树立“正统”形象,强化了华夏认同观念;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农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语法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此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是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同努力、交融发展的结果。然后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学习和吸收,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和过程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阐述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